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同龄林直径变动系数动态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杜纪山, 唐守正
1996, 9(2): 109-113.
摘要:
提出了林分水平上直径变动系数的平方动态变化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直径变动系数平方变化的三种情形(减少,稳定和增加),从而得到了一种由林分平方平均直径预估算术平均直径的有效途径。通过应用杉木人工同龄林林分生长数据进行拟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与国外一种同类研究方法相比较,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机理性和更好的整体预估精度。研究还发现增加初始值后的模型可具有更佳的拟合效果。本研究结果可用于间伐后杉木林分的算术平均直径和直径变动系数的预估。
兰考泡桐林分结构规律研究
李芳东, 李宗然, 周道顺, 李煜延
1996, 9(2): 114-120.
摘要:
通过对117块兰考泡桐样地资料的分析,发现兰考泡桐一接干的高度与立地和苗木质量间存在着正相关,二次接干的高度与一接干的高度存在负相关。不同立地和不同年龄林分各径阶树高的变化规律可用建立的兰桐标准树高曲线表述;兰考泡桐林分的直径结构可用Weibul密度函数或Logistic生物种群模型恰当描述。但从预测的角度出发L-PRM(Logistic)较之PRM(Weibul)效果更好。
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陈竣, 李贻铨, 陈道东, 张瑛, 巫流民, 纪建书
1996, 9(2): 121-126.
摘要:
对几种主要杉木人工林土壤P素形态及其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无机P是赤红壤、红壤、黄红壤P素的主要形态,其中O-P含量最高,Ca-P和Fe-P次之,Al-P含量最低。Al-P、Fe-P、O-P和Ca-P在赤红壤中分别占无机P的2.74%、4.70%、84.74%和7.81%;在红壤中分别占2.46%、11.90%、77.24%和7.80%;在黄红壤中分别占2.74%、10.63%、78.04%和8.59%.山地黄壤P素以有机P为主,无机P占全P的30.56%,Al-P、Fe-P、O-P和Ca-P分别占无机P的1.54%、15.67%、78.85%和3.94%.(2)在供试土壤区内Al-P、Fe-P、O-P和Ca-P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但在红壤区内,Fe-P、O-P和Ca-P呈现出一定微域内P素形态的复杂性和不均一性的变化,Al-P表现出明显的过渡带土壤特征。(3)在不同P素形态中,Fe-P是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P的一个重要来源。
广东沙质海岸防护林前缘植草研究
张志权, 周毅, 陈绶柱, 陈远生
1996, 9(2): 127-132.
摘要:
利用营养坯,以扦插方式在苗圃先行育苗,待形成根系及恢复生长后,再移植至海滩,是营造沙质海岸防护林植草带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90%以上的成活率。单叶蔓荆子、蔓茎栓果菊和卤地菊是适于南方沙质海滩迎风方向种植的草种。它们具生长快,易生出不定根和萌生新单株,耐淹埋等沙生植物特性。移植1a后的盖度分别达到100%、53%和43%(种植规格为1m×1m)。4~8月为生长最迅速时期,平均相对生长速率分别为0.635,0.535和0.357g/(g·月).因此,3~4月是最适移植的季节。
银杏叶营养元素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王安友, 任莉
1996, 9(2): 133-137.
摘要:
对银杏叶营养元素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杏雌雄株无性系叶中N、P、K、Ca、Mg、B、Fe、Zn、Mn、Cu的含量随物候期呈规律性变化。雌株与雄株无性系叶片中N、P、K、B、Fe、Zn的含量变化有明显差异(P ≤0.05),Ca、Mg、Mn、Cu的变化基本一致。大果无性系对P、K、B、Zn的吸收量最高而Ca的含量最低,不同无性系间(大、中、小果)N、Mg、Fe、Mn、Cu则没有显著差异(P ≥0.05)。
木麻黄种源试验
潘一峰, 李炎香, 谭天泳
1996, 9(2): 138-145.
摘要:
在广东、海南和福建三省选试验点,对木麻黄3个树种,48个种源进行了引种试验。5年生的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木麻黄生长量普遍优于细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种源间存在着显著的生长差异,普通木麻黄C-1、C-3、14233和细枝木麻黄13513等种源在3个试点均生长良好,但14233和C-3的抗风性较差。林木生长与苗期的相关性较差;普通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种源的适应性较差,而细枝木麻黄种源的适应性较强。
“贫瘠丘陵地短轮伐期能源、用材树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鉴定
陈荷美
1996, 9(2): 145-145.
