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周瑜
, 叶辉
, 吕军
. 温度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生长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3): 338-342.
|
[2] |
周旭东
, 叶辉
, 丁骅孙
.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5): 556-560.
|
[3] |
叶辉
, 刘宏屏
. 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捕食作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3): 289-294.
|
[4] |
叶辉
, 周旭东
, 吕军
, 杨丽源
, 丁骅孙
. 切梢小蠹伴生真菌发生及病害特征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4): 451-454.
|
[5] |
杨斌
, 叶建仁
, 包宏
. 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3): 316-322.
|
[6] |
李建庆
, 张永安
, 张星耀
, 杨忠歧
, 袁锋
. 昆虫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2): 233-239.
|
[7] |
赵仕光
, 朱玮
, 岳红艳
. 杨树溃疡病菌毒素对杨树树皮愈伤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3): 253-259.
|
[8] |
王军
, 李若英
. 肉桂枝枯病菌毒素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387-393.
|
[9] |
叶建仁
, 解春霞
, 王永银
, 程淑婉
.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3): 243-248.
|
[10] |
王健敏
, 陈晓鸣
, 冯颖
, 段兆尧
. 两种蛀干昆虫消化酶组成和活性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2): 171-175.
|
[11] |
汪红
, 石雷
, 马云强
, 舒清态
, 廖怀建
, 杜婷
. 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监测模型与判定规则.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4): 53-6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4.008
|
[12] |
段兆尧
, 杨子祥
, 王健敏
, 和玉华
. 云南切梢小蠹的室内饲养及隐蔽期生活习性的观察方法.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3): 389-392.
|
[13] |
王晓渭
, 陈鹏
, 王艺璇
, 袁瑞玲
, 冯丹
, 李丽莎
, 叶辉
, 潘悦
, 吕军
, 周益锋
, 杜春花
. 云南省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其演替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3): 167-17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3.022
|
[14] |
刘金林
, 赵宁
, 杨斌
, 李宗波
. 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巢发育程度的分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1): 74-8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0
|
[15] |
王艺璇
, 王晓渭
, 陈鹏
, 袁瑞玲
, 冯丹
, 杜春花
, 叶辉
, 潘悦
, 吕军
. 4种切梢小蠹携带伴生菌的带菌率差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2): 53-5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2.008
|
[16] |
翟鸣
, 邱建生
, 吴跃开
, 钱涛
, 李小荣
, 孙坜坜
, 陈又清
. 短翅足距小蠹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5): 191-19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24
|
[17] |
. 紫茎泽兰入侵受松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林群落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6): 846-850.
|
[18] |
陈川
, 张永安
, 王玉珠
, 曲良建
, 林思诚
, 柯沛强
.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suNPV)生物学与检测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410-414.
|
[19] |
张永安
, 仲国立
, 侯玉霞
, 贡玉梅
, 曲良建
, 王玉珠
.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EoNPV)的PCR检测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451-455.
|
[20] |
徐冬丽
, 刘魏魏
, 胡艳红
, 杨璞
, 陈晓鸣
. 白蜡虫肠道微生物分析及立克次氏体分子检测.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6): 780-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