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27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马尾松巢式交配子代产脂力、生长和木材密度遗传分析
刘青华, 金国庆, 王晖, 邵纪清, 余家中, 周志春
2014, 27(6): 715-720.
摘要:
以浙江省淳安县富溪林场马尾松巢式交配设计的15年生遗传测定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生长、木材基本密度和产脂力主要经济性状父本/母本效应和加性/显性效应. 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间、父本间以及父本内母本间的生长、木材基本密度和产脂力皆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 各性状受母本效应影响较大,母本效应方差分量约为父本的1.29~2.19倍. 马尾松胸径、木材基本密度和产脂力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其中加性效应略高于显性效应. 而树高和单株材积则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加性效应方差分量约为显性效应的2.7倍和3.4倍. 估算各性状广义遗传力发现,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产脂力受中度遗传控制,广义遗传力在0.48~0.69之间,木材基本密度广义遗传力相对较低,为0.31. 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与产脂力呈中度正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在0.475 5~0.553 2之间,表明生长和产脂力可同时得到遗传改良. 以产脂量作为选择指标,共选出14个优良杂交组合和14个优良单株,其产脂量分别比对照高出43.31%~93.01%和125.47%~252.64%.
美洲黑杨及其杂种F1无性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高暝, 丁昌俊, 苏晓华, 黄秦军
2014, 27(6): 721-728.
摘要:
以美洲黑杨杂种F1代及亲本为研究材料,对叶面积、气体交换指标、气孔特征和RuBP羧化酶活性等进行测定,以揭示美洲黑杨亲本与杂交子代的光合速率、气孔特征、RuBP羧化酶活性差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美洲黑杨不同生长势子代形成的生物学机理. 结果表明:与亲本和低亲子代相比,超高亲子代 H1、H2的光合面积(单叶面积和单株叶面积)最大、光合生产率(平均超母本46.22%,超父本66.37%)、叶绿素含量最高(平均超母本280.09%,超父本452.29%)、RuBP羧化酶活性最大(平均超母本20.79%,超父本58.56%),上、下表皮数量比和气孔频度最大,光饱和点最高(平均为2 189.33 μmol·m-2·s-1),而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最低,使其具有更广的光强适应能力,高效的光能吸收、转化和碳固定速率,并促进干物质积累和器官形态建成,从而提高生长速度. 单株叶面积、光合生产率和叶绿素含量可作为生长量评选的间接指标.
合轴分枝树木可视化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
白静, 张怀清, 刘闽
2014, 27(6): 729-733.
摘要:
以槐树为例,构建了合轴分枝树木可视化模拟系统. 根据可视化模拟的需要,指出了所需的形态结构因子及 其与IFS因子的对应关系. 以实测形态参数数据为依据,结合Logistic生长模型,基于IFS算法构建了槐树的三维模型. 并以DirectX9.0为三维可视化平台,使用C 语言,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完成了合轴分枝树木可视化模拟系统开发,实现了合轴分枝树木形态参数、生长模型参数设置以及模型输出等系统功能,较好模拟出合轴分枝树木静态与动态的三维可视化模型.
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及最优树种组成
董灵波, 刘兆刚, 李凤日, 蒋蕾
2014, 27(6): 734-740.
摘要:
以2011—2012年大兴安岭的44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常用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切入点,对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最优树种组成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天然落叶松林、针叶混交林以及针阔混交林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而白桦林则为明显的聚集分布;4种林型中树木的生长整体处于中庸状态,落叶松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其他伴生树种则处于不同程度受压状态;落叶松混交程度随着其优势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他伴生树种则具有较高的混交度,整体上天然落叶松林、白桦林的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较低,而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的林分平均混交度相对较高;大兴安岭4种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劣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天然落叶松林>天然白桦林;天然落叶松林最优的树种组成为8落,其次为7落.
核桃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位点的MSAP分析
周贝贝, 文明, 马庆国, 裴东
2014, 27(6): 741-744.
