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1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I-69杨生长过程分析和生长阶段划分
梁军, 徐锡增, 吕士行
2000, 13(4): 343-348.
摘要:
根据290块I-69杨标准地调查资料,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树冠特性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不同立地指数、不同造林密度拟合了胸径、树高、材积的Richards生长曲线,并用有序样本聚类法以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为分析指标对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各生长期的特性。认为I-69杨是一个速生性十分明显的无性系,造林密度太大时会掩盖立地对生长和产量的效应。培育胶合板用材,应选择高立地(20、22m)地段和采用小密度(156、204株·hm-2)的栽培技术措施.
PCR-SSCP用于针叶树种遗传分析的可行性
卢孟柱, 王晓茹, Alfred E. Szmidt
2000, 13(4): 349-354.
摘要:
利用松树单倍体胚乳、双倍体的针叶材料,扩增了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的5个DNA片段,研究了SSCP这一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SSCP分析方法具有坚实的分子基础、较高的分辨率和试验重复性。通过对SSCP谱带在杂交子代和单倍体胚乳的分离分析,证明了SSCP还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
金丝小枣老树修剪强度的研究
赵明范, 邓明全
2000, 13(4): 355-359.
摘要:
1996~1999年在山东省乐陵枣-粮间作地区对约60年生的金丝小枣树进行了修剪试验,研究表明:修剪是使老枣树更新复壮、恢复产量的重要措施,修剪强度以轻剪为宜。结果基枝以保留4个枣股的结果密度最大(1.47),较对照(0.76)增加93%,与留8个枣股及对照的差异显著,与留2个枣股的差异极显著。增加叶面积约20%,叶绿素含量约增加13.36%,空吊数约减少34%.
稳态气孔计与其它3种方法蒸腾测值的比较研究
巨关升, 刘奉觉, 郑世锴, 吴晓春, 汝成祥
2000, 13(4): 360-365.
摘要:
1989~1992年,分别在山东(鲁克斯杨)与宁夏(合作杨)人工林中,用3种方法(快速称量法、热脉冲法和整树容器法)多次对比了气孔计测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气孔计测值恒大于实际蒸腾值。根据10次1026个样本比较,气孔计测值约为自然蒸腾值的1.3~3.2倍,平均为2.649倍,其平均校正系数为0.3775,干旱地区为0.6452,较湿润地区为0.3407,此值可作为蒸腾耗水研究的参考.
几种诱杀松墨天牛方法的效果比较及评价
梁细弟, 朱建国, 周关校, 骆建平, 陈贵新
2000, 13(4): 366-369.
摘要:
利用3种方法诱杀松墨天牛成虫的试验结果表明,松饵木能引诱到补充营养的松墨天牛成虫,且雌成虫能在松饵木上产卵;引诱剂对引诱怀卵的松墨天牛成虫的效果较好。引诱剂和松饵木使用方便、安全,成本较低,大面积应用可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减少松材线虫传播机会。但单独使用达不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标。灯光诱杀远不如引诱剂和松饵木,且其成本高,安全性差,用于松墨天牛防治不宜提倡。利用引诱剂和松饵木在监测松墨天牛及松材线虫种群方面有利用价值,值得进一步试验推广.
细叶桉和赤桉种源间材性变异研究
陆钊华, 徐建民, 白嘉雨, 周文龙
2000, 13(4): 370-376.
摘要:
对海南岛乐东尖峰岭和琼海上土甬的8年生细叶桉和赤桉共15个种源(含刚果12号桉)的木材进行了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宽度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两树种的基本密度及纤维长度在种源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纤维宽度差异较小,变异大小排序:木材纤维长度基本密度纤维宽度。赤桉的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值较细叶桉更易受环境影响。不同种源的树皮厚度差异显著,不同方位间的树皮厚度有差异,北向最厚。种源间不同取样等分对纤维长度影响极显著,径向距髓心越远的取样部位纤维长度值越大。经综合比较,细叶桉13544、14424和赤桉
赤桉、细叶桉和巨桉幼林施磷量的确定
仲崇禄, 弓明钦, 陈羽, 王凤珍, 关则寇, Bernard Dell
2000, 13(4): 377-384.
