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20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云南红豆杉简并锚定微卫星-PCR反应体系优化研究
缪迎春, 苏建荣, 张志钧
2007, 20(6): 739-743.
摘要:
采用交互正交设计L64 (421 )对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简并锚定微卫星-PCR反应体系分别进行了5因素( Taq酶;Mg2+ ; dNTP;DNA及引物) 4水平的优化筛选, SAS软件统计分析表明: 3个单因素( Taq酶;Mg2+ ; dNTP)和2个交互作用(Taq ×Mg2+ ,Mg2+ ×dNTP)对此反应体系有显著影响作用。云南红豆杉简并锚定微卫星- PCR反应的优化体系是: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有1 ×PCR buffer, Taq酶4 U,Mg2+ ( 2. 0 mmol·L-1 ) , dNTP ( 0. 4 mmol·L-1 ) ,DNA 75 ng,引物(1. 0μmol·L-1 ) ,退火温度(54 ℃) 。交互正交设计既能快捷有效地筛选出最佳PCR反应体系,又能揭示试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扩增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更客观、准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北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
李正才, 徐德应, 傅懋毅, 孙雪忠, 奚金荣
2007, 20(6): 744-749.
摘要: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 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增加, 30 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 (2)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21. 1% ,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48. 5%; 1m深度以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 (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次生林转变成长期经营的农耕地后,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22. 5% ,而转变成长期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则下降51. 4%; 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集约经营毛竹林、杉木林和早竹林。
不同肥料对冬枣果实品质发育的影响
胡新艳, 王贵禧, 梁丽松, 续九如
2007, 20(6): 750-754.
摘要:
在冬枣生长期施用氨基酸肥、矿物质肥和稀土肥等3种肥料,研究了3种肥料对果实品质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肥料处理都促进了冬枣果实的横向生长及单果质量的增加,稀土肥和矿物质肥的效果更明显; 3种肥料处理都提高了冬枣果实的总糖含量,含糖量上升主要集中在花后70~90 d,以双糖积累为主,其中矿物质肥的效果最明显;在花后90~110 d,冬枣果实的果糖和葡萄糖快速增加,氨基酸肥和稀土肥明显地提高了这2种单糖的含量,氨基酸肥和矿物质肥都提高了冬枣果实生长后期维生素C含量,而稀土肥使果实维生素C下降;矿物质肥和氨基酸肥处理后的冬枣果皮比对照薄,稀土肥加厚了冬枣果皮厚度。3种肥料的肥效为:矿物质肥>氨基酸肥>稀土肥。
崖柏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王祥福, 郭泉水, 刘正宇, 任明波, 巴哈尔古丽, 罗正均
2007, 20(6): 755-762.
摘要:
通过样地调查法对崖柏群落的植物组成进行调查, 在此基础上对崖柏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以崖柏为优势的群落共出现种子植物73科150属242种, 表征科有桦木科、漆树科和荚蒾科, 单种科和单种属所占比例较大;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 以温带成分为主, 说明以崖柏为优势的群落区系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质明显。区系指数分析表明: 世界广布、北温带广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对崖柏群落种子植物区系性质影响极大。
花卉认证对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影响
王雁, 吴丹
2007, 20(6): 763-767.
摘要:
论述了花卉认证在中国的发展,从花卉生产、花卉贸易、花卉产业结构调整、花卉产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等方面分析了花卉认证对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和实施花卉认证标准和体系将全面提升我国花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花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云蒙山典型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研究
郑景明, 张春雨, 周金星, 赵秀海, 余新晓, 秦永胜
2007, 20(6): 768-774.
摘要:
采用以树冠光竞争高度为基础的林分垂直层数量化方法研究了云蒙山几种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并将不同群落的垂直层划分结果与树高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在森林群落垂直层划分过程中,树冠光竞争高度附近的树被误划的几率较高;截止系数a = 0. 4时,平均误划率最低,为10. 10%。对几种森林群落结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森林群落垂直分层数与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树高变异系数及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变异系数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却均呈显著负相关。几种描述林分垂直结构的指标能很好地描述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层情况,同时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下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云南铁杉地理种源表型变异研究
李 立, 李 昆, 崔 凯
2007, 20(6): 768-774.
