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胡杨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
李文钿, 朱彤
1989, 2(1): 1-8.
摘要:
观察了胡杨的受精过程以及胚乳和胚的发育,结果如下:湿型柱头,表皮细胞具腺质特征,传粉期分泌脂滴。在光学显微镜下,子房腔中花粉管内的精细胞质和精核内的核仁清晰可见。受精作用发生于授粉后8—13d,精核核膜与雌性核膜正在融合而界限尚未消失时,精核内染色质已经分散,核仁更加明显。核型胚乳,在球形胚时期细胞化,在胚生长过程中被吸收,至胚成熟时消耗殆尽。胚珠和胚的生长均呈S形曲线,但胚珠的迅速生长期早于胚的迅速生长期。胚达到最终长度(0.8—1.0mm)10d后,种子方才散出。从传粉至种子散出约两个半月。讨论了杨属柱头的异形性、雌雄性核融合过程中精核的状态以及胚珠、胚和胚乳生长的相关性。
大山雀雏鸟的生长、食量及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的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楚国忠
1989, 2(1): 9-14.
摘要:
连续四年调查了浙北龙山林场大山雀的生育力及第一批雏鸟阶段食物中松毛虫食块的比率。根据雏鸟形态发育并结合外侧尾羽量度,利用关系式Y=2.42X-14(X≥6日龄,r=0.99)准确判断雏鸟日龄。对10窝424只次雏鸟连续30d扎颈取食分析,估计每只雏鸟日平均消费13.8个食块,重量为209mg(XD=65.7),且从2—3日龄至离巢前,食物中都有松毛虫,平均为食块总数的24.9%(XD=14.8)。随着龙山林场松毛虫种群密度的周期变化,大山雀的窝卵数、窝雏数、生殖季节开始时间及雏鸟食物中松毛虫的此率也发生变化。初步分析表明大山雀对松毛虫种群密度变化有明显的功能反应,但由繁殖而引起的数量反应不明显。
毛竹营养诊断的研究
洪顺山, 胡炳堂, 江业根
1989, 2(1): 15-24.
摘要:
本文探讨毛竹的叶营养诊断,以指导竹林施肥。研究内容包括叶分析的正确采样方法,用传统的临界值法和近期发展起来的新方法——DRIS诊断毛竹肥料试验的营养状态。结果表明: 1.毛竹的孕笋中期是采样的最佳时期;二年生立竹中部枝叶是取样的理想部位;一个叶平均样品至少采自5个单株才能达到分析精度的要求。2.不同立竹结构对临界浓度标准有影响,每亩立竹250株以上的竹林,N、P浓度临界值分别为2.6%和0.13%,理想值为2.8%和0.16%。密度稀疏或钩梢竹林,N浓度临界值和理想值为2.9%和3.1%。新竹产量与N、P浓度反应相一致。3.DRIS诊断参数从三年新竹产量大于3500kg/亩的高产群计算出来。DRIS诊断使用N、P、K、Si四组叶分析资料,诊断结果与临界值法基本一致。DRIS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对营养平衡状况和需求顺序作出判断。但是养分相对不足或过量也可能误诊。考虑到森林立地条件的不均一性,应该推荐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
卢俊培, 刘其汉
1989, 2(1): 25-33.
摘要:
本项研究采用尼龙网袋和网罩法对尖峰岭热带丰落叶季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凋落叶的分解过程进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两年凋落叶的分解失重率依次为92.27%、78.01%(网袋法)和99.08%、95.41%(网罩法),凋落叶的分解速度网罩法略快于网袋法。半落叶季雨林凋落叶的分解比山地雨林的快,腐解率K值前者为2.172(罩)和1.596(袋),后者为1.578和0.836,完全分解所需的理论时间约为2a和6a。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序列各有异同,其中半落叶季雨林为:KCaNaMgNCPAlFeSi;山地雨林为:KCaMgNaC NPAlSiFe。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蒸散*
徐德应, 曾庆波
1989, 2(1): 34-41.
