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1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杂种撑麻7号竹的组织培养研究
张光楚, 王裕霞
2003, 16(3): 245-253.
摘要:
对28年生的撑麻7号竹的离体快速繁殖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降低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用量,提高BA质量浓度有利于形成丛芽;在按正交设计的9组增殖培养基中,芽的增殖率差异不显著,芽的生长量相差近4倍,而且凡配方中加有KT的苗的生长均比同质量浓度BA而未加KT的苗要好,表明KT有促进生长的作用;经反复试验比较,认为3 4MS(m)+BA2mg·L-1+KT1.25mg·L-1较适合增殖培养;还发现试管苗在萌发新芽时最易生根,采取先将苗生根培养20~30d后,转入增殖培养5~7d,可以使苗同步地萌发新芽,此时再将苗转入生根培养,采取2次生根的办法使生根率达到78.2%,从而解决了试管苗生根时大量死亡的问题。
胭脂虫实验种群研究
张忠和, 杨勋章, 王自力, 徐珑峰, 石雷, 陈晓鸣
2003, 16(3): 254-261.
摘要:
利用人工气候箱,按照正交设计方法,设置了8种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组合,运用生命表技术,对胭脂虫进行了种群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5℃以下,胭脂虫卵有少量孵化,但不能完成世代;20、25、30℃条件下胭脂虫能完成世代。从培育的胭脂虫的怀卵量、种群趋势指数及大小方面比较,以温度25℃、相对湿度60%和80%、光照强度980lx和60lx的组合条件为好;胭脂虫的雌雄性比远大于1:1,环境因子对性比具有较大的影响;胭脂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一般大于20,平均约40,对培育十分有利;发育起点温度为9.0℃,世代有效积温为822.9日度;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为影响胭脂虫发育的最显著因素,而湿度和光照的影响相对较小。
彩色豆马勃与松树形成内外生菌根的研究
郑来友, 李文钿, 成小飞, 花晓梅
2003, 16(3): 262-268.
摘要:
采用组培菌根合成技术、纸 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和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使彩色豆马勃RG310和RG49菌株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上形成内外生菌根,不同菌根化技术形成菌根的过程和类型有差异。在组培菌根合成的条件下,菌与根接触后的第3~4d首先开始形成菌丝套,第8d开始形成哈蒂氏网,第18d菌丝进入皮层细胞内,哈蒂氏网由单列变为多列菌丝细胞组成;采用纸 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进行截根菌根化,促进了菌根真菌的定殖,以截面伤口侵入为主要的侵入方式,扩大了根内外菌根侵染区(MIZ),定殖、侵染同时发生,菌丝套、哈蒂氏网和胞内菌丝结构几乎同时形成,仅在2.5h内就开始形成,菌根真菌的菌丝进入了内外皮层和髓部;采用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仍然形成内外生菌根,但菌丝不侵入内皮层以内的根组织。根据研究提出"菌根类型"假说,即树木形成的菌根类型不但随菌根真菌和树木种类而异,而且随菌根化方法、生态条件等其它因子而异。
蒙古栎天然群体等位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文英, 顾万春
2003, 16(3): 269-276.
摘要:
以中国蒙古栎全分布区的8个天然群体和辽东栎1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的同工酶分析,共分析了13种酶系统产生22个位点。结果表明:(1)蒙古栎在种和群体水平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52.38%、28.976%,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099、0.085,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092、0.088;(2)蒙古栎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分化度Gst为0.107,遗传多样性中的遗传变异量89.27%存在于群体内;蒙古栎群体水平的基因流Nm值为2 080。(3)蒙古栎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D较低,为0.0121,各群体之间的遗传一致度I为0.974~1.00;(4)东灵山辽东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36 36%,期望杂合度He为0.083,观测杂合度Ho为0.070;(5)利用群体间遗传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蒙古栎自然分布区的东北部的4个群体和西南部的2个群体分别聚为一亚类,这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大致吻合,但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的相关性。(6)长期的砍伐和破坏,造成有效群体较小,而且经受繁殖瓶颈效应,是蒙古栎遗传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尾叶桉种子园群体改良自由授粉家系子代多点区域试验研究
徐建民, 李光友, 陆钊华, 白嘉雨, 卢国桓, 王尚明
2003, 16(3): 277-283.
摘要:
对5个地点81个自由授粉家系尾叶桉子代测定3a的生长性状进行分析与遗传评估,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在家系、地点间和家系与地点交互效应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通过选择确定了44、47、50、66、68和88号家系为广谱型优系,同时分别选出了适宜5个试点造林区的优系各5个。测试结果对新会大泽尾叶桉种子园实施良种分类定向供种和留优去劣的遗传间伐提供了依据。若根据广谱型和局地型优系按型分系采种,实施分类定向供种其材积遗传增益为3.37%~10.57%;若对种子园实施留优去劣疏伐,其遗传增益可达6.74%~21.14%。
不同产区板栗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力研究
梁丽松, 王贵禧
2003, 16(3): 284-288.