摘要:
分析了云南丽江、怒江、临沧、保山、普洱5个地区的9个云南铁杉(Tsuga dumosa(D.Don) Eichler)地理种源间的数量性状变异,进行了不同种源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间球果长、种翅长、种鳞数、千粒质量等12个数量性状指标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出形态分化是地理因子、水分因子、温度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得出地理变异在海拔梯度上呈连续渐变,在纬向上呈随机渐变。3年栽培试验表明不同地理种源苗木的高、径生长性状差异明显,以3年生苗高为依据筛选出月利、河源、山神庙、狗钻洞4个优良种源。
小桐子繁育系统与传粉生态学研究
李昆, 尹伟伦, 罗长维
2007, 20(6): 775-781.
摘要:
在野外定位观测小桐子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开花动态、传粉方式,用杂交指数(OCI) 、花粉/胚珠比( P /O) 、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分别测定小桐子的繁育系统。结果显示: (1)小桐子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同序。雄花单花期2 d,雌花单花期5~8 d,雌花直径略大于雄花。(2)雄花开花后9 h内花粉活力较高, 24 h后花粉活力明显降低, 48 h后花粉基本散失活力;雌花柱头可授性在开花后4 d内最强, 5~8 d可授性开始降低,第9天基本失去可授性。(3)传粉方式以虫媒传粉为主,为虫媒植物。(4)繁育系统检测结果为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活动才能完成授粉过程。
蚕蛹多糖的碱液提取及免疫活性初步研究
孙龙, 冯颖, 何钊, 马涛, 张欣
2007, 20(6): 782-786.
摘要:
以多糖含量为指标,以碱液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实验因素和水平,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蚕蛹多糖进行了碱液提取研究。结果表明,碱液提取蚕蛹多糖的最佳实验条件是碱液浓度0. 02 mol·L-1、提取温度80 ℃、提取时间3 h。在此最佳实验条件下所得的蚕蛹多糖粗品中总糖含量为27. 9% ,氨基酸总量为35. 85% ,蛋白含量为38. 1%。免疫活性实验显示,该多糖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清溶血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蚕蛹碱提粗多糖可以明显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京2杨组培条件的优化及再生体系建立
张蕾, 苏晓华, 张冰玉, 黄秦军, 张香华, 李义良
2007, 20(6): 787-793.
摘要:
以京2杨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影响其组培苗生长的关键因子及组培苗生长的最佳条件,并为其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京2杨组织培养的最适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继代培养基和不定芽最佳生根培养基均为1 /2MS +NAA 0. 08 mg·L-1 + IBA 0. 08 mg·L-1 ;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碳不利于京2杨生长;光周期对京2杨的生长影响较小,但光照强度和继代培养基pH值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最适光照强度为2 500 lx,最适pH值为6. 5;无菌苗叶片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 + BA 1. 0 mg·L-1 +NAA 0. 1 mg·L-1 ,叶柄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 +BA 1. 0 mg·L-1 +NAA 0. 2 mg·L-1。
大果沙棘不同品种的生长性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张建国, 段爱国, 罗红梅, 单金友, 何彩云
2007, 20(6): 794-800.
