•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6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用超短波技术实现森林防火、生产指挥综合通信网技术研究”通过鉴定
易浩若
1993, 6(6).
摘要:
该研究由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吉林省林业厅林工局、长春邮电学院无线电系、吉林省红石林业局的20多名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针对长白山区山高坡陡、林木茂密的复杂情况,深入研究了山地林区电磁波的传播模式和规律,进而在红石林业局实现了超短波无线综合通信网。该网的组网模式合理、频率点分配得当、采用多信道共用技术、自动拨号、无线网与有线通信网可自动续接。
三种灌木耐旱性研究
裴保华, 周宝顺
1993, 6(6): 597-602.
摘要:
用盆栽法设置三种土壤相对含水量,研究紫穗槐、沙棘、柠条的耐旱能力。测定了生长指标,计算出耐旱生产力;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蒸腾日进程和叶保水力的影响;用压力室和PV技术测定并计算了水分胁迫对苗木渗透调节能力和水分状况等影响。综合上述三类指标,得出柠条的耐旱性最强,其耐旱生产力,蒸腾、保水力和渗透调节能力最高。沙棘和紫穗槐的耐旱性接近,沙棘的蒸腾和保水力的调节能力大于紫穗槐,但渗透调节能力却低于紫穗槐,它们的耐旱生产力很接近。
依靠科技进步增资减危理论体系研究*
黄鹤羽, 王淑元, 李智勇, 陈宇星, 华网坤, 林泽攀
1993, 6(6): 603-608.
摘要:
根据我国森林资源危机的严峻现实,提出如何依靠科技进步缓解森林资源危机。研究提出了"组配促需"的理论体系,强调林业"科技—资源"系统结构效益和要素的协调、合理和有效的配置。并进行"组配促需"的林业科技实力、能力和潜力的分析评价。从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森林资源基础进行了分析。针对森林生长长期性的特点,提出了用材林"资源度"的概念,并对森林资源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了定量测算。最后提出十条对策措施。
棕榈藤物种的收集和引种驯化研究*
尹光天, 许煌灿, 张伟良, 傅精刚, 曾炳山
1993, 6(6): 609-617.
摘要:
本研究共收集/引种棕榈藤3属48种6变种,保存36种5变种,其中省藤属30种5变种,黄藤属5种,钩叶藤属1种,保存率为75.9%。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国内藤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而引自国外的藤种,只有异株藤、长咀黄藤、马尼拉藤和西加省藤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其它藤种均难于忍受低温或干旱条件;根据苗期的生长速率,可将苗木归成3种类型:即速生型、次速生型和慢生型;依藤种的开花结实过程和特点,可将藤种划分成4种类型:即花鞭短发育期型、花鞭长发育期型、长果期型和不定花果期型;白藤、黄藤、单叶省藤和异株藤最适于在华
“太行山人工水土保持林系列化造林技术研究”通过鉴定
郭苏
1993, 6(6): 617-617.
摘要:
"太行山水土保持林系列化造林技术研究"是"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主持,山西、河北、湖南省林科所等6个单位参加。经五年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①在太行山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首次进行了水土保持林多指标、多效益立地质量和适地适树综合评价,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营建了五种模式的试验示范林0.3万hm2,形成了高效多功能的立体配置体系,在水土保持林造林模式上有新突破。
叶蜂科两新种记述(膜翅目,叶蜂科)
萧刚柔
1993, 6(6): 618-6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叶蜂科两新种,吴茱萸蛞蝓叶蜂及山药叶蜂。文中附有形态特征图2幅。
我国四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中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布*
戴莲韵, 王学聘, 杨光滢, 张万儒
1993, 6(6): 621-626.
摘要:
从我国四个不同立地带——长白山、百花山、鼎湖山、尖峰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林下0~5cm土层土壤样品75个,分离到苏云金芽孢杆菌39株。其中芽孢杆菌的总数量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出土率和分离率有所差异,pH偏中性和含水量稍高的土壤,菌数较高;而与所测的各种土壤养分无明显相关。对39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鉴定:17株属库尔斯塔亚种,6株属松蠋亚种,16株未定名。毒力测定表明:对杨扇舟蛾和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致死率在50%以上的菌株约占70%;对榆蓝叶甲和黄粉甲幼虫均无明显杀虫活性。
母株年龄和插穗基部切削方式对日本落叶松生根的影响*
王笑山, 胡新生, 王有才, 聂军, 刘素梅
1993, 6(6): 627-632.
