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13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澳大利亚ECM菌在尾叶桉上的筛选及其接种效应
陈应龙, 弓明钦, 徐大平, 仲崇禄, 王凤珍, 陈羽
2000, 13(6): 569-576.
摘要:
报道43种澳大利亚及2种国产外生菌根菌株在广东尾叶桉人工林上的筛选试验的初期研究结果。分别对试验林6、12和24个月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接种对照林木相比,接种试验林在树高和地径(或胸径)生长量上均表现出显著的接种优势(P0.01);接种林3次调查平均树高生长量最大增幅分别为26.1%、33.7%和27.4%,地径(或胸径)最大增幅分别为19.2%、21.59%和19.32%;24个月时每公顷材积最大增幅为56.8%。E0710(Laccaria)、H4670(Labyrinthomyces)、E4501(Amanita)、E2013(Laccaria)、C9301(Pisolithus)、H1272(Scleroderma)、H1194(Thaxterogaster)、H0603(Scleroderma)、H4011(Labyrinthomyces)、H1235(Protubera)等菌株对尾叶桉的促生效果较好。本试验初步筛选出多种优良菌株,对华南地区尾叶桉人工林生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各接种菌株对尾叶桉人工林前期接种效应及其相对稳定性,并比较了菌种剂型对接种效应的影响情况。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马祥庆, 范少辉, 刘爱琴, 陈绍栓, 林上杰
2000, 13(6): 577-582.
摘要: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a)及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了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明显下降,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地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及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和容重却呈增加趋势,林地肥力朝不利方向发展。
竹箩舟蛾的研究
王浩杰, 吴志勇, 鲁春富, 李国平, 徐天森
2000, 13(6): 583-588.
摘要:
竹箩舟蛾是竹子的重要食叶害虫,分布于我国南方产竹各省,在浙江省1a3~4代,均以蛹于土表下越冬。成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上旬~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下旬~10月中旬。幼虫危害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中旬~8月上旬、8月中旬~10月上旬,以第3代蛹越冬者幼虫可延至10月下旬,第4代为10月中旬、11月下旬。第3代幼虫各龄食叶量分别为1.57、7.73、16.36、57.02、579.78cm2,幼虫期共取食竹叶662.46cm2。雌性幼虫期食叶量比雄性多12%~15%,每头成虫产卵量为161~286粒。天敌有赤眼蜂、黑卵蜂、姬蜂、寄蝇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研究
盛炜彤
2000, 13(6): 589-597.
摘要:
1984~1996年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3个林场,分别对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进行了8组水土保持及养分循环方面多点的试验观测,对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以幼林阶段为最大,其次中龄林阶段,最小是近熟林阶段。幼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46.0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005.0kg·hm-2,土壤侵蚀量尤为明显;中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06.98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80.7kg·hm-2;而近熟林地表迳流量为477.25m3·hm-2,土壤侵蚀量可略而不计。幼龄林流失有机质50.049kg·hm-2,养分为31.508kg·hm-2;中龄林流失有机质为6.080kg·hm-2,养分流失量为2.096kg·hm-2,而近熟林养分流失量为10.784kg·hm-2,无有机质流失。幼龄林阶段土壤侵蚀量以造林当年为最大,以后逐年减少,第4年及以后随着林分郁闭度加大,流失量很少,而地表迳流量与林龄关系不密切。在板页岩发育的土壤条件下,土壤有较强的抗蚀能力,在杉木人工林经营的25a中,水土流失不严重,养分损耗很少。总的迳流量为1530.23m3·hm-2,侵蚀量为1185.7kg·hm-2,流失有机质为56.28kg·hm-2,流失养分44.383kg·hm-2,其中以流失钾肥为最多。因此在杉木人工林经营中,仅就地表迳流及侵蚀量而论,在板页岩发育的土壤上不会导致土壤退化。
广州市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淋溶规律的研究
周光益, 徐义刚, 吴仲民, 骆土寿, 李炳球, 何在成
2000, 13(6): 598-607.
摘要:
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对广州市白云山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广州市龙眼洞马尾松林两试验点进行了酸雨的监测,并测定和分析了林内穿透雨物理量及化学量,旨在探讨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养分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州市酸雨占降雨次数的79.7%或占降雨量的95.1%。(2)酸雨通过林冠层后,pH值明显增加。(3)在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某些单次降雨出现SO42-、NO3-、NH4+、Al3+、Na+的负淋溶现象,说明森林对这些离子(特别是NO3-、Al3+)具有吸收作用;阔叶林全年的NO3-和Al3+净淋溶为负值,说明阔叶林比马尾松林对这两种离子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4)雨水酸度增加(即pH值减小),明显地提高阳离子Ca2+、Mg2+、K+和Na+冠层淋溶百分率。(5)NH4+、SO42-和NO3-这3种离子的冠层淋溶百分率明显地与雨水中SO42-及NO3-浓度成负相关。(6)SO42-、NO3-、NH4+、Al3+、Ca2+、Mg2+、K+、Na+的冠层淋溶序列,在白云山常绿阔叶林中为K+Mg2+SO42-NH4+Ca2+Na+Al3+NO3-;在白云山马尾松林中为K+Mg2+NH4+SO42-Ca2+NO3-Na+Al3+,在龙眼洞马尾松林中为K+Mg2+SO42-NH4+Ca2+Na+NO3-Al3+。
半翅目常见食用昆虫与营养价值
冯颖, 陈晓鸣,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2000, 13(6): 608-612.