摘要:
以‘中宁强’核桃品种成熟叶片为材料,采用优化的 MSAP 反应体系,在全基因组水平对核DNA 进行甲基化修饰位点分析,结果表明:选用2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 060条清晰、重复性好的谱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53条谱带,其中,甲基化位点241个,甲基化修饰比例为22.73%. 对部分核桃 DNA 甲基化修饰位点进行回收测序,得到10条存在 DNA 甲基化修饰的 DNA 序列,BLASTn分析表明,核桃基因组中多种类型的DNA序列存在甲基化修饰现象.
半干旱区柠条植物篱水分再分配格局研究
党汉瑾, 党宏忠, 王玉魁, 周泽福
2014, 27(6): 745-751.
摘要: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6年生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带间、带前、带内、带后)土壤水分的2年监测,对比分析了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探讨了柠条植物篱对降水的再分配效应. 结果表明:带状柠条植物篱内不同部位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带内部位土壤密度(0.99 g·cm-3)、非毛管孔隙度(8.77%)、毛管持水量(58.89%)等均优于带间、带前、带后,土壤更为疏松,透水保水性能更良,而带前更加黏性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部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依次为0~20 cm(25.51%±2.28%)>40~60 cm(12.96%±1.34%)>60~80 cm(10.03%±0.59%)>80~100 cm(9.16%±0.81%)>100~120 cm(8.76%±1.00%),但越接近表层,带前、带内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更明显. 根据对土壤水分的有序聚类分析,将柠条植物篱土壤层次划分为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层,其中,带内的土壤水分利用层(20~120 cm)大于带前、带后(20~60 cm)和带间(40~60 cm),与柠条对土壤水分的主要利用层次相一致,带内的土壤水分调节层在120 cm以下,较带间(80 cm以下)和带前、带后(60 cm以下)均深,反映了带状植物篱带前、带内土壤含水率提高而带后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的分异特征.
三年桐、千年桐感染枯萎病病原菌后的生理反应
杨素素, 高暝, 朱慧萍, 刘英冠, 汪阳东, 陈益存
2014, 27(6): 752-757.
摘要:
枯萎病是油桐毁灭性病害. 中国广泛种植的油桐有三年桐和千年桐,三年桐易感枯萎病,千年桐抗枯萎病. 为探讨三年桐与千年桐在枯萎病应答过程中的差异,在对油桐枯萎病灾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探讨三年桐、千年桐接种枯萎病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油桐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接种试验显示千年桐在接种尖孢镰刀菌后SOD、POD、CAT较三年桐均呈现较高活性,在接种后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升高并维持高活性,MDA含量变化不明显;三年桐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先降低再升高,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 千年桐作为抗病种,其抗病性可能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SOD、POD、CAT活性有关,并且和病原菌感染后酶活上升有关;三年桐为易感病种,接种后SOD、POD、CAT活性有变化,但仍不能抵御病原菌的危害.
基于中麻黄萌发种子转录组的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基因的挖掘
邓楠, 史胜青, 常二梅, 刘建锋, 兰倩, 江泽平
2014, 27(6): 758-763.
摘要:
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Solexa), 对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n)同萌期的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 数据重头(denovo)组装后,共获得52 007条Unigene序列,总长为25 043 596 bp. COG功能注释、GO分类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后,获得了64 751个GO功能注释,17 701个COG功能注释以及16 942个KEGG注释, 并从KEGG通路中找到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片段283个,其中包含了查尔酮合酶基因、细胞色素相关基因和花青素还原酶等基因. 中麻黄转录组测序工作的完成,极大地扩充了麻黄的基因资源, 为麻黄属植物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抗性和药用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遗传改良等研究奠定基础.
早园竹林2种造瘿小蜂及其形成的虫瘿的研究
耿显胜, 舒金平, 王浩杰
2014, 27(6): 764-768.
