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1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农林复合系统与单作作物系统作物根系差异特征的研究
孟平, 张劲松, 尹昌君, 马小奇, 冯伟东
2002, 15(4): 369-373.
摘要:
本文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与单作小麦系统作物根系的差异特征进行试验研究。
松茸菌塘出茸规律的研究
弓明钦, 苏联军, 陈羽, 王凤珍, 曹嘉相
2002, 15(4): 374-379.
摘要:
在云南保山市海棠村连续对松茸菌塘进行定点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实施“封山育茸”为主的人工促繁措施明显促进菌塘的发展,促进菌塘内松茸数量的增加达 110.6 4%,而松茸损失则下降12.6 %;出茸菌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时间出茸,另一种是后期才出茸,二者分别占菌塘总数的 5 8.6 %和 4 1.4 %,常规出茸一般时间早。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适地适树网络系统研究
张怀清, 王韵晟, 陈永富, 刘华
2002, 15(4): 380-386.
摘要:
以黑龙江省造林树种选择为例,通过林业空间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图像处理,生成主要造林立地因子的迭合矢量图层;为了适用于可视化查询和分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生成与遥感影像相迭加的DEM立体模型;建立适用于网络运行的空间信息库和造林专家知识库;采用ESRIARCIM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WEBGIS)对象模型的二次开发,建立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运行的适地适树系统;实现林业空间信息、专家知识信息等的多种数据融合,以及空间信息的网络表达、分析和决策。
肉桂枝枯病菌毒素的研究
王军, 李若英
2002, 15(4): 387-393.
摘要:
本文是对肉桂枝枯病病原菌毒素研究的首例报道。生物活性测定显示,病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可产生导致肉桂嫩梢萎蔫和叶盘褐变坏死的致病毒素。改良Fries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和PD液体培养基静止培养为较好的产毒培养方式。病原菌毒素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除肉桂外,还对香樟、马尾松、薇苷菊、卤地菊和番茄等植物具有致萎活性。毒素为弱酸性 (pH5 4),对冷、热稳定性强,极性较大,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正丁醇 +丙桐及乙酸乙酯,部分溶于氯仿,基本不溶于乙醚。研究表明毒素为非蛋白质、多糖及核酸类大分子物质。含毒滤液可能含有糖醛类
尾巨桉纸浆材人工林轮伐期研究
陈少雄, 周国福, 林义辉
2002, 15(4): 394-398.
摘要:
试验设造林密度和追肥 2因素,每个因素 6个水平,4次重复。在参试的处理范围内,初植密度越大,其数量成熟和轮伐期的年龄越小;密度处理从 1到 6达到数量成熟的年龄分别为 5.5、6.2、6.6、6.7、6.8、6.4a;最佳轮伐期分别为 5、6、7、7、7、6a,这时的内部收益率分别为 2 4.8%、2 3.9%、2 3.5 %、2 2.8%、2 1.6 %、2 4.1%。施肥处理 1到 6的数量成熟年龄分别为 6.3、6.6、6.5、6.5、6.5、6.6a,全部在6.3-6.6a之间,而轮伐期分别是
广东省秃杉引种栽培效果及栽培区划分研究
陈建新, 王明怀, 殷祚云, 林军, 陈木发, 梁胜耀
2002, 15(4): 399-405.
摘要:
198 1年以来在广东 12个点开展了秃杉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秃杉在我省显示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引种潜力,在粤北地区其生长量从幼林起高于速生树种杉木,在全省范围内 7a以前略低于杉木。秃杉生长状况受土壤质地和小地形影响,在海拔 5 0 0m以上的山地比杉木更适生。用 12个造林点和 10个环境因子材料建立了秃杉生长数量模型。根据栽培区气候因子与秃杉生长表现,可将秃杉造林区划分为:Ⅰ区:粤北区,Ⅱ区:粤东北区,Ⅲ区:粤西沿海丘陵区,Ⅳ区:粤东、粤中丘陵区,其中,Ⅰ、Ⅱ区为秃杉适宜引种栽培区。
马尾松地理起源及进化繁衍规律的探讨地
秦国峰
2002, 15(4): 406-412.
摘要:
通过地史变迁、冰川影响、地形特点、生态条件的分析与植株原始形态的调查检测,提出四川盆地的马尾松种源是我国古老马尾松的原始类型。由于盆地的特殊地形,使马尾松渡过冰期的影响得以保存而生长到现在。经检测该地区马尾松针叶树脂道数目最少,只有大多数种源的一半,条叶型苗木比例最高,比大多数种源高 2-6倍。树脂道少与条叶型苗木多都是较为原始的形态特征,证明四川盆地种源属于原始类型,是马尾松地理起源种群。
中国锈革孔菌科一新记录种——忍冬木层孔菌
刘春静, 戴玉成
2002, 15(4): 413-415.
