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15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
盛炜彤, 范少辉
2002, 15(6): 629-636.
摘要:
本文系统地研究并综合了有关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的研究资料,认为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的特性存在许多对地力维护不利的因素:(1)杉木凋落物发生晚,大量凋落物发生在1415a前后;(2)杉木枯死枝叶具宿存特性,10-15a期间大部分枯死枝叶在树上,影响枯死枝叶的分解;(3)杉木凋落物养分含量低,如N含量只有阔叶树的30%50%,因此枯落物营养元素积累低;(4)凋落物分解速率慢,分解速度在45%以下,而宿存于树上的枯死枝叶分解速率更慢;(5)杉木为速生树种,尤其在15a年前生长量大,吸收养分多,而养分归还少,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速率不及40%;(6)杉木人工林培育密度较大,在15a前很少有林下植物生长,在20a后才有较好的林下植被发育,人工林长期处在单一的群落结构,很难发挥林下植被对地力的维护和改良作用。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对地力维护有不利影响,是引起杉木林地土壤肥力及长期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业资源环境网络在线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张怀清, 鞠洪波, 陈永富
2002, 15(6): 637-643.
摘要:
为了通过Internet网络环境,为决策者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在线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本研究通过建立以部级水平的林业资源环境网络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建立支持多维数据的数据仓库;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和开发了模块化的方法库、模型库和知识库;采用公共网关接口(CGI)技术,进行用户交互界面、数据库访问和分析接口的设计,建立在Internet上运行的林业资源环境网络在线决策支持系统。
尾叶桉实生林施肥6a试验研究
梁坤南, 周文龙, 李贻铨
2002, 15(6): 644-653.
摘要:
本文是对尾叶桉实生林施肥试验6a的生长、生物量、养分含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总结。结果表明:施肥对尾叶桉幼林具有极明显的增产效应,6年生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间的树高、胸径和每公顷材积生长的差异达极显著。施肥处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比不施肥处理的分别提高了34.76%、56.80%和206.59%,尤其是施肥最佳处理9(树高13.17m,胸径13.73cm和材积141.1m3·hm-2)分别提高了41.77%、78.54%和290.86%。该试验中N、P、K的最佳施肥配比为2:3:1。施肥既提高了尾叶桉的生长量,也增加了尾叶桉各组分的生物量,促进了尾叶桉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此外,合理施肥还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最佳施肥处理9,6年生时获纯利达9946.84元·hm-2,是不施肥处理的9.58倍,其投入产出比达2.74,内部收益率为32.33%。
毛竹天然林表型特征的地理变异研究
李正才, 傅懋毅, 姜景民, 杨校生, 肖基浒
2002, 15(6): 654-659.
摘要:
调查研究了我国17个天然毛竹林的胸径、中央直径、杆高、枝下高、全杆节数、枝下节数、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胸高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等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胸径、杆高、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竹腔径、壁腔比呈现随纬度变化的地理模式,与经度无关;全杆节数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所调查的表型特征均没有表现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的地理变异模式。研究还表明部分表型特征与气候条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深圳湾红树植物木榄种源筛选早期试验
廖宝文, 陈玉军, 郑松发, 郑德璋, 昝启杰, 王勇军
2002, 15(6): 660-665.
摘要:
分别从海南省的三亚、文昌、琼山,广西的防城,广东省的雷州、廉江和深圳采集木榄胚轴,同时种植在深圳湾作种源试验。通过4a的试验表明,7个种源间的成活率、树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以琼山种源表现最佳,其成活率、树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为90.0%、1.54m、4.97cm、1.358kg,比表现最差的文昌种源分别提高17.8%、17.3%、12.2%、55.9%,比本地的深圳种源分别提高5.5%、18.2%、9.0%、6.1%。根据种源综合评定结果,各种源的优劣排列顺序为:琼山、廉江、深圳、三亚、防城、雷州、文昌。鉴于文昌、雷州种源在深圳湾适应性差,不宜在本地区种植推广。
施肥对尾叶桉萌芽林生长的影响
江松远, 杨曾奖, 徐大平, 温记贤
2002, 15(6): 666-671.