摘要:
对浙江省德清县早园竹林进行造瘿昆虫危害和虫瘿类型调查,室内解剖和饲养观测虫瘿中的昆虫幼虫及成虫羽化情况. 结果表明:(1)营林方式显著地影响造瘿昆虫2013年的造瘿率,砻糠覆盖样地造瘿率显著低于未覆盖砻糠的样地. (2)整株竹子上共获得349个虫瘿,其中新瘿291个,枯瘿58个;依据虫瘿的形态特征分成联瘿型、叶片型、叶鞘型、光瘿型和顶生型5种类型,其在整株竹子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0.12%、30.95%、19.77%、6.01%和3.15%. (3)单虫瘿解剖最多可获得6头昆虫的幼虫,而联瘿型、叶片型、叶鞘型、光瘿型和顶生型虫瘿的平均幼虫数分别为1.83、2.88、2.77、1.00和2.27. (4)联瘿型、叶片型和叶鞘型虫瘿羽化出5种301头小蜂,包括竹泰广肩小蜂和刚竹泰广肩小蜂2种造瘿昆虫,栗瘿旋小蜂、点腹刻腹小蜂和纹黄枝瘿金小蜂3种寄生蜂;竹泰广肩小蜂、刚竹泰广肩小蜂和寄生蜂在3种不同类型虫瘿中的比率分别为59:18:1、70:31:2和83:31:6.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早园竹虫瘿的认识,并为下一步综合防治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黑杨树冠雌花分布与少絮无性系的选择
吴立栓, 胡建军, 苏雪辉, 李喜林, 赵自成
2014, 27(6): 769-775.
摘要:
以美洲黑杨种内杂交得到的29个后代雌株为材料,对杨絮的空间分布、杨絮量、结实量、生长量等相关的10个数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杨絮的影响因素,并筛选杨树少絮优良无性系. 结果表明:杨絮主要集中于树冠的集花区,花枝数、果序数、杨絮量及种子量在冠层中的分布均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 单株杨絮量与单株花枝数及平均冠幅呈极显著相关,与平均胸径、集花区长、单果序种子数、单株果序数、单株种子数呈显著相关;与树高及枝下高不相关. 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各性状在杂交子代中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且大都属于高水平重复力,且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 从调查的8个相关性状中选出可代表杨絮量、集花区、单果序结实量等相关指标的3个主成分,代表了8个调查性状信息总量的75.487%. 最后,依据主成分得分及相关性状综合评选出了92、121和260三个少絮无性系.
易形成菌纹线树种调查
何海珊, 邱坚, 郭梦麟, 甘昌涛, 潘质洪
2014, 27(6): 776-780.
摘要:
花斑木是经真菌形成着色的木材的统称,其中,菌纹线构成错综复杂的图案,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 研究表明材种影响菌纹线的形成,为了选择易形成菌纹线的材种以培育具菌纹线的花斑木,对西南林业大学标本库及野外易形成菌纹线树种进行调查统计. 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针叶材中易形成菌纹的树种极少,大部分阔叶材易形成菌纹线,主要归属于核桃科、槭树科、榛木科、桦木科、梧桐科、樟科等,龙脑香科、芸香科、无患子科、桃金娘科的木材较难形成菌纹线. 常见的易形成菌纹线的木材包括:槭木、西南桤木、合欢、白兰、黄葛树、青钱柳、白楠、山杨等.
角倍蚜干母分批上树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杨子祥, 马琳, 陈晓鸣, 李杨
2014, 27(6): 781-785.
摘要:
对角倍蚜分批上树及接种方法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迁飞接种(同批上树)时,单株虫瘿数为15.65个,而迁飞加挂袋(分批上树-A)及挂袋2次(分批上树-B)时,单株虫瘿数分别为48.39个和161.84个,增加了2.09倍和9.34倍;同时单叶虫瘿数也从1.69个增加到2.77个和3.42个;单株有虫瘿复叶数从8.70片增加到17.87片和46.00片;有虫瘿枝条率从21.65%增加到59.74%和91.58%. (2)迁飞接种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第1 7片复叶,其中1~5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迁飞加挂袋及挂袋2次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的第1~8片及第1~11片复叶,其中第3~6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 (3)无论是干母同批上树还是分批上树,单叶虫瘿数均以1~3个为主,虽然分批上树时单叶平均虫瘿数从1.23个增加到1.47个和2.53个,但仍然低于单叶最适虫瘿数5~6个,对虫瘿的大小和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干母分批上树可以显著增加角倍蚜虫瘿数量,提高虫瘿的分散度,充分发挥盐肤木形成虫瘿的潜力.
泡桐丛枝植原体胸苷酸激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酶活性测定
宋传生, 胡佳续, 林彩丽, 任争光, 耿显胜, 田国忠
2014, 27(6): 786-793.
