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1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台山红岭种子园湿地松基因资源引入效果分析
赵奋成, 黄永达, 廖树森, 张应中, 黄永权, 李宪政
2000, 13(3): 225-232.
摘要:
1989年至1996年间,台山红岭种子园从美国、澳大利亚、津巴布韦引入湿地松基因资源种子共407份,包括有6个种源、213个全同胞家系和188个半同胞家系。利用其中370份材料营建种源林1片、基因资源林6片,面积共16.85hm2。根据这7片测定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新引材料的遗传品质以及选择潜力,并通过性状年度相关分析,探讨早期选择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新引材料普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造林保存率平均达90%以上;在生长量方面,有66.67%的种源、82.14%的家系优于台山湿地松初级种子园种,所有参试材料的树高、材积平均现实增益分别为10.07%和30.45%;在家系入选率为50%和每个入选家系内选择2株优树的前提下,入选群体树高、材积的平均预期选择增益分别为28.51%和60.79%;1年生的树高和3年生的树高、胸径、材积与7年生的家系生长量相关密切,3年生时生长不良的家系到7年生时也难有突出的表现。
全林整体模型在林分间伐模拟中的效果评定
王雪峰, 杜纪山
2000, 13(3): 233-238.
摘要:
使用江西大岗山实验局杉木资料,验证了以断面积生长模型为基础的全林分模型系统,得到以下结论:断面积生长模型不仅适用于自然生长状态的林分,也适用于间伐林分;可以用全林分模型系统对林分进行模拟预测,特别是间伐预测,从而为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CCF反映了林分的竞争状况,以此可以判断林分的生长状态。
杉木人工林广义干形模型的研究
佟金权, 盛炜彤
2000, 13(3): 239-248.
摘要:
在Brink修正式基础上建立了杉木人工林广义干曲线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立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林木干形的变化。广义干曲线方程参数i与胸径相关,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加;参数q与树高相关,随树高的增加而减小,验证了Gadow等人的研究结论;参数p与树高、胸径均无关,证实了Steingass的研究结果。另外,参数p与密度呈负弱相关,随密度的增加而略为减小;参数q则相反,与密度呈正向弱相关,随密度的增加而略为增大;参数q还与立地有关,立地指数高时,参数q也大。在模拟干形时,带皮与去皮广义干曲线模型需要分别模拟。
外生菌根提高板栗苗木抗旱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
吕全, 雷增普
2000, 13(3): 249-256.
摘要:
苗木菌根化能够提高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本试验证明菌根技术具有提高板栗苗木抗干旱性能的作用:提高苗木束缚水含量12.08%~57.49%;在干旱胁迫下叶片推迟24~43.2h出现萎蔫,重新复水后提前4.8~28.8h恢复正常,萎蔫系数降低21.95%~58.04%,有效光合强度提高3.84%~230.72%。菌根化提高宿主耐旱力的机理部分在于菌根化能影响到植物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变化:叶肉质化程度提高0.09%~7.88%,比叶面积增大2.67%~18.83%。这种组织结构上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生理特性的变化:叶保水力增大,水分饱和亏缺降低5.59%~29.61%。叶肉质化程度、比叶面积和叶保水力首次应用在菌根研究中。另外,正常情况下高于对照的蒸腾速率(用气孔导度及气孔阻力反映)在干旱胁迫下降为低于对照的水平。同时接种菌根菌能提高苗木在正常情况下的水分有效利用率(7.89%~79.78%)及干旱胁迫下的水分有效利用率(4.78%~63.89%)。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对照体内迅速增加(50.54%),表明此时对照处于缺水状态,而菌根化苗仍未或只是轻微地感受到干旱胁迫。综合以上多种因素,美味牛肝菌、红绒盖牛肝和绵毛丝膜菌为最优的抗旱菌种。
不同种源厚朴酚类物质含量变异与遗传的初步研究
童再康, 斯金平, 刘饶
2000, 13(3): 257-261.
摘要:
采集厚朴5年生种源试验林共13个种源39个树皮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测定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结果表明:厚朴酚、和厚朴酚、厚朴酚类总量、厚朴酚/和厚朴酚比例等品质性状在种源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叶先端小凸尖型的鄂西种源酚类含量最高,凹叶型的庐山种源最低,总含量前者是后者的10.34倍。以上4个厚朴品质性状均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其种源遗传力为0.7585~0.9465,且呈经向为主,经、纬双向地理变异。
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引诱作用研究
赵锦年, 蒋平, 吴沧松, 孙胜利, 姜礼元, 林长春
2000, 13(3): 262-267.