摘要:
尾叶桉萌芽林的施肥研究较少,国内的桉树施肥研究主要集中在第1代苗木造林。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对尾叶桉萌芽林当年高生长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并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生长与施肥量成正相关的关系不断减弱。对胸径生长的调查结果有与同高生长相一致的规律,随时间的推移处理间的差异不断变小。对比树高生长,处理间胸径的差异更加显著,直至施肥后3a,在P=0.1水准上仍然差异显著。施肥促进高、径生长的同时,提高了材积和出顶率,从而明显提高了利润。但对比尾叶桉实生林更加显著的施肥效果,建议把有限的肥料用于实生林施肥,将更大程度地提高其产量和经济效益。
高温期间水分对银杏光合作用和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张往祥, 曹福亮
2002, 15(6): 672-679.
摘要:
对2年生盆栽银杏苗木试验设计了3种水分供应水平(分别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80%、40%和25%),研究高温期间水分对其光合作用和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在快速脱水过程中,当叶片饱和水分亏缺(WSD)增加到25%之前,净光合速率(Pn)随着气孔导度(Gs)的快速下降而急剧下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816),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保持相对稳定。当WSD增加到25%以后,Pn和Gs都开始缓慢下降,但两者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R2=0.152),ΦPSⅡ则开始快速下降。分析结果表明,WSD增加到25%之前Pn降低的主导因素是气孔限制,而WSD增加到25%之后Pn降低的主导因素是包括光化学活性限制在内的叶肉因素;长期干旱条件下,银杏叶片的光合活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都大幅下降,但Pn下降的主导因素并不在于因气孔因素引起的CO2供应能力的降低,而在于叶肉光合活性的降低;干旱还大大加剧了银杏的光合"午休"程度。
桤木种源苗期生长和固N能力的变异
贺超英, 陈益泰
2002, 15(6): 680-686.
摘要:
1996年秋采集桤木自然分布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19个产地的种子用于种源试验研究。苗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源之间,种子性状(千粒质量、发芽率)、苗木生长性状(高径生长、分枝数、根茎比)、固N性状(根瘤量、固N酶活力、叶N量)和抗冻性等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不同性状变异量的相对大小和种源遗传力估计值高低顺序是:抗冻性生长性状固N性状。苗木生长性状与固N性状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向遗传相关,与抗冻性之间也有一定正相关。应用综合指数法筛选出南江、都江堰和金堂3个最优种源,可供生产单位参考应用。桤木苗木大多数性状与种子产地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而与纬度关系轻微,呈现出以垂直变异为主、经向变异为次、纬向变异不明显的地理变异特点。
采后竹笋老化生理研究
王敬文
2002, 15(6): 687-692.
摘要:
4月份出笋期挖取毛竹春笋和高节竹笋,测定了笋体从基部向顶部0、5、10、15、20、25cm各位段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活性,以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竹笋在25℃放置96h自然老化,测定了24、48、72、96h,5、10、15、20、25cm各位段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10cm位段24、48、72、96h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AL和PO活性以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从基部向顶部逐渐降低,呈梯形分布,木质化进程是从基部向顶部推进的;竹笋离体后,PAL和PO活性大幅度增高,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大量增加加速了老化进程。讨论了PAL和PO在竹笋老化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在竹笋老化过程中的作用。
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区气象要素分析
王兵, 崔向慧, 李海静, 白秀兰
2002, 15(6): 693-699.
摘要: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不同林型小气候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大岗山森林生态站2001-2002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⑴大气下垫面的性质是影响气象要素变化的重要因子,林内气温、湿度变幅小,且基本处于静风状态;无林地气温、湿度日较差、年较差大,蒸发量相对增加,平均风速增大。⑵林分类型、郁闭度不同对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肥力的综合评价
姜春前, 徐庆, 姜培坤
2002, 15(6): 700-705.
