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12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对降雨水质的影响
陈步峰, 林明献, 邱坚锐, 吴仲民, 周铁峰
1999, 12(4): 333-338.
摘要:
3a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集水区岩石、土壤及水化学质流含量的检测,雨林集水区降雨、总径流水体 COD、NH4+-N、酚、Zn、Cu、Pb、Cd、Ni的加权浓度含量远低于地面水质 类标准;岩石组成属钾长石类,其 8项测定的重金属中 Zn、Mn、Pb含量相对较高,水质迁移中以溶解、水解及氧化为特征;在降雨—径流水循环中,山地雨林冠层减少降雨中 COD、NH4+-N、酚、Zn、Cd、As、Ni、Fe浓度含量范围在 32%~82%;土壤层对进入林内的雨水中的 COD、Cu、Zn、Mn、Fe产生吸附效应,雨林系统对降雨中 COD、NH4+-N、酚、Cu、Zn、Cd、Fe贮滤强度分别达 44.4%、23.7%、40.2%、8.9%、57.0%、27.7%、88.3%,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化学贮滤净化的生态效应。
外生菌根对桉树青枯病的防治效应
弓明钦, 陈羽, 王凤珍, 陈应龙
1999, 12(4): 339-345.
摘要:
应用 8种外生菌根菌对青枯病菌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8个菌株对青枯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对桉树菌根化苗木进行截根接种的试验结果表明,菌根化苗木可降低发病率40%~72.78%;菌根化苗在重病区造林,发病率比未接种苗降低 20%~38.9%;在新造林地上造林,发病率仅 8.3%,比未接种苗降低 11.8%~24.5%。因此,利用菌根技术,实行桉树苗木菌根化,是目前防治桉树青枯病的有效且可行的方法之一。
渗透胁迫下群众杨根细胞中的K+累积效应
周晓阳, 张辉, 夏新莉
1999, 12(4): 346-349.
摘要:
群众杨插条苗经 PEG渗透胁迫处理后,取根部样品,经过快速冷冻、冷冻干燥、乙醚真空渗透及塑料包埋后,用透射电镜 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技术,对根表皮层、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液泡中的 K+含量与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下,在根各部位组织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液泡中,K+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的 K+主要积累在液泡中。渗透胁迫所促进的 K+吸收可被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酰亚胺所抑制。
辛夷产量选择指标及选择指数的研究
傅大立, 赵东方, 高超, 靳三恒, 孙军
1999, 12(4): 350-356.
摘要:
辛夷的长期低产已成为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以产量为中心,对 7个辛夷品种15个性状的遗传参数作了测定,并分析了产量选择指标,建立了产量选择指数。结果表明:(1)产量的重复力为 0.69,遗传变异 42.9%,直接选择遗传增益 60.3%;百蕾质量与单枝蕾数的重复力分别为 0.73和 0.65,遗传变异系数 82%和 43.7%,产量相关选择效率 96.1%和 96.2%,是产量选择的重要指标;而总蕾数的重复力仅为 0.24,遗传变异系数 16.9%,产量相关选择效率仅 1%,不能作为产量选择的指标。(2)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质量等叶片性状与产量性状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正相关。其中,叶面积和叶宽与产量的相关重复力较高,相关选择效率分别达 99.9%、97.5%,也是产量相关选择的重要指标。(3)以单枝蕾数、百蕾质量和叶面积构成的产量选择指数,选择响应 3.859kg·株-1,遗传增益 72.1%,比直接选择增效 19.5%。(4)不同品种产量指数选择的顺序为‘腋花’、‘四季’、‘铜锤’、‘桃实’、‘望春’、‘小桃’、‘奶嘴’。
不同栽培措施对尾巨桉生长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陈少雄, 杨建林, 周国福
1999, 12(4): 357-362.
