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28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结构动态分析
赵中华, 刘文桢, 石小龙, 李安民, 郭小龙, 张弓乔, 惠刚盈
2015, 28(6): 759-766.
摘要:
[目的]为了解锐齿栎天然林群落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用每木定位监测样地重复观测的方法,对甘肃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王安沟营林区内的锐齿栎天然林进行研究,从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构、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等几方面分析了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结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次调查群落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的重要值排序变化不大,有2个稀少种退出群落,死亡林木40株,死亡率8.3%;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树种空间多样性下降,优势树种的集中性变大,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下降。林分径级结构由典型的反"J"型分布变化为左偏的单峰状曲线;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林木分布格局仍为随机分布,中林层和上林层林木个体增加,垂直结构更趋复杂;树种隔离程度下降,建群种锐齿栎的优势度增强,膀胱果、白桦和青榨槭种群的优势度下降。[结论]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是一个复杂和缓慢的过程,6年间仅发生了一些微小的波动。
印楝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分析
彭兴民, 吴疆翀, 王有琼, 郑益兴, 马李一, 张燕平
2015, 28(6): 767-774.
摘要:
在云南印楝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实生株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系统聚类和重复力估计,定性、定量分析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云南引种栽培印楝实生株系的种子品质存在广泛变异,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和印楝素A与印楝素B含量比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28% 0.85%、0.04% 0.39%、0.37% 1.15%和1.698.25;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分为3个类型:高含量型(azA ≥ 0.69%、azB ≥ 0.25%、azAB ≥ 0.92%)、低含量型(azA ≤ 0.44%、azB ≤ 0.10%、azAB ≤ 0.51%)和中等含量型(azA=0.68% 0.45%、azB=0.24% 0.11%、azAB=0.91% 0.52%);按此标准将高印楝素AB含量型分为"印楝素AB优异型(azAB ≥ 1.15%)"、"印楝素A优、B劣型"(azA ≥ 0.85%、azB ≤ 0.21%)、"印楝素A劣、B优型"(azA ≤ 0.67%、azB ≥ 0.39%)和"印楝素AB含量高型"(azAB=1.05% 0.92%);反映在重复力上,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A、AB的重复力分别为0.2063、0.3252,都属于"中"重复力性状。"印楝素AB优异型"即具有优异种子品质性状的植株是印楝药用原料林培育的繁殖材料;"印楝素A优、B劣型"和"印楝素A劣、B优型"即种子品质性状优缺点互补的植株是药用印楝品质育种的杂交亲本。
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
董虹妤, 刘青华, 金国庆, 丰忠平, 甘振栋, 周志春
2015, 28(6): 775-780.
摘要:
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3代子代测定幼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皆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遗传效应中,树高在两地点皆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而地径在卫闽点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在姥山点则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在不同环境下,对树高和地径表型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环境效应>加性基因效应>显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显性基因效应>加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参试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稳定性普遍高于特殊配合力(SCA)稳定性。以树高生长量为选择指标,在2个试验点各初选2个优良亲本和5个优良杂交组合,姥山点和卫闽点优良亲本的遗传增益分别是试验平均的5.61% 8.05%和10.22% 12.98%,是当地优良天然林分子代的45.11% 48.48%和51.84% 55.64%,而优良组合的遗传增益分别是试验平均的3.37% 17.69%和9.35% 25.93%,是当地优良天然林分子代的42.04% 61.72%和50.64% 73.48%。
缓释肥加载对3种珍贵树种大规格容器苗生长和N、P库构建的影响
肖遥, 楚秀丽, 王秀花, 张东北, 叶定文, 周志春
2015, 28(6): 781-787.
