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1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尖峰岭热带林集水区一组水质背景值及水质生态效应
陈步峰, 林明献, 曾庆波, 周光益, 李意德, 邱坚锐
1998, 11(3): 231-236.
摘要:
采用定位观测和多流域检测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尖峰岭热带林集水区水质及水质生态效应,41个检测集水区径流7.01≤pH5≤3.0cm/L占90%,TDS≥11.1mg/L占98%,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4项检测值为I类水质标准;热带山地雨林系统对雨水中水质项的有效功能为:径流中DO、pH、TDS、Mn浓度增加,BOD5、总N、总P浓度降低,热带原始山地雨林系统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效益。故实施原始林保护及扩大,对源头水保护、净化、林区居民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尾叶桉混合菌根营养生理研究
陈应龙, 弓明钦, 王凤珍, 陈羽
1998, 11(3): 237-242.
摘要:
桉树是具有混合菌根(ECM和VAM)的树种。关于混合菌根营养生理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文在苗圃接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尾叶桉苗期混合接种ECM菌彩色豆马勃和VAM菌苏格兰球囊霉对宿主营养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叶桉苗期混合接种菌根真菌后,对苗木根系营养生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菌根接种能显着提高苗木的根系活力,两种混合接种方式分别比未接种对照苗提高了31.90%和28.69%,并好于两种单接种的处理。两种混合接种T2和T4根系iPA和ABA含量也有显着提高,其中,iPA分别增加了130.41%和40.72%.混合接种苗木根系可溶性多糖含量分别是对照的2.75和2.11倍,但低于单接种苗;4种菌根真菌接种苗木根系氨基酸含量均较高,分别为对照苗的3~5倍,其中混合接种苗含量高于单接种。菌根营养生理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根的接种效应。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1998, 11(3): 243-248.
摘要: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针叶。
桃综合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Ⅱ.适宜的贮藏条件
王贵禧, 梁丽松, 宗亦臣, 唐景云
1998, 11(3): 249-252.
摘要:
研究了大久保、京玉和燕红桃在不同贮藏温度(自然温度、3~4℃、0~2℃)和不同贮藏方式(冷藏、塑料袋小包装贮藏和人工气调贮藏)下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在0~2℃下,将桃果实装入0.03mm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保鲜袋中,并加入乙烯吸收剂进行塑料袋小包装贮藏,其效果最好。在这一贮藏条件下,保鲜袋中的O2为14.5%~15.9%,CO2为3.7%~4.1%.这一条件可明显延长贮藏期并能保持桃的品质,减少腐烂和褐变程度,增加商品果率。同时果实的硬度、淀粉、糖、有机酸和Vc的保存率也比冷藏对照高。
杨树溃疡病菌毒素对杨树树皮愈伤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赵仕光, 朱玮, 岳红艳
1998, 11(3): 253-259.
摘要:
用2种浓度的杨树溃疡病病菌毒素处理具有不同抗性的杨树愈伤组织,引起了显着的超微结构变化。其变化包括:细胞壁变形消解,中胶层分解;质壁分离,质膜破裂,线粒体局部破裂、分解成颗粒甚至空胞化;细胞核在处理的后期核膜破裂,核仁亦部分分解。损害发生得最早、最严重的是细胞膜。杨树未处理的愈伤组织具有健康组织细胞所具有的完整结构。经过毒素处理,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膜系列受害轻,对细胞损伤高浓度毒素处理比低浓度的要大。
棕榈藤组培苗根的诱导研究
曾炳山, 许煌灿, 刘英, 尹光天
1998, 11(3): 260-264.
摘要:
对短叶省藤、黄藤和单叶省藤组培苗根的诱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A含量高低对丛芽苗的生根与否及根系生长起决定性作用。蔗糖浓度不影响芽苗的生根与否,但影响出根快慢、出根条数和根系的生长。NAA也在单芽苗根的诱导中起主导作用,但再附加一定量的IBA有利于生根。丛芽苗生根培养基的优化组合为:NAA1.0mg/L+大量元素0.33MS+蔗糖20.0g/L;单芽苗生根培养基的优化组合为:NAA1.0mg/L+IBA2.0mg/L+大量元素0.33Ms+蔗糖20.0g/L.在优化后的生根培养基上诱导一次60d,短叶省藤、黄藤和单叶省藤丛芽苗的生根率可分别达94.4%、96.7%、90.6%,单芽苗的生根率分别为85.7%、92.1%和65.7%。
筇刺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杨宇明, 辉朝茂
1998, 11(3): 265-270.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在云南南部筇刺竹集中分布地区所做的调查观测,对筇刺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个体结构规律和发笋率与竹丛结构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筇刺竹是我国南部热区的适生竹种,尤其适于在河谷地带、盆地边缘和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筇刺竹秆形指标(f1.3)为0.695,明显大于其它相近竹种或树木;竹秆最大直径和最长节间出现于秆之中部;胸径与秆高呈指数函数关系,可用H=2.246473D0.926725来表达;胸径与秆重呈正线相关,可用W=0.193395(D2H)0.690404来表达;竹丛发笋率、成竹率与秆丛密度和竹丛平均秆径有较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竹笋采收指数与老秆采伐年龄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理论造材:削度方程和出材率表的编制
王明亮
1998, 11(3): 271-276.