摘要:
通过连续2a的系统研究,筛选出对松墨天牛引诱活性最强的M99-1引诱剂,其主要成分为单萜烯、乙醛、丙酮和有机溶剂。在松墨天牛成虫期,每个诱捕器可诱捕151.5头天牛成虫,平均降低下代卵量1204.4粒。该引诱剂对监测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密度及其携带松材线虫数量和防治天牛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相思菌根的菌种筛选及其接种效应研究
弓明钦, 王凤珍, 陈羽, 陈应龙
2000, 13(3): 268-273.
摘要:
VA菌根、外生菌根及菌根菌剂对马占相思和厚荚相思幼苗的接种结果表明:VA菌根和外生菌根都可对两种相思幼苗形成侵染,菌根感染率达49.5%~73.33%;5个月后的马占相思苗木高比对照增加53.9%~148.99%,厚荚相思苗高增加31.7%~95.39%;马占相思生物量比对照增加208%~396%,厚荚相思生物量增加294%~441.5%;对VA菌的菌根依赖性(MD)测定结果表明,除厚荚相思对B9302菌株的依赖属中等外,两种相思对其它菌种的依赖性较强(MD300)。在外生菌根方面,除厚荚相思对99215和94070两菌株依赖性属中等外,对其它菌种的依赖性均较强,特别是马占相思对9439菌株,其MD值达542;对6种菌剂而言,以美2菌剂效果最好,MD值均大大高于其它菌株。试验结果还表明,就两个类型菌根比较而言,VA菌根对苗木的促生效果优于外生菌根的效果;就几种菌株比较来看,B9301和B9302两个VA菌和9439、99215及94070三个外生菌对马占相思效果好,而VA菌99004、9301和外生菌根菌99132、9439菌株对厚荚相思效果好;相思幼苗接种菌根后还有促进固氮结瘤的明显作用。
人工接种弗兰克氏菌的木麻黄幼林施肥效应研究
康丽华, 李素翠, 彭耀强, 刘玉粦, 陈华成, 罗成就
2000, 13(3): 274-279.
摘要:
对人工接种弗兰克氏菌的木麻黄幼林进行施肥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地提高木麻黄幼林的生长,施肥处理的树高和胸径分别比不施肥的增加0.8%~57.1%和10.1%~55.3%;年均材积平均每公顷增长0.88014~2.81704m3。最佳施肥处理(配方)是N100P250K37.5。在人工接种弗兰克氏菌的木麻黄幼林三要素施肥中,第1、2年以P肥为主要影响因素,第3、4年以N肥为主要影响因素。施肥的时效性在第2年为最大肥效时间,随着林龄的增加肥效下降。不同施肥处理的叶片N含量也有明显的不同。
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生物学研究
张志权, 廖文波, 钟翎, 陈志明
2000, 13(3): 280-285.
摘要:
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萌发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结果表明:(1)种子在自然条件下有很深的休眠特性,但种皮透性不是休眠的原因;(2)对新鲜种子进行“暖温(25℃)层积-低温(5℃)层积”,以“36周-12周”的模式效果最好,能促进胚纵向生长和打破种子休眠,发芽率达64.0%~82.2%。
马尾松幼林施肥持续8年的生长效应
胡炳堂, 王学良, 蔡宏明, 洪顺山, 封剑文, 伊加生
2000, 13(3): 286-289.
摘要:
1992~1999年在福建省邵武市花岗岩发育的低丘红壤上,对马尾松幼林施肥进行了持续8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第8年时,无论是施P还是其它肥料,其对总生长量或连年生长量的增长效应已不显著;单施钙镁磷肥或再配合尿素、氯化钾肥料的效应至少可以持续到第6年,至第7年仍维持一定的增长效应;而单施尿素、氯化钾肥料的效应一直均无明显表现。
鹅掌楸属种间杂种F1与亲本花果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李周岐, 王章荣
2000, 13(3): 290-294.
摘要:
对中国马褂木、北美鹅掌楸及其种间杂种F113个花果数量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花被片长度(LP)等9个性状在类群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程度,可用于类群识别;花药长度(LA)等11个性状在类群内个体间差异达极显著程度,说明类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杂种F1在雄蕊数(NS)等8个性状上,中国马褂木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优势,花被片宽度(WP)等4个性状表现为偏父遗传或偏父超亲遗传;从性状间的相关性来看,聚合果气干质量主要由果宽决定,大花个体其雌蕊数较少但果实较大。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有效地对3个类群进行识别。
利用种源试验预测气候变暖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
周志春, 李建民, 金国庆
2000, 13(3): 295-300.