摘要:
从北京、山东、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西等板栗主产区的腐烂栗实中分离出146个分离物,经鉴定归属于11个属。不同产区栗实的自然带菌情况各异,带菌量和带菌种类有所不同,南方板栗产区的病原菌种类多于北方产区。回接实验研究了其中分布较普遍的6个属优势菌的致病力,表明不同菌的致病力强弱有较大差异,在相同培养条件下,Rhizoctoria使种仁的发病程度最严重,致病力最强,Penicilliumsp.的致病力最弱。不同接种方式对种仁侵染率的影响不同,种仁有伤接种的侵染率最高,达90%以上,而种皮接种和无伤滚动浸涂接种则不会使种仁发病腐烂。研究中还发现,不同病原菌所致板栗腐烂的病斑特征有所不同。
青云山风景区药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林道清
2003, 16(3): 289-292.
摘要:
对青云山风景区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区内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活型特征、药用部位、基本药用功能、珍稀濒危种、药用植物多样性与植被类型关系。结果表明,青云山的野生药用植物种类多,生活型及药用部位多样。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总体趋势为:针叶林沟谷雨林灌草丛竹林山地照叶林;个体丰富度总体趋势为:灌草丛针叶林山地照叶林竹林沟谷雨林。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选择及其早期综合评价
莫晓勇, 彭仕尧, 龙腾, 陈文平, 杨小红
2003, 16(3): 293-298.
摘要:
通过对27个3年生不同桉树无性系的几个主要性状进行调查,运用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无性系主要性状的种间差异以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点立地条件、不同桉树无性系的年均蓄积量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干形指标与其产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树高、胸径之间存在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通过干形指标和无约束指数选择法,综合评定了各无性系的生长表现,选出EC1、CH3、CH1等18个表现优良的无性系。
西藏林芝云杉针叶净光合速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肖文发, 韩景军, 郭志华, 郭泉水, 郑维列, 罗大庆
2003, 16(3): 299-305.
摘要:
使用便携式光合系统仪Li-6200测定了西藏林芝云杉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如量子辐射、相对湿度和CO2浓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林芝云杉的净光合速率在11:00点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到19:00点左右净光合速率降到0以下,转入暗呼吸。林芝云杉树冠上层的针叶由于受光充分,净光合速率较下层针叶大;阴生叶与阳生叶的净光合速率,上层差别不大,下层以阴生叶为大。在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70%±5%、CO2浓度为305mg·kg-1条件下,林芝云杉的光补偿点约为107.5μmol·m-2·s-1,光饱和点约为770μmol·m-2·s-1;在光强800μmol·m-2·s-1、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70%±5%条件下,林芝云杉的CO2补偿点约为157.2mg·kg-1,CO2饱和点约为3811.33mg·kg-1。
红树植物海桑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陈玉军, 郑松发, 廖宝文, 郑德璋, 宋湘豫, 昝启杰
2003, 16(3): 306-311.
摘要:
海桑自1994年引种到深圳湾,1999年出现天然更新,在海桑林、天然林和裸滩上均有分布,更新频度达45.0%,幼苗密度最多达69株·m-2,幼苗的扩散距离至少达90m。充足的种源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是海桑出现天然更新的前提条件,冬季的低温是决定海桑更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海桑更新的状况与所接受的光照、种子散播地的隐蔽程度、潮水淹浸深度、潮汐动力作用、人为活动的影响、水禽的取食活动及边缘效应等存在相关关系。海桑幼苗扩散的数量随着距人工海桑林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二者符合相关模型:y=58.866-25.741 log101.717x。
放牧干扰对林地及林木生长影响分析与评价
陈忠东
2003, 16(3): 312-318.
摘要:
连续3a采用定位观测和临时调查的方法对因放牧所引起的地表物理变化、水土流失、幼林遭受伤害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牧期牛在牧场中对林地地表的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有一个渐变过程,并呈累积值,当土壤密度达到1.3g·cm-3时呈相对衡定状态。牧场中水土流失与放牧强度呈正比,最大差值试验区与对照区的比可达29.7倍。通过对本溪、丹东两市混牧林的抽样调查表明:牛对幼树的伤害途径主要为践踏和耍角,但通过分析也证明,当落叶松幼林平均高度为2.0m时可进行适度放牧,但伤害指数不能高于50。当落叶松幼树平均高度在2.0m以下及坡度大于30°时应划为禁牧区,人工林平均高3m以下不应作"卧牛场"。
泡桐材色变异规律的研究
武应霞, 张玉洁, 董小云, 李书民
2003, 16(3): 319-322.
摘要:
泡桐材色在树干或侧枝圆盘年龄上从里向外呈现"深 浅 深"的径向变化形式。在不同高度上,泡桐材色随树高增加逐渐变浅,在靠近梢部时又有变深的趋势;泡桐枝材的材色变化规律与干材相似,可以用6年生的成熟枝材来评估干材材色。
会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布及动态
闫文德, 田大伦, 焦秀梅
2003, 16(3): 323-327.
