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1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空间格局研究
魏建荣, 王传珍, 杨隽, 邵凌松, 张同友
2004, 17(4): 400-404.
摘要:
在美国白蛾发生区,分别在行道树和林地中对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的空间格局为负二项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对其空间分布型指数进行的计算也表明,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在行道树上和林地中均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出了行道树和林地中的卵块及幼虫网幕在不同虫口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为防治时调查美国白蛾数量,进而确定释放天敌的数量提供了依据。
次生林林木空间结构等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
张群, 范少辉, 沈海龙, 杨文化, 赵克尊, 亓丽岩
2004, 17(4): 404-412.
摘要:
本项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和相邻木等3个林木空间结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可以用开敞度表达红松幼树对光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随着林木的生长,开敞度将不断减小。(2)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约20cm)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3)用混交度和角尺度分别代表相邻木种类及相对于红松幼树的方位,当M=0.5(中度混交),W=0.5(随机),即同种红松伴生且周围相邻木为随机分布时,对红松幼树生长有利。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城市林业
韩景军, 胡兰英, 王洪艺, 史广生
2004, 17(4): 404-411.
摘要:
本文概述了俄罗斯林业的基本情况,并对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保护、城市林业建设以及林业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作了重点分析,最后就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保护与城市林业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阐述。
我国退耕还林研究进展与基本途径探讨
杨正礼
2004, 17(4): 412-418.
摘要:
回顾了我国退耕还林实施现状,从思路与方略、封山育林、模式与技术、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进展综述,对国外退耕还林实践进行了借鉴性分析,并在试验研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思路和"以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的基本途径。
应用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生长模型系统
葛宏立, 孟宪宇, 唐小明
2004, 17(4): 413-419.
摘要:
该模型系统根据森林生长发展的内在规律设计,并用现代回归统计方法估计参数,由年龄隐含的单木生长模型、与直径相关的保留率模型(即采伐枯损模型)、以样地平均年龄及样地数为自变量的进界模型和面积模型组成。它适用于一个较大区域(如一个省)的森林资源更新和预测。它用复测的固定样地数据和复测的样木数据建模。文章给出了用江西省的连续清查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的误差分析结果。
林草牧复合系统研究进展
樊巍, 高喜荣
2004, 17(4): 419-424.
摘要:
林草牧复合系统是复合农林业系统的重要类型。在总结林草牧复合系统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对复合系统生态效应、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分关系及经济效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今后林草牧复合系统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养分与水分竞争及系统优化模式的建立等方面。
择伐经营后马尾松次生林阔叶树的生长与群落恢复
周志春, 徐高福, 金国庆, 何建平
2004, 17(4): 420-426.
摘要:
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几种类型的马尾松次生林,实施"砍松留阔"择伐实验,以促使林下阔叶树种的恢复性生长,快速改善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弱化松材线虫病的威胁。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40%~50%强度的择伐利用6a后,林下的苦槠、石栎、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性生长,林相结构得到快速恢复而形成新的森林景观。经过封禁,马尾松纯林恢复成为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苦槠和石栎的重要值超过20%,林分密度达250株·hm-2;而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则快速向常绿阔叶林演替,乔木层中苦槠的重要值和林分密度提高了近1倍。分析表明,对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择伐经营,不仅显著增强了松林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增加了中间收入,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的林相改造措施。
遗传改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孙晓梅, 张守攻, 李凤日, 谭希文
2004, 17(4): 424-432.
摘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遗传改良材料大规模地应用于工业用材林建设,构建能够反映改良材料本身遗传增益的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成为近年来生长模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生长和收获模型的定义、分类及发展趋势,总结了20多年来国内外针对不同遗传改良材料建立生长和收获模型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遗传改良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展望。
单时相NOAA/AVHRR资料监测大范围土壤含水量的研究
陈巧, 陈永富
2004, 17(4): 427-433.
摘要:
本文利用NOAA.AVHRR资料,考虑地表温度和地表反射特征,分别不同时期、不同土层深度、不同地表覆盖特征、不同方法和不同函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用单时相1通道反射率与4通道亮温的乘积值直接与土壤湿度建模的方法优于其它建模方法;其直线函数为最理想的拟合函数,且同一土层不同时间段的模型之间具有可替代性,并通过了置信度0.01的F显著性检验,其相对误差基本控制在20%以内。该方法还解决了以往不能连续监测土壤含水量、监测范围小的不足,资料获取方便,并且适合任意植被覆盖下大范围的土壤湿度监测。
竹林地下鞭根系统研究进展
周本智, 傅懋毅
2004, 17(4): 433-440.
摘要:
综述了竹林地下鞭根系统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竹林地下鞭根系统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的研究,竹林鞭根系统生长特性以及经营措施对它影响的研究,竹根和竹鞭的解剖研究,竹林鞭根的生物量、能量和物质循环的研究,竹林鞭根的吸收能力、根际固氮以及内源激素和生物酶的研究等;总结了竹林地下系统研究的特点,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马尾松扦插育苗及造林效果的研究
来端, 林开敏, 王锦上, 陈小月, 赵大洲
2004, 17(4): 434-440.