摘要:
在黑龙江绥棱和内蒙古磴口试验区对13个大果沙棘品种的生长性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大果沙棘的叶片长度在不同试验点间差异不明显,磴口试验点的叶片宽度不同程度地比绥棱试验点小,同一试验点不同品种的叶片长度与宽度亦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沙棘叶片长度明显小于引进大果沙棘品种,宽度与引进品种相近;磴口试验点叶片长宽比明显高于绥棱,叶片长宽比的大小可作为衡量品种抗逆性或者适应性的一个指标。(2)不同大果沙棘品种的枝刺数具有很大的不同,且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枝刺数并不完全一致,在磴口试验点,许多品种的枝刺数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可能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或反应;中国沙棘枝刺数量多,为长期适应干旱瘠薄环境的结果。(3)大多数大果沙棘品种在磴口试验点的株高、地径及冠径均低于绥棱试验点,中国沙棘生长旺盛,其株高、地径及冠径均明显大于大果沙棘。( 4)品种不同丰产性也不同,而且产量的年度稳定性相差很大,在试验林进入盛果期后,一些大果沙棘品种产量可达到10 000 kg·hm-2。(5)不同试验点不同品种的生长指标与产量的线性相关性强弱不一致;从生长指标的大小可对产量进行有效预测,而准确的预测还需要进行连续的生长观测和产量测定,以建立完善的沙棘产量预测体系。
树冠特征对小黑杨木材性质和生长量的影响研究
王小青, 刘杏娥, 任海青
2007, 20(6): 801-806.
摘要:
以小黑杨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树冠特征对木材性质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树冠特征对木材基本密度影响不显著;对抗弯弹性模量(MOE)和顺纹抗压强度影响显著,对抗弯强度(MOR)影响不显著;对纤维长度、纤维宽度以及纤维长宽比影响不大;对胸高处湿心材、边材影响极显著。MOE、MOR和顺纹抗压强度与冠幅、冠长呈负相关。线性回归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顺纹抗压强度与冠幅的关系, R2值达到0. 61;纤维长度、宽度与冠幅、冠长呈一定的正相关;湿心材面积、边材面积与冠幅、冠长呈高度正相关,边材面积与冠幅间存在密切的线性关系,方程的R2值达到0. 78,二次多项式方程能很好地拟合湿心材面积与冠幅的关系, R2值为0. 91。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树冠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孔庆云, 辛学兵, 黄界
2007, 20(6): 807-813.
摘要:
2001年10月15日至25日在色季拉山生态系统定位站原始冷杉林,采用标准地调查取样与实验室分析,测定了其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林冠的养分,结果表明: 1年生叶片养分总含量是多年生叶片的1. 12倍;叶片在树冠阳面养分总含量高于阴面;林冠的不同高度叶片的养分含量不同;同一枝条不同部位的叶片在养分含量上也有一些差异。枝条与叶片有着相似的养分含量分布规律,这种一致性说明在养分的分配、积累过程中,枝条和叶片对养分的利用是同步的。
翅荚木地理种源苗期遗传性状变异
柳新红, 何小勇, 袁德义, 王军峰, 葛永金
2007, 20(6): 814-819.
摘要:
对采自翅荚木主要分布区的9个种源进行了苗期试验, 结果表明: 翅荚木苗期叶片小叶宽度、长度和面积存在极显著差异, 并与种子的大小和千粒质量相关; 不同种源间的苗高、地径及苗木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翅荚木苗木喜阳耐高温, 7?? 8月地径生长量占全年的47. 38% ~ 51. 90%, 高生长量占全年的62. 82% ~ 69. 06%。因此, 抗寒性等特异性状的选择应该成为翅荚木种源选择的重点, 单株选择是培育速生良种的关键。
华北山区非主要生长季典型人工林土壤呼吸变化特征
王鹤松, 张劲松, 孟平, 高峻, 贾长荣
2007, 20(6): 820-825.
摘要: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利用L i-810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及AR-A-ECH土壤温度湿度自动观测系统,观测了华北山区30年生侧柏和25年生栓皮栎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及湿度,分析了非主要生长季土壤呼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晴或多云条件下, 2种人工林林地土壤呼吸速率都明显高于阴天,但日变化均不明显;整个非主要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SRR)呈现出明显的日际变化特征;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 SRR 呈显著降低的趋势,在2月份,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进入3月中旬则迅速回升,降雪使SRR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整个非主要生长季,侧柏林地与栓皮栎林地的平均SRR分别为0. 61、0. 39μmol·m-2 ·s-1。( 2) 2种人工林林地地表及地下5、10、15、20 cm深处土壤温度与SRR都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 p pp < 0. 01) ,且比较偏相关系数表明:影响2种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最主要土壤环境因子都是土壤温度。
山东石灰岩山地植被结构与演变
房用, 杜宁, 王淑军, 王月海
2007, 20(6): 826-834.