摘要:
在广东省阳西县,对赤桉、巨桉和细叶桉进行10个P处理水平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1~64个月期间8次测定的树高和9~64月期间6次测定的胸径在10个P处理水平间和3个树种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肥对促进3种桉树树高和胸径生长的肥效明显,3个参试树种对P肥的需求也有明显差异,表现为6~24个月期间观测的生长指标存在树种与P肥的交互效应。各树种肥效明显的高峰区域的开始和持续时间也不同,为筛选施P量创造了条件,讨论了参试树种造林时必须的施P量.
竹蝗属物种特性比较研究
欧晓红, 陈方, 和秋菊
2000, 13(4): 385-390.
摘要:
竹蝗属(Ceracris)昆虫是东洋区特有成分。着重从地理分布、形态数量性状和染色体特征几个方面,对竹蝗属物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竹蝗属昆虫在我国由南往北种类趋于减少,自东南向西北呈现长翅种类被短翅种类替代趋势。迄今已知的7种中有3个为多型种,云南省分布有7种(亚种),已成为竹蝗的现代分布中心。竹蝗属昆虫的性染色体位次在种间表现出差异,染色体数目2n♀=24(2n♀=23)与竹类中最低倍性的一些现存原始种的染色体数目相一致。此外,根据测量数据,首次提出竹蝗形态类型划分的数量
渗透胁迫和钙处理对杉木幼苗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苏梦云, 范铭庆
2000, 13(4): 391-396.
摘要:
杉木幼苗用PEG6000渗透胁迫(-1.5MPa,-2.5MPa),在48h内其叶片中H2O2含量和MDA含量明显增加,H2O2含量从35.5μmol·g-1分别增加到43.0μmol·g-1和48.0μmol·g-1;MDA含量从170.5μmol·mg-1分别增加到349.5μmol
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间伐制度研究
姜景民, 虞沐奎, 童方平
2000, 13(4): 397-406.
摘要:
在6~18年生湿地松、火炬松用材林中布置了10片间伐强度试验林,对不同间伐处理的林分测树因子和间伐作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最后确定了两个树种工业用材林密度调控方案。正常情况下,2000株·hm-2以下密度林分8年生后间伐即有收益,而首次间伐龄应在12年生之前方能使保留木生长速率获得提高。通过间伐可使立木规格材出材率略有提高,但伐后4~6a间,立木蓄积量、规格材出材量、林分总收获量基本上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减少,两次间伐的间隔期至少应在6a以上。综合考虑立地条件、生长效应和经营目
太行山低山石灰岩区林麦复合经营模式合理经营年限的界定
樊巍, 辛学兵, 王齐瑞, 王理安
2000, 13(4): 407-409.
摘要:
研究了太行山低山石灰岩区苹果+小麦复合经营模式的合理经营年限。通过建立树木覆盖率与小麦相对减产率的数学模型、苹果树冠的生长模型,建立了农林复合系统合理经营年限的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果麦复合系统不同配置模式的合理经营年限。经营年限以该地区乔化砧苹果树最常用的株行距3m×4m为例是4a,矮化砧苹果树2m×3m也是4a,2m×6m可达6a.
两个松茸菌株培养条件的研究
陈羽, 王凤珍, 陈应龙, 弓明钦
2000, 13(4): 410-415.
摘要:
对两个松茸菌株培养条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适温范围、最适pH范围、C和N源利用以及维生素等生长物质的作用结果等方面,两个菌株之间存在差异。9924菌株适温范围较99606菌株宽,为10~25℃,后者为15~25℃;pH值范围仍以9924菌株为宽,为3.5~7.5,而99606菌株为4.5~5.5;对C源的利用,9924菌株以葡聚糖为最好,其次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等,而99606菌株以玉米粉为最好,其次是葡萄糖、糊精、麦芽糖、蔗糖、乳糖和淀粉等;对N源的利用,两个菌种都不能利用磷酸氢二铵和尿素,但都可
青海云杉母树林害虫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
汪有奎, 尹承陇, 白志强, 张耀荣, 李进军, 杨全生
2000, 13(4): 416-422.