摘要:
“华南贫瘠丘陵地短轮伐期能源、用材树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系1986年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的中国热带薪材林研究项目一部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承担,广东省花都市林业局协作完成的。经过8年的系统研究,于1995年12月5日由广东省林业厅科技处主持在广州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南亚热带贫瘠丘陵地区多个多用途树种综合系统研究的空白,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马尾松种子发育过程中种仁贮藏物质的积累与变化
王培蒂, 秦国峰
1996, 9(2): 146-151.
摘要:
连续4a以不同发育阶段的马尾松种子为试材,研究其种仁贮藏物质的积累过程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种仁的干重占成熟球果干重的4.8%.其贮藏物质随种胚发育而不断变化,粗脂肪、粗蛋白和总糖的最终含量分别为:44.76%、42.50%和7.14%(其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分别为4.26%与2.88%).(2)酶蛋白的最大含量在原胚阶段初为20.83%,以后至幼胚阶段急剧减少到4.9%.(3)脂肪由4种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酸含量最高(亚油酸为65.7%,油酸21.7%);饱和酸中的棕榈酸和硬脂酸仅为9.2%和3.4%.(4)种仁的氨基酸主要有16种,其中有14种的最低含量出现在原胚阶段初;10种的最高含量在幼胚阶段初。以精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3种含量高,达3.06%~7.13%;赖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胱氨酸和蛋氨酸5种的含量低,在1.00%以下。
全国杉木人工林间伐表编制的研究
刘景芳, 童书振
1996, 9(2): 152-157.
摘要:
根据全国各带、区,各指数级杉木林分生长过程表,编制了8~22指数级相应的间伐表共5组(即南带,北带,中带东区、中区和西区).利用53块间伐标地材料,以y =a +bx模型,求出间伐后的平均高和平均胸径的回归经验式。该表与利用杉木林分密度管理图编制的间伐表进行检验比较,误差在1.9%~2.67%之间。间伐开始期,则视初植密度的大小,与指数级的高低而异。间伐终止期,一般为15a,最大不超过18a,且与初植密度和指数级无关。
Nelder试验:大叶相思生长与密度、年龄的相关研究
郑海水, 曾杰, 翁启杰, 何克军, 杨曾奖
1996, 9(2): 158-164.
摘要:
自1987年以来,在贫瘠立地上开展了大叶相思Nelder(放射型)密度试验,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叶相思的胸径、树高以及断面积×树高与初始单株面积的对数呈现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在贫瘠立地上营造大叶相思,适当密植可促进林木胸径、树高的生长,以1m×2m或1.5m×2m等较小株行距为宜。对于不同初始密度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林木生长差异最终呈现递减趋势。林分密度越大,其轮伐期亦越短。
马尾松、杉木容器苗培育基质研究
陈连庆, 韩宁林
1996, 9(2): 165-169.
摘要:
以10种培养基质,对马尾松和杉木两树种进行容器育苗研究。结果表明:以竹叶为基本材料配制基质,比纯黄心土基质培育的马尾松和杉木百日苗,干物质重分别增加93.2%和53.9%;与蛭石配制的基质相比,分别增加43.9%和104.0%;与松树皮配制的基质相比,分别增加25.0%和42.9%.以松针为基本材料配制的基质效果近似于竹叶。两者对苗木生长的影响,与各处理相比较,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培养基质理化性质与苗木生物量相关的矩阵分析,容器基质的容重和孔隙度对苗木生长影响最大;基质内有效养分含量,特别是磷含量的多少很重要。两树种对各种理化因子反映基本一致,但对具体营养元素的要求有所不同。马尾松要求含磷量较高,杉木对氮水平敏感。竹叶和松针配制的基质,表现了良好的理化性质,促进了两种苗木早期菌根化和快速生长。
杉—茶间作热量平衡的研究
范兴海, 黄寿波, 傅懋毅, 傅金和
1996, 9(2): 170-175.
摘要:
在安徽省黄山市,于夏季对杉-茶间作园与纯茶园进行了微气象观测研究,用梯度法和热量平衡法计算了土壤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湍流热通量。结果表明,热量平衡各分量值一般白天为正、夜间为负,其值的日较差杉-茶间作园比纯茶园小,且杉-茶间作园最大、最小值出现的时间较纯茶园滞后。热量平衡各分量中,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值最大(约1/3~1/2或更多);湍流热通量值除短时间偶而较大外一般较小;土壤热通量约占净辐射的1/6.杉-茶间作园潜热通量与湍流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与纯茶园差异较大。
桉树不同地理种源木材构造性质比较研究
柴修武, 周文龙, 曾浩生
1996, 9(2): 176-183.