摘要:
利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原理,对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4类森林植被下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类林分土壤化学、生物化学综合肥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020cm土层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7412、0.5796、0.4798、0.3476,2040cm土层则分别是0.2357、0.1746、0.1592、0.1168。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和单项肥力指标分析结果一致,但比单项肥力分析更具说服力。
云南森林树种种质资源保存策略初探
杨文云, 李昆
2002, 15(6): 706-711.
摘要:
结合云南自然地理和森林树种植物区系特点,就制订其森林树种种质资源保存策略提出如下建议:开展3种保存方式及建立在分子标记基础之上的样本技术研究;分别气候带和地域实施有侧重的原地和迁地保存,分期建立9个迁地保存中心;配合重大林业生态工程,营建迁地保存林及提供优良种质;在云南"中华生物谷"项目中建立专门的种质低温保存库。
竹木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发展
江泽慧, 王戈, 费本华, 于文吉
2002, 15(6): 712-718.
摘要: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类竹木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特别介绍了我国竹木复合材料的工业化情况,阐述了我国具有的竹材和人工林速生材的资源优势以及开发竹木复合材料的有利条件,最后指出我国竹木复合材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世界胭脂虫的研究和利用概况
张忠和, 石雷, 徐珑峰, 王自力
2002, 15(6): 719-726.
摘要:
对胭脂虫的分类学、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培育及加工利用等方面近30a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胭脂虫共有9种,其中具重要经济价值的为DactylopiuscoccusCosta;发育起点温度为16.7℃,近30℃时发育最快,其发育、存活及繁殖的理想温度为26-30℃,在胭脂虫培育地区,降水是影响胭脂虫自然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用胭脂虫干体加工生产的胭脂红色素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制药业。胭脂虫的寄主仙人掌也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果用、菜用、药用及作为牲畜饲料。秘鲁为胭脂虫的主产国,现采用大棚培育胭脂虫的方法。本文同时展望了胭脂虫生产的发展前景。
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
何艺玲, 傅懋毅
2002, 15(6): 727-733.
摘要:
本文从林下植被的演替时序及其与干扰的关系、林下植被与上层林木的关系及林下植被作用研究等3个重要侧面,系统总结了近20年来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在没有外界因子干扰的情况下,林下植被的演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林分的发育同时进行,总体上呈现出发育—萎缩—发育的阶段。当受到外界的干扰后,林下植被的特征会发生改变,表现在生物量、数量、高度、盖度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与干扰的类型和强度有密切相关;林下植被对上木的影响分为促进和竞争两个方面;目前对于林下植被的指示作用、地力维持与改良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对其水文效益、增加物种多样性与效益评价的研究有待深入。
林木对低P胁迫的适应性机制和遗传学研究进展
谢钰容, 周志春
2002, 15(6): 734-740.
摘要:
土壤具有巨大P库,但有效P含量很低,培育有效利用土壤P素的林木基因型,可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有效P的缺乏。本文结合国内外植物营养遗传和改良研究成果,就林木有效利用土壤P素的基因型差异、对低P胁迫的适应机理、P效率的遗传控制、耐低P种质资源筛选和新品种培育等进行述评。基于资源与环境问题考虑,作者认为P效率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林木育种目标,加强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以P效率为主的营养利用效率遗传改良,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的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目标。
海南霸王岭林区南亚松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特征研究
黄清麟, 陈永富, 杨秀森
2002, 15(6): 741-745.
摘要:
杉木单染色体的显微分离及体外扩增
李湘阳, 周坚
2002, 15(6): 746-750.
摘要:
五种木麻黄的种源引种初报
王明怀, 陈建新, 殷祚云, 叶亲柏, 王建民, 黄俊悟
2002, 15(6): 751-75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