摘要:
容器苗作为高效的育苗措施,可以显著地提高造林成活率。相对于1年生容器苗生长较弱、造林效果差的状况,2年生容器苗可改善造林效果。因此,针对南方红豆杉、浙江楠和浙江樟3种珍贵树种2年生大规格优质容器苗的培育需求,系统研究了缓释肥加载量对其生长、根系发育、生物量积累和分配以及N、P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缓释肥加载量为1.5 kg·m-3时南方红豆杉地径达到最大值,2.5 kg·m-3缓释肥加载量能有效促进浙江樟苗高增长。缓释肥加载对南方红豆杉根、叶和总生物量积累具有显著影响;(2)南方红豆杉和浙江樟总根长、根体积和根系表面积均在3.5 kg·m-3缓释肥加载量下达到最大,而2.5 kg·m-3缓释肥加载量则可满足浙江楠根体积和根表面积的增长;(3)3.5 kg·m-3缓释肥加载量有助于3个树种2年生容器苗养分库中N素的积累,但较低缓释肥加载量(1.5 kg·m-3)利于浙江楠P素养分库的构建。养分含量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容器苗生长和养分库中养分的积累,而养分含量过高不仅抑制容器苗生长,还会引起养分在苗木体内的再分配。综合考虑,建议对南方红豆杉和浙江樟2年生容器苗采用1.67 g·株-1 N素和0.74 g·株-1 P素的施肥水平进行培育,而培育浙江楠2年生容器苗宜采用1.67 g·株-1 N素和0.32 g·株-1 P素施肥水平。
香果树种群开花物候、生殖构件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郭连金, 李梅, 林盛
2015, 28(6): 788-796.
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武夷山香果树的开花物候、生殖构件及其影响因子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23 a香果树个体开始进入生殖期,其单花花期为6.91 d,始花期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提前,花期持续时间在3661 d之间;海拔对香果树种群的单花花期和开花进程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香果树单花花期也呈上升趋势,始花期推迟。香果树个体均产86个花枝,7388朵花,95个果实,随着母树树龄的增加,其生殖构件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80110 a香果树单花枝产果量较高;香果树生殖构件数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其个体产花枝量和花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其果实产量则有小幅度增加。香果树的树龄和光照、大气温度和湿度与其生殖构件数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80110 a香果树、30000 Lx以上的光照强度、28℃气温以及70%湿度是其有性生殖较好的生殖年龄及微环境。建议对香果树原生境进行保护,严禁砍伐香果树母树;对香果树附近的高大乔木进行疏伐和间伐以改善香果树母树树冠的光照条件,将有利于其生殖构件的生长发育。
基于树干液流通量的沙地樟子松合理林分密度的确定
韩辉, 张学利, 党宏忠, 徐贵军, 张柏习, 尤国春
2015, 28(6): 797-803.
摘要: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对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生长季期间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5年的测定,结合同步观测的降水、林冠截留量、林内蒸发散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利用水量平衡的方法,推算了现阶段樟子松应有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沙地樟子松液流启动,10月中下旬液流基本结束,生长季(4-10月)各月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2.58、4.78、5.19、5.01、4.84、4.30、1.93 cm·h-1,以6月份的最高,其次依次为7、8、5、9月份,4、10两月平均液流速率较低。通过推算,径阶14、16、18、20 cm的樟子松纯林的合理密度分别应为688、531、422、344株·hm-2,现有同径阶的林分普遍存在密度过大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于现有林分的科学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产脂湿地松松节油成分的遗传变异及综合选择
雷蕾, 潘显强, 张露, 艾卿, 李彬, 易敏, 徐正华
2015, 28(6): 804-809.
摘要:
通过测定湿地松松脂成分来估算松节油含量及其5种主要成分含量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并以186株高产脂湿地松为研究对象,用Smith-Hazel综合选择指数法对高产脂湿地松松节油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以"核心-主群体"育种系统来选择高产优质脂用湿地松种子园的建园材料。结果表明:湿地松松节油含量及其组分的家系遗传力在0.34020.5713之间,单株遗传力在0.21120.4773之间,处于中等水平,有较高的遗传效应。有7个高含油率、高β-蒎烯的单株入选为核心育种群体,获得51.57%的松节油含量和97.89%的β-蒎烯含量的遗传增益,有86个单株入选为育种主群体,获得14.70%松节油含量、4.22% a-蒎烯、10.26%莰烯、22.99% β-蒎烯、17.69%双戊烯、13.49%月桂烯的现实增益,为我国优质脂松持续改良工作提供了优良材料和理论依据。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变化
李帅锋, 苏建荣, 刘万德, 郎学东, 黄小波, 贾呈鑫卓, 童清, 唐红燕
2015, 28(6): 810-817.
