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13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福建省尤溪县冬季鸟类调查
陆军, 钱法文, 苏化龙, 张旭, 楚国忠, 张雪芬
2000, 13(5): 455-463.
摘要:
在福建省尤溪县采用机械布点、网格取样、逐格调查的方法以县为总体进行了鸟类资源调查。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反映调查区域的鸟类区系分布情况,采用傅立叶非线性统计模型对样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估计主要鸟种的群数量。调查实际行程1227km,记录鸟类201种共27663只(次),基本掌握了尤溪县鸟类资源现状,为野生动物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结实初期异交水平分析
金国庆, 秦国峰, 周志春, 徐高健, 储德裕
2000, 13(5): 464-468.
摘要:
利用1993年和1994年测定数据,采用球果饱满种子百分率方法估算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异交率。研究发现8~9年生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在结实初期自交率较高,异交水平较低。利用不同杂交组合估算的各亲本无性系在自由授粉情况下的异交率差异较大,两年中分别为44.7%~98.1%和30.8%~96.8%,平均为73.5%(标准误差SE=17.3%)和69.2%(标准误差SE=21.3%)。异交率在无性系间变异较小,在无性系内不同组合间变异较大,前者变异系数仅为后者的35.3%~53.0%。相同双亲组合的异交率在相邻两年度间差异不显著,并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同时,还发现异交率与座果率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最后对影响异交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落叶松杂种大规模繁殖配套技术研究
王笑山, 马浩, 王建华, 王有才, 吴泽民, 姚殿国
2000, 13(5): 469-476.
摘要:
研究了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不同杂交组合的授粉可配性、可育性,杂种苗生长、杂种采穗园母株插穗产量和全光雾插条件下不同组合、单株插穗经不同浓度激素处理的生根以及大田生根插穗移植成活、生长情况。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种间易于杂交,不同组合间授粉可配性和杂种苗生长差异十分明显。尽管组合间插穗生根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幼年母株插穗一般生根容易,不经任何激素处理生根率也能达到90%以上。采穗园2.5~3.5年生杂种母株,平均可繁殖13~27株·株-1、级2年生扦插苗。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组装各环节最佳方案,用人工控制授粉的方法配制优良组合(一般、特殊配合力高)的杂种种子,播种育苗后建采穗园进行扦插繁殖,即能在短期内大量增殖这些珍稀的遗传改良杂种。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季节性变化规律
杨大荣, 王瑞武, 宋启示, 张光明, 赵庭周
2000, 13(5): 477-484.
摘要:
聚果榕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树种。聚果榕和它的传粉媒介昆虫聚果榕小蜂是一对高度协同进化、互相依赖才能繁殖各自后代、互惠共生的生物。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赖聚果榕的短柱头雌花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才能获得种群的繁衍。研究结果表明:聚果榕小蜂的种群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季种群数量高,干季种群数量低;但进入同一榕果内繁殖产卵的雌蜂数量则相反,雨季数量低,干季数量高。聚果榕小蜂的繁殖雌蜂进入每一隐头花序的数量多少,对聚果榕的授粉和发育种子成熟率、聚果榕小蜂在果内的产卵繁殖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特有植物四合木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
徐庆, 臧润国, 刘世荣, 郭泉水
2000, 13(5): 485-492.
摘要:
研究了四合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和年龄结构,运用静态生命表描述了四合木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四合木种群株数随径级、高度级的变化呈“山峰型”,植株数随冠幅级变化成倒“J”型。现实的四合木种群年龄结构呈“凸”型。四合木种群的死亡率qx、致死力kX随龄级增大而增高,存活率lx随龄级增大而降低。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型。利用Leslie矩阵定量模拟种群动态,发现在受外界干扰很小条件下,该种群具有波动特点,各龄级的个体数变化趋势不同,种群由衰退型向增长型过渡。
难易生根桉树多酚氧化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李明, 黄卓烈, 谭绍满, 莫晓勇, 林海球, 龙腾
2000, 13(5): 493-500.
摘要:
尾叶桉的MLA无性系(简称MLA)是难生根无性系,尾叶桉的U6无性系(简称U6)、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简称W5)为易生根无性系。MLA各器官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比U6、W5的低,而MLA各器官的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比U6、W5的高。各树种的PPO活性、IAAO活性及PPO同工酶均具有器官的特异性。讨论了PPO和IAAO与不定根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角胚跳小蜂属在我国的首次记录及其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跳小蜂科)
徐志宏, 吴国艳
2000, 13(5): 501-504.