摘要:
忍冬木层孔菌Phellinus lonicericola Parmasto首次报道于我国东北,为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种。根据中国的材料和模式产地的标本对该菌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异同比较研究.
筇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研究
董文渊, 黄宝龙, 谢泽轩, 谢周华, 刘厚源
2002, 15(4): 416-420.
摘要:
依据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从群落和个体两个水平上研究了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1)筇竹无性系种群分株的生物量优化模型为:W=344.0 96 3D -2 2.6 0 12。(2)筇竹无性系种群中各分株生物量在 1-5年生的分配为 31.94 %、37.0 1%、13.30 %、16.2 4 %、1.5 1%;生物量在各构件单位的分配为秆 4 2.72 %,枝 5.82 %,叶 6.5 2 %,根 6.70 %,鞭 2 7.13%,篼11.11%。
不同营养元素的施肥处理对马尾松近熟林木材基本性质的影响
姜笑梅, 骆秀琴, 殷亚方, 李贻铨, 汪炳根
2002, 15(4): 421-426.
摘要:
研究了 4种不同营养元素的施肥处理对马尾松近熟林木材基本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后的同一年中,N、P、K、NPK施肥处理对木材管胞长、宽及基本密度的影响不同,同一施肥处理在不同年度中,对上述性质的影响亦异,总之,无明显变化规律。方差分析表明 4个施肥处理与无施肥处理的管胞长、宽及基本密度差异均不显著,生长轮宽度与管胞形态和基本密度都不显著相关。
木麻黄人工林AM菌资源调查与苗木接种试验
仲崇禄, 弓明钦, 林什全, 陈羽, 王凤珍
2002, 15(4): 427-431.
摘要:
通过对我国华南地区木麻黄主要种植区人工林野外调查,收集了我国木麻黄人工林下AM菌资源 15种,分别隶属 3个科共 5个属,其中有 4种分别为有关土样中的优势种。球囊霉属 9种,占已知种类的 6 0 %,其余无梗囊霉层、巨囊霉层、盾巨囊霉属及硬囊霉属分别仅有 1-2种。木麻黄幼苗的温室接种效果表明,AM菌可显著改善木麻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菌种或菌株间有明显差异,其中V95 0 8,V90 0 4,V95 0 2、V95 0 7和V95 0 3菌株的接种效果较好,苗高比对照增加 4 3.4 8%-84.78%
香椿幼树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张玉洁
2002, 15(4): 432-436.
摘要:
香椿叶片光合速率季节性变化为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 6月,次高峰出现在 8月。日变化也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 9:30,次高峰出现在 16:30,午间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叶片光合能力等非气孔因素是导致午休的主要原因。香椿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为 110 0 μmol·m-2 ·s-1,补偿点为 5 3.9μmol·m-2 ·s-1。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 35.8℃。
湿地松×加勒比松杂种松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张应中, 赵奋成, 钟岁英, 李福明, 王华南, 刘宏杰
2002, 15(4): 437-443.
摘要:
1999年冬,在广东台山红岭种子园内进行湿×加杂种松嫩枝扦插繁殖试验。采用 5个插前穗条浸渍处理、2个荫棚环境 (各设 3个重复)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条件下,湿×加杂种松扦插生根率高,平均可达 95.0 %以上,扦插苗根系、抽梢生长良好。荫棚环境、遗传因素对生根率、每株不定根数、抽梢长均有显著的影响,微型荫棚与大型荫棚相比,所扦插苗木的这 3个指标要分别高出 2.2个百分点、1.39条、8.6 5cm,但大型荫棚生根较微型荫棚要快;家系间这 3个指标的极差分别为 4.2个百分点、1.4 1条、4
育自竹子虫瘿中的10种小蜂及一中国新记录种记述
徐志宏, 胡国良, 蒋惠中, 叶玉珠
2002, 15(4): 444-449.
摘要:
自浙江省竹子虫瘿中养出的 10种小蜂,其中竹泰广肩小蜂 (Tetrames abambusae Philips)在我国属首次报道。在这 10种小蜂中,仅竹瘿广肩小蜂 (Aiolomor phusrho paloides Walker)、竹泰广肩小蜂 (Te trames abambusae Philips)和刚竹泰广肩小蜂 (Tetramesaphy llostrachitis Gahan)是真正对竹子有危害性的小蜂。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崔向慧
2002, 15(4): 449-449.
摘要: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CFERN)是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直接领导和管辖的进行长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的大型生态学研究网络。CFERN主要目的是通过野外台站长期定位定时的监测,从格局—过程—尺度有机结合的角度,研究水、土、气、生界面的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规律,定量分析不同时空尺度上生态过程演变、转换与耦合机制,建立森林生态环境及其效益的评价、预警、调控体系。CFERN包含 1 5个生态站,其中 6个国家级生态站。所选定的生态站北起大兴安岭,南至海南岛,东起小兴安岭,西至新疆天山及青藏高原,包括了地球上从寒
黑杨派新无性系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童再康, 俞友明, 郑勇平
2002, 15(4): 450-456.
