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2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Ⅰ-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杨世桦, 杨承栋, 董玉红, 李贻铨, 徐清彦, 彭自主, 陈新初, 李华爱
2013, 26(1): 1-7.
摘要:
对首个轮伐期内I-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速生期叶片养分年平均适宜范围值:N(2.98% 3.37%)>Ca (2.26% 2.95%)>K(0.65% 0.73%)>Mg(0.35% 0.46%)>P (0.11% 0.13)%),属喜N、Ga树种。(2)速生期叶片养分的年、月变异极显著,林木生长规律一致,叶片对养分吸收、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动态变化反映了体内养分循环的特性。林木生物量分配顺序各年都相同:干>枝>侧根>主根>干皮>主根皮,叶随林龄增加递减;养分分配速生期为:侧根>枝>干>干皮>主根>主根皮,后期枝、干大于侧根,叶随林龄增加递减,但养分分配比叶高于干。生物养分量的积累与分配与林木生长一致。(3)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速率:生长前期为0.47,后期为0.28;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前期生产1t干物质需要的主要养分量分别为:N:7.6 kg,Ca:4.97 kg,K:1.89 kg,Mg:0.84 kg,P;0.26 kg,后期则为N:4.3 kg,Ca:6.34 kg,K:1.39 kg,Mg:1.14 kg,P:0.18 kg。人工林采伐后年平均移出养分量占土壤相应年平均速效养分量为:N:36.80%,P:52.8%,K:19.73%。支出较大。但是土壤养分供给水准较高,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林木和土壤为主导的养分循环仍处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之中。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 及其碳库特征演化
黄宗胜, 符裕红, 喻理飞
2013, 26(1): 8-14.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呈减少趋势,早期减幅大,中后期减幅小;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演化受地貌因子、群落生活史、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小;凋落物现存量生物量与其分解失重率、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凋落物现存量碳密度变化规律与凋落物现存量变化规律一致,单位面积凋落物碳储量表现为碳源效应,且早期碳源效应较强、固碳能力不稳定,中后期碳源效应较弱、固碳能力稳定;凋落物碳密度(Y)与其现存生物量(x)的关系:Y=bo+b1x(bo、b1为常数)。
枫香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柴国锋, 郑勇奇, 王良桂, 张川红, 黄发新, 丁小飞
2013, 26(1): 15-20.
摘要:
对取自枫香16个群体的幼嫩叶片样品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显著。在所分析的6个酶系统共6个位点中,各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从0 1不等, 16个群体中有9个群体存在稀有基因,6个群体存在特有基因,一共发现了4个稀有基因,3个特有基因;(2)枫香群体水平每位点等位基因数总平均为3个,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总平均为1.855 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总平均为100%,观察杂合度总平均为0.582,期望杂合度总平均为0.443, Shannon信息指数总平均为0.711 0。从整体上看,群体内的杂合子超过了哈代-温伯格平衡所要求的比例,杂合子过量。(3)UPGMA聚类分析显示,枫香16个群体中分为2大类,第1大类就是福建建瓯,其他15个群体即为第2大类。在第2大类中遗传距离较远的群体是重庆丰都、安徽黄山,它们与本类群体中其他13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而该13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因此可以看出,福建建瓯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最远的,16个群体基本上呈现按地理距离聚类的趋势,与地理分布格局较吻合。
湖北恩施桢楠林群落组成与结构
王琦, 李因刚, 柳新红, 吴代坤, 刘芳齐, 何云核
2013, 26(1): 21-28.
摘要:
利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恩施桢楠林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恩施桢楠林群落物种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97科229属332种,含有单种植物的属较多,优势科主要有蔷薇科、禾本科、豆科、百合科。乔木层(DBH≥2.5 cm)优势树种明显,从个体数、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分析来看,桢楠(Phoebe zhennan)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群落区系类型以热带成分较多,93属是热带分布,90属是温带分布。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的径级分布呈峰型,表明群落正常生长;从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来看,桢楠、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群均为增长型或稳定型种群,群落更新良好,正渐趋稳定。灌木层植物种类最丰富,草本层次之,物种多样性大小顺序依次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ptc-miR213的人工microRNA植物表达载体的 构建及遗传转化
谢丽华, 蒋晶, 刘明英, 乔桂荣, 邱文敏, 杨惠琴, 卓仁英
2013, 26(1): 29-33.
