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2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祁连山中部云杉林和高寒草甸土壤N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吴建国, 苌伟, 艾丽
2008, 21(2): 61-167.
摘要:
以正交试验好气培养土壤方法分析了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和高寒草甸下土壤N矿化及其与温度、湿度、土层和海拔的关系。结果显示:以土壤N矿化量极差计,土层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对土壤N矿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湿度影响较小;以土壤N矿化比例极差计,温度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对土壤N矿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湿度,土层影响较小。温度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对土壤N矿化量影响显著,对土壤N矿化比例影响却不显著( P P P P P P < 0. 05) 。Q10在0. 7~2. 0, 5℃升高到15℃较低,15℃升高到25℃及25℃升高到35℃下较高。说明祁连山高寒草甸和山地森林土壤N矿化受温、湿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印楝不同种源对温度变化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
郑益兴, 彭兴民, 张燕平
2008, 21(2): 131-138.
摘要:
利用L i2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大气CO2浓度370 ±10μmol·mol-1、空气相对湿度65% ±5%及一定光合有效辐射( PAR)条件下,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的净光合速率( Pn) 、气孔导度( gi) 、蒸腾速率(E) 、光呼吸( Pr)和暗呼吸(Rd)等生理生态指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印楝不同种源光合生理生态指标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印楝种源间Pn对温度的响应曲线呈抛物线型,在不同的生长季各种源的Pn最适温度不同,生长初期为28~29℃,盛期为32 ℃左右,生长末期为30 ℃,同等条件下,同一种源的Pn值生长盛期>初期、末期,不同种源的Pn值Kalyani (KA)种源>New Delhi (CK)种源> Jodhpur (MA) > Kulapachta (KU)种源;印楝不同种源的gi和E随温度变化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抛物线型,而盛期则呈直线型,同等条件下,种源间的gi和E的大小排序略有差异,总体上为KA >CK >MA > KU;印楝种源间Pr和Rd随着温度升高都呈指数增长态势,同温条件下,暗呼吸值大于光呼吸,二者在不同生长季节的排序为生长初期>盛期>末期,而在同一生长期内,种源间Pr和Rd大小排序为KA > CK >MA > KU。
华南乡土树种在松杉林下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张浩, 庄雪影, 黄永芳, 赖植添, 邹寿明, 何汉波
2008, 21(2): 139-144.
摘要:
研究了11种华南乡土阔叶树种幼树在广东增城市林科所松杉人工林林下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 4种壳斗科植物黎蒴、米锥、甜锥和槟榔青冈在移植后5 a均具有较高的树高和冠幅生长量,可作为人工林改造优良树种;香椿在前期生长表现良好,而移植后4~5 a生长速度有所下降,反映该树种随着年龄增长,其需光性加强,该树种仅适用于低密度人工林的改造;石笔木生长虽然稍慢,但其耐荫性较强,在林下生长良好,可作为次生林改造树种;樟树、枫香和火力楠等树种在林下生长不良。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松杉林下植物以耐荫性和鸟播植物为主。
聚果榕雄花前期隐头果内小蜂瘿花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
翟树伟, 杨大荣, 彭艳琼
2008, 21(2): 145-149.
摘要:
雌雄同株榕树聚果榕隐头果内的瘿花在雄花前期分层明显,根据花梗长度的不同,可分为3层:靠近果腔的内层(花梗长度为5. 13 ±0. 65 mm) ,中层(花梗长度为3. 60 ±0. 47 mm)以及靠近果壁的外层(花梗长度为1. 32 ±0. 15 mm) 。3个层次的瘿花子房大小明显不同,内层瘿花子房显著大于中层和外层子房。各种小蜂所占据的瘿花子房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 Platyneu ra testacea显著大于其它各类小蜂所在子房的大小, P. m ay ri的瘿花子房大小与A pocrypta. westwoodi和Apocrypta sp. 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P. agraensis与传粉榕小蜂。传粉榕小蜂所在的瘿花子房倾向于分布在内层以及中层,而非传粉小蜂则多居于外层瘿花子房中,造瘿者P. testacea所在的瘿花分布格局与其它非传粉小蜂的不同,而与传粉榕小蜂的相似。无论是造瘿类还是寄生类非传粉小蜂对榕树种子和传粉榕小蜂种群发展均不利。
不同品种板栗贮藏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徐娟, 梁丽松, 王贵禧, 马惠铃
2008, 21(2): 150-153.