摘要:
伐取浙江临海无性系试验林 5年生 10个速生黑杨新无性系 30个样株,测定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其木材密度高于同地区速生杉木、柳杉 10年生木材的测定值,力学性质与之相近;木材物理性质在速生无性系间无显著差异,而力学性质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木材密度与力学性质显著相关,而木材性质与胸径生长相独立;参试无性系中 36.7、36 .6、370、1388、12.1等无性系最适于营建短伐期工业用材林。
银杏-小麦间作系统水热效应的研究
张劲松, 宋兆民, 孟平, 辛学兵, 陆光明
2002, 15(4): 457-462.
摘要: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银杏 -小麦间作系统的热量效应 (白天)和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抽穗 乳熟期,晴天间作系统总辐射量比单作 (麦田)系统低 7.6 %,阴天时二者差别不大;晴天间作系统净辐射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5.6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 1.9%;晴天间作系统潜热通量比单作系统低 6.8%,阴天时二者相差极小;晴天和阴天间作系统的感热通量均低于单作系统,分别约低 5 2.6 %和 11.1%;晴天间作系统土壤热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2 1.8%,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2 5.0 %。(2)小麦拔
滨海沙地湿地松与木麻黄混交林构建和调控技术研究
叶功富
2002, 15(4): 463-468.
摘要:
自 1992年以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滨海沙地,在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营造的基础上,采用行状疏伐法对其种间关系和树种结构比例进行调控试验。混交林经调控 1a后,通过 2个树种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年生长率的变化分析,提出调控后形成新的混交方式应为:木麻黄行数应控制在 2-3行之内,而湿地松行数应增至 3行以上带状混交配置模式,以形成树种间交界行宽行距和树种内窄株距的宽行窄株混交配置模式,对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比较有利。
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彭兴民, 赖永祺, 张燕平, 赵保荣, 赵培仙
2002, 15(4): 469-473.
摘要:
印楝幼树生长 1a抽 3次梢,即春梢 (2-4月)、夏梢 (6-8月)和秋梢 (10月)。幼林树高、地径的连年生长量在栽后第 1a最大,第 2a最小,以后各年较一致。 1a中印楝季节性生长分为 3个时期,即滞生期 (1-3月和 11-12月),生长量较小或生长停缓;生长期 (4-10月),生长量明显;快速生长期 (5-8月),树高的生长高峰出现在 7、8两月,占全年生长量的 6 2.1%,地径的生长高峰开始比树高生长高峰早,结束得晚。月平均温度对当月树高、地径生长量的相关关系均达显著程度;月平均降水对当月
塔拉组培技术研究
李志国, 吴昊, 杨文云, 夏定久
2002, 15(4): 474-478.
摘要:
用塔拉嫩茎、茎尖、叶片、叶柄作外植体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在MS +BA 1.5mg·L-1+蔗糖30g·L-1+琼脂 5.7g·L-1培养基上芽苗分化率为 5 0 %。分别以 1/2MS +BA 0.1mg·L-1+蔗糖 2 0g·L-1+琼脂 5.7g·L-1和MS +BA 1.5mg·L-1+IAA 0.2mg·L-1+干酪素
荒漠化治理中应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李建法, 宋湛谦
2002, 15(4): 479-4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用于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有机高分子材料品种,讨论了它们在稳定沙土和吸水保水等方面的应用可能及问题,提出了新型沙土改良材料的研究开发方向。
噬菌体展示技术及其在天牛防治中的应用展望
陈敏, 张志毅, 卢孟柱
2002, 15(4): 484-489.
摘要:
本文综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描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筛选方法及其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结合目前我国天牛防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在天牛防治技术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干扰与森林更新
梁建萍, 王爱民, 梁胜发
2002, 15(4): 490-498.
摘要:
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可破坏或改变原有的环境,对森林群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森林对于各种干扰的反应十分复杂,但总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种格局表现为植被结构的重组,另一种格局是通过更新,形成新的植被。因此,森林更新是与各种干扰不能分隔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生态学过程。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干扰和森林更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干扰的强度、频率和空间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森林产生的作用及其森林的反应。重点讨论了不同的干扰与森林更新机制的关系、干扰对更新的空间格局的影响,干扰与更新周期性的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寄主树栖细菌种群相互拮抗关系的研究
池玉杰, 邹莉, 赵科研
2002, 15(4): 499-502.
摘要:
松小蛎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宋建英
2002, 15(4): 503-50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