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19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基于原野服务器的远程树木直径测定的研究
王雪峰, 冯银花
2006, 19(6): 675-678.
摘要:
以卫星遥感为主的资源环境监测,由于受云层分辨率等限制,一直以来其应用重点主要在“监”上,本文介绍一种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能够进行远程监、控、测集网络与传感器于一身的结合体———原野服务器。首先对其定义、种类、外业设置及远程监控操作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尝试利用原野服务器传回的图像,通过立体视觉技术重建远隔地树木的胸径,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从而实现了不到现地便能够测量直径的目的。
卧龙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徐庆, 刘世荣, 安树青, 姜春前, 刘兴良
2006, 19(6): 679-686.
摘要:
根据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2005年6月2个水文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卧龙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9.4431δ18O+28.658(r=0.943,n=74,p18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δD=9.376δ18O+33.245(r=0.959,n=31,p18O+10比较偏离较大。实测夏季(6—9月)降水δD-δ18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δD=8.165δ18O+9.480(r=0.961,n=29,p18O的降水量效应明显,且季风气候抑制和掩盖了温度效应。
天然红松阔叶林不同径阶林木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徐海, 惠刚盈, 胡艳波, 李储山, 林天喜, 张显龙, 吴相菊
2006, 19(6): 687-691.
摘要: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经营天然红松阔叶林提供借鉴,本研究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大坡经营区设立面积为1 hm2的样地,利用全站仪对高度1.3 m以上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然后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等3种结构参数,分析了样地内不同径阶林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然红松阔叶林中小径阶(胸径≤10 cm)林木占总株数的59.4%,其周围林木呈随机分布,与林分的总体分布格局一致。大径木的平均角尺度呈急剧下降的趋势,说明其相邻木挤在一起的现象大幅度减少,相邻树木在其四周趋于均匀分布。林木大小比数随胸径的增大呈迅速减小的趋势,小径木多明显受压,中径木处于中庸状态或亚优势地位,大径木全部处于优势地位。林木混交度随着胸径的增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竞争压力逐步减小,林木空间分布特征渐趋优化。
中国竹类病害记述及其病原物分类地位(上)
徐梅卿, 戴玉成, 范少辉, 金立新, 吕全, 田国忠, 汪来发
2006, 19(6): 692-699.
摘要:
从1975至2006年的有关科技资料中,汇总到中国1竹亚科10属148竹种(分类单位)上的病原物208种,其中真菌183种、细菌1种、难培养原核生物2种、病毒1种、线虫3种、螨类18种。分别列出了病害名称、竹种、病原物和分布省份。根据最新分类系统确定了各类病原物(分别真菌、细菌、病毒、线虫、螨类)的分类地位,它们隶属于5纲、22目、2总科、47科、112属。这对了解竹林生态系统组成、生物多样性、防控外来有害生物以及竹病检疫和防治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品种大果沙棘种子特性研究
张建国, 段爱国, 张俊佩, 裴东, 罗红梅, 单金友
2006, 19(6): 700-705.
摘要:
在黑龙江绥棱和内蒙古磴口试验区对俄罗斯11个大果沙棘品种和蒙古1个大果沙棘品种的种子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1)中国沙棘种子千粒质量、种子特征值明显低于引进大果沙棘品种。绥棱试验点供试的11个引进品种千粒质量及种子特征值均比磴口试验点高;根据种子长宽比及形状,对中国沙棘与大果沙棘进行了初步的划分。(2)大部分品种种子的宽度及长度在遗传和对环境适应上具有紧密相关性,种子厚度的遗传比较稳定,对环境的变化不敏感。(3)种子特征指标,如种子长度、宽度、长宽比3个指标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相关,特别是种子长度;千粒质量与百果质量呈现极显著线性相关。(4)发芽初期,中国沙棘的发芽率较引进品种高;发芽第14天时,所有供试品种的发芽率均达到了最大,发芽率高的品种有乌兰格木、丰产、巨人、绥棘1号、卡图尼礼品,发芽率≥67%。(5)不同大果沙棘种子的总黄酮、维生素E含量均具明显差异;引进品种的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中国沙棘;不同大果沙棘品种的饱和脂肪酸差异明显。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植被蓄水潜力与价值的评估
吴波, 石培礼, 井学辉, 李晓松
2006, 19(6): 706-712.