摘要:
以思茅松人工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及附近区域思茅松天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大小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则显著高于其它林地类型,近熟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过熟林乔木层碳储量最高。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氮储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至过熟林恢复至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水平,土壤有机碳与氮储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的中龄林与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的年变化量高于近熟林,近熟林年变化量呈净减少;在思茅松天然林中,人工更新与在常绿阔叶林中造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可以累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此外,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则越高。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影响因子
魏强, 凌雷, 王多锋, 柴春山, 陶继新, 张广忠, 戚建莉
2015, 28(6): 818-825.
摘要:
[目的]为了阐明森林凋落物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方法]2013-2014年,采用时空互代法和标准样地调查法,研究了兴隆山山杨-白桦-青杄林演替过程中山杨-白桦-青杄中龄林、青杄中龄林和青杄近熟林3种森林群落凋落物累积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森林凋落物层厚度和总累积量先减小后增加,3种森林群落凋落物层厚度均值依次为5.26、5.03和5.59 cm,总累积量均值依次为57.08、51.44、56.34 t·hm-2; 2)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青杄近熟林凋落物总累积量不断增加,海拔2300、2400和2500 m均值依次为48.56、55.93和64.55 t·hm-2;林分密度大的、坡度小的青杄中龄林凋落物总累积量较大,林分密度为2133、1705和1065株·hm-2的均值依次为49.87、48.59和45.36 t·hm-2,坡度为22°、32°和41°的均值依次为58.35、49.90和48.59 t·hm-2; 3)凋落物未分解层与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森林凋落物累积量影响因子较多,其大小是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林分和立地因子中,海拔影响较为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林分密度、坡度等因子均有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与未分解层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已分解层呈显著正相关性。
盐胁迫下4种耐盐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比较
成铁龙, 李焕勇, 武海雯, 刘正祥, 武香, 杨升, 张华新, 杨秀艳
2015, 28(6): 826-832.
摘要:
为探索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在盐胁迫下体内渗透调节机制,以沙柳、沙枣、柽柳和西伯利亚白刺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盐浓度(0、100、200、300 mmol·L-1NaCl)处理下4种耐盐植物体内无机离子和有机溶质含量的变化,比较了其在植物渗透调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盐处理后4种植物体内Na+、Cl-含量均上升,K+、Ca2+、Mg2+离子含量呈下降趋势;(2)稀盐型盐生植物白刺与泌盐型盐生植物柽柳以Na+为主要无机渗透调节物质,拒盐型耐盐植物沙枣与沙柳以K+为主要无机渗透调节物质;(3)可溶性糖是4种植物盐胁迫下共同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对沙柳和沙枣尤为重要;在高盐浓度(≥ 200 mmol·L-1NaCl)下,脯氨酸是沙枣叶片中重要的有机渗透调节剂;白刺叶片中甜菜碱含量随盐浓度升高明显增加,对提高白刺耐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种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在盐渍环境胁迫下所积累的渗透调节物质种类与数量差异明显,渗透调节方式与耐盐机制不同。
思茅松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酶(DXS)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王毅, 周旭, 毕玮, 杨宇明, 李江, 王娟
2015, 28(6): 833-838.
摘要: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酶(DXS)是甲基-D-赤藓醇-4-磷酸(MEP)途径中的第一个酶,也是限速酶。本文根据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A. Chev.) Gaussen)树皮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获得思茅松DXS基因片段,然后根据获得的基因片段设计特异引物,运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思茅松树皮中克隆得到完整的DXS基因(PkDXS1)。PkDXS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2888 bp,含有1个222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740个氨基酸,该基因推断的蛋白与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old & Zucc)DXS蛋白的相似性为99%,与欧洲云杉(Picea abies(L.) H. Karst.)DXS的相似性为97%;经氨基酸序列比对,推断思茅松DXS具有高等植物DXS酶特有的叶绿体转运肽,二磷酸硫胺结合位点和转酮醇酶结构域。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树皮的创伤促进DXS基因的表达。
紫外线对杉木体胚再生植株的影响
吴华, 闫姗, 陈金慧, 郑仁华, 施季森, 成铁龙
2015, 28(6): 839-843.