摘要:
本文报道两种寄生螟蛾科害虫的跳小蜂,即采自越南河内寄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的螟克角胚跳小蜂Copidosomopsis nacoleiae(Eady)和采自山东泰安寄生刺槐谷蛾Hapsifera barbata(Christoph)的三节角胚跳小蜂Copidosomopsis trisegmentis Xu,sp.nov.新种。对新种进行了描述。这是角胚跳小蜂属Copidosomopsis Girault在我国分布的首次记录。
油松雌球果发育对枝条生长的影响
张华新
2000, 13(5): 505-511.
摘要:
通过对油松种子园无性系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协调关系的研究,发现多数无性系2年生球果的发育对2次芽数、2次顶芽长及侧枝数和当年雌球花芽的分化无显著影响;但2年生球果发育降低当年顶枝生长量,增加侧潜芽数;不同无性系当年生顶枝长、侧枝总长和2次顶芽长差异显著,而2次芽数、侧枝数和侧潜芽数则差异不明显。母枝总干质量和枝条类型对当年生总干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2342和0.4400,对多元决定系数的直接因子贡献各为0.7860和0.3496,可见生殖枝的当年生干物质积累比营养枝稍多,生殖枝中茎、针叶和1年生球果当年生干物质积累与营养枝的同等器官比例基本相仿;2年生球果的发育因降低了树体的营养水平,从而引起结实大小年。此外,还就合理采样、雌球果发育对树体营养生长的影响等作了进一步讨论。
改进的四参数柱干比曲线式
孟宪法, 李悦黎, 张方秋
2000, 13(5): 512-518.
摘要:
在综合干曲线式和相对干形的基础上,针对解决应用研究问题,文章首次提出四参数柱干比曲线式。用取自秦岭林区的油松与栎类样木、标准木资料进行拟合,带皮油松R2≥0.99的占了93%,去皮为78%;而带皮、去皮栎类依次为79.8%、73.3%,说明四参数柱干比曲线式具有较好的拟合性。通过计算得4个参数值,进一步作出了两树种的带皮、去皮四参数干曲线图。
吉林省农安县农田防护林更新采伐年龄的研究
崔武社, 王红春, 王守田, 张俊文
2000, 13(5): 519-523.
摘要:
通过对农田防护林林分生长过程和林况变化过程的分析,得到了林分后期经济效益和防护效益的变化过程,然后根据农田防护林经营的目的,提出其合适的更新采伐时间,这种通过林况反映效益变化的方法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台风对红树林损害及预防的研究
陈玉军, 郑德璋, 廖宝文, 郑松发, 昝启杰, 宋湘豫
2000, 13(5): 524-529.
摘要:
在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台风对红树林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11~12级或者更大的风力才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台风对海桑类红树林的损害率最高达80%,严重影响红树林的防护功能和其它效益。台风对红树林的危害跟林分起源、林分疏密度、树龄等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人工海桑类林分受台风危害严重,而天然林很少受到危害;稀疏的海桑类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受台风的危害更严重;树龄较大的海桑类林分较幼树或幼苗受台风的危害更严重。提出在红树林造林时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红树林对台风的抵抗能力:应适当密植红树林(海桑类造林规格宜为2m×2m);种植带要达到一定的宽度(至少50~100m);固定初植的幼树幼苗以提高其稳定性;速生和慢生红树植物适当搭配;选择抗风性强的优良红树种类造林等。
角倍蚜干母致瘿率与盐肤木复叶序数的相关性
张燕平, 廖声熙, 赖永祺, 苏建荣
2000, 13(5): 530-534.
摘要:
干母的致瘿结倍效果与倍蚜在同一枝条定叶取食复叶叶片萌发的先后顺序密切相关。角倍干母致瘿率和致倍率作为评价其致瘿结倍效果的指标,挂蚜干母的致瘿结倍效果指标(yi)与盐肤木复叶萌发先后序数(xi)之间的关系可用函数表达式yi=A(0)+A(1)xi+A(2)xi2+A(3)xi3表示;寄生于不同序数复叶之间干母的致瘿率有显著差异;角倍蚜在盐肤木不同复叶叶序数上的致倍率(y3值)的排序为:54673891011。该结果可作为调控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以应合盐肤木最适致瘿结倍的展叶物候进度的参考依据。
施肥对杉木无性系幼林生长的影响
何贵平, 陈益泰, 刘化桐, 蔡宏明
2000, 13(5): 535-538.
摘要:
施肥是林木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对林木经营越来越集约化,许多树种都在进行林木施肥的效益研究[1~3],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 ook.]作为我国南方的重要用材树种,对它的研究也相对较多[1,4,5],但其研究对象大多只限于混种实生苗,对杉木家系间特别是杉木无性系间的施肥效应研究较少[5]。而林业发达国家在培育主要造林树种优良家系、无性系的同时,开展了不同遗传基因型对环境条件要求,特别是对营养要求的试验研究[6,7]。本文是以杉木无性系为施肥对象,研究杉木无性系幼林施肥效应及特点,为杉木无性系在山地红壤上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杉木起苗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根生长势的影响
喻方圆, 郭新保, 徐锡增, 洪岩, 葛腊宝, 朱永林
2000, 13(5): 539-542.
