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1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带蚂蚁群落研究
徐正会, 蒋兴成, 陈志强, 吴定敏
2001, 14(2): 115-124.
摘要:
研究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北段、中北段、中南段、南段垂直带蚂蚁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带上蚂蚁群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随海拔升高蚂蚁群落优势种数目普遍递减, 优势种所占比例递增, 物种数目和个体密度递减。随海拔升高, 优势度指数普遍递增,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递减。同时观察到了一些例外。在北段云南松林出现的优势度指数偏高, 优势种数目、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偏低例外与植被为纯林有关, 而该处物种数目和个体密度偏高例外与边缘效应有关。中南段季风常绿阔叶林出现的优势度指数偏高, 优势种数目、个体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与植被片断化有关。中北段和中南段山体上部出现的优势种所占比例和优势度指数偏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偏高情况与植被保持原始林状态有关。在保护区东坡 4个地段垂直带上, 蚂蚁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几乎均在 0~0.2 5之间, 处于极不相似水平。只有中北段东坡旱冬瓜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达到 0.2 5~0.50范围, 即中等不相似水平。
RAPD标记在桉属种间杂交一代的分离方式研究
甘四明, 施季森, 白嘉雨, 吴坤明, 吴菊英
2001, 14(2): 125-130.
摘要:
以 1个尾叶桉×细叶桉全同胞家系的 2个亲本和 212个子代为材料, 利用 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 RAPD标记在桉树中的分离方式研究。结果表明:7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 4 0个标记, 标记在 F1代的分离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符合孟德尔方式和偏离孟德尔方式。符合孟德尔方式的标记包括:亲本均有而在子代中不分离的 9个(在这类位点上代表的杂交组合为 AA× AA、AA× Aa或 Aa× AA), 亲本间呈多态性而在子代中不分离的 7个(aa×AA或 AA×aa), 亲本间均有而在子代中 3∶1分离的 2个(Aa× Aa), 亲本间呈多态性且在子代中 1∶1分离的 9个(Aa× aa或 aa×Aa)。偏分离的标记包括:亲本间呈多态性而在子代中偏离 1∶1分离的 12个, 两亲本均有而在子代中偏离 3∶1分离的 1个。亲本间呈多态性且在子代中 1∶1分离的位点在拟测交策略中可以用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这为利用 RAPD标记构建桉树遗传连锁图谱提供了理论支持。
吲哚乙酸处理桉树插条后氧化酶活性及同工酶变化与生根关系的比较研究
李明, 黄卓烈, 谭绍满, 林韶湘, 龙腾, 林海球
2001, 14(2): 131-140.
摘要:
尾叶桉 MLA无性系(简称MLA)为难生根植物, 尾叶桉 U6无性系(简称 U6)和刚果 12号桉W5无性系(简称 W5)为易生根植物。 MLA的插条内的 POD、IAAO活性较 U6、W5的高, 而 PPO活性比 U6、W5的低。用IAA处理桉树的插条后, 在扦插生根的不同阶段, 插条内的 POD、PPO、IAAO活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POD、PPO同工酶谱带也随生根的进程出现增多现象。本文讨论了3种氧化酶与桉树插条生根的关系。
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及增效磷与3种菊酯混配的增效作用
温小遂, 彭龙慧, 万雪民, 龙炜, 罗俊根, 张武
2001, 14(2): 141-147.
摘要:
对江西高安等 16个县、市林区的马尾松毛虫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江西林区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的耐药力有明显提高, 其中高安、贵溪林区马尾松毛虫的抗性指数达到了低抗水平。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尚未产生抗性。室内用以上 3种拟除虫菊酯与增效磷(SV1)按 1∶0.5、1∶1、1∶3、1∶5和 1∶10的比例混配, 用点滴法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增效磷与拟除虫菊酯混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并且随着 SV1比例的提高, 增效作用增强。用 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2.5%溴氰菊酯、20%氰戊菊酯、2.5%三氟氯氰菊酯和 10 %氯氰菊酯)加增效磷按不同混配比进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结果表明, 增效磷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混配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林间防治松毛虫以溴氰菊酯 +SV1(1∶5)、氰戊菊酯 +SV1(1∶3~1∶5)、三氟氯氰菊酯 +SV1(1∶3~1∶5)以及氯氰菊酯 +SV1(1∶5)稀释8000倍效果最佳。
黄山松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
傅松玲, 吴泽民
2001, 14(2): 148-153.
