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1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原植原体分离物的组织培养保藏和嫁接传染研究
田国忠, 温秀军, 李永, 孙朝晖, 赵玉芬, 郭晓军, 黄钦才, 李志清, 赵俊芳
2005, 18(1): 1-9.
摘要: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
黄土丘陵区金矮生苹果园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
周泽福, 刘致远, 张光灿
2005, 18(1): 10-15.
摘要:
在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Li.Cor6200便携式光合仪和Li.Cor1600便携式稳态气孔计,对9年生金矮生苹果树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光合作用生理参数为指标对苹果园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了分级与评价。结果表明:苹果园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1.5%以下为"无效水";21.5%~46.5%为"低产低效水";46.5%~65.0%为"中产高效水";65.0%~75.0%为"高产中效水";75.0%~79.0%为"中产低效水";79.0%以上也属于"低产低效水"。依据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林业生产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土壤水分管理思想,确定金矮生苹果园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6.5%~65.0%;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0%左右,此土壤水分可使苹果树达到获得高产高效的生产水平,称之为"高产高效水"。
单叶省藤与石梓间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杨锦昌, 尹光天, 许煌灿, 李荣生, 冯昌林, 卢立华
2005, 18(1): 16-21.
摘要:
评价了13a经营期内5种采收方式下单叶省藤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了间种对上层林木生长收获的影响以及对林地经济收益贡献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初采年龄和采收间隔期对13a单叶省藤人工林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单叶省藤以9a初采和4a间隔期的采收方式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收益成本比分别为20255元·hm-2、20.08%、1.38;单叶省藤种植后对上层林木石梓的生长与收获量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20年生石梓林分的纯收益和净现值比未间种时分别减少4000、1500元·hm-2。通过综合分析,5种采收方式对整个林地经济收益仍有较大贡献,林藤间种产生的林地增益水平和净现值增量分别为12.49%~91.10%、706~5145元·hm-2。
修枝对福建柏林分生长及无节材形成的影响
肖祥希
2005, 18(1): 22-26.
摘要:
1998—2002年在福建省南靖国有林场对6年生福建柏林分进行的修枝试验表明:修枝促进林分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修枝4a后,树高生长增加10.5%~20.9%,胸径生长增加2.6%~8.1%,单株生物量增加14.9%~37.2%,单株材积增加18.2%~44.3%,材积生长率提高3.48%~7.32%,林分蓄积量增加6.84~16.68m3·hm-2,其中促进林分生长效果最好的处理是修枝强度为50%;修枝降低了福建柏林木的尖削度,与对照相比较H/D值增加了7.0%~14.1%;在一定修枝强度范围内,修枝促进福建柏圆满度的增加;6年生开始修枝对降低尖削度、提高材积增长速率、促进节疤愈合效果最好,其次是5年生,11年生为最差;6年生的福建柏林分,在修枝强度为50%的条件下,树高、胸径、单株生物量、单株材积、材积生长率等以1200株·hm-2保留密度为最好。修枝强度和修枝间隔期可通过侧枝相对生长量法确定。
木荷地理种源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曾志光, 肖复明, 包国华, 叶金山, 王胜亮, 聂煜, 王城辉, 刘金生
2005, 18(1): 27-30.
摘要:
对采自6省(区)37个木荷种源种子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木荷种源间苗高、地径、生物量有着极显著的差异,且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木荷苗高生长以8-9月份为速生期,这时期的生长占年生长的50%~56%,苗高和地径生长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通过木荷种源选择,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初步筛选出广东开平、阳山、韶关,福建华安,江西上犹等苗期生长表现突出的种源。
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在森林景观分类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陆元昌, 陈敬忠, 洪玲霞, 雷相东
2005, 18(1): 31-35.
摘要:
以吉林省旺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例,在地面调查数据和LandsatTM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的基础上,以ER.DAS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和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利用基于二类调查数据取证遥感分类技术,对其森林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得到金沟岭林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图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的一套实用技术方法可为宏观上快速提取森林景观要素及空间格局状态提供技术参考,结果可为进一步森林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地锦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
李正红, 孙振元, 刘秀贤, 彭镇华
2005, 18(1): 36-40.
摘要:
以地锦幼胚为外植体,接种在附加6.BA2mg·L-1及2,4.D0~4mg·L-1的改良B5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愈伤诱发率0~100%.对诱导出的愈伤组织采用6.BA和2,4.D不同浓度组合的培养基进行继代,对能稳定继代的愈伤组织,以改良B5为基本培养基进行分化培养,采用L16(44)正交设计,研究6.BA、NAA、AC及LH四因素不同浓度组合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地锦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培养基为:愈伤组织诱导:改良B5+6.BA2.0mg·L-1+2,4.D2.0mg·L-1;愈伤组织继代:改良B5+6.BA2.0mg·L-1+2,4.D1.0mg·L-1;胚状体分化及萌发:改良B5基本培养基。胚状体诱发率33%,成苗率53%,移栽成活率85%。胚状体为外起源发生方式,经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形胚等阶段发育成熟。
泡桐杂种花的形态变异分析
茹广欣, 袁金玲, 明军, 郝邵菊, 王豁然
2005, 18(1): 41-46.