摘要:
本文用能量平衡-波文比法在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对热带森林的蒸散进行三年早季和雨季49d的测定,测定数据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把降雨量作为因变量置于回归方程中,引进新参数AWE表示可供蒸散的水分,计算出森林全年蒸散量,并用Penman-Monteith方程作对比,分别计算出森林每日蒸散值。其结果是:用EBBR法测定和计算的森林全年蒸散值分别为534.7mm(1983年)、520.7mm(1984年)和564.0mm(1985年),分别占年降雨量的30.4%、30.2%和44.9%。而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的森林全年蒸散值分别为721.1mm(1983年)、714.8mm(1984年)和728.4mm(1985年),分别占年降雨量的41.0%、41.5%和58.0%。用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日平均蒸散的最小值分别是0.36mm和0.49mm,日平均蒸散的最大值分别为2.55mm和3.14 mm。
膜肩网蝽的一种新天敌—异绒螨
赵玲, 梁成杰
1989, 2(1): 42-46.
摘要:
异绒螨(Allotrombium sp.) 在北京、山东临沂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螨越冬。成螨和若螨可捕食膜肩网蝽(Hegesidemus habrus Drake)若虫,对膜肩网蝽种群数量有控制作用。异绒螨越冬前不产卵,翌年春产卵,幼螨营寄生生活。菜蚜是室内饲养异绒螨的好饲料,可缩短生活历期,有利于林间释放。在杨树幼林中,以若螨与膜肩网蝽1:50释放,膜肩网蝽虫口减退率达76.01%。人工助迁成螨,在林间亦易定居。
雪松枯梢病的研究
花锁龙
1989, 2(1): 47-54.
摘要:
雪松枯梢病1986年在浙江的杭州、富阳、临安等地首次发现。引起雪松春梢上的针叶束和嫩梢大量枯死。11块标准地调查结果,平均株发病率为80.2%(31.8—100.0%),平均感病指数27.0(7.9—52.2)。经过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的程序试验,确认该病是由蛛形葡萄孢茵(Botrytis latebricola Jaap.)所引起。B.latebricola的发现在我国是新记录。病原孢子萌茅的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才能萌芽;在pH 3—10的清水中孢子均能萌芽,最适值为pH 4—5。5月份喷2—3次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防治效果为35.0—46.7%。
余甘子对强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在人体内合成的阻断作用
侯开卫, 刘凤书, 杨臣武, 宋圃菊, 梁学军, 程列
1989, 2(1): 55-58.
摘要:
本文采用Ohshima的方法,以尿中N-亚硝基脯氨酸(NPRO)量为指标,研究了余甘子果汁阻断人体内N-亚硝基化合物(NNC)的合成。12名志愿者摄入L-脯氨酸500mg和硝酸钠300 mg后,尿中NPRO的量平均为75.10nmol,而当摄入上述两种药物的同时,分别给予同浓度的抗坏血酸和余甘子果汁后,尿中NPRO的含量则分别降为41.08nmol和20.79nmol,且后者此本底值(25.55 nmol)还低。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摄入含抗坏血酸75mg的余甘子果汁13ml,即能完全阻断500mgL-脯氨酸和300mg硝酸钠在人体内所引起的NPRO的合成。同时也证明,余甘子果汁能有效地阻断人体内NNC的合成。
杉木种子园种子生物学特性的地区及年度变异
马常耕
1989, 2(1): 59-66.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杉木种子园种子品质的变异模式。在1981—1983和1986年,对分布区内不同地区的70个种子园的种子取了样,并进行三个特性即发芽率、涩粒率和千粒重的测定。结果表明,经研究的种子特性在不同年份间和种子园间均存在变异:千粒重随种子园的地理经度降低而变轻;其它两个性状表现出非渐变的生态型(地域性)变异模式。发芽率的变异模式与涩粒率的模式相并行,但二者之间为负相关。这些发现为育种工作者确定建立最适宜的杉木种子园地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竹类花粉形态及萌发试验
张文燕, 马乃训, 陈红星
1989, 2(1): 67-70.