摘要:
试验采用列区试验设计,设造林密度和追肥 2个因素,每个因素 6个水平,4次重复。密度因子作主区,追肥因子作副区,各个因素和各处理按随机区组排列。每个试验小区面积 0.04hm2(20 m× 20 m),共计 144个小区,连续 5 a观测。经过方差分析得出,造林试密度对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和蓄积量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在 6种参试密度中,造林密度越大,林分平均高、胸径越小,蓄积量越大;6种配方追肥对林分平均高影响不显著,对胸径和蓄积量生长影响显著;密度与追肥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所有 36个列区试验组合中,按经济效益排列前 5名的密度和追肥最佳组合分别为:2222株·hm-2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200、150、100 kg,1667株·hm-2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300、200、200 kg;1667株·hm-2 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200、150、100 kg;2222株·hm-2 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100、50、50 kg;1250株·hm-2 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200、150、100 kg。它们的蓄积量分别为 183.94、188.43、169.95、164.33、163.03m3·hm-2;利润值分别为 14977.44、14965.09、13832.83、13785.80和 13345.18元·hm-2 。
非参数核估计在探讨天然林直径结构规律中的应用
王雪峰, 管青军, 武利军, 戴海平
1999, 12(4): 363-368.
摘要:
应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理论和方法,对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抽取的 12块天然林样地进行直径结构模拟,结果表明:(1)当 Webull及其它分布函数能很好模拟的样地时,核估计方法也能对该样地进行模拟,并且要优于分布函数法;(2)在分布函数不能描述林分时,核估计方法仍能描述该林分,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3)不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均可用核估计方法对林分直径结构进行模拟,非参数方法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方法。
不同甘、涩类型柿果实单宁组成的差异及罗田甜柿单宁的特性
费学谦, 周立红, 龚榜初
1999, 12(4): 369-373.
摘要:
研究了不同甘、涩类型柿果实单宁类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甘涩性状的关系以及罗田甜柿可溶性单宁含量、单宁组分和单宁细胞的特性。鲜样分析结果表明:完全甜柿(PC甘)类品种在果实发育初期具有较高含量的儿茶素((+)-C),且在果实生长过程中降幅明显小于不完全甜柿(PV甘)和涩柿(PC涩),到 9月 25日,其含量平均高出后两类品种 2.89倍。PV甘和 PC涩中没食子酸(GA)含量在果实发育期间始终高于 PC甘类品种,最高时分别比同期 PC甘高出 3.2倍和 6.7倍。没食子儿茶素(GC)含量的变化趋势与 GA相似,PC甘类品种在 7月 25日以后几乎检测不到其存在。“罗田甜柿”果实发育后期果肉中单宁细胞与薄壁细胞的面积比平均只有 0.044,与 PC甘类品种(平均 0.046)非常接近,而大大低于 PC涩(0.147)和 PV甘(0.083)类品种;同时 GA和(+)— C含量都比较高。可溶性单宁含量平均为 3.8g·kg-1,而 PC涩达 31.5 g·kg-1,PC甘平均仅为 0.65g·kg-1。
木麻黄弗兰克氏菌的菌剂类型与保藏方法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康丽华, 李素翠, 彭耀强, 刘玉粼, 陈华成, 罗成就
1999, 12(4): 374-378.
摘要:
用弗兰克氏菌(Frankia)9022菌株和 287菌株的 3种菌剂类型、2种保藏方法对木麻黄苗木接种效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9022菌株的 3种菌剂类型以室温保藏 6~9个月的蛭石菌剂的接种效果最好,287菌株则以 4℃保藏 6~9个月的干海藻酸钙菌剂的接种效果最好,其苗高生长、生物量、结瘤量和侵染率最高。室温保藏的 9022菌株和 287菌株的干海藻酸钙菌剂接种效果最差。应用MPN方法测定了经过 24个月室温保藏的 9022菌株蛭石菌剂的活菌数量为 4.8× 103个·g-1。
桤木自然分布区内表型变异的研究
陈益泰, 李桂英, 王惠雄
1999, 12(4): 379-385.
摘要:
调查研究了我国桤木自然分布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21个不同产地桤木天然林或人工林的生长、果实形态、树皮形态、干形、材色和木材密度等表型特征,发现桤木种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产地变异和(或)个体变异;其中木材密度和果实形态特征,产地内株间差异明显大于产地间差异。根据桤木果柄长度,果实大小、形状,木材密度,材色等 8个性状的产地变异,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桤木自然分布区初步划分为川西南区、川中-西北区、川北区和鄂西-渝东区 4个产区,其中,川西南产区自然条件优越,林木生长和木材品质最佳。
喜树种源苗期生物量研究
周国模, 吴家胜, 应叶青, 姚建祥
1999, 12(4): 386-391.