摘要:
在无激素处理的条件下,1.5年生幼龄母株的插穗易于生根,平均生根率达96.0%以上,且发根量大,偏根率低;4.5年生时,插穗生根率极显著低于1.5年生母株,而与8.5年生母株无显著差异;12.5年生母株插穗生根率又极显著低于8.5年生母株。母株年龄与插穗生根率和偏根率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r=-0.9652)和极显著正相关(r=0.9993),但与生根量和平均最长根长度无显著相关。插穗基部切削方式不同,偏根率有显著的差异,但切削方式不同对生根率无明显的影响。单面切、双面切的插穗,不定根多发生在基部未经切削部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
刘世荣, 徐德应, 王兵
1993, 6(6): 633-642.
摘要:
本文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层的生产力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现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生产力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群落的结构特征。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
聂道平
1993, 6(6): 643-649.
摘要:
以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山脊(包括坡上部)、山坡、山洼(包括坡脚部分)杉木林的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状况。三种生境条件下的生产力(生物量)依次为68.337、99.163、141.140t/hm2,山脊的林木生物量仅为山洼的48.4%,林木平均胸径仅为7.8cm(19年生),经济价值很低。此外,由于山脊恶劣的水肥条件,林木各器官中的养分含量、林分养分的吸收和循环均处于较低的水平。集水区的山洼以及坡下部林木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达到或接近了杉木中心产区(如湖南、福
大丰麋鹿群对光周期适应的研究*
梁崇岐, 陆军, 孙大明, 丁玉华, 徐安红
1993, 6(6): 650-653.
摘要:
1987~1992年研究表明,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半野生放养的麋鹿,产仔季节比在英国伦敦时提前25d,雄鹿落角季节比引进初期提前22d,发情期亦有相应变化。其节律的季节分布情况与19世纪90年代生活在伦敦乌邦夺的情况有着惊人的一致,表明鹿群已重新适应了大丰的光周期,它的生命季节性节律已调整到位;逐年产仔期变动显示了调整的具体过程。
木麻黄苗期最佳固氮基因型组合体研究
仲崇禄
1993, 6(6): 654-660.
摘要:
在野外苗圃中,对放线菌F287与不同基因型苗(14个种源的普通木麻黄和10个种源或家系的山地木麻黄)组合的研究表明,在生长和生物量指标上,参试苗木的基因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接种与未接种处理间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接种后形成的24种固氮基因型组合体的各指标增量平均值变化非常大:根瘤数为0.3~8.9个/株;苗高为-2.1~40.3cm;地径为-0.04~0.18cm;地上生物量为-0.205~5.072g/株;地下生物量为-0.009~1.324g/株;总生物量为0.101~6.396g/株。
低温驯化的黑荆树悬浮培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王敬文, 蒋晶
1993, 6(6): 661-665.
摘要:
低温驯化能够诱导黑荆树悬浮培养细胞增强抗冻性,LT50;从-3.4℃下降到-8.2℃。低温驯化诱导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其增加的时间进程与细胞抗冻性发育呈平行关系。环已亚胺抑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同时也抑制细胞抗冻性发育。在低温驯化期间不同时间加入环己亚胺抑制抗冻性发育,表明低温驯化10d后抗冻性发育接近完成。糖对增加驯化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有促进作用,加快增加含量的时间进程,但对最终提高蛋白质含量水平无效,糖不是木本植物低温驯化诱导抗冻性的因子。
马尾松林油松球果小卷蛾发生及防治
赵锦年, 陈胜, 周世水
1993, 6(6): 666-671.
摘要:
油松球果小卷蛾钻蛀马尾松雌球花、2年生球果和嫩梢。该虫在浙江省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内越冬。本文报道了成虫的羽化规律,幼虫钻蛀及转移习性;该虫各虫态发生期与松实小卷蛾、芽梢斑螟等钻蛀性害虫发生的相关性;马尾松林中油松球果小巷蛾与松实小卷蛾的种群比率。通过试验,提出马尾松种子园4月中旬喷洒20%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效果达90%以上。
“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南京组建
1993, 6(6): 671-671.
摘要:
根据国家科委1993年1月13日(93)国科发计字027号文关于对1992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可行论证报告的批复和林业部林计批字(1992)156号文关于建立林产化学工业中试基地的批复,同意在南京组建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林化工程中心)。
林分生长模型研究的进展*
唐守正, 李希菲, 孟昭和
1993, 6(6): 672-679.