摘要:
为了解紫外线辐射时间对杉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杉木优良杂交组合的体胚再生植株为材料,用紫外灯模拟自然界UV-B辐射对其进行处理,研究0、1、3、5、7、9天紫外胁迫下杉木的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理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紫外线辐射时间的延长,杉木体胚再生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Ⅱ、qP、qN)数值均降低,MD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POD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紫外线辐射3天叶片杉木体胚再生植株叶片尖端开始变黄, 5-7天黄化现象加剧,9天叶片完全失水,干枯死亡,说明长时间紫外辐射会阻碍杉木体胚再生植株的生长发育。
川西地区毛叶木姜子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贾春红, 张利, 魏晓, 喻俊, 李梅
2015, 28(6): 844-850.
摘要:
[目的]通过对川西地区毛叶木姜子的表型性状调查,研究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探讨毛叶木姜子的表型特征,为川西地区毛叶木姜子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川西地区随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6株毛叶木姜子实生单株,对果实、叶片、种子等13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比较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川西地区毛叶木姜子表型多样性。[结果](1)从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结果来看,试验区内毛叶木姜子表型性状间存在丰富的变异,且变异幅度大。其中,果实百粒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5.93%;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31%。(2)在相关分析中,各性状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显著或显著的差异。(3)主成分分析显示,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百粒质量、种子纵径、种子横径、种子百粒质量是影响毛叶木姜子表型多样性的主导因子。[结论]毛叶木姜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程度各不相同;表型性状间具有协调发育的特点;果实纵径等6个性状是影响其表型多样性的主导因子。
扇脉杓兰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闫晓娜, 田敏, 王彩霞
2015, 28(6): 851-857.
摘要:
为了解扇脉杓兰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和变化规律,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2个野生扇脉杓兰居群为材料,对其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内源激素含量和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扇脉杓兰授粉后20 d和85 d分别达到最高值774.03μg·g-1和最低值373μg·g-1。淀粉含量从最初的2.65%急速增加到21.82%,授粉后60 d升至峰值,此后保持在20%左右。可溶性糖含量为1.72% 3.09%。淀粉和可溶性糖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P3、ZR、IAA峰值发生具有时间顺序性,扇脉杓兰授粉后20、30、40 d依次出现。3种激素极显著正相关(PP3+ZR)∕ABA比值在授粉后20 d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3)SOD活性在扇脉杓兰授粉后20 d迅速上升至峰值451.18 U·g-1·min-1,授粉后85 d降至最低,其变化趋势与可溶性蛋白质变化保持一致。POD活性和CAT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SOD、POD和CAT活性之间相关不显著(P>0.05),但是三者与可溶性蛋白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铁岭地区95个系号平榛优良单株经济指标的比较
何文杰, 董凤祥, 曲世鹏, 宋泽华
2015, 28(6): 858-864.
摘要:
以26年生的95个系号平榛为材料,通过对其各项经济指标分别赋分并计算综合指标的方法进行评价,以期筛选出综合表现优良的单株,各项经济指标包括单果质量、果径、果形指数、单仁质量、果壳厚度、出仁率、单位面积产量等。通过该方法对95个系号平榛进行比较,并结合生产需要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初步确定系号KY-28、TL-26、CT-1、XF-3、TL-9、TL-3等6个系号作为平榛首批优良品系的选育对象,进行扩繁,开展相应的生产性试验。
荒漠植物白刺叶片气孔性状对模拟增雨的响应
任昱, 吴波, 卢琦, 何季, 刘明虎, 姚斌
2015, 28(6): 865-870.
