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马少杰 李正才 周本智 格日乐图 孔维健 安艳飞

引用本文:
Citation: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RISF06070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CAFYBB2008006)

  • 中图分类号: S718.5

Effects of Community Success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North Subtropical Areas

  • CLC number: S718.5

  • 摘要: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2,且0 40 cm土层贮存的碳量比例相对其它地区要大,达到70%以上。(4)两种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钙、速效镁离子的含量均极显著相关。因此,应该加强亚热带森林的保护,促进天然次生林的正向演替,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等的截留。
  • [1] 苏智先,王仁卿. 生态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8-91

    [2] 韩兴国,黄建辉,娄治平. 关键种概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J]. 植物学通报,1995,15(1):9-14

    [3] 张全发,郑 重,金义兴. 植物群落演替与土壤发展之间的关系[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8(4):325-334

    [4]

    Drury W H, Nisbet I C T. Succession[J]. 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etum, 1973, 54:331-368
    [5] 刘鸿雁,黄建国. 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41-2046

    [6] 张俊华,常庆瑞,贾科利,等.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38-41

    [7] 张庆费,宋永昌,由文辉. 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次生演替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 生态学报,1999,19(2):174-178

    [8] 宋会兴,苏智先,彭远英. 渝东山地黄壤肥力变化与植物群落演替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2):223-226

    [9] 余彬彬,金则新,李钧敏.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5):30-33

    [10] 张成娥,陈小利. 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自然恢复的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J]. 草地学报,1997,5(3):195-200

    [11] 胡 斌,段昌群,王震洪,等. 植被恢复措施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2,39(4):604-608

    [12]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等. 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J]. 生态学报,2003,23(9):1685-1694

    [13] 郝文芳,梁宗锁,陈存根,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性质演变研究[J]. 土壤肥料科学,2005,21(8):226-231

    [14] 周印东. 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变化 .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1-70

    [1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62-78

    [16] 张庆费,由文辉,宋永昌. 浙江天童森林公园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19-22

    [17] 王国梁,刘国彬,许明祥.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J]. 水土保持通报,2002,22(1):1-5

    [18] 张俊华,常庆瑞,贾科利,等.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38-41

    [19]

    De Kovel C G, Van Mierlo E M, Wilms Y J O, et 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oil and vegetation at sites differing in successional age[J]. Plant Ecology, 2000, 149(1): 43-50
    [20]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等.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 (5):533-544

    [21] 周玉荣,于振良,赵士洞.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8-522

    [22] 方运霆,莫江明,Sandra Brown,等.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J]. 生态学报,2004,24(1):135-142

    [23]

    Knops J M H, Tilman D. Dynamics of soil nitrogen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for 61 years after agricultural abandonment[J]. Ecology, 2000, 81(1):88-98
    [24]

    Batjes N H.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oils of the world[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6, 47(2):151-163
    [25]

    Detwiler R P.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e role of tropical soil[J]. Biogeochemistry, 1986, 2(1):67-93
    [26]

    Jia G M, Cao J, Wang C, et al.. Microbial biomass and nutrients in soil a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secondary forest succession in Ziwulin, northwest China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5, 217(1):117-125
    [27] 张祖荣,古德洪. 重庆四面山次生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8,33 (6):21-25

    [28] 温仲明,焦 峰,刘宝元,等.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25-2029

    [29]

    Vitousek P M. Litterfall, nutrient cycling, and nutrient limitation in tropical forests[J]. Ecology, 1984, 65(1):285-298
  • [1] 刘春华吴东梅刘雨晖陈辉沈宝贵蒋宗垲刘小飞 . 氮沉降对米槠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42-4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5
    [2] 李正才徐德应傅懋毅孙雪忠奚金荣 . 北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6): 744-749.
    [3] 陈立新李刚刘云超段文标孙双红李帆帆李少博毛弘宇 . 外源有机物与温度耦合作用对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797-80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13
    [4] 徐耀文姜仲茂武锋杨倩梨廖宝文 . 翠亨湿地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1): 62-6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1.008
    [5] 王健健赵学春来利明朱林海王永吉周继华姜联合马远见赵春强郑元润 . 新疆三工河流域柽柳群落细根生产与周转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6): 809-814.
    [6] 齐梦娟石朔蓉姜春前王书韧王辉王景弟 . 青冈栎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对间伐强度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6): 122-12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6.015
    [7] 赖家明李开志黄从德张健杨万勤 . 不同改造措施对马尾松低效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2): 167-173.
    [8] 徐海东苑海静熊静虞木奎成向荣 . 杉阔异龄复层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3): 107-11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3.014
    [9] 薛丽佳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刘燕萍 .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分配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399-403.
    [10]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 .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6): 754-759.
    [11] 周超凡张会儒卢军张晓红 . 东北主要天然次生林干扰与演替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4): 175-18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4.021
    [12] 刘江伟徐海东林同岳曹国华成向荣 . 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变化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8-2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03
    [13] 戴冬彭楚才黄鑫郑夔荣滕明君周志翔孙林山刘小宇 . 鄂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群落演替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6): 48-5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6.007
    [14] 周本智傅懋毅李正才谢锦忠Manuel Ruiz PerezBrian Belcher杨校生吴明 . 浙西北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4): 406-411.
    [15] 罗云建张小全 .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91-798.
    [16] 赵婧文卢志兴陈又清 . 云南绿春县天然次生林和4种人工林树冠层蚂蚁群落多样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823-83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16
    [17] 沈海龙张群范少辉赵克尊杨文化 . 次生林群落结构特性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610-615.
    [18] 赵志霞李正才周君刚程彩芳赵睿宇孙娇娇 . 火烧对北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2): 301-305.
    [19] 雷蕾肖文发 . 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不确定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892-899.
    [20] 马和平郭其强刘合满钱登锋 .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碳氮变化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2): 240-24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56
  • HTML全文浏览量:  199
  • PDF下载量:  184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09-14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RISF06070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CAFYBB2008006)

摘要: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2,且0 40 cm土层贮存的碳量比例相对其它地区要大,达到70%以上。(4)两种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钙、速效镁离子的含量均极显著相关。因此,应该加强亚热带森林的保护,促进天然次生林的正向演替,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等的截留。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