摘要:
食用半翅目昆虫的习俗古今中外都有记载。在云南省,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食用蝽象的习俗,食用的蝽象有多种。云南常见的5种食用蝽象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蝽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平均粗蛋白的含量为51.84%,负子蝽的蛋白含量可高达73.52%;平均粗脂肪含量为33.21%;平均总糖含量为2.61%;平均氨基酸总量为45.68%,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平均为18.52%,占氨基酸总量的40.54%。5种食用蝽象还含有K、Na、Ca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Ⅰ.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孙长忠, 沈国舫
2000, 13(6): 613-621.
摘要:
以重点调查与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对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现状与潜力,分别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水平,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集体杉木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多为气候生产力的11%~18%,国有林多为20%~40%;若达正常经营状态,集体、国有杉木人工林其生产力可在现有水平上分别再提高70%以上和40%。集约经营条件下,杉木可达气候生产力的50%,马尾松可达80%左右。良种、良法条件下,国有林生产力可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80%以上。相同条件下,马尾松同杉木相比,生物生产力高20%以上。
鹅掌楸人工林的丰产特性
李建民, 封剑文, 谢芳, 刘化桐
2000, 13(6): 622-627.
摘要:
闽北山地多种阔叶树的对比造林试验和鹅掌楸人工林经营研究表明,鹅掌楸具有适应性强、早期速生等丰产特性,是南方基地造林的优良阔叶树种。造林后第3年鹅掌楸即进入速生阶段,在较好的立地上,8年生时平均树高12.6m,平均胸径12.4cm,立木蓄积年生长量超过16m3·hm-2。可利用较好的立地纯林经营,并根据培育目标设计不同的初植密度。在较差的立地上与桤木、木荷、杉木、建柏等混交效果较好。鹅掌楸叶大量多,不论纯林还是混交林对土壤培肥作用都很明显。
接干和施肥对不同初植苗高泡桐幼树主干生长影响的研究
范国强, 王安亭, 王国周, 翟晓巧, 郑建伟
2000, 13(6): 628-633.
摘要:
研究了接干和施肥对苗高为3.0、3.5、4.0、4.5、5.0m初植的3年生和4年生泡桐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接干能明显促进苗高为3.0、3.5m苗的3年生泡桐幼树的高生长;2次接干能明显促进苗高为4.5m的4年生泡桐的高生长,并且苗高为4.0、4.5、5.0m的4年生泡桐幼树的高和胸径生长量都明显比3.0m和3.5m苗的大;施肥能明显促进苗高为4.5、5.0m的1次接干泡桐幼树的高生长。2次接干处理后,对高为4.0m的苗培育高干良材(主干达6.0m以上)有一定的保障。
桑天牛成虫生活习性的进一步研究
高瑞桐, 李国宏, 宋宏伟, 申富永, 黄维正, 刘俊垒
2000, 13(6): 634-640.
摘要:
桑天牛成虫昼夜活动分为白天取食和晚上繁殖两个阶段。1头雌虫一生可产卵23~234粒,平均130.3粒;平均每天1.6粒。经过交配的雌虫不再交配后,在13~144d内仍能产生授精卵,每头9~176粒,平均89.7粒。成虫在构树上喜欢栖息于西北方向的枝条上取食,其数量占总数的49.4%,高度在1.1~2.0m的占总数的75.4%。
杉木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影响
李希菲, 王明亮
2000, 13(6): 641-645.
摘要:
以鸡公山、洪雅、大岗山、柳州、六峰山5个杉木种源基因库以及四川省珙县洛表、珙县民胜、邛崃所设杉木种源试验区的调查材料,用随机效应检查方法检验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斜率无显著影响,立地指数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立地指数模型斜率有显著差异。
空苞栗子房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调节研究
周志翔, 章文才, 涂炳坤, 夏仁学, 舒常庆, 汪长江, 徐向阳
2000, 13(6): 646-651.