摘要:
胸苷酸激酶是dTTP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催化dTMP形成dTDP,在DNA复制和生物的生存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从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中获得的的3个同源蛋白TMK-a-1、TMK-a-2及TMK-b与已报道的小麦蓝矮(WBD)、洋葱黄化(OY-W)植原体的TMK-a、TMK-b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和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PaWBPS TMK-b与WBD TMK-2和OY-W TMK-b之间的相似性分别为95.65%和99.03%;PaWBPS TMK-a-1与PaWBPS TMK-a-2的相似性为90.57%,且二者与WBD TMK-1和OY-W TMK-a之间的相似性为87.32%-94.26%;而PaWBPS、WBD、OY-W三种植原体的TMK-a与TMK-b之间的相似性仅为22.22%-25.95%. 构建了PaWBPS TMK-b、TMK-a-1、TMK-a-2的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对PaWBPS TMK-b、TMK-a-1、TMK-a-2 3种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经Ni-NTA柱纯化后,利用双酶法进行了胸苷酸激酶催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WBPS TMK-b具有较高的胸苷酸激酶活性,为85.96±0.74 U·mg-1,而PaWBPS TMK-a-1和TMK-a-2几乎没有胸苷酸激酶活性. 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胸苷酸激酶在植原体繁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赤皮青冈容器苗不同基质配比和缓释肥施用量的生长效应
吴小林, 张东北, 楚秀丽, 王秀花, 周志春
2014, 27(6): 794-800.
摘要:
以赤皮青冈1年生轻基质网袋容器苗为对象,采用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和缓释肥施用量对其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优化育苗方案. 结果表明,除根系发育的缓释肥效应不明显外,赤皮青冈容器苗生长对基质配比和缓释肥施用均较为敏感. 随着基质中泥炭比例的增加,地径、生物量及根系指标值均呈现显著的先增高再降低现象,当泥炭所占比例为60%时,地径、各部位生物量及根系发育指标均达最大值. 随着缓释肥施用量增大,苗高、生物量和根体积先升高再降低,当缓释肥施用量为2.5 kg·m-3时,相应指标值最大,且显著大于其它缓释肥施用处理,但其根系形态指标如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直径的缓释肥效应较小,不同缓释肥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 综合基质配比和缓释肥施用量两因素效应及其交互效应,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为赤皮青冈1年生容器苗优选出最优育苗方案及备选的其它4种较优育苗方案. 最优育苗方案为配比基质中泥炭:谷糠体积比6:4,并增施2.5 kg·m-3缓释肥爱贝施(Apex).
杉木林分蓄积生长的密度及立地效应
相聪伟, 张建国, 段爱国, 张雄清
2014, 27(6): 801-808.
摘要:
采用3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15块杉木密度试验林26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林分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包括净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net),总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gross));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林分净材积(Vnet)和总材积(Vgross=Vnet+枯死木材积累积(∑Vm))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及峰值林龄与初植密度、立地质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1)MAInet峰值与立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影响很小,其在立地指数级22 m的样地内平均值比立地指数级12 m的样地增加了8.33 m3·hm-2·a-1;MAIgross峰值与立地质量及林分初植密度均呈正相关(r=0.813 5, p=0.000 4;r=0.926 1, p=0.000 0);(2)MAInet峰值林龄主要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初植密度太大或太小对MAInet峰值林龄有显著影响,E密度(1 m×1 m)样地的MAInet峰值林龄平均值比A密度(2 m×3 m)样地的小3.88年,而中间密度的MAInet峰值林龄变化不明显.
新疆三工河流域柽柳群落细根生产与周转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王健健, 赵学春, 来利明, 朱林海, 王永吉, 周继华, 姜联合, 马远见, 赵春强, 郑元润
2014, 27(6): 809-814.