摘要:
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尾松种源区域试验测定材料为例尝试预测气候变暖对我国林木生长的效应。根据Schmidtling’s回归法预测,若年均温提高2℃,马尾松9年生树高生长将下降8%左右。作者认为回归法有其固有缺点而难以确切说明气候变暖的效果。鉴于此,本文参照Matyas’s生长反应模型和作者已有研究基础,构建不同种源在年均温环境梯度的反应函数,确定增温后不同地理区域树高生长的变化值,从而建立随产地年均温或地理纬度的反应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气候变暖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的效果,年均温增高2℃将加速北部种源的生长,而南部种源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林木群体遗传资源可持续经营探讨Ⅰ.有关群体遗传变异信息理论分析
胡新生, 邬荣领, 韩一凡
2000, 13(3): 301-307.
摘要:
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林木群体遗传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群体遗传变异信息对群体遗传资源可持续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关的信息涉及到交配系统、起源与形成历史、群体空间分布形成方式、遗传结构变异分布、地理变异、遗传与环境互作等。这些信息可以用分子标记和适应性数量性状变异来检测。依据这些综合信息可以制定出科学的群体遗传资源保护决策、理想的群体维持规模及合理的经营管理。
日本扁柏生物学及其引种研究
江泽平, 王豁然
2000, 13(3): 308-315.
摘要:
日本扁柏是优良用材、荒山绿化和园林观赏树种,世界各国广为引种栽培,已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高山地带的重要造林树种。对其地理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栽培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总结。结果表明,日本扁柏是一个喜温暖湿润的浅根性树种,生长快,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病虫害少。适合中性至微酸性土壤,可耐-25℃低温。较喜光,幼时稍耐庇荫。春季日均温大于10℃时开始萌动,超过15℃时开始生长;生长具明显的坡向和坡位效应;树高速生期为10~20a,50cm·a-1;胸径速生期20~30a,0.6cm·a-1;材积速生期30~40a。可进行种子或扦插繁殖,结实有丰歉年,种子发芽率30%~40%。造林密度为2500~4500株·hm-2,以不超过3000株·hm-2为好。目前我国引种栽培日本扁柏的主要问题是:(1)遗传基础狭窄,需引进更多的种源和家系;(2)大多为纯林,易导致地力衰退。
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2000, 13(3): 316-322.
摘要:
从毒素化学、毒素作用机理、毒素的遗传基础、毒素在林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些年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的成果。指出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林木病害防治上也有广阔的前景。
我国引种日本甜柿气候生态适生区初步分析
陈红星, 王劲风, 龚榜初, 陈阳, 史红正, 张其龙
2000, 13(3): 323-327.
摘要:
柿(Diospyros kaki L. ) 是重要的栽培果树, 通常可分为涩柿和甜柿两大类。其中, 甜柿的主要特征是其果实成熟时能自然脱涩, 可从树上直接采摘鲜果食用, 风味甜脆爽口,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草牧场防护林对积雪厚度的影响
吴德东, 袁春良, 吕明海, 石素英
2000, 13(3): 328-332.
摘要:
前苏联在60年代就进行了农田、牧场防护林对积雪影响的研究[1], 认为通风结构林带附近积雪较为均匀, 11H(H=树高) 处积雪比其它结构林带的要厚, 即有效积雪距离长; 营造3~5行, 行距为2.5~2.7m, 带间宽度为300~400m, 疏透度为0.5~0.6的林带, 不仅积雪厚度最大, 而且在网格里呈均匀分布[2]。
海南岛亚龙湾蝴蝶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
顾茂彬, 陈佩珍, 姜婷婷, 于泳, 顾云峰
2000, 13(3): 333-341.
摘要:
亚龙湾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是我国著名的国际度假旅游胜地。蝴蝶谷内天然次生林的面积虽不大,但地理位置独特,蝴蝶区系丰富,共收集到蝴蝶181种,隶属于11科114属,其中新亚种1种,海南特有的9种,珍贵种5种,观赏价值高的26种,优势种29种。在世界动物区系中,分布在东洋区的有149种,占亚龙湾蝴蝶种数的82.32%。亚龙湾蝴蝶谷内设蝴蝶展览馆、网式蝴蝶园、天然蝴蝶园和繁育室等配套设施,整个蝴蝶谷布局合理,科普功能全,观赏效果好。网式蝴蝶园巧妙地利用了天然的古藤、龙血树等热带植物和溪流,从而提高了蝴蝶园的生态效应。同时人工蝴蝶园和天然蝴蝶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产生良好的效果,对蝴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具有开创意义。亚龙湾蝴蝶谷开放1a年来,免费参观共17000多人次,购票参观共205020人次,门票收入2665272元,蝴蝶工艺品销售收入666229.90元。1998年,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与亚龙湾股份有限公司在亚龙湾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蝴蝶学术研讨会,亚龙湾蝴蝶谷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