摘要:
在黄山松林天然植被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大田设置 10 0 %、4 5%、37%、16 % 4种不同透光度的黄山松播种苗区, 定期测定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各器官生长量及生物量等生理和生长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光对黄山松苗生长及生理过程有明显影响, 以全透光苗最为粗壮。光合有效辐射(即 400~760nm 波段辐射能)与光合效率的关系最为密切, 其关系式为 y=19.5108x0.0282 。(2)黄山松苗木水势偏低, 光补偿点较高(5.2 6 W· m-2), 水分利用效率高(3.0 1×10-3), 且扎根深, 抗旱性强, 是亚热带中高山地区水源涵养林适宜树种。
I-69杨胶合板用材林产量及生物量结构
梁军, 徐锡增, 吕士行
2001, 14(2): 154-159.
摘要:
采用 290块标准地调查资料, 分析了 I-69杨胶合板用材林的产量和生物量结构随立地指数和造林密度的变化规律。胶合板材产量随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且占总产量的百分比在立地指数为 14、16、18m时, 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立地指数为 20 m和 22 m时, 保持稳定在 50 %左右。磨木浆材和化学浆材产量随立地指数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立地指数为 14、16、18m时磨木浆材产量占总蓄积量的百分比和化学浆材产量占总蓄积的百分比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立地指数为 2 0、2 2 m时则受造林密度的影响不大, 分别保持在 30%和 20%左右。林分和单株的树干、树枝、树皮生物量组成比例均随立地指数、造林密度的变化无明显的差异。营造 I-69杨胶合板用材林时选择立地指数 20、22 m的地段以及用造林密度 156(8m×8m)、204(7m×7m)株·hm-2 为最佳。
江西分宜地区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数间生产力与生物量构成的比较研究
张家城, 盛炜彤, 聂道平, 白秀兰
2001, 14(2): 160-167.
摘要:
将选自江西分宜大岗山地区相同立地条件和发育阶段的 1、2代林样地的林龄变为与 1代林主样地的林龄一致, 利用“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中的部分模型, 计算林龄变换后样地的平均优势高, 以便实现 1、2代林之间以优势高表示的生产力在同林龄、同立地的比较。用假设检验比较 1、2代林生产力的差异。而后根据实测生物量计算的数据, 用假设检验比较 1、2代林树干、树根及枝叶在生物量中占百分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各种立地条件下, 幼龄林 1、2代林的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中龄林 1代林的生产力要普遍高于 2代林, 立地条件越差差异越明显;4~12年生林分, 1代林树干占生物量百分比要普遍高于 2代林, 1代林树根占生物量百分比要普遍低于 2代林, 立地条件越差上述差异越明显;1代林与 2代林枝、叶占生物量百分比无显著差异。
杉木无性系早-晚龄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及早期选择的研究
胡德活, 林绪平, 阮梓材, 陈忠林, 龚益广, 黄小平
2001, 14(2): 168-175.
摘要:
对 10年生和 7年生的两块杉木无性系试验林历年生长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结果:从第2年起无性系高、径生长量的 F值、方差分量、重复力明显增大, 并开始趋于稳定, 无性系重复力较高, 介于 0.6 5~0.90之间居多。从 3~4年生起, 各年龄树高、胸径与近期对应性状的相关系数, 以及与近期材积的相关系数增大, 至趋于稳定。3~4年生后各年龄树高、胸径相关信息量亦表现出与相关系数同样的趋势。遗传相关系数大于秩次、表型、环境相关系数, 表明年龄间生长的相关主要受遗传控制, 无性系早期选择是有效的。早期选择最佳年龄, 随主伐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介于 3~4 a之间。选择效率 D早 - V晚 高于 H早 - V晚, 前者出现最大选择效率的年龄早于或等于后者, 所以选择指标倾向于胸径。
北京地区气温和降水对银杏木材年轮和密度的影响
费本华, 阮锡根
2001, 14(2): 176-180.
摘要:
以北京地区 17年生银杏为试材, 研究了气温和降水对银杏木材年轮宽度、年轮密度、最大密度、最小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月份的气温和降水, 对银杏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生长季节中的 7月份气温与年轮宽度有 -0.4 4的负相关, 对木材密度影响不大;而 7月份降水量与年轮宽度呈 0.6 9的正相关, 在 0.0 1水平相关显著。 8月份降水量与年轮密度、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呈 0.70、0.74和 0.74的正相关关系, 在 0.0 1水平相关显著。
接种菌根菌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仲崇禄, 弓明钦, 徐大平, 陈羽, 王凤珍, Nicholas Malajczuk
2001, 14(2): 181-187.