摘要:
在2010年整个生长季内,采用土钻法和内生长法,对新疆干旱区柽柳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分解与周转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柽柳群落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10 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随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 细根生物量的月平均值为54.51 g·m-2,群落细根生产量为58.64 g·m-2. 细根生物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即5—9月逐渐增加,9月达到最大值,9—10月逐渐下降;在土壤剖面垂直变化上,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10、10~20、20~30、30~40、40~50、50~60 cm各土层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19.53%、30.05%、26.41%、12.01%、7.33%、4.67%. 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取样时间、不同土层之间的活细跟生物量、死细根生物量均差异极显著. 柽柳群落细根年分解量、年死亡量、净生产力分别为17.41、33.75、83.60 g·m-2·a-1,年周转率为1.98 次·a-1,通过细根死亡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为(42.68± 5.40) g·m-2·a-1,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2.12%. 这表明,尽管柽柳群落通过细根周转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仅占现存土壤有机碳的一小部分,但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柽柳群落细根对干旱区生态系统地下有机碳的补充具有重要作用.
多基线干涉层析SAR提取森林树高方法研究
李文梅, 陈尔学, 李增元
2014, 27(6): 815-821.
摘要:
应用瑞典Raminstorp研究区BioSAR 2007 P-波段多基线InSAR数据,研究了基于多基线干涉SAR数据的层析方法,成功提取了可代表森林垂直结构信息的雷达后向散射功率垂直分布信息,并基于该信息提取了树高. 应用地面实测样地对树高提取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HH极化树高提取精度最高(R2为0.65,RMSE为2.35 m,相关系数为0.80),HV其次,VV最差.
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郭红艳, 崔明, 周金星, 但新球, 丁访军, 吕相海
2014, 27(6): 822-829.
摘要: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 (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碳库增加量为724.00 t·km-2,仅增加的有机碳价值可达51.36万元 · km-2,治理效果显著.
丝光绿蝇油脂的性质分析
袁东强, 何钊, 孙龙, 赵敏, 冯颖
2014, 27(6): 830-835.
摘要:
采用GC-MS和DSC对索氏法、浸提法、超声波协同微波法和水酶法等4种方法提取的丝光绿蝇幼虫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热力学性质进行分析,为其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结果表明,浸提法油脂中共有15种脂肪酸,其余3中方法油脂均含有17种脂肪酸,主要成份为油酸、亚油酸、棕榈油酸和棕榈酸4种,占脂肪酸总量的89%左右,棕榈酸、棕榈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248.47 mg·g-1、243.51 mg·g-1、174.96 mg·g-1,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约占脂肪酸含量的65%,其他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和DHA也有少量存在. 不同方法提取的油脂的热动力学特性差异明显,油脂的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有一定差异. 浸提法提取油脂的性质较差,超声波协同微波法是最适合丝光绿蝇幼虫油脂提取的方法,得到的油脂品质较好,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安全格局定量分析
孙晓娟, 肖文发, 刘晓东
2014, 27(6): 836-840.
摘要:
以GIS为平台,充分利用我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定位监测网络体系,扩展监测内容,从森林景观安全格局角度出发,按照层次分析法构建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安全格局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多样性、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区域森林景观安全格局的影响,其主要目标是评价具有不确定性的灾害或事件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造成的损伤,根据景观安全综合评价值结果,兴山县居库区各县之首,综合评价值达11.553,景观安全程度最高,石柱县、武隆县、秭归县评价值也超过了10,巴东、奉节、夷陵相对较高,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只有5.788,其景观安全程度最低.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的研究进展
王宏翔, 胡艳波, 赵中华, 李远发
2014, 27(6): 841-847.
摘要:
角尺度作为测度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之一,具有检验能力强,调查简单易行等优点,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有很多研究对这一参数应用不当并因此得出不合理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对角尺度理论基础缺乏了解. 本文从角尺度概念的提出、相邻木个数的选择、标准角和随机分布阈值的确定、角尺度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与总结,并指出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空间结构单元大小对角尺度分析的影响及如何利用点抽样调查数据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检验等.
基于蓄积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尹惠妍, 李海奎
2014, 27(6): 848-853.
摘要:
长柄扁桃坚果表型多样性及其相关关系研究
王伟, 褚建民, 唐晓倩, 李毅夫, 许新桥
2014, 27(6): 854-859.
摘要:
蔷薇科S-RNase基因型鉴定引物在仁用杏基因组中的通用性分析
刘梦培, 乌云塔娜, 朱高浦, 赵罕, 杜红岩
2014, 27(6): 860-86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