摘要:
以中国植被1∶100万植被图为基础,收集了各种植被类型冠层降水截留量、枯落物现存量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数据和资料,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主要植被类型归并为9类,对这些主要植被类型对降水的分配和贮存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植被蓄水潜力及其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原生植被中,以蒙古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云冷杉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兴安落叶松林分布面积广,蓄水潜力占全区水源涵养价值的58.4%。从区域分布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强的植被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东南部。为了防止本区植被水源涵养能力的衰退,需要控制采伐,加强天然林保护,同时要加强护林防火工作,防止森林向山地杨桦林、疏林和低效林退化。
杨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拮抗生防菌的筛选
袁秀英, 白红霞, 白玉明, 呼达古拉, 刘俊霞
2006, 19(6): 713-717.
摘要:
从健康杨树植株的叶(芽)、皮、枝中分离获得154株内生真菌,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归属于3个目、5个科、13个属中。利用两点对峙培养拮抗试验、孢子萌发试验和人工接种试验,从中筛选杨树烂皮病病原菌的拮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所获内生真菌(4属)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sp.)的菌株拮抗效果表现最明显。青霉菌可迅速对病原菌菌落包围、覆盖,从而使植物病原菌生长受到抑制,孢子萌发试验中,3 d的培养滤液就可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产生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生防潜能。
木荷地理遗传变异和优良种源初选
周志春, 范辉华, 金国庆, 王月生, 陈奕良, 饶龙兵
2006, 19(6): 718-724.
摘要:
在2005年底,对福建建瓯、浙江淳安和庆元的3年生37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试验林进行了全面调查,系统研究了幼林生长和分枝性状的种源差异、种源与环境互作及地理变异模式。结果表明:木荷树高、当年抽梢长度、地径、冠幅及侧枝总数、侧枝长和侧枝粗等分枝性状都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木荷地理种源分化明显。造林区立地生境和造林地立地条件对木荷种源生长影响显著,如福建建瓯点3年生种源平均树高较北缘区浙江淳安点和高海拔山地浙江庆元点分别提高了24.1%和18.0%。木荷树高、当年抽梢长度、冠幅、侧枝总数等存在显著的种源×地点和种源×重复/地点互作,不同种源在各区试点上的生长相对表现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木荷生长和分枝性状的地理变异模式因区试点环境条件差异而迥异。在中心分布区的福建建瓯点,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与产地纬度相关性显著,呈典型的纬向地理变异模式,速生种源主要来源于分布区的中南部;在北缘区的浙江淳安点,种源高径生长与产地经纬度相关性较小,仅发现侧枝总数和树冠浓密度与产地纬度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速生种源主要来源于分布区的中部;而在较高海拔区的浙江庆元点,由于环境相对恶劣,木荷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与产地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偏北部种源的早期生长表现较好。基于种源幼林测定结果,分别从中心分布区和北缘区初选了一批速生用材和生物防火优良种源。
基于CTAB法提取毛竹基因组DNA的探讨
高志民, 范少辉, 高健, 李雪平, 蔡春菊, 彭镇华
2006, 19(6): 725-728.
摘要:
应用CTAB法、改良CTAB法、改良CTAB-高盐沉淀法对毛竹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330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分析对提取的DNA进行了检测,对DNA的产量、质量、PCR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改良CTAB-高盐沉淀法是提取高质量毛竹基因组DNA的较好方法。
华山松球果生命表研究
舒金平, 潘涌智
2006, 19(6): 729-733.
摘要:
华山松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其球果从雌球花到球果木质化完成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林场采种基地内球果死亡率达到47.6%,先后有败育、虫害、机械损失、冻害和鼠害5种致死因子导致华山松球果的脱落死亡。在5个致死因子中,虫害的致死力最强,致使球果死亡率达27.2%。由于虫害而损失的球果是其它致死因子造成落果总数的1.33倍。在种子园内造成落果的害虫主要有5种,1年生球果发育阶段,以球果花蝇和球果瘿蚊占主导地位;2年生球果发育阶段,微红梢斑螟的危害是造成落果的主要原因。
高CO2 和纯N2 冲击处理对板栗货架期萌芽及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梁丽松, 王贵禧
2006, 19(6): 734-739.