摘要:
本文提出了计算机理论造材仅根据削度方程和单株带、去皮胸径的转换关系式两个模型,可不必由削度方程推导材长方程和材积比方程。以相关指数、均方误为指标,结合残差图分析,选择了杉木、落叶松的削度方程;结合标准树高曲线,则可仅根据优势高为任一具体林分编制(一元)单株出材率表(特称之为自动调整出材率表)。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球果产量的遗传变异
金国庆, 秦国峰, 周志春, 黄辉, 丰晓阳, 储德裕
1998, 11(3): 277-284.
摘要:
对马尾松一代无性系种子园投产后连续6a不同产地和产地内无性系的球果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产地和无性系是球果产量的重要变异来源,但产地内无性系的方差分量是产地的5倍;产地和无性系平均遗传力都较高,分别为0.73~0.79和0.70~0.85.种子园在不同年份间的球果产量变化很大,在群体总变异中所占的方差分量比例最大(材料Ⅰ为37.04%,材料Ⅱ为48.96%),具有明显的大小年。种子园内无性系对球果总产量的贡献率因组成的无性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年份间也有差异。由不同产地无性系组成的种子园中球果产量的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极为显着,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4.17%,应予以重视。最后对该种子园无性系按产量高低和稳定性分成五种类型。
白蜡虫泌蜡研究 Ⅱ.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泌蜡比较
陈勇, 陈晓鸣,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毛玉芬
1998, 11(3): 285-288.
摘要:
本文报道了在昆明地区女贞、白蜡树和小叶女贞三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白蜡虫的泌蜡状况。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三种寄主树上放养昆明种虫和昭通种虫,不同寄主的雄虫个体平均泌蜡量,单头种虫产蜡量因种虫和寄主不同而不同;白蜡虫在不同寄主上泌蜡存在高峰期,泌蜡高峰期因寄主和种虫不同而异;白蜡虫历时基本上不受寄主的影响,在3种寄主上大致相同。用白蜡虫雄虫个体平均泌蜡量、单头种虫产蜡量和泌蜡历时等指标衡量,在昆明地区,女贞是白蜡虫的优良寄主。
红树植物半人工小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不间伐的灌木环境对乔木种群的适宜度及群落改造决策
郑松发, 郑德璋, 廖宝文, 李云, 郑馨仁, 王恭礼
1998, 11(3): 289-294.
摘要:
采用种群保存及生长指标综合指数,以间伐灌木后引进的乔木种群作为对照标准,以直接引进的乔木种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不作间伐的灌木环境对于乔木种群的适宜度对比分析;再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和方法,以乔木种群优势和良好的林相、尽快发挥防风消浪效果、改造后所形成的半人工小群落合理的乔灌比例和最大的生产力、合理的乔木种群结构、群落的可持续性更新和长期发挥效益等方面进行多目标综合决策,从中选出了改造我国普遍存在的次生桐花树+角果木灌木群落的较好乔木树种和确定较佳的改造方式。结果表明:不作任何间伐的灌木环境对三个乔木种群的适宜度大小依次为:红海榄>木榄>海莲;相对于直接引进方式而言,块状间伐灌木后引进乔木种群的改造方式可明显提高乔木种群的保存和生长发育效果;以直接引进乔木种群的方式改造桐花树+角果木灌木群落,按乔木种群的优劣次序可排列为:红海榄→红树→木榄→海莲。
侧柏抗病单株对叶枯病抗性机制研究
万贤崇, 戴雨生, 陈裕菊
1998, 11(3): 295-298.
摘要:
本文比较测定了对叶枯病具有高度抗性的侧柏单株叶片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细胞含水量和肉质化程度。结果表明,抗病单株叶片细胞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含量显着地高于普通的感病侧柏;抗病单株的PAL活性和SOD活性也明显高于感病株。并且发现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抗病单株的细胞含水量和肉质化程度则显着地低于感病株。综上指标说明,抗病单株在生理生化和遗传上,明显地区别于普通感病株。
毛白杨多功能新品种选育研究
顾万春, 归复, 于志民, 穆吕钦, 孙翠玲, 张继华
1998, 11(3): 299-305.
摘要:
观测北京、河北、河南3地点的13年生毛白杨无性系试验林,无性系间的树高、胸径、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等性状的差异均极显着;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生长适应性、主干通直系数、树体形态系数、抗病虫指数等性状存在一定差别。材积生长量无性系×地点交互作用极显着,无性系间生长型不同(“广适型”、“高产型”、“低产型”).无性系的材积生长量、木材密度、主干通直系数、树体系数和抗病虫害指数的重复率分别为0.580、0.536、0.390、0.411和0.500,性状经济权重分别为0.35、0.25、0.10、0.10和0.20,建立多功能型无性系的选择指数,其综合育种增益比对照品种≥15%为中选优良无性系新品种。为北京、河北、河南分别选育出8个、7个和6个优良无性系,平均综合增益分别提高23.9%、24.9%和21.0%;3个地点都中选的37、351、9832和1012等优良无性系的平均综合育种增益提高25.1%.所选无性系皆为雄性,显着提高了城乡绿化效应。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研究
孙晓梅, 李凤日, 牛屾, 张阳武
1998, 11(3): 306-312.