摘要:
ptc-miR213是在构建盐胁迫条件下青杨microRNA文库中发现的,预测其靶基因为MYB4、PP2C、蛋白激酶等,其中MYB家族与植物的耐盐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索ptc-miR213在植物盐碱胁迫应答方面的作用,实验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2300-ami213,经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拟南芥,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RT-PCR分析表明amiR213在转基因拟南芥中能够超量表达。本研究为分析ptc-miR213及其靶基因参与植物盐碱胁迫应答奠定了基础。
桉树蛀干新害虫--桉蝙蛾形态与生物学研究
杨秀好, 于永辉, 曹书阁, 骆有庆, 罗基同, 王辑建
2013, 26(1): 34-40.
摘要: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广西、广东新发现严重危害桉树的蛀干害虫,本文记述了该害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该虫在广西分布于12个市49个县,10个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232个乡镇,危害桉树面积达2 894.42 hm2,多数个体1年完成1代,以幼虫于12月中下旬开始在受害树干中越冬,次年2-3月化蛹,4月羽化,5月上旬初孵幼虫出现,6-8月幼虫上树转移危害,1年只有1次羽化;该虫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以沟谷和坡底危害较严重,主要危害1 2年生巨尾桉和尾巨桉无性系。1年生和2年生受害桉树单株材积生长量下降率分别为16.70%和24.78%。沟谷和坡底1 2年生速生桉无性系是防治的主要对象。
欧美杨新型溃疡病病株与健株干部树皮中真、细菌优势种群分析
李永, 朴春根, 贺伟, 郭利民, 常聚普, 谢守江, 郭民伟, 林乐民
2013, 26(1): 41-45.
摘要:
为探讨感染欧美杨新型溃疡病的中林46杨植株干部病斑中真、细菌优势种类,本研究对河南省濮阳市中林46杨健株、病株染病组织的可培养真菌、细菌优势种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健康树皮样品分离真菌优势种群均为Alternaria alternata,染病株样品优势种群均为Fusarium solani,而且其菌株数量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百分比均在85%以上;而在健康株3个处理中分离的细菌优势种群种类不同,仅Microbacterium在健株3个处理树皮样品中均有分布,但染病株3个处理树皮样品中的细菌优势种群均为Lonsdalea quercina,其菌株数量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百分比均在67%以上。以上结果表明:中林46杨发病以后,F.solani和L. quercina分别变成了真菌和细菌的优势种群。
氮素指数施肥对3个楸树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力朋, 晏紫伊, 李吉跃, 王军辉, 何茜, 苏艳, 董菊兰
2013, 26(1): 46-51.
摘要:
为探究楸树不同无性系的光合特性和确定最适施氮量,以3个楸树无性系(1-4、7080、015-1)为材料,研究了4种氮素指数施肥处理楸树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⑴在6、7、8月份,3个楸树无性系施氮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对照; 无性系1-4、7080、015-1的净光合速率比对照分别上升36.63%~89.66%、9.35%~70.87%、14.92%~66.12%;在7、8月份,无性系1-4、7080、015-1施氮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分别增加30.14%~57.38%、19.05%~53.85%、12.69%~47.54%。(2)3个无性系的光合参数在6、7月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在8月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升~降"的趋势。(3)施氮量(尿素)为10 g·株-1的效果最好,无性系1-4、7080、015-1在8月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3.76、17.36、12.82 μmol·m-2·s-1,3.84、4.60、3.60 μmol·mmol-1。无性系7080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无性系1-4和015-1。
采伐对幕布山区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唐晓鹿, 范少辉, 漆良华, 刘广路, 官凤英, 杜满义, 许庆标
2013, 26(1): 52-57.