摘要:
在海南省琼海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按树种源试验林内,采集了巨桉、柳桉、赤按和尾叶桉44个种源的木材试材。对木材解剖分子和基本密度进行了研究和评优。从中选出巨桉14860、14849、14509;柳桉14429、14435、14527;赤桉12187、15050、15062和尾叶桉15089为最优种源。
油茶低产林嫁接无性系改造效果及其无性系测定的研究
熊年康, 吴孔雄, 陈祥平, 高学琴, 邹示炎
1996, 9(2): 184-188.
摘要:
1986~1993年在闽侯桐口林场完成油茶低产林嫁接无性系改造面积30.13hm2.本文对1986年首批改造的0.13hm2低产林的改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1994年平均产油量261.756kg/hm2,比改造前增产6.76倍;比对照增产5.98倍。结合嫁接无性系改造进行的无性系测定,新筛选出闽15,闽75-8,闽75-7,闽84四个优良无性系,其平均年产油量567.000~716.400kg/hm2,果油率7.26%~9.22%;比参试平均值增产23.28%~55.76%;而且没有发现炭疽病危害果实。据对10个无性系间可配性测定结果表明:平均成果率21.1%,比对照成果率16.7%提高4.4%;若按第一批无性系测定筛选出的闽43、闽48、闽60三个优良无性系互交组合统计,平均成果率27.4%,比对照成果率提高10.7%.同时,还筛选出闽43×闽48、闽48×闽49、闽48×闽56、闽48×闽62四个最佳组合,其成果率在50%以上。再次证明优良无性系具有可配性强的特点,而且各品系之间可配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可通过选择来提高油茶无性系的可配性。
我国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研究进展
叶建仁, 李传道
1996, 9(2): 189-195.
摘要: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福建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不同产地间、产地内杉木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变异研究
杨自湘, 李玲
1996, 9(2): 196-201.
摘要:
同工酶是基因活动的产物,用来认识基因的存在表达,由生化表型反映其基因型,将宏观的遗传现象结合到微观的分子水平上加以研究,因而同工酶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到生物系统进化、遗传结构、种群分类、以及杂种认识等领域[1]。尤其应用同工酶研究生物群体遗传差异和生物多样性上有更多报道[2]。
以杨树抗虫品种为主综合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的研究
秦锡祥, 高瑞桐, 李吉震, 曹桂洪, 陈维培
1996, 9(2): 202-205.
摘要: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是杨树(Populus spp.)重要的蛀干害虫,造成木材质量下降,失去工艺价值。在过去的研究中,多以害虫为对象,注重化学药剂对害虫的防治效果[1~3]。本研究在1978~1990年从寄主的抗性入手,通过改变害虫的食物因子,调整林木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使寄主—害虫—天敌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的状况,达到自然控制害虫的目的。
绞股蓝繁殖技术试验
冯昌林, 黄进, 卢怀佳, 李继东
1996, 9(2): 206-210.
摘要: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作为一种新兴的营养保健药用经济植物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人工栽培利用绞股蓝将成为其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开展绞股蓝繁殖特性研究,掌握其繁殖规律,为人工栽培绞股蓝提供有效的繁殖技术。
斑皮桉地理种源生长试验
翁启杰, 郑海水, 杨曾奖, 李克正, 谢火寿
1996, 9(2): 211-214.
摘要:
斑皮桉(Eucalyptus maculata Hook f.)天然林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从维多利亚38°S至昆士兰25°S,从沿海向内陆延伸75~380 km范围内。它适生于均匀降雨型和夏雨型气候区,总降雨量625~1 250 mm,天然分布区为800 mm;年平均气温20℃以上,在原产地最热月的平均最高温度22~35℃,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2~5℃,霜冻极少且不严重,为不耐霜冻树种[1,2]。
马尾松造林施肥两年生长反应
胡炳堂, 洪顺山, 关志山, 蔡宏明, 封剑文
1996, 9(2): 215-220.
摘要: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我国特有树种,分布面广、适应性强、生长快、用途大,在我国林业生产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长期以来,我国对马尾松只注重原有资源的利用,生产经营却非常粗放,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施肥研究[2,3]。为此,笔者结合NAP造林项目的实施,进行了马尾松造林施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