摘要:
竹类植物属禾本科竹亚科,由于其开花周期长,常常是几十年,多则百年以上,因而竹类开花甚属罕见。有关竹类花粉形态观察和萌发试验研究尚未见专门报道,植物花粉最富于保守性,形态比较稳定,是植物分类的一个重要性状[1][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花粉形态的观察研究对于竹子的分类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竹子花粉的萌发试验,对于探讨竹子开花后结实率很低的原因以及进而实行杂交育种等研究将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就今年所收集到的若干种鞭生竹类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和萌发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杨树二元立木材积表的编制
陈章水
1989, 2(1): 70-83.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杨树人工林全国共有114.8万ha,为能进一步提高杨树经营管理水平,编制杨树二元立木材积表已成为当务之急。作者利用从1981年起经过5a时间测定与收集16个树种共6383株实测样木资料,编制了12个杨树二元立木材积表,供生产、科研工作应用。
林网方位与防风效应野外模拟试验研究
宋兆民, 孟平, 张翼, 刘德胜
1989, 2(1): 71-77.
摘要: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农田防护林,其林带结构与方位多以宽行并与主害风方向垂直的设计方案为主。自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模式[4]。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的耕地实现了此种类型的农田林网[5]。但至今对农田林网与主害风向方位(即林网与风偏角的关系)关系的认识还不统一[1-3][8],为此,我们于1984年5月至7月在安徽省宿县新河乡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试验示范区,通过野外模型实验和理论推导,对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的透风度[9],方位与防风效应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供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四川桤木种子品质的调查研究
杨志成, 王成霖, 罗国茂, 葛万川
1989, 2(1): 84-87.
摘要:
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原产四川邛崃山脉,栽培历史已达千年之久,是一种有着广阔前景的材用与土壤改良的多功能树种。近年来,引种栽培的地区已扩展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限于以往对该树种利用多而研究少,系统和确切的资料不够充分等原因,1987年赴四川进行优树选择时,将采种问题列入专门的研究。
氮素水平对两类不同生长速率类型的杉木硝酸还原酶活力的影响*
苏梦云, 周国璋, 阙国宁, 诸葛强
1989, 2(1): 88-92.
摘要:
硝酸还原酶(NADH:NR E.C.1.6.6.1,以下简称NR)是植物体内硝酸盐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植物氮素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NR的酶量及活力控制着硝态氮转化的速率,不同生长速率类型的树木,NR活力表现不同,速生类型的NR活力要大于生长慢的类型[3,4]。NR可望成为早期鉴定的指标[1]。林木一般多栽培于山地,立地条件难以做到均一,必然使得各个个体植株的NR活力产生差异。为了正确评价NR活力在不同生长速率类型间的差异(即:在大田条件下,不同生长速率类型无性系植株所表现出的NR活力差异,是本身的特性还是由外界环境,特别是土壤肥力条件所造成。),除了在测定技术上增加诱导处理措施可以克服环境差异外[6],本文主要研究氮素水平对不同生长速率类型的杉木NR活力的影响,为大田鉴定指标化提供依据。
杨树重要病害生物防治初探
向玉英
1989, 2(1): 93-97.
摘要:
自然界各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成为复杂的群落。它们相互促进、制约,构成生物体的生态平衡。在森林病害防治中,利用益菌控制病菌的生存和活动,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为了寻求这一新途径,在1982—1984年,对4种杨树重要病害进行了生物防治探索,从筛选和防病上作了研究。
几种竹笋单宁含量的分析比较
顾小平, 王永锡
1989, 2(1): 98-99.
摘要:
竹笋味鲜美,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是人们喜食的佳肴。然作为鲜食,某些种类的竹笋常由于涩味较重,影响风味。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未发现有对引起竹笋涩味物质的分析报道。本文采集了11个散生竹种,对广存于植物界的具涩味物质——单宁在竹笋中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目的在于了解一些常见竹笋的单宁含量,为营造笋用林时选择,发展涩味较少、甘甜鲜嫩的竹笋提供参考。另外,还就毛竹正常笋体和退败笋体的单宁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对进一步研究竹笋退败的生理生化机制有所启迪。
中国林科院举行建院三十周年纪念会
黄鹤羽
1989, 2(1): 100-100.
摘要:
中国林科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会1988年10月27日在京举行。林业部部长高德占、副部长沈茂成、原副部长张昭、荀昌五、杨珏、杨天放、梁昌武、刘琨,科技司司长吴博,林科院刘于鹤、陈统爱、缪荣兴、甄仁德、李万新,吴中伦、刘学恩,王恺、侯治溥等领导同志和老同志,各所、局、中心,院各处(室)的负责同志以及职工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陈统爱主持,院长刘于鹤在会上首先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