摘要:
对泡桐不同种间杂交后代花的性状进行了研究,多数性状在不同杂种间差异显著,花序长、花序宽及花序分枝角度等诸多性状受遗传控制较强。花序形状、花冠内斑点的疏密度及斑点大小等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杂交后分化程度较高。萼裂的浅对深、总梗的长对短在遗传上表现为显性。多数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花序和果实特征在整体表现上占主导作用,可以作为泡桐杂种分析的主要因素,在进行杂种定向选择与培养时应兼顾相关性状的表达。
山茱萸幼树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孟平, 张劲松, 高峻
2005, 18(1): 47-51.
摘要:
采用Li.6400光合分析仪,研究了太行山退耕还林地山茱萸幼林在20℃温度条件下,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及不同CO2浓度内的叶片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00μmol·moL-1CO2浓度条件下,山茱萸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PAR之间的回归方程:Pn=-8×10-6PAR2+0.0222PAR+1.9509,相关系数可达0.9524(n=33);光饱和点、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387.50μmol·m-2·s-1、17.4μmol·m-2·s-1、0.0663mol·moL-1;叶片蒸腾速率(Tr)与PAR间回归方程:Tr=0.0013PAR+5.637,线性相关系数达0.9830;叶片水分利用率(WUE)随PAR增强呈明显的抛物线状变化趋势,二者相关系数可达0.9222(n=33);(2)1200μmol·m-2·s-1PAR条件下,Pn与[CO2]之间回归方程Pn=-2×10-5[CO2]2+0.0502[CO2]-2.9656,相关系数接近于1.0(n=30),CO2饱和点、补偿点及羧化效率分别为1255μmol·moL-1、60.5μmol·moL-1、0.0406;Tr随[CO2]的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但二者关系并不明显,WUE与[CO2]之间回归方程为:WUE=-4×10-6[CO2]2+0.0084[CO2]-5.5052。相关系数接近于1.0(n=30)。
地锦和五叶地锦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初步研究
付彦荣, 孙振元, 赵梁军, 韩益
2005, 18(1): 52-56.
摘要:
将地锦和五叶地锦杂交,未能获得杂交种。对人工辅助自交和杂交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情况进行了荧光显微观测。观察发现:人工辅助自交后,花粉粒可在各自柱头表面正常萌发,花粉管可伸入花柱内。将地锦和五叶地锦杂交时,多数花粉粒不能在柱头表面萌发,或者花粉管呈卷曲、先端膨大、破裂等异常现象。授粉后2~48h的花柱中,未观察到花粉管。由此推断,地锦和五叶地锦之间的不亲和发生在柱头表面。
尾叶桉二代测定林家系的综合评选
李光友, 徐建民, 陆钊华, 杨伟东, 杨国清, 钟罗生
2005, 18(1): 57-61.
摘要:
对49个家系的尾叶桉测定林各年度生长性状进行分析与遗传评估,结果表明:各年度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分枝、干形和保存率在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保存率的累积贡献率达95.45%,此4因子是综合评定家系时采用的;以家系群体平均选择指数I0为基准,两种选择标准下的家系材积增益,3年生时为7.63%~15.80%,4年生时为3.92%~10.39%,5年生时为6.08%~23.53%;以选择指数为指标,5年生时入选的5个优良家系是:109,113,66,81和100号。
松墨天牛幼虫生息坑道的研究
赵锦年
2005, 18(1): 62-65.
摘要:
松墨天牛幼虫在松树内钻筑的生息坑道对其生存和繁殖具重要意义。研究显示:松墨天牛幼虫坑道数量分布与不同松树高度、胸径、株内高度、树干皮层厚度有着密切关系。幼虫坑道数量比率随不同松树高度、胸径的增加而增高,与株内不同高度区域的材积大小无关。平均树高4~6m和8~9m的马尾松,幼虫坑道分布率以树高2~3m和3~4m处为最高。马尾松和黄山松寄主上,幼虫坑道分布率分别以1.1~2.0mm和3.1~4.0mm厚的皮层为最大。为阻止同类幼虫侵入坑道,幼虫以啮木发出警示声,平均每次持续2min35s。
强沙尘暴降尘对北京土壤的影响
张万儒, 杨光滢
2005, 18(1): 66-69.
摘要:
对2002年3月袭击北京的强沙尘暴降尘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沙尘暴降尘给北京土壤带来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大量粉砂粒,也带来了可作为天然有效化学肥料的大量有效养分和交换性离子,丰富了北京土壤的有机质、全N、大量元素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提高了北京土壤的潜在肥力;强沙尘暴还给北京土壤带来了大量可溶性盐分和重金属微量元素污染物,影响了北京土壤环境的质量。
低温条件下苏云金芽孢杆菌增效剂的研究
阿地力·沙塔尔, 张永安, 王玉珠
2005, 18(1): 70-73.