摘要:
以‘燕昌’板栗为试材,研究了50%CO2和纯N2冲击处理5 d和10 d对经过0℃7个月冷藏板栗的货架期呼吸强度、发芽率和胚芽内几种激素(ABA、GA3、IAA、ZR)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纯N2冲击处理对板栗货架期呼吸强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50%CO2冲击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2)50%CO2冲击处理可明显抑制板栗的发芽,货架期结束时,处理5 d和10 d的板栗发芽率分别为2.07%和3.65%,显著低于对照(18.06%);而纯N2冲击处理则显著促进板栗发芽,货架期结束时,处理5 d和10 d的板栗发芽率分别为45.04%和39.69%;(3)50%CO2冲击处理可明显提高板栗胚芽中ABA含量及ABA/GA3比值,而纯N2冲击处理使板栗胚芽中ABA含量下降,ABA/GA3比值降低;(4)虽然各冲击处理的IAA和ZR含量与发芽率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但50%CO2冲击处理后ABA/ZR比值较大,纯N2冲击处理10 d明显抑制了ABA/ZR比值,这与各处理影响板栗发芽的结果基本一致。
长白山区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序列的研究
周繇
2006, 19(6): 740-749.
摘要:
本研究以1993—2005年对调查的85科、199属、270种、25变种、3变型长白山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对象,通过对其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和权重分配处理,求得物种的“濒危系数”和“优先保护值”,确定出了物种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序列。为国内外专家研究长白山区珍稀濒危植物及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资料。
施肥对印楝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张昌顺, 李昆, 马姜明, 郑志新
2006, 19(6): 750-755.
摘要:
为探讨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国家林业局云南元谋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年生印楝林的土壤酶、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P、K与有机肥混施(处理9:N200P120K80M3000)对增强3年生印楝林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佳;处理6(P240)对改善林地化学性质和提高林地微生物数量效果最好;处理8(N200P120K80)对改善土壤酸碱性最佳。(2)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水解氮、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水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与pH值和细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肥力各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此外,除蛋白酶外,其余酶与其他一些肥力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5以上,说明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该地区印楝林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桃棕苗期接种丛枝菌根菌效应研究
周再知, 梁坤南, 马华明, 陈羽, 林明平
2006, 19(6): 756-760.
摘要:
以桃棕哥斯达黎加San Carlos种源及14152号家系幼苗为宿主,开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苏格兰球囊霉和木薯球囊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3个丛枝菌根真菌均可在桃棕San Carlos种源和14152号家系上形成感染,感染率26.7%~50.0%,感染指数13.3~37.5。尽管形成了菌根感染,但接种后7个月时,对桃棕San Car-los种源和14152号家系的地上部分的生长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菌根接种对14152号家系根系的生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木薯球囊霉G3008菌株接种处理下,14152号家系幼苗根系生物量和主根长分别比不接种(对照)提高了80.0%和51.4%。3个丛枝菌根菌中,木薯球囊霉G3008菌株对桃棕家系苗期根系发育有较好的效果。
黄土高原沟壑区油松侧柏与沙棘混交的人工林的水文影响
韩恩贤, 韩刚, 薄颖生
2006, 19(6): 761-766.
摘要:
采用国家标准森林分析方法进行了沙棘与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的水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内年均降水量较林外减少了20.1%;林内月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以夏、秋、春、冬依次递减;年均气温比纯林内低0.1℃,相对湿度高4.5%;乔木层年均截留量较纯林提高了56.6%,灌木层提高了395.7%;年均地表径流量105.8 L,径流摸数为10.58 m3.km-2.a-1,纯林分别为1 349.05 L和134.9 m3.km-2.a-1,土壤侵蚀模数为0.65 t.hm-2.a-1,纯林为9.2 t.hm-2.a-1;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增加了200%;平均容水量为自身质量的3.1倍;土壤密度和土粒密度分别减少了6.3%和17.7%,含水量、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提高了6.1%、13.9%、20.3%。不同土层土壤密度和土粒密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大,孔隙度和通气度表层较高,向下逐渐减少;底层、中层和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13.3%、38.6%和32.6%;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分别较纯林平均高11.0%、9.8%、10.5%,较荒地高36.0%、16.0%、25.6%;储水量和0~40 cm储水量分别较纯林和荒地提高了12.4%、22.7%,排水能力也较强。
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宋爱云, 刘世荣, 史作民, 董林水, 刘京涛
2006, 19(6): 767-772.