摘要:
利用LI-COR-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了湖北赤壁幕布山区采伐毛竹林土壤表面CO2通量及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湿度,研究了采伐对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并用壕沟法区分各组分呼吸。结果表明:采伐显著增加了毛竹林的土壤温度,但对土壤湿度无显著影响;采伐能增加土壤呼吸、凋落物呼吸与矿质呼吸,但降低了根系呼吸;土壤总呼吸及组分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R2=32.63% 84.50%),与土壤湿度呈线性相关 (R2=40.60% 93.50%),运用土壤温度、湿度复合模型能提高预测土壤呼吸的准确性(R2=41.40% 96.20%)。采伐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增加主要因为采伐后土壤温度升高所致。
白刺光合生理特性对人工模拟增雨的响应
何季, 吴波, 贾子毅, 曹燕丽, 姚斌
2013, 26(1): 58-64.
摘要: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即内蒙古磴口县,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析仪测定不同增雨处理(4个增雨处理的增雨量分别是当地年降水量的25%、50%、75%和100%)条件下,典型荒漠植物白刺的光响应曲线,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曲线进行拟合,计算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以及光饱和点(LSP)等生理参数,研究白刺光合生理特性对人工模拟增雨的响应。结果表明:对照的Amax、AQY、Rd、LCP和LSP分别为13.41 μmol·m-2·s-1、0.029 mol·mol-1、0.61 μmol·m-2·s-1、20.63 μmol·m-2·s-1和481.85 μmol·m-2·s-1。增雨使白刺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Amax、AQY和Rd升高,使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增雨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白刺的光合生理特性,提高白刺的光合生产能力。对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的变化分析表明:气孔因素是限制光饱和阶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害竹飞虱(半翅目:飞虱科)的分子鉴定
侯晓晖, 陈祥盛
2013, 26(1): 65-69.
摘要:
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飞虱科5属10种15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16S rDNA 基因长约480 bp 片段的序列,分析了其序列组成及变异特征。所获序列中,A+T约占77.5%,其中,190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变异(约占39.6%)。利用MEGA 4.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外群与内群的遗传距离平均值(0.317)最高,内群各属间和各属内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209和0.132)次之,而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0.013)最低。构建了10种飞虱科昆虫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各属飞虱基本上形成单系群;各种飞虱各自不同地理种群均聚为一支,构成一单系群,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种类的飞虱。上述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非常吻合。
氮素营养对闽楠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东光, 尹光天, 邹文涛, 李荣生, 杨锦昌
2013, 26(1): 70-75.
摘要:
设置0、50、100、150、200、300、400、600 mg·株-18个N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氮素对闽楠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供氮量的增加,闽楠苗高、地径、叶面积和根、茎、叶及整株生物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苗高、地径和叶面积均在供氮量100 mg·株-1时最高,而各器官生物量及整株生物量均在供氮量150 mg·株-1时最大;根冠比则随着供氮量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减趋势;闽楠苗光合特性与生长表现是契合的,随供氮水平的提高,闽楠苗叶绿素a、b 及总量先升高后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值也均呈先仰后抑之势,恰在供氮量100 mg·株-1时,以上光合参数值均达最高,且不同氮素处理间闽楠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蒸腾速率差异均显著。综合闽楠苗各生长及光合指标的分析结果,100~150 mg·株-1的供氮量为闽楠苗温室培育的适宜范围。
构树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廖声熙, 崔凯, 张鹏, 王海英, 崔永忠, 袁首乾
2013, 26(1): 76-80.
摘要:
利用正交试验对Taq酶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和模板DNA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一套适宜构树的ISSR-PCR反应体系。在20 μL的反应体系中,各反应物的最适宜含量为:0.07 U·μL-1Taq DNA聚合酶、0.35 μmol·L-1ISSR引物、0.3 mmol·L-1 dNTPs,2.0 mmol·L-1Mg2+、1.2 ng·μL-1模板DNA。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46℃退火45 s,72℃延伸2 min,40个循环。
杜鹃花花色苷遗传变异的研究
陈越, 李纪元, 倪穗, 林立
2013, 26(1): 81-87.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7个杂交组合的父本、母本及其子代共27份杜鹃花样品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5种花色苷组分,其中,Cy3Ga、Cy3G和成分2、5、14为杜鹃花主要花色苷组分,累积含量占总花色苷的90%以上;而Dp3G花色苷仅在4份样品中出现。花色苷遗传变异模式的研究发现,Cy3G5G和成分15为增效基因占主导的多基因遗传控制模式,成分5、14和Cy3Ga为等效多基因遗传,成分2、4和Cy3G为减效基因占主导的多基因遗传控制模式,并以此推测类黄酮3-O-葡萄糖苷转移酶和类黄酮3-O-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的控制模式分别为减效基因占主导的多基因遗传模式和等效多基因遗传模式,而类黄酮5-O-葡萄糖苷转移酶基因为增效基因占主导的多基因遗传控制模式。花色比对结果显示,Dp花色苷与蓝紫花色呈现具有高度相关,成分14与洋红花色呈现具有密切关系,其余花色苷与大红花色呈现具有一定相关。最后初步探讨了杜鹃花花色的花色苷辅助育种策略。
枯叶蛱蝶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唐宇翀, 周成理, 陈晓鸣
2013, 26(1): 88-93.