摘要:
为研究荒漠植物气孔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植物固碳能力的影响,根据内蒙古磴口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植物生长规律,设计2个增雨时段(生长季前期与后期),每个时段设计2个增雨梯度(50%与100%),对天然白刺灌丛进行增雨实验,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研究叶片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导度等气孔性状对增雨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增雨处理可以增加气孔长度、宽度与气孔导度,但孔密度减小,且叶片下表皮密度大于上表皮。相同增雨季节,100%处理对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导度的影响均高于50%处理,2个梯度间差异不显著;气孔大小与气孔导度对生长季前期增雨响应更敏感,气孔密度对不同生长季节增雨响应不明显;气孔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性。在未来降雨增加的条件下,荒漠植物可以通过改变气孔性状(扩大气孔)通路来提高固碳能力。
超量表达FBL1对84K杨根系和生长量影响研究
舒文波, 赵树堂, 章晶晶, 周艺华, 卢孟柱
2015, 28(6): 871-876.
摘要:
生长素及其信号转导系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从银腺杨'84K'(Populus alba × P. glandulosa cl. '84K')中分离了生长素受体基因PtrFBL1,利用PMDC32构建了PMDC32-PtrFBL1超量表达载体,并通过遗传转化获得了超量表达植株17个。对温室定植的3个转基因株系和对照植株的根系、生长量和光合指标等性状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总根长和总根面积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根系干质量、平均不定根系长度、平均不定根直径差异不显著;株高、平均节间长、地径和高径比皆高于对照,且大多数转基因株系达到显著差异;除气孔限制值(Ls)低于对照外,气孔导度(Cd)、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能利用效率(LUE)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皆高于对照,且大多数转基因株系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可能是FBL1超表达增加了转基因株系根系面积,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导致转基因株系光能吸收和转化效率提高,引起转基因株系生长加快。
危害白蜡树的云斑白条天牛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李建庆, 梅增霞, 杨忠岐
2015, 28(6): 877-882.
摘要:
云斑白条天牛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白蜡树,本研究应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对危害白蜡云斑白条天牛种群卵、幼虫、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危害白蜡云斑白条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值,建立了在不同精度下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防治指标时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及序贯抽样数公式,计算出了抽样调查时的理论抽样数据表及序贯抽样数据表,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查询表中数据确定调查样本数。
云南松主分布区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保护单元的构建
许玉兰, 蔡年辉, 徐杨, 何承忠, 王大玮, 陈诗, 段安安
2015, 28(6): 883-891.
摘要:
以20个云南松天然群体为对象,SSR分析表明云南松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各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显著。基于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ei's遗传相似度,采用逐步聚类优先取样法,分别对初始群体、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和剩余群体进行比较、t检验,以此评价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抽样的群体能很好地代表初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按30%的群体抽样,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信息指数和期望杂合度的保留率分别达到初始群体的98.03%、105.36%、103.99%和105.56%。保护单元的遗传多样性均高于剩余群体,抽样群体组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的效果较好。
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不确定性
雷蕾, 肖文发
2015, 28(6): 892-899.
摘要: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不同森林经营措施的干扰,使得森林土壤碳库维持机制以及碳固存过程的研究和森林土壤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的变异。作为主要的森林经营措施之一,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储量以及碳过程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为深刻理解森林土壤碳库对于采伐干扰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不同采伐方式下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主要碳排放过程——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采伐方式、森林类型、采伐剩余物管理以及微生物因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1)生物因子作为CO2产生的主体,在应对干扰时结构、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碳排放以及碳固定,但它们具体作用机制以及过程并不清楚,需展开进一步的调查;2)不同森林采伐方式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的影响的复杂性,亟须在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过程或机理模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碳循环过程表达及碳计量提供技术支撑,以期为我国森林经营以及碳汇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油茶织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李苗苗, 舒金平, 王井田, 华正媛, 刘达富, 王浩杰, 徐天森
2015, 28(6): 900-905.
摘要:
施肥对猴耳环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迪, 陈祖旭, 黄世能
2015, 28(6): 906-909.
摘要:
'辽宁2号'核桃品种矮化机制初探
宋晓波, 陈凌娜, 王红霞, 裴东
2015, 28(6): 910-9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