摘要:
通过对全国9个产区12个品种板栗贮藏前及0 ℃贮藏6个月后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品种板栗贮藏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前,各品种板栗含水量均较高,为52. 47%~61. 30%;脂肪含量较低,为11. 5~30. 0 g·kg-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51. 53~57. 93mg·g-1 ;可溶性糖含量低,为67. 3~146. 4 g·kg-1 ;淀粉是板栗的主要贮藏物质,含量达561. 8~727. 1 g·kg-1。冷藏6个月后,各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含水量下降了1. 23%~5100%;可溶性蛋白质减少了0. 33% ~13. 38%;脂肪、淀粉下降幅度较大,分别降低了28. 5% ~70. 43%和25. 47% ~43. 80%; 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了23. 02%~160. 33%。贮藏前后各品种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显著性差异( P < 0. 05) ,且这种差异具有地区性。
柠条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纯化
邱枫, 许雷, 高洪文
2008, 21(2): 154-160.
摘要:
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分离纯化了真叶期柠条根、速生期柠条叶、茎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并测定了PAL全酶的分子量。用SDS-PAGE鉴定了全酶的组成,测定了各亚基的分子量。结果表明:柠条叶中存在306KD和222KD两种PAL,前者是由82KD和74KD亚基组成的异聚体,后者是由74KD亚基组成的同聚体;而柠条根和茎中仅存在74KD亚基组成的222KD全酶。该研究为pal基因的克隆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盐胁迫下11个树种生理特性及其耐盐性研究
张华新, 宋丹, 刘正祥
2008, 21(2): 168-175.
摘要:
以11个树种实生幼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3、5、8、10 g·kg-1 )NaCl溶液进行浇灌处理,研究了盐胁迫下各树种的生理特性,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 (1)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各树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和质膜透性在树种间差异较大; ( 2)盐处理后,不同部位(根、茎和叶)Na+含量明显增加, K+含量随树种不同表现各异, K+ /Na+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且根中Na+含量明显比叶中的高; (3)日本丁香、银水牛果、榆桔和三裂叶漆的耐盐碱能力较强,豆梨、欧洲荚蒾、沃氏金链花及鹰爪豆具有中高度耐盐碱能力,而金雀儿、甜桦和光叶漆稍差,具有中度耐盐性。本研究为11个树种耐盐性标准的制订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白桂木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范繁荣, 潘标志, 马祥庆, 沈琼桃, 谢荣樟
2008, 21(2): 176-181.
摘要: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白桂木5个种群进行统计分析,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应用聚集强度指数进行种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白桂木种群结构呈纺锤形,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趋势;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Ⅱ型;种群分布格局整体呈聚集分布。
青藏高原高寒沙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青海贵南县为例
冯益明, 吴波, 卢琦, 王学全, 杨恒华, 孙德福
2008, 21(2): 182-187.
摘要: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 (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 (2) 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 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 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年期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共存。另外,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向其他景观类型转移数量很少,贵南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重道远。(4) 贵南县2016年景观格局预测显示:到2016年,草地、建筑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积下降,贵南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
北京西部小型沙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杨志国, 赵秀海, 周效明, 侯丽英, 李玉杰, 陈万明
2008, 21(2): 188-193.
摘要:
对北京西部黄羊滩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3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随演替的进展呈增加的趋势,每一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优势种群。藜科植物是流动沙地的先锋植物,在植被演替早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各阶段种类数量比较稳定;菊科植物属于演替的过渡类群,只是在半固定沙地阶段表现出较高的优势度;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成为固定沙地生态功能的主要维持者。随演替的进展,初期占绝对优势的1年生植物逐渐被多年生植物替代,沙地植被向杂草类草原方向发展,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各阶段群落间的生态距离较远,在人工植被建设时应根据沙地环境条件选择最佳植物种和配置。
油桐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李鹏, 汪阳东, 陈益存, 张小平
2008, 21(2): 194-199.