摘要:
通过向Bt制剂中添加蔗糖、糖精、维生素C和几丁质酶等物质后发现,以上这些物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昆虫取食及提高Bt制剂杀虫效果的作用。其中糖精0.2g·L-1试验所设置的15、20、25℃条件下,刺激昆虫取食及提高Bt制剂杀虫效果的作用明显好于其它物质,与单用Bt相比,杀虫效果分别提高了39.9%、42.8%和29.4%。此外,增效剂的加入有利于加快Bt制剂的杀虫速度,提高害虫的早期死亡率。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张燕平, 赵粉侠, 刘秀贤, 郑益兴, 贺斌, 韦宇
2005, 18(1): 74-79.
摘要: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印楝树高生长量指标与坡位、土壤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速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合是影响印楝生长的主导因子。缺磷少氮和水分含量低是印楝人工林土壤的共同特点,在选择造林地或制定营林措施时应当引起重视。
木荷种源鲜叶抑燃和助燃性化学组分的差异
张萍, 周志春, 金国庆, 吴云生, 范辉华
2005, 18(1): 80-83.
摘要:
选择木荷15个代表性种源,以研究火险期鲜叶主要抑燃性和助燃性化学组分的种源差异及地理变异模式。结果表明,木荷叶片含水量、灰分、木质素、粗脂肪和苯.乙醇抽出物5个化学组分在种源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最高和最低种源测定值分别相差5%、31%、80%、66%和33%,尤以灰分和粗脂肪两组分的种源差异最大。木荷种源鲜叶的上述5个化学组分都呈现随纬度变化的地理模式,木质素和粗脂肪质量分数还与产地经度有关。较之于分布区北部的种源,木荷南部种源鲜叶的含水量、灰分等抑燃性组分质量分数高,粗脂肪、苯醇抽出物等助燃性组分质量分数低。木质素作为一种不易燃烧但燃烧时能释放大量热量的组分,呈与产地纬度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有异于含水量和灰分两个抑燃性组分的地理变异模式。结合苗期种源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分布区南部的种源生长快,根系发达、叶片数量多,鲜叶抑燃性组分质量分数高,助燃性组分质量分数低,因此防火性能较好。
中国纽扁叶蜂属一新纪录种(膜翅目,扁叶蜂科)
萧刚柔, 陈天林
2005, 18(1): 84-85.
摘要:
本文记述纽扁叶蜂属中国一新纪录种———珍珠梅纽扁叶蜂Neuro to masi birica Gussa kovskij。其中卵、幼虫及蛹(浸渍标本)的形态均为首次记载。
沿海城市惠安县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范少辉, 洪志猛, 叶功富, 刘荣成, 张建生, 肖胜
2005, 18(1): 86-90.
摘要:
以沿海小城镇惠安县为例,确立了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结构、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值、现状值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并依据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惠安县城市森林现状进行评价并对2010年和2020年城市森林达到的目标进行规划。结果表明:若规划目标能够实现,2010年和2020年惠安县城市森林的综合状况将分别优于现状的1.932倍和2.943倍。2010年其结构、功能和协调性分别提高到现在的1.706、1.815和2.564倍,而2020年分别提高到现在的2.648、2.589和4.269倍,城市森林综合质量将有较大提高。
木荷种源苗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差异
余琳, 张萍, 周志春, 金国庆
2005, 18(1): 91-94.
摘要:
利用28个木荷种源的苗期测定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源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显示:木荷苗期单株及其根、茎、叶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种源区间和种源区内不同种源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区内种源间,其次是来源于不同种源区间。木荷苗期单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典型的纬向渐变模式,即南部种源区中部种源区北缘种源区,而与经度的相关性较小。研究发现,不同种源区间木荷干物质积累量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分配比例(即根冠比)遗传分化较小,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区内种源间,木荷种源根冠比表现为随机变异的地理模式,自然分布区内降雨量丰富,较少干旱胁迫可能是其主要的原因之一。
桃仁蜂羽化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的研究
王西南, 赵克, 褚秀梅, 李萍, 鲍竹芳, 段春华
2005, 18(1): 95-97.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桃仁蜂成虫羽化期相对紧凑、集中,呈单高峰曲线。桃仁蜂成虫羽化出核具有明显的时段性,高峰时段为7:00—8:00,占总数的78.35%。羽化出核数量与气温关系密切,采用多种代换方式组建累积羽化率(%)(Y)与累积日均温(℃)(X)的单因子测报模型为Y=0.012466X+1.620477,测报准确率达到80.29%~93.84%。
美国枫香茎段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苏梦云
2005, 18(1): 98-101.
摘要:
北美红杉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陈芳, 马显达, 陈娟, 左显东
2005, 18(1): 102-105.
摘要:
灵芝属木质素降解高效菌株筛选
张金萍, 王敬文, 姜景民, 杨卫东
2005, 18(1): 106-10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