摘要:
1994—2001年在福建省邵武市进行马尾松扦插育苗及其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穗圃剪顶促萌时间以7月25日至8月10日、剪顶高度在8cm为宜,每公顷可产600万根合格的穗条。培育扦插苗可先于12月15日至翌年1月15日在沙床寄插,然后于3月20日至4月10日移植到苗圃培育,平均苗高可达22.6cm,地径0.44cm,当年可出圃造林。用此扦插苗造林,5年生幼林的生长量与生物量均优于对照(实生大田苗造林),各项生长指标差异的趋势基本一致,即扦插苗容器苗大田苗。试验表明马尾松扦插苗是可以用于生产性造林的。
AM菌根化的两种桉树苗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
弓明钦, 陈羽, 王凤珍
2004, 17(4): 441-446.
摘要:
AM菌对桉树幼苗接种可提高对青枯病的抗性。在有AM菌存在的情况下,桉树幼苗不发病或发病较轻。对两种桉树幼苗进行青枯病菌的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根苗比无菌根苗的发病率降低10%~40%,而幼树的高生长可增加12%~39%;AM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外生菌根(即ECM)的效果,其中以AM6008和AM9004菌株的效果最好,而AM3006的效果较差;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经AM菌根化的幼苗对青枯病的抗病作用较强,发病率可下降10.0%~17.5%。
顺德森林改造区不同林分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骆土寿, 刘伟钦, 尹光天, 罗瑞强, 李意德, 陈德祥
2004, 17(4): 441-446.
摘要:
土壤质量是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土壤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退化及其它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的能力。土壤质量指标是示从土壤生产潜力和环境管理的角度监测和评价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过程以可表征土壤变化的其它特征, 包括土壤肥力指标和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由于人类对土壤不合理利用及环境污染, 土壤质量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狼毒根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吕全, 贾秀贞, 梁军, 汪跃, 张星耀
2004, 17(4): 447-452.
摘要:
狼毒是我国北方普遍生长的一种有毒植物,其根是一种传统中药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一种植源性农药资源,狼毒的开发研究受到重视。本研究表明不同狼毒根提取物都能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利用狼毒根水浸液与乙醇提取物对舞毒蛾幼虫的拒食作用最高达99%,7d的校正死亡率最高达100%,室内毒力测定中防后5d的校正死亡率最高达100%;不同有机溶剂对狼毒根乙醇提取物萃取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对油松毛虫的拒食作用最高达92.39%,7d的校正死亡率最高达100%。不同有机溶剂的萃取物对杨树溃疡病原菌表现出抑制生长的作用,而对仙客来尖镰孢基本没有效果。
珠江三角洲城市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水质效应研究
陈步峰, 陈勇, 尹光天, 叶骚胜, 欧阳文, 林明献
2004, 17(4): 453-460.
摘要:
2002—2003年对顺德大良大岭山常绿针阔混交林集水区水循环过程进行了定位监测,该林区年降水量为1628.9mm,5—9月份的降雨量占82.4%,穿透降水占降雨的85.01%,干流占3.17%,冠层截留占11.82%,冠层水文效应显著。工业区年降雨pH均值为5.27、酸雨频率67.8%;大良和龙江居民区年降雨pH均值分别为5.84、5.72,酸雨频率平均为27.1%;森林区大气降水的pH值6.31、酸雨频-、SO42-的含量小于国家I类水标准,总P(TP)、Cu、Zn含率为6.5%。森林区降水中Pb、Cd、Cl-、NO3-量接近国家I类水标准。大气湿沉降化学物质经过林冠后,穿透雨的总P、K、Zn、Pb浓度分别增加了3-、Cl-、NO3-、1、2、7、1倍,Al、Ca、Cu浓度减少了89.8%、40.7%、30.5%。土壤105cm深度渗透水PO43-阴离子的总浓度相对15cm深减少33.5%;Cu、Zn、Pb、Cd浓度相对15cm深的渗透水分别减少SO42-了62.5%、64.5%、38.9%、84.6%;森林土壤的储虑机制对于输出环境的径流水质量有显著改善作用。
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大面积防治松毛虫的效果
石雷, 赵耘, 张忠和, 徐珑峰, 万有铭
2004, 17(4): 461-464.
摘要:
对用质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制成的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在云南南涧、禄丰县大面积对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林内调查、定枝套袋观察和室内药效实验,结果表明,林内、袋内和室内的防治死亡率云南松毛虫分别达86%、79%和49%,思茅松毛虫分别为62%、73%和100%,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竹林生物肥研制、施用方法及肥效研究
吴晓丽, 顾小平, 汪阳东
2004, 17(4): 464-471.