摘要:
根据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江山娇林场的固定标准地及吉林省松江河地区的团状枝解析样地调查数据,基于Korf生长方程,导出了落叶松人工林分自然稀疏模型和断面积生长模型,以此为核心构造了满足相容性原则的树高曲线动态预估模型、林分收获预估模型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模型系统。用由这4个模型构成的模型系统可模拟不同林分的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林分断面积及林分蓄积的生长过程,并与实际林分很接近。
马尾松不同种源氨基酸含量与抗松材线虫病的关系
徐福元, 葛明宏, 赵振东, 朱克恭
1998, 11(3): 313-318.
摘要:
在选出和验证抗病马尾松种源的基础上,研究了马尾松不同抗病性种源的树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抗病种源在接种松材线虫前后均比较感种源含有较少的组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等9种游离氨基酸。它们与感病指数均呈正相关,这说明游离氨基酸含量低的马尾松种源抗松材线虫病。11种固态氨基酸的含量与感病指数有负相关性,说明其含量较高的种源具较强抗病性能。
TDS生长调节剂提高板栗结果率技术的研究
苏梦云, 周国璋, 应廷龙, 金正法, 沈克勤, 胡小明
1998, 11(3): 319-324.
摘要:
在板栗雄花序开始出现前后,以0.25%~1.0%的TDS调节剂喷布处理,均能提高板栗结果率20%以上,但以0.5%较为合适。除了喷布处理外,TDS也适合注干和浇根处理。如在喷布时配合喷施多效唑(PP333)或异戊烯腺嘌呤(IPA)500mg/kg,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在冬季或春季施肥也能提高TDS的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每年喷施TDS,可年年获得增产。
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王福维, 牛延章, 侯丽伟, 皮忠庆, 王景辉, 陈域横
1998, 11(3): 325-329.
摘要:
分月扇舟蛾是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在吉林省西部一年发生3代,以2龄幼虫在落叶层或树皮缝内作薄茧越冬,第二年四月下旬上树危害,老熟幼虫吐丝缀叶于树上化蛹。林间世代比较整齐,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具有吐丝下垂,借风传播的习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和短距离迁移习性,卵产于叶背,每雌虫平均产卵552粒。防治方法为:(1)春秋季搂烧落叶,校正死亡率为79.6%;(2)早春树干阻杀幼虫,校正死亡率为94.0%;(3)幼虫期每公顷喷洒375g灭幼脲Ⅲ号,校正死亡率为95.2%;(4)对于虫口密度较低的林分,卵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校正寄生率为48.2%~57.3%.
黄土高原沟坡次生植被与土壤营养现状的关系
孙长忠, 黄宝龙, 陈海滨, 张荣平, 家永康
1998, 11(3): 330-334.
摘要: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次生植被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之关系,分别立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阳坡上部的群落生物量最低,为0.693kg/m2,阴坡上、下部和半阴坡下部相近且较高,平均为1.228kg/m2.阴坡、阳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着;同一坡向不同坡位,相同层次的有机质趋于一致;阴坡各立地类型0~30cm土层内平均为24.15g/kg,阳坡相应层次均值为14.26g/kg.0~30cm、0~60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与地上草本植被生物量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9.7+17.2x(r=0.66)和y=6.9+11.7x(r=0.62).
山楂叶螨种群动态及其危害研究
李大乱, 张翠疃, 徐国良
1998, 11(3): 335-338.
摘要:
15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冀中南部果产区,山楂叶螨种群消长呈单峰曲线,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不同果园的发生高峰不同,梨、桃园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苹果园发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高峰的温湿度界限指标是旬日均温度26.14±2.11℃,日均相对湿度61.67%±8.92%;在发育起点温度(9.2℃)与界限指标温度范围内,种群增长与有效积温呈高度正相关,符合线性函数logy=-3.5574+2.5195logx,在果园和树冠内的种群空间分布属聚集型;山楂叶螨危害苹果、梨、桃树造成早期落叶的螨口指标分别是叶均31.79、32.34、19.47头(均指雌成螨),叶片被害指数分别为61.27%、60.07%和58.01%.
春尺蠖蛹呼吸代谢与滞育关系的研究
梁成杰, 赵玲, 吴燕, 王贵成
1998, 11(3): 339-341.
摘要:
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属于一化性昆虫[1],蛹期滞育长达180~210d.蛹滞育前后形态上无明显差别。通过Warburg呼吸器测定不同发育期蛹呼吸代谢速率变化, 获得春尺蠖滞育起点和终止的呼吸率生理指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