摘要: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空苞栗子房和正常栗子房胚胎发育期的内源激素含量,并分析了BR、GA3、PP333对板栗子房和顶芽内源激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栗胚胎发育期子房内源GA1+3、iPAs含量和(GA1+3+iPAs)/ABA值呈现出“双峰”型变化模式;而子房内源ABA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且幅度较小。空苞栗子房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在整个胚胎发育期未出现明显的峰值,且子房内源GA1+3、iPAs含量和(GA1+3+iPAs)/ABA值呈下降趋势,ABA含量呈上升趋势。空苞栗子房内源激素GA1+3、iPAs含量和(GA1+3+iPAs)/ABA值在授粉期的低水平与授粉不良有关,而幼胚发育期的持续下降可能导致了子房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及幼胚发育停滞。BR(ρ=0.01mg·L-1)喷布提高了子房和顶芽中的GA1+3、iPAs、ABA含量及(GA1+3、iPAs)/ABA值,表现出对子房发育的促进作用;GA3(ρ=300mg·L-1)喷布使子房和顶芽中内源GA1+3含量大幅度提高,ABA含量显著降低;PP333(ρ=1000mg·L-1)喷布显著降低了子房和顶芽中的GA1+3含量,对促进板栗的胚胎发育极为有利。
马尾松人工幼林施肥肥效与增益持续性研究
谌红辉, 温恒辉
2000, 13(6): 652-658.
摘要:
经13a的马尾松幼林施肥试验表明,红壤地区施P肥有利于马尾松幼林生长,但产生肥效迟(施肥7a后产生显著效果),施N、K肥对促进马尾松幼林生长无显著影响,过量还会产生负效应。施N、K肥会促进林木分化,施P肥则能使林分结构均一,经偏相关分析表明,P元素是影响马尾松生长的主要因子,肥效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增益持续性。施肥最佳处理组合为N1P3K2,即每公顷施N、P、K分别为0、30、30kg。
杉木种子发育生理、涩籽成因及降低败育措施的研究
高智慧, 史忠礼, 许月明, 朱治平, 沈瑞娟, 唐锡华
2000, 13(6): 659-666.
摘要:
对杉木种子发育生理及涩籽形成原因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胚的分化发育,雌配子体(胚乳)和胚的干质量、体积及生物大分子(总核酸、蛋白质和类脂)含量均不断增加,一直持续到种子成熟。败育的杉木涩籽中存在着凝集素类物质,它的存在与败育无关,而在贮藏蛋白的形成中有作用。败育的杉木涩籽中只积累较多的脱落酸,说明了败育涩籽的衰败和失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减少杉木种子败育的措施。
马尾松优良种源树高生长对不同磷投入水平的反应
周志春, 吴吉富, 兰永兆, 戴德升
2000, 13(6): 667-672.
摘要:
利用5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在肥力较低的缺磷立地上布设种源与磷肥互作试验林,研究优良种源对不同磷投入水平的树高生长反应。结果显示:5个优良种源对磷肥量的反应式样差异很大,有的种源对磷投入非常敏感,有的不敏感。不同种源对磷肥量的反应以及磷的时效性也很不相同。依据各种源对磷投入的不同反应初步制定了相应的幼林施肥原则。研究发现树高生长在种源间的遗传差异与磷环境有关,适当施以磷肥就可显著提高马尾松种源试验效果。与种源效应和磷肥效应相比,虽然种源与磷肥互作效应较小,但不能忽略它的存在。
额济纳荒漠绿洲环境容量与环境影响评价
王鸣远, 姚云峰, 王林和
2000, 13(6): 673-678.
摘要:
额济纳荒漠绿洲生态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且漫长的时期,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进程和人工绿洲建设的过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荒漠河岸林植被退化、水质恶化等情况严重。本文通过对绿洲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系统分析,以“以水定地”、“水土平衡”的生态考核原则对绿洲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并对绿洲开发利用作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额济纳荒漠绿洲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经济发展途径。
两种省藤组培成苗芽的选择
刘英, 曾炳山, 尹光天
2000, 13(6): 679-683.
摘要:
对单叶省藤、短叶省藤组培快繁成苗芽的选择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长健壮、形态正常的不同高度未展叶单芽组,在成苗培养过程中,高生长、生根率、生根条数和生根长度存在差异。高度在2.1~4.0cm的未展叶单芽为伸长培养和生根诱导培养的最佳高度组,生根诱导培养3个月后,芽苗生长可达到组培苗移植规格(苗高、根长4.0cm)。研究试验结果还显示,2种省藤组培成苗培养过程,伸长及生根诱导培养可浓缩为一步,直接从增殖培养材料中选择2.1~4.0cm的单芽进入生根诱导培养,一步成苗。
纳曼干脊虎天牛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研究
王爱静, 刘宏光, 邓克蓉, 赵瑛瑛
2000, 13(6): 684-687.
摘要:
纳曼干脊虎天牛(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 Heydel.)是新疆阔叶树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多年来在克拉玛依市发生成灾,造成街道主要绿化树种及防护林带中的钻天榆(Ulmus pumila var.pyramidalis Wang)、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 Bge.)、白柳(Salix albaL.)等10余种树木大面积干枯死亡,严重地损害了城市绿化和防护林带的生态效益,影响了该市园林事业的发展。因此,在1996年开始对该虫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其空间分布型及序贯抽样技术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