摘要:
本文叙述了林分生长模型的发展及目前研究方向;评价模型的分类方法和各种模型的关系及应用范围,强调模型系的相容性及完备性原则,指出近代模型往往是一个森林系统,大都含有多个被预测的变量和说明变量,必须注意因子间的关系,用高次、多项式方程决不是好方法。因子间的"相互预报"是模型中的大问题,方程组之间的"循环估计"往往产生有偏估计。
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次生灌丛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测定*
廖宝文, 郑德璋, 郑松发
1993, 6(6): 680-685.
摘要: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沿海滩涂上的宝贵植物资源。它是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系统重要的第一性生产者之一,是调节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滥伐和反复破坏,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且大面积红树林已演变成为次生灌丛。
杉木新造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初报*
何贵平, 陈益泰, 封剑文, 蔡宏明
1993, 6(6): 686-690.
摘要: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树种,造林时,以营造纯林为主,整地方式又以全垦挖大穴或火烧炼山后挖大穴较常见。由于南方雨水充沛,雨量集中,而且常有大雨、暴雨出现,使得新造林地发生大量水土流失,在坡度较大地段,甚至出现滑坡,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以杉木新造林地为对象,设置径流场,进行定点
福建滨海地带土壤含盐量、养分状况与木麻黄生长的关系*
洪顺山, 庄珍珍, 黄平江, 徐文辉, 薛万华, 郑玉阳
1993, 6(6): 691-698.
摘要:
福建沿海防护林的工程建设进展很快,沿海第一线已形成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带。工程建设中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是木麻黄的更新和适宜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福建滨海地带除基岩海岸带外,主要土壤可分为海涂和风沙土两大类型;而木麻黄更新措施和适生树种的选择与当地土壤特性密切相关。据此,对福建滨海地带土壤问题进行了典型调查分析,着重探讨海涂和风沙土的盐碱化程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并涉及与木麻黄生长的关系,以便为木麻黄更新改造和适生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一种识别NOAA/AVHRR数据异常高温点方法的研究*
纪平, 易浩若, 白黎娜, 张彦忠
1993, 6(6): 699-702.
摘要:
近年来,极轨气象卫星(NOAA)的应用范围已由气象扩展到海水温度、海冰、水涝灾害、森林火灾和草地火灾等方面的监测,植被宏观监测及城市热岛现象研究等广阔领域,应用技术正向高水平发展,其目标是:定量化应用研究的开展,如农作物估产研究等;提高宏观监测精度和准确率的各种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广西大青山马尾松苗期施肥试验
卢立华, 汪炳根
1993, 6(6): 702-702.
摘要: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之一,苗期施肥作为马尾松培育壮苗的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研究。但是,据以往报道,施肥试验仅停留在苗床,对苗木造林后的表现则不做深究。而苗木造林后生长的好坏,正是育苗工作者最为关切的问题,亦是衡量苗木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为此,进行此项试验,可供科研和生产单位参考。
白跗平腹小蜂对松毛虫卵的寄生率及控制作用*
方惠兰, 胡海军
1993, 6(6): 703-706.
摘要:
白跗平腹小蜂(Anastatus albiparsis Ashmead)在浙江省为松毛虫、柳杉毛虫、水青蛾等主要森林害虫的卵期寄生蜂。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蜂对害虫的抑制作用,有必要搞清其在林间的活动情况。1987~1989年,分别在浙江丽水(半山区)和金华(丘陵区)两地同时进行该峰林间种群动态的研究,所得结果一致。现以丽水点的试验情况,报道如下。
不同肥料对杨梅生长和结瘤固氮的影响*
吴晓丽, 顾小平
1993, 6(6): 707-710.
摘要:
杨梅[Myrica rubra(Lour)Sieb et Zucc]是一种园艺果树,分布于江南沿海各省。由于其根系上有放线菌形成的根瘤,可固定大气中的氮,属非豆科固氮树种,因此具有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特点,在荒山绿化、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发展山区经济方面有广阔的前景,是南方山区目前重点发展的果树之一。
紫胶虫及其寄主树病原种类研究
顾绍基
1993, 6(6): 711-713.
摘要:
紫胶虫及其寄主树病害是我国紫胶生产上的突出问题之一。目前为止,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甚少。为防治这些病害的优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紫胶虫及其寄主树病原种类的研究。本文报道了紫胶霉烟病的11种真菌病原和13种紫胶虫寄主树的26种真菌病原和一种超寄生物,其中18种为国内新记录。
“华南热带地区桉属树种引种与栽培的研究”通过成果鉴定
徐建民
1993, 6(6): 713-713.
摘要:
本课题是林业部"七五"重点项目"海南岛热带主要树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引种与栽培"项目中有关桉属树种引种与栽培的研究,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承担。该研究历时8a,取得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