摘要:
应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蛱蝶成虫触角及其感器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叶蛱蝶触角为棒状,其上共有5类感器,即Bö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并对各类型感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描述。雌雄虫触角感器形态相同,在感器数量与分布上,只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Ⅱ)的数量以及腔锥形感器分布上略有差异,其他感器类型的数量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在感器总数上,雄虫多于雌虫,但雌雄触角性二型现象依然不明显。对其触角的研究是探索其嗅觉识别机制的前提。
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崖柏扦插繁殖研究
金江群, 郭泉水, 朱莉, 许格希
2013, 26(1): 94-100.
摘要:
在重庆市城口县咸宜乡苗圃和中国林科院温室开展崖柏扦插繁殖试验,研究采穗母树年龄、不同激素种类及其组合、激素浓度、扦插基质、物理促根等不同处理方式下崖柏扦插生根效应。结果表明:(1)在咸宜乡苗圃,采用自动喷雾设施,以蛭石-泥炭土-珍珠岩(1:1:1)为扦插基质,用3种激素和清水处理崖柏幼树1年生枝条,扦插后160 d的生根率为74.76% 96.70%,不同处理组合生根效应具有显著差异,2 000 mg·L-1 IBA>清水对照(CK)>1 000 mg·L-1IBA>1 000 mg·L-1IBA+500 mg.L-1 NAA;(2)在林科院温室用2种激素和清水处理崖柏幼树1年生枝条,扦插于蛭石-泥炭土-珍珠岩(1:1:1)的基质,搭塑料拱棚,扦插后120 d的生根率远低于咸宜乡苗圃,为25.93% 45.37%,激素处理后的枝条与对照差异显著,1 000 mg·L-1 IBA+50 mg·L-1 NAA=2 000 mg·L-1 IBA>清水对照(CK);(3)在咸宜乡苗圃用不同激素和物理促生根方法组成的27种组合处理的成年崖柏枝条,最高生根率仅为20.83%。生根率超过10%的处理组合是:清水处理,泥炭土:蛭石:珍珠岩(1:1:1);1 000 mg·L-1IBA+500 mg·L-1NAA,泥炭土:珍珠岩(2:1);1 000 mg·L-1IBA,泥炭土:蛭石:珍珠岩(1:1:1),流水冲洗。
杨树花枝盆栽加温促进生根人工杂交育种技术
蔄胜军, 王志英, 苏晓华, 刘巍, 王胜东, 杨志岩
2013, 26(1): 101-106.
摘要:
华北南部低丘山地刺槐林土壤温度与冠层气温关系的研究
郑宁, 陆森, 张劲松, 孟平, 贾长荣, 任迎丰
2013, 26(1): 107-112.
摘要:
山桐子自然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江锡兵, 龚榜初, 李大伟, 吴开云, 赵献民
2013, 26(1): 113-117.
摘要:
普通油茶不同树体结构与光能利用的关系
段伟华, 袁德义, 高超, 龚春, 雷小林, 廖婷
2013, 26(1): 118-122.
摘要:
长江滩地不同杨树无性系的生长比较
唐罗忠, 吴麟, 葛晓敏, 田野, 囤兴建, 刘东, 方升佐
2013, 26(1): 123-128.
摘要:
三种色型玛咖甾醇组分及含量分析
甘瑾, 冯颖, 张弘, 何钊, 郑华, 李娴
2013, 26(1): 129-13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