摘要:
以尾叶桉和巨尾桉为材料, 1993和 1994年在广东省开平市镇海林场建立了 2个外生菌根菌接种试验, 均采用裂区设计, 4次重复, 每试验均 2个树种为主区, 菌根菌处理为副区。试验 1有 8个外生菌根菌处理, 每处理小区 6株或 9株, 试验 2有 3个外生菌根菌处理, 每处理小区 9株。造林后, 定期观测树高、地径或胸径。试验结果表明:树种内菌根菌效应分析发现, 巨尾桉所有指标在菌根菌间存在显著差异, 尾叶桉只是某些指标在菌根菌间有显著差异, 表明两树种对相同菌根菌处理的反应不同;树种联合方差分析表明, 试验 1中所有指标在区组间、树种间、菌根菌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 从方差分量看, 树种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或菌根菌效应;试验 2中树高指标在树种间和菌根菌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而 2 4个月时胸径指标在树种间无显著差异, 但胸径在菌根菌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 树高指标的方差分量为树种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或菌根菌效应。胸径的方差分量为菌根菌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 树种效应。分析表明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存在时间上的不稳定性;同时, 讨论了外生菌根菌应用中树种因素的重要性。
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选择试验研究
张顺恒, 林星华, 郑文国, 洪长福, 李宝福, 吴八祥
2001, 14(2): 188-194.
摘要:
闽南山地引种的 19个不同桉树种 /种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 尾巨桉、巨尾桉及广西尾叶桉属高产型树种, 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 35.3~53.3m3 · hm-2, 其山地造林后表现适应性强、树干圆满通直、林木分化程度低、林相整齐、生产力高, 经示范推广收效显著, 是闽南山地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造林的首选树种, 值得大力推广引种。
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
吴波
2001, 14(2): 195-202.
摘要:
针对目前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的状况, 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5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荒漠化呈加速扩展趋势;80年代以来, 我国荒漠化在大部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逆转。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 二是我国北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过高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粗放的管理是导致我国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安徽砀山风沙碱地治理与林业生态建设
彭镇华
2001, 14(2): 203-208.
摘要: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安徽省砀山县近代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造成砀山县社会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1949年以来的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重新带来了砀山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说明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南方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研究进展
李建民, 周志春
2001, 14(2): 209-214.
摘要:
香菇等食用菌在我国具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 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食用菌原料林的培育对于以阔叶树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重点对食用菌原料林树种的优选、人促更新定向培育、主要原料林树种的丰产栽培以及其采种基地建设等进行述评。根据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对策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包括主要原料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和扩繁技术、育苗技术、松杉林冠下造林技术和多种食用菌原料林树种混植技术、二代食用菌原料林的萌芽更新技术等。
木本植物抗涝性研究进展
卓仁英, 陈益泰
2001, 14(2): 215-222.
摘要:
从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出发, 阐述了国内外木本植物抗涝性研究的进展。在涝渍条件下植物形态结构、高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变化明显, 光合作用、酶促防御系统、呼吸代谢等生理反应也有相应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抗涝性评价指标以及抗涝性品种选育研究概况以及抗涝性育种的主要方法, 提出了抗涝性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以“3S”为基础的森林蓄积动态监测系统研究
李崇贵, 斯林, 赵宪文
2001, 14(2): 223-226.
摘要:
以“3S”为基础的森林蓄积动态监测系统,即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信息,结合少量地面样地资料,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森林蓄积估测方程,进行蓄积预报。其主要目的是:尽量减少地面调查的工作量,快速、准确进行森林总蓄积预报;通少量的地面调查资料或地面临时样地资料,对林班或小班的蓄积进行估测,以提高局部地段蓄积可信度。
杉木化学去雄初步研究
齐明, 陈益泰, 邵小根
2001, 14(2): 227-229.
摘要: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双系种子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近交的机率较大,为此有必要展开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去雄是众多降低近交方法中的一种,由于人工去雄花费昂贵且效益低,探索化学去雄的方法是必要的。化学去雄是在植物花粉发育过程中,施加化学药物处理,以阻止花粉的形成,抑制花粉的正常发育或迫使其失去生命力。化学去雄在农作物以及果树遗传育种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在林木育种中,国内外关于化学去雄方面的研究报道十分少见。
危害橡胶木的真菌和昆虫
邢嘉琪
2001, 14(2): 230-235.
摘要: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H.B.K)Muell-Arg.]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树种,全世界99%的天然橡胶是由它生产出来的。橡胶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丛林,Wickham1876年首次将它引入远东地区,随着引种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世界许多热带地区都有它的分布。橡胶树的经济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基本保障了世界天然橡胶的市场供应,而且由于橡胶木自身具有颜色纹理美观、易于加工、供应充足且价格相对低廉等特点,近20多年来,橡胶木加工业发展迅速。国外新近研究选育出的橡胶树品系具有良好的第二特性,适于木材生产和加工,它们的更新期有些从过去的25~35a缩短到15~20a,在重视环保问题的今天,橡胶木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