摘要:
采集鉴定出青海云杉母树林害虫的天敌昆虫135种,其中寄生性昆虫54种,捕食性昆虫81种。查到天敌昆虫省内新记录65种,查清了主要害虫天敌种类。种实害虫优势种云杉球果小卷蛾的寄生蜂14种,总寄生率10%~60%,主要为曲姬蜂、马尾姬蜂和球果平胸姬小蜂3种。在结实大年结合采种收集球果,于结实小年释放寄生蜂,可提高害虫的天敌寄生率36.5%~38.2%,降低虫果率55.1%.
林木病原真菌的群体分化研究
吴小芹
2000, 13(4): 423-430.
摘要:
从重组、突变、迁移与基因流动以及选择等方面探讨了林木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动因,从表型观察、致病力和抗药力等特性的人工选择、营养体亲和性测定以及同工酶分析和DNA分析(RFLP、RAPD、AFLP、RAMS)等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几方面讨论了研究林木病原真菌群体分化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并着重论述了RAPD技术在林木病原真菌群体分化研究(如病原真菌的系统分类、亲缘关系与进化、致病性检测与流行性分析)中的应用.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森林水文学中的应用
于澎涛
2000, 13(4): 431-438.
摘要:
在探讨森林水文模型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基础、类型和特点。与传统的集总式模型相比,分布式水文模型考虑了流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可以反映流域内部水文过程的时空变化,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为流域的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景观生态学可以作为分布式模型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为分布式模型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分布式水文模型有望解决森林水文学中长期面临的尺度转换问题.
PowerBulider下天然林森林资源数据更新设计与实现
唐守正, 冯益明, 洪玲霞, 杜纪山
2000, 13(4): 439-442.
摘要:
以前有关小班数据更新方面报道是以人工林为例,在DOS操作系统下,对dBase数据库进行管理和运作,但存在一些问题:(1)dBase之类的数据库直接在PC根目录下运行。它们只有一种数据库格式,主要是针对单用户存取的,在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上功能较差。(2)DOS环境下开发的软件使用繁琐,可操作性差。(3)数据是单用户存取,浪费大量资源,难以实现数据共享[1,2].
三突花蛛对桃小叶蝉和桃粉蚜的选择效应研究
朱承美, 杨玉武, 白世红, 陈江林, 邱培君, 曲爱军
2000, 13(4): 443-446.
摘要:
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Fabricius))属蛛形纲(Arachnida)蟹蛛科(Thomisidae),经野外调查发现,是泰山上桃树(Prunus persica Sieb et Zucc.)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1,2],能捕食多种害虫,如桃小叶蝉(Erythroneur asudra (Distant))、桃粉蚜(Hyalopteru samygdali Blanchard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趋势探讨——用临界分化日预测二、三代分化率
文志忠, 温小遂
2000, 13(4): 447-450.
摘要: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在我国长江沿岸各省,即相当30°N地区,存在着二、三代分化现象。所谓二、三代分化,就是在同一地区,每年第二代松毛虫卵孵出的幼虫中,一部分可以生长发育至结茧、化蛹、羽化,即每年出现3次成虫,以第三代幼虫越冬;而另一部分,幼虫生长至四、五龄后即进入冬蛰,就以第二代幼虫越冬。它们出现的比例,在同一地区,又随着年份和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切梢小蠹伴生真菌发生及病害特征的初步研究
叶辉, 周旭东, 吕军, 杨丽源, 丁骅孙
2000, 13(4): 451-454.
摘要:
小长喙霉(Ophios tomaminus Hedgc.)于1906年作为新种定名为CeratostomellaminorHedgc,1981年更名为Ophios tomaminus Hedgc.,此后一直沿用至今[1]。小长喙霉以小蠹虫(Tomicusspp.)为媒介,通过小蠹虫对树木的蛀害,被携带进入到寄主植物组织内,进行自身生命过程并危害寄主植物[2],故也被称为小蠹虫伴生真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