摘要:
利用 18个喜树地理种源的 540株 1年生苗木作试验材料,分析了苗期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器官生物量(烘干)所占比例为,干 29.54%,枝 9.20%,叶 30.75%,根 22.74%,皮 7.77%,其中以叶片所占比例最大;参试的 18个种源中,以 4号福建、8号和 9号江西、11号和 12号湖南种源生物量较大,其中以 8号江西南昌种源总生物量和叶片生物量为最大。建立了用苗高(H)和地径(D)估测叶片生物量(m1)和总生物量(m2)的数学模型,用 m=aDbHc,m=aDbeCH + d/H,m=a + D2(b + cH + dH2)和 m=D2/(a + bD + cD2)4个数学模型,尤其用 m=D2/(a + bD + cD2)数学模型能较准确估测 m1和 m2 。
江西省大岗山湿地松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杨承栋, 焦如珍, 盛炜彤, 夏良放, 熊有强, 曾满生
1999, 12(4): 392-397.
摘要:
重点论述在江西省大岗山山下林场清除灌丛和其它次生植被的迹地上栽植湿地松,发育至中龄林、近熟林时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植被的土壤容重明显比湿地松中龄林和近熟林的高,次生植被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则明显地低于中龄林和近熟林,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也明显比中龄林和近熟林土壤的低;在中龄林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最少,真菌数量则随着树龄不断增大呈增加的趋势;湿地松中龄林的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明显比次生植被和近熟林的低,土壤有机养分含量随着树龄增大有提高趋势,但速效 P含量在中龄林土壤中最少。
我国南方杂交松生长和材性的研究
潘志刚, 管宁, 韦善华, 杨建林, 王观明, 陈贰
1999, 12(4): 398-402.
摘要:
对广东湛江 15年生和广西东门林场 7年生的杂交松试验林的生长和材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湛江 15年生最优良杂交松组合(正种加勒比松河 6×湿地松混合花粉)的材积较对照正种加勒比松材积大 1.66倍;广西东门林场 7年生杂交松(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3个家系的平均材积较湿地松 60个家系的大 2倍,最优良杂交松(家系 62号)的材积较湿地松大 2.88倍。以上优良杂交松可分别在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推广。杂交松的年轮平均密度和晚材率大致处于正种加勒比松和湿地松之间,年轮平均密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晚材率差异所致。 3种松木的变异模式都是从髓心起逐渐增高,到第 8~9年变化趋缓;杂交松在近树皮处的纤维长度介于两个亲本之间,近髓心处的纤维长度略大于两个亲本的纤维长度。
褐纹大尺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王健生, 王进泉, 张信波, 汤天庆, 梁文强, 王超
1999, 12(4): 403-410.
摘要:
褐纹大尺蛾在山东荣成地区 1a发生 1代,以蛹于土中越冬。翌年 4月初成虫开始羽化;雌蛾只交尾 1次,雄蛾可交尾 1~2次。单雌产卵量 1054~1702粒。卵期 28~46d。雌蛾寿命9~11d;雄蛾 7~8d。 5月上旬出现幼虫,共 8龄,历期 112~126d。一头幼虫可食叶 440.6~483.2cm2 。蛹期 232~249d。捕食性天敌有广腹螳螂、中华广肩步行虫、敌和三突花蛛、粽管巢蛛、斜纹猫蛛;寄生性天敌有斑痣悬茧蜂和家蚕追寄蝇。试验结果表明:幼虫期采用 2.5%溴氰菊酯,10%氯氰菊酯乳油 6000倍,50%久效磷乳油 1500倍及 80%敌敌畏乳剂和 90%晶体敌百虫 1000倍稀释液喷雾,效果达 97.5%以上。
林冠结构、辐射传输与冠层光合作用研究综述
张小全, 徐德应, 赵茂盛
1999, 12(4): 411-421.
摘要:
林冠内辐射的分布常用泊松分布、二项分布等来描述,主要取决于叶片的空间散布状态。冠形与辐射分布和冠层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影响程度与地理纬度、太阳高度、林分密度等有关。叶片方位角为随机分布通常是合理的假设。叶倾角分布对叶片尺度的辐射吸收和光合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冠层尺度上的影响则小得多,并与其它冠层结构因素有关。由于叶倾角的测定十分困难,因而球面和椭球面叶倾角分布是常用的假设。不同的树冠分布方式及在单个树冠内叶片成簇或随机分布,都会对冠层辐射分布和光合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对树冠高大而叶片较小的林冠,半影效应可使辐射在叶片上更趋向均匀分布。目前多以圆形叶片作为计算半影效应的基础。尽管叶片的透射、反射和散射只占总辐射的百分之几,但也是计算辐射分布和冠层光合作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林火生态的研究与应用
舒立福, 田晓瑞, 马林涛
1999, 12(4): 422-427.