摘要:
对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速生阶段林下地被物生物量进行了2a的定位研究,探讨了杉木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动态变化。结合幼林期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特征,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521.89kg·hm-2,草本层为1429.71kg·hm-2;14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372.69kg·hm-2,草本层为897.10kg·hm-2,2a中,灌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顺序都为根茎叶;草本层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在杉木14a的生长过程中,林分5年生时,活地被物生物量最大,为3089.62kg·hm-2,14年生时最小,为1269.79kg·hm-2。
活体珍珠梅挥发物释放的季节性及其对人体脑波影响的初探
郑华, 金幼菊, 周金星, 李文彬
2003, 16(3): 328-334.
摘要:
采用改进的便携式循环收集装置,直接捕集无损伤天然活体绿化植物珍珠梅的挥发成分,进行热脱附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TCT-GC/MS)分析,鉴定出不同季节的挥发成分差异,并结合相关的人体脑波测试实验总体结果及挥发成分中的刺激性、毒害性物质评价,指出珍珠梅对于林业人类工效学中绿色嗅觉环境建设的慎用问题。
杉木幼苗在渗透胁迫下脯氨酸积累及Ca的调节作用研究
苏梦云
2003, 16(3): 335-338.
摘要:
用PEG6000渗透胁迫(-1.5,-2.5,-5.0,-10MPa)杉木苗(8月龄),叶片内游离脯氨酸含量迅速增加,渗透胁迫强度越大,脯氨酸累积的速度越快。在不同渗透胁迫强度下处理72h,叶片中脯氨酸含量从3 8μg·g-1FW分别增加到5.5、7.5、16.0、28.5μg·g-1FW。钙处理能明显提高渗透胁迫下脯氨酸的积累。渗透胁迫时间越长(24、48、72、96h),脯氨酸增加量也越大。用Ca2+的鳌合剂EGTA(5mmol·L-1)和Ca2+通道阻塞剂CoCl2(30mmol·L-1)处理,能明显抑制Ca2+在渗透胁迫下促进脯氨酸的积累。研究结果表明,钙对杉木苗在渗透胁迫下脯氨酸的积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虫生真菌资源调查
李文英, 贺运春, 王建明, 张作刚, 宋东辉
2003, 16(3): 339-342.
摘要:
1996-2000年间,从地处山西东部的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采到164份罹病昆虫标本,从中分离出95株真菌,已分离鉴定的菌株涉及12属20种,并对其中优势类群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乔木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与应用
金晓玲, 何平
2003, 16(3): 343-350.
摘要:
综述了乔木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基本步骤;影响乔木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植株再生的因素。展望了乔木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提出了乔木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栗园土壤研究的进展
肖斌
2003, 16(3): 351-357.
摘要:
针对板栗生产实际情况,加强栗林土壤管理非常迫切。根据国内外资料,通过对栗林产量、品质与土壤相关性,以及栗林覆盖、施肥等改善土壤状况的综述,以期为今后板栗林地的选择、林地的管理上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板栗生境,促进板栗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增加栗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提供一定的借鉴。
竹类植物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邢新婷, 傅懋毅
2003, 16(3): 358-365.
摘要:
竹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其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在竹子分类、生长、繁殖、形态结构、竹材理化性质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并得到推广,在竹子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从竹类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良种繁育、细胞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竹子遗传改良的研究现状,试提出竹类植物遗传改良研究中应重点加强的几个方面工作。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李荣生, 许煌灿, 尹光天, 杨锦昌, 李双忠
2003, 16(3): 366-371.
摘要:
阐述了水分利用效率概念和测定方法的发展、水分利用效率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外在和内在影响因子、水分利用效率的遗传背景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性关系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最后分析了今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趋势。
辐射百合雄性不育突变体的RAPD分析
张克中, 赵祥云, 陆长旬, 黄善武, 张启翔
2003, 16(3): 372-375.
摘要:
近年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各种标记方法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加快了新品种的选育速度。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分子标记(RAPD)因其灵敏度高、速度快,可对整个基因组进行标记且费用和技术难度较低,易于应用而倍受青睐,已在植物亲缘关系与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检测、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基因定位、辅助选择育种、育种材料的早期的选择、突变体的鉴定等方面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桉树上一种重要病害--桉树锈病
马海宾
2003, 16(3): 376-376.
摘要:
桉树锈病是发生在澳大利亚本土桉树(Eucalyptusspp.)和南非、巴西桉树人工林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桉树锈病的病原菌为番石榴柄锈菌(PucciniapsidiiG .Winter) ,早在1944年巴西就有该病危害桉树的报道。番石榴柄锈菌寄主范围广 ,已知能够侵染桃金娘科(Myrtaceae)8个属和25个种的植物。其中包括蒲桃 (SyzygiumjambosL .)和红千层(CallistemonspeciosusDC.)等。国外报道南非种源的巨桉 (EucalyptusgrandisW .HilletMaiden)对番石榴柄锈菌表现高度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