摘要:
对竹类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和根际联合固氮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并对竹林生物肥的研制、施用和肥效进行了初步报道。结果表明:以竹子联合固氮理论为基础,以筛选自竹类植物根际的联合固氮菌和根际促生菌为主要功能菌研制的竹林生物肥液体菌剂和竹林生物有机肥,具有显著促进竹子生长、提高苗木成活率、提高竹笋产量和改良土壤的作用。麻竹组培苗液体菌剂沾根,提高苗木生物量达203.5%~220.8%,提高幼苗成活率达56.2%;液体菌剂和砻糠拌和堆制后沟施,增加竹笋产量达25.4%;雷竹笋用林施用竹林生物有机肥不仅显著提高母竹出笋和幼笋成竹数,而且土壤微生物量提高1~2个数量级。此项研究初步建立了配套的笋用竹林生物肥施用技术,尤其是在竹林生物有机肥的研制中,形成了一套化学和生物方法结合的秸秆降解和促腐技术,不仅具有显著的肥效,且具改良土壤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寄生植物肉苁蓉对寄主梭梭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谭德远, 郭泉水, 王春玲, 马超
2004, 17(4): 472-478.
摘要:
在新疆吉木萨尔林木良种试验站肉苁蓉繁育基地,以接种肉苁蓉并采收肉苁蓉种子的寄主梭梭(处理A)和未接种成功的即没有被肉苁蓉寄生的梭梭(CK)为调查对象,分别测定其树高、地径、冠幅、生物量和根系;同时,对处理A和CK以及接种成功但肉苁蓉尚未出土的梭梭(处理B)当年生枝的生长量进行定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处理A的梭梭树高、地径和冠幅,普遍小于CK,且个体间差异较大;总生物量比CK减少了49.29%,其中当年生枝、2年生以上活枝、主干、根系分别降低了22.6%、9.6%、2.2%、15.6%,但枯枝的生物量却高出1倍之多,表现出衰弱的态势;梭梭被肉苁蓉寄生以后,细根所占比例较高,这可能是梭梭为了维持生存和供给肉苁蓉营养采取的一种生态对策,当年生枝的生长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牡丹催花后复壮栽培根系生长及光合特性研究
高志民, 王莲英
2004, 17(4): 479-483.
摘要:
研究了牡丹催花后根系的营养状况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牡丹经催花后,无论是开花还是未开花(有叶无花),其根内养分含量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淀粉、N、P、K、Mg的含量明显降低,钙和游离硫的含量变化却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复壮栽培过程中,新生根主要分布于10~30cm的土层内,且新生根量秋后都比夏季多。同时,在复壮栽培第1、2年春季(5月下旬)牡丹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曲线都近似抛物线,呈单峰曲线变化;而夏季(7月中旬)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
基于生命表技术的胭脂虫适生性研究
张忠和, 陈晓鸣, 石雷, 徐珑峰, 万有铭, 和菊
2004, 17(4): 484-489.
摘要:
运用生命表技术,结合采样测定,对胭脂虫在干热河谷区、南亚热带区及中亚热带区的代表点上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热带地区胭脂虫雌成虫虫体较大,怀卵量较多,质量较大,种群趋势指数最大,为最适生区域;中亚热带区域胭脂虫最大,怀卵量最多,质量最大,但种群趋势指数小,世代历期长,年世代数少,为次适生区域;干热河谷区培育的胭脂虫雌成虫虫体小,怀卵量少,质量小,种群趋势指数较小,为适生区域;在各气候条件下,影响胭脂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因素为卵的孵化率及1龄若虫或2龄若虫期的强降雨。各试验点均未发现大量胭脂虫天敌。
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的研究
金静, 王远路, 刘建平, 刘会香
2004, 17(4): 490-494.
摘要:
对毛白杨、陕林4号杨、北京杨不同年龄枝条、树体空间层次的真菌种类、数量及季节动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组成不同,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毛壳属(Chaetomium)等为毛白杨上的优势菌种群;链格孢属、曲霉属、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等为陕林4号杨的优势菌种群;链格孢属、曲霉属、盾壳霉属(Coniothyri.um)、青霉属等为北京杨的优势菌种群。真菌种类及数量在树体空间层次的分布趋势是由上到下逐渐增多;真菌群落季节变化趋势为夏、秋季种类和数量稍高,春、冬季有所减少。
元宝枫叶内黄酮、绿原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苏建荣, 罗香, 杨文云, 邓疆
2004, 17(4): 496-499.
摘要:
通过对不同月份元宝枫叶产量和叶内黄酮、绿原酸含量的动态研究表明:元宝枫叶内黄酮的含量以8月份最高,含量达5.73%;绿原酸含量以6月份较高,含量最高达4.13%。元宝枫单株叶产量以8月最高,产量达131g。7月份和8月份单株叶内黄酮和绿原酸较高,其中黄酮含量8月份最高,平均每株含7.50g;绿原酸含量7月份最高,平均每株含4.39g。不考虑其它因素情况下,7月份和8月份是采摘元宝枫叶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