摘要:
火生态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地球上许多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需要一定的火干扰。回顾了林火生态的发展历史,把它划分为 3个阶段:(1)1900~1960年,研究初期;(2)1961~1985年,认识转变阶段;(3)1985年以后,火生态学分支学科形成阶段。还阐述了火生态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分别介绍了火对植物、土壤、水文、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林火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对计划火烧的应用与作用也作了论述,对火生态的未来作了展望。
尾叶桉种源/家系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研究
黄少伟, 钟伟华, 黄华喜, 黄凯, 陈青度, 李小梅
1999, 12(4): 428-432.
摘要:
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是桉树中最速生的树种之一,分布在印度尼西亚,8~15°S,海拔300~3 000 m。本世纪20年代已引入巴西。80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展了种源试验,证明尾叶桉存在种源间、种源内变异[1~3]。1965年我国华南植物园引种4个种源,80年代中期在广西东门林场也开展了试验[4]。为了把尾叶桉的选育种和遗传改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快改良进度,本研究采用种源/家系两水平的试验方法,一次性达到优良种源与家系的选择,以指导今后尾叶桉的正确引种,并将试验林改造成实生种子园,同时为建立无性系种子园,培养育下一代育种群体提供物质条件。
林-茶间种模式对安吉白茶生长的防护功能分析
方敏瑜, 傅懋毅, 李纪元, 陈建寅, 晏静
1999, 12(4): 433-437.
摘要:
安吉白茶(Camellia sinensis(Linn.)cv.anjibaicha)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珍稀茶种之一,茶叶中氨基酸含量高达6.29%,几乎是普通绿茶的2~3倍[1],并具有特殊浓郁的香味,因此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它原产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海拔800 m左右的湿润山区,仅保存有一株母树,经本所与浙江省安吉县林科所等单位合作,通过全光照嫩枝扦插和组织培养,解决了造林材料问题,又在浙西北低山平地试种获得了成功,开始有规模地扩大种植。在安吉白茶种植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早春易受冻害,春末夏初的白叶期易受日灼伤害,这与安吉白茶引种地和原产地的生境存在较大差异有关。本试验的目的是试图通过人工营林措施有目的地创造适合安吉白茶正常生长发育的生境,使之保持优良品质和丰产稳产。
浙西南丘陵地八种乡土阔叶树的生长表现
冯建国, 徐耀庭, 陈益泰
1999, 12(4): 438-441.
摘要:
种类繁多的乡土阔叶树种资源,在提供林产品、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木材加工业和香菇业的过量发展,近几年来,浙西南地区天然阔叶林资源呈急剧下降趋势。这不仅造成林业产业的资源危机,更严重的是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保护天然林,加速发展人工阔叶林,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80年代初,在龙泉市境内采集了具有一定用材和观赏价值的8种乡土阔叶树种子进行育苗,并在城郊的丘陵地上设置造林试验,旨在筛选优良造林树种。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供生产单位参考。
驱避剂防治土栖白蚁研究初报
余华星, 郁云法, 张爱民, 鲍雄, 邓亚芳, 陈文锦
1999, 12(4): 442-445.
摘要:
土栖白蚁是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1],以往大多采用挖掘蚁巢和药剂毒杀等方法防治,前者往往挖掘不尽,有时还出现人为分巢,促进繁殖;后者易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特别是抑制白蚁对园林生态的积极作用[2]。笔者根据白蚁主要生活习性及园林生态特点,于1996~1998年应用驱避剂进行防治园林土栖白蚁试验,以达到既保护园林树木,又维护园林生态环境的目的。对防治土栖白蚁过去虽有报道[2,3],但应用驱避剂防治研究却尚属首次。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以供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及古树名木白蚁防治作参考。
银杏2年生幼树萌蘖、5年生实生幼树开花结果
韩宁林, 王开良, 郑挺杨
1999, 12(4): 446-446.
摘要:
银杏是长寿植物。一般来说,银杏从种子育苗开始,到第一次开花结实都超过20a。据调查,70年代,广西灵川有人从大树基部起走萌蘖,栽植在河边,栽后第12年结出了果。80年代,湖北巴东县清太坪附近有株银杏,栽后第13年开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