摘要:
采用沿海拔样方和样带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运用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指标,分析研究了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被的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种28科76属96种,主要优势种有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狼毒(Stellerachamaejasm e)和蒿草(Kobresiasp.)。随海拔升高,亚高山草甸植被物种丰富度呈现单峰分布格局;α多样性(Shannon-W 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上升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β多样性(W ilson-Schm ida指数、群落相异系数βCS及Cody指数)随着海拔均呈上升趋势。
农田营造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李正才, 傅懋毅, 徐德应, 孙雪忠, 奚金荣
2006, 19(6): 773-777.
摘要:
对农田营造早竹林后不同年限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竹林3年生时,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表土层(0~30 cm)下降幅度最大;竹林满园后,由于采取了集约经营措施,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迅速回升,至9年生时,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超过了农田相应层次水平,但是12年生时竹林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呈现下降趋势。(2)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相似,竹林3年生时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呈现下降趋势;6年生时,除了0~30 cm土层继续下降外,其余各层次有机碳密度都增加;至9年生时,有机碳密度都超过相应农田各层土壤有机碳的密度;12年生时,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都呈现下降趋势。(3)3年生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近22%;以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逐渐增加,9年生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要超过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储量;12年生时竹林有机碳储量下降,但是依然高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储量。
浙江中部七子花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郝朝运, 刘鹏, 邬周伟
2006, 19(6): 778-784.
摘要:
为揭示七子花的种群特征,在浙江中部3个七子花主要分布地设置500 m2样方10个,应用相邻格子法对七子花的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子花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极少,大树也不多,种群主要集中在幼树、小树和中树阶段,显示出衰退的变化趋势,不同样地的七子花种群结构特征有所差异;由于生境条件的不同,不同样地表现出复杂的分布格局,其中生境条件较差的种群集群程度较高,在人为干扰后,集群程度有减弱的趋势,而某些生境条件较好种群的集群强度较弱,甚至呈随机分布;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差异,总体上有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聚集度高向聚集度低变化的趋势;不同区组大小的七子花种群分布格局不同,不同样地之间差异不明显。
石漠化地区3个树种幼苗在水分胁迫下的光合特性与抗旱性关系
徐利霞, 杨水平, 姚小华, 李生, 任华东
2006, 19(6): 785-790.
摘要:
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了翅莢木、滇楸和银荆树3树种当年生实生苗的光合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3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则呈上升的趋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逐渐从典型的单峰型转变成双峰型,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在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引起的:而重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干旱复水后,3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均有明显的恢复。利用隶属函数与反隶属函数法对3个树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为:银荆树>翅莢木>滇楸。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
罗云建, 张小全
2006, 19(6): 791-798.
摘要:
通过收集多代连栽桉树、落叶松和杉木人工林生长和土壤方面的数据,分析了不同代数间林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并定量或定性分析了混交、施肥等地力维护措施对林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均呈现明显的下降,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比1代下降24%和10%,3代分别比2代下降39%和15%。地力维护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治连栽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下降,2代杉阔混交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比2代纯林提高69%和19%;2代桉树与相思属树种的混交林生物量比2代桉树纯林增加29%;施肥可使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提高22%。轮作和林下植被培育也能提高林分生物量,但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松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黄少伟
2006, 19(6): 799-806.
摘要:
松树是世界上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的重要树种,松树的遗传改良开展早,进展快,成效大。分子标记技术为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回顾了世界上松树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比较遗传作图、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进展。已经构建遗传连锁图的林木有13个属,近40个树种,其中松树占40%,而大多数松树遗传图谱仍然是不完整的,不能覆盖全基因组;比较遗传作图显示松属树种具有高度的遗传保守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表明,大多数性状的遗传基础存在着主效基因,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杂种松部分重要性状的遗传控制中存在着树种效应,对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策略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
生态恢复后的千烟洲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胡理乐, 刘琪璟, 闫伯前, 朱教君
2006, 19(6): 807-812.
摘要:
种植方式和越冬保护措施对芦竹成活率的影响
王庆海, 武菊英, 滕文军, 刘亚平
2006, 19(6): 813-8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