摘要:
在油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为了获得清晰可靠、重复性强的ISSR扩增结果,综合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两种方法对影响油桐ISSR-PCR反应结果的4个因素( Taq酶、Mg2+ 、dNTP、引物)进行优化试验。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各因素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找出最佳反应水平。正交设计选用L9 (34 )方案,采用直观分析获得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最终建立了油桐ISSR2PC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即在20μL反应体系中, Taq DNA聚合酶1. 0 U,Mg2+ 2. 0 mmol·L-1 , dNTP 0. 20 mmol·L-1 ,引物0. 4μmol·L-1 , 1 ×PCR缓冲液, 40 ng模板DNA。
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杨振寅, 苏建荣, 王云, 李正红
2008, 21(2): 200-205.
摘要: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Patrick物种丰富度指数( S )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Simp son优势度指数(D ) 、Alatalo均匀度指数( E) 、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比较了元谋干热河谷10个主要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测定了不同群落的土壤养分。结果表明: (1)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S、H、D 值分别为3. 923~19. 583、0. 913~2. 000和0. 178~0. 510,且人工植物群落的S 值明显低于自然植物群落,具优势种乔木群落的H值较高,人工植物群落E值大于自然植物群落的特点; (2)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生长型的分析表明,按S指数排序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 (3)自然植物群落对立地土壤的维持明显高于人工植物群落,前者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明显高于后者。
辽西地区黑杨派纸浆材无性系生长与材性综合评价
李金花, 宋红竹, 牛正田, 张绮纹
2008, 21(2): 206-211.
摘要:
以辽宁西部的7个黑杨派优良无性系为试材,以13年生的生长量(胸径、树高、)和材性性状(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壁腔比和1 % NaOH抽提物)为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 6个性状在7个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胸径和树高的重复力较高。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法对7个无性系进行生长与材性综合评价,47号杨的综合表现最好,这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在无性系优劣排序上基本吻合,但无性系间的Ci值差异十分明显,而灰色关联度差异不大。此外,还对分析中各性状权重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引进树种印度黄檀解剖构造变异性质及其化学性质的研究
石雷, 孙庆丰, 邓疆
2008, 21(2): 212-216.
摘要:
采用木材定量解剖方法和木材化学性质分析方法,对引进的印度黄檀解剖构造性质径向变异特征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印度黄檀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均值分别是1 430. 87、18. 02μm,导管分子长度和直径平均值分别是204. 13、146. 46μm,微纤丝角平均值是12. 24°。印度黄檀的解剖构造特征的径向变异趋势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印度黄檀木材pH值为5. 39,其结果为开发和培育印度黄檀优质材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
粗放经营毛竹林鞭系和根系结构研究
周本智, 傅懋毅
2008, 21(2): 217-221.
摘要:
对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部大垅粗放经营毛竹林地下鞭系和根系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WinRH 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了竹根、鞭根各项数量指标。结果表明:粗放经营毛竹林鞭系总干质量、体积、长度和表面积分别为6 179. 44 kg·hm - 2、24. 57 m3·hm-2、84 872. 99 m·hm - 2和5 066. 10 m2·hm-2 ,竹鞭集中分布在0~30 cm土层中。粗放经营毛竹林竹鞭以3~4年生最多,各项指标均占40%左右, 1~2年生竹鞭比例很小,占10%左右,且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占该年龄竹鞭总质量的92. 65%。粗放经营毛竹林竹根、鞭根干质量分别为3 564. 92、5506. 28 kg·hm-2 ,长度分别为2. 24 ×107、6. 40 ×107 m·hm-2 ,鞭根数量大于竹根量,鞭根干质量、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竹根的1. 55、2. 86、1. 80和2. 52倍。在竹林地下系统中,鞭系干质量占40. 52% ,体积占67. 56% ,根系总长度约是鞭系总长度的1 000倍,根系的总表面积也是鞭系的20多倍。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对山桃光合及蒸腾等生理参数的影响
张淑勇, 刘致远, 周泽福, 张光灿
2008, 21(2): 222-226.
摘要:
应用英国PPS公司生产的CIRAS-2型光合作用系统,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测定了3年生山桃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叶片光合及蒸腾等生理参数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过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7. 3%、70. 1%、80. 2%时,光合速率的日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3: 00、9: 00、13: 00,分别为10. 51、12. 52、9. 25μmol·m-2·s-1 ,日均值分