摘要: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 对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和博山区两处代表性的石灰岩山地植被于2001年和2005年进行2次调查, 从群落物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方面对山东石灰岩山地植被的现状进行了生态学分析, 并将2001年作为有人为干扰情况下的植被现状, 人工封育5 a后的2005 年作为经过人工封育的自然恢复现状, 对石灰岩山地植被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石灰岩山地植被的现状相对较差, 群落的层次性不明显, 灌草层的优势种为黄荆和结缕草, 经过人工封育, 灌草层的优势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两地的植被还处于演变过程中, 但没有达到演替的程度, 沂源样地的情况和演变程度均要强于博山; 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不一致, 经过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可以得出两地的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都有所上升; 物种优势度、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三者之间2001年相关关系不显著, 但2005年相关关系显著, 并且有从无直线相关到有直线相关, 从直线相关到对数相关的变化趋势。
几种酚酸对毛竹种子发芽的影响
郑仁红, 顾小平, 岳晋军, 苏文会
2007, 20(6): 835-840.
摘要:
针对连续多年覆盖后雷竹林产生的衰退减产问题, 从竹林覆盖物料对竹子的化感作用角度对衰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外施不同浓度和种类的酚酸以及稻草、竹叶水浸液对毛竹种子进行发芽实验, 以探求酚酸等化感物质对竹子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随处理液浓度的上升, 几种酚酸和稻草、竹叶水浸液对毛竹种子的抑制作用增强。稻草、竹叶2种覆盖物1倍浸提母液处理后长出的种子胚根迅速失活死亡, 5、10倍2种浸提母液对发芽势、胚根长度、胚根质量有促进作用。100 mg·L-1酚酸或混合酚酸液使胚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减少24. 49% ~ 48. 99%, 胚根质量减少9. 17% ~ 38. 08%; 500 mg·L-1酚酸或混合酚酸液可使胚根长度减少73. 48% ~ 88. 63%, 胚根质量减少76. 00% ~ 90. 83%。据此认为, 覆盖物产生并在土壤中累积的大量酚酸可抑制竹林根系生长, 并导致雷竹林经连续多年覆盖后衰退和减产。
毛竹林竹冠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刘怀, 赵志模, 徐学勤, 李映平
2007, 20(6): 841-846.
摘要:
以套网振落法在“蜀南竹海”毛竹竹冠采到昆虫113种(类) ,隶属于13目, 54科。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中优势度最明显的为同翅目类群,在4个调查样地林区内,其相对多度为30% ~51% ,其次是蜘蛛类,相对多度为19%~43%。昆虫亚群落的优势物种为同翅目的一种小绿叶蝉( Em poasca sp. ) ,且该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4个调查样地林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趋势为Ⅲ号样地林区> Ⅱ号样地林区> Ⅰ号样地林区> Ⅳ号样地林区;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则为Ⅱ号样地林区> Ⅲ号样地林区> Ⅳ号样地林区> Ⅰ号样地林区,表明Ⅱ号样地林区由于环境条件和林相特点致使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其他林区大。群落多样性指数(H′)的季节动态表现为低→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5—6月和8—9月。以竹冠节肢动物群落内主要类群的物种数和多度为变量,对不同样地林区4—10月的7次调查样本进行群落季节格局的最优分割分析,结果表明最适分割数为5,该分割将群落的季节动态区分为5个时期,该划分基本反映出竹冠主要害虫的发生、消长与气候的年变化和竹林季相的关系,对于指导毛竹害虫综合治理有重要意义。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寄主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Ⅱ)
毛得奖, 朱亚玲, 项存悌
2007, 20(6): 847-853.