摘要:
苗木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造林的成败。在起苗到造林的过程中,由于对苗木处理不当,苗木地上或地下部分常易遭受损伤,或丧失水分,从而影响苗木的生活力,甚至导致造林失败。研究上述不良现象对苗木品质的影响,为起苗到造林过程中的苗木保护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1]。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林姜复合模式的研究
樊巍, 张劲松, 杨一松, 王理安
2000, 13(5): 543-546.
摘要:
大量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对农田生态环境具有综合的改良作用,它是当前人类改善自然环境中积极、有效而又力所能及的生物工程,对系统的小气候的形成起到调节作用。林粮复合模式是太行山低山丘陵石灰岩区重要的复合农林业模式之一,对此模式已进行了许多研究[1~3]。但在该区对林姜复合模式的研究尚属少见[4~6]。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局地气候条件,实行种间互补,使复合农林业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本文根据生姜(Zingiber off icinaleRo sc.)的生理生态学特点,按照生态位原理,设计并提出了林姜复合模式。
马尾松毛虫天敌的发生动态及空间分布
王成树, 许成林, 李增智
2000, 13(5): 547-550.
摘要:
松毛虫(Dendrolimus spp.)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及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流行,据统计,仅湖南省的天敌就达163种[1]。天敌与寄主之间的发生关系,以及各种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虫生真菌由于寄主广泛,对天敌昆虫的影响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一度曾使人们对真菌杀虫剂的生产应用产生怀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比较多,其中大多是关于虫生真菌与寄生性天敌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寄生性天敌一般不受虫生真菌侵染,各自独立地起作用;被天敌寄生的寄主因表皮的破坏可能更易受真菌侵染[2~4]。捕食性天敌由于取食感病昆虫,一方面易造成间接感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真菌病原的有效传播,两者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研究较多的是关于虫霉—瓢虫—蚜虫的关系[5,6]。
蚱蝉暴发成灾及防治试验
陈忠泽
2000, 13(5): 551-553.
摘要:
蚱蝉[Cryp totympana atrata(Fabricius)]属同翅目Homoptera,蝉科Cicadidae,在我国分布较广泛。据文献[1]记载,蚱蝉若虫、成虫能危害44科、77属、144种林木、果树等木本植物;成虫产卵能造成被害枝条枯死或形成明显的产卵痕迹。1999年7月中下旬,浙江某地机场及周边地区,蚱蝉成虫暴发成灾,特别是飞机发动时,数千只蚱蝉成虫闻声迅速飞向发动的飞机并猛烈冲撞,短时间内毁坏飞机发动机数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蚱蝉成灾后,飞机被迫停飞。笔者应邀进行了蚱蝉生活习性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后。
论我国杜仲产业化与培育技术的发展
杜红岩, 赵戈, 卢绪奎
2000, 13(5): 554-561.
摘要:
根据目前我国杜仲产业化及培育技术的现状,系统分析了制约杜仲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我国杜仲产业化必须以杜仲胶为突破口,以杜仲胶的系统开发为龙头,带动杜仲功能食品、饮品、功能饲料等产品的全面开发。同时,对杜仲传统的培育技术进行重大改革,由培育杜仲药材(皮)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以产果为主,生产皮、叶、雄花为辅的新的经营模式;以提高杜仲产果量和产胶量为主要目标,培育高产胶杜仲良种,通过建立良种果园以及对现有杜仲林科学改造等途径,研究提高杜仲产果量和产胶量的系列培育技术,为杜仲产业化提供配套技术,迅速推动我国杜仲产业化的进程。
保护松茸生态环境促进松茸可持续发展——关于恢复与发展云南松茸的探讨
弓明钦, 王凤珍, 陈羽, 陈应龙, 曹嘉相, 苏联军
2000, 13(5): 562-567.
摘要:
针对云南省松茸产量连年锐减的严重现实,通过对松茸产区及市场的深入了解,结合在林间试验地的研究和观测调查,提出一系列促进松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禁止采收和收购占松茸总量约36.4%的未成熟幼茸,可使云南松茸在现有基础上增产1.96倍;在保持现有松茸生态环境条件下,采用科学的采收方法,实施一系列有关的科学技术措施,在27hm2范围内松茸产量连年成倍增加;在1hm2试验林范围内,松茸个数增加45.28%,产量增加48%,而有关鸟害等损失则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因此,恢复和保护松茸生态环境并配合适当的技术措施与科学的采集方法,更适合当前云南松茸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