摘要:
感染冰核细菌溃疡病的杨树树皮的果胶质含量比健株略高。病株树皮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总体水平上要低于健株。病株的单糖含量在25 ℃以上气温时高于健株,在20 ℃以下气温时却低于健株;在双糖含量上,基本上是健康植株高于患病植株。在病情轻微的情况下,病株树皮的叶绿素含量要高于健株,但在病情较重的情况下,病害能破坏叶绿素。
影响聊红槐离体叶片再生因子的研究
邱艳昌, 段祖安, 张金芳, 张现广, 刘玮
2007, 20(6): 854-858.
摘要:
蔗糖浓度对聊红槐试管苗的增殖倍数的影响较小, 但影响试管苗的生长形态, 在WPM 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由原来20 g? L-1增加到60 g? L-1时, 叶片由皱褶变为正常, 颜色变为深绿。经过以下培养程序可以建立叶片再生体: 将聊红槐增殖分化苗接种于WPM (附加6-BA 2. 0 m g? L-1 + NAA 0. 05 mg ? L-1 + 蔗糖20~ 60 g? L-1 + 琼脂7. 0 g? L-1 )上, 继代培养20 d, 获得分化型试管苗; 剪取叶片投入1 mg? L-1V c无菌水浸泡1~ 3 m in, 接入W PM( 附加6-BA 2. 0 m g? L-1 + NAA 0. 1 mg? L-1 + 蔗糖40 g? L-1 + 琼脂7. 0 g? L-1 )上, 光照培养30~ 40 d, 获得剪切口组织脱分化; 环境控制( 光照时间12 h, 暗培养12 h, 光强2 000 1x, 温度25 ; 黑暗温度15 , pH 值5. 8)下培养20~ 30 d, 诱导出绿色愈伤组织; 转接WPM 培养基( 附加6-BA 4. 0 m g? L-1 + NAA 0. 05 mg? L-1 + GA 2 m g?L-1 + 蔗糖60 g? L-1 + 琼脂7. 0 g? L-1 )上, 培养后由绿色愈伤组织萌发出不定芽, 再生不定芽率为89%。
免修、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阻火机理研究
洪长福
2007, 20(6): 859-863.
摘要:
利用山沟、小山脊呈?? 鸡爪型 分布的特点, 在沟边和小山脊采取不同措施营建高阻火效能、低维护成本的免修、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 并研究其阻火机理。对火环境主要因子调查分析表明: 免修复层防火林带衰减光照能力强, 降温保湿效果好, 挡风能力强, 乔木、灌木、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以及土壤的含水率高, 阻火效果最好; 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阻火效果次之, 山脊单层防火林带阻火效果最差。因此, 应充分利用沟边残存阔叶林和沟边小山脊特有的湿润环境, 营建免修、半免修复层新型防火林带, 并对现有单层防火林带进行改造。
黄金竹——云南西部巴山木竹属一新种
史军义, 易同培, 姚俊, 杨林, 王海涛
2007, 20(6): 864-866.
摘要:
报道了产于云南西部的巴山木竹属一新种, 它被命名为黄金竹。
基于减少对环境影响的采伐方式的森林采伐作业规程进展
张会儒
2007, 20(6): 867-871.
摘要:
介绍了国际上基于减少对环境影响的采伐理念的区域级或国家级的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包括: 斐济的??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森林采运方法规范 、亚太林业委员会的??亚太区域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和中国的??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这些规程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注重效率为基本原则, 目的是通过技术的改进, 严格控制森林的过度消耗, 减少采伐活动对森林及其环境的负面影响, 提高劳动效率和木材的利用率, 处理好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平衡, 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针对我国森林采伐规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分类制定不同区域的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及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监督体系的建议。
地锦叶片正丁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
刘华玲, 马欣荣, 孙振元
2007, 20(6): 872-875.
摘要:
中国粉孢革菌科一新记录属(白缘皱孔菌属)和一新记录种(拟软白缘皱孔菌)
周绪申, 姜俊清, 刘桂芹, 戴玉成
2007, 20(6): 876-878.
摘要:
野生花卉多花胡枝子种子萌发特性
郑健, 李新凤, 关楠, 吴超, 郑勇奇
2007, 20(6): 879-882.
摘要:
干季核桃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马长明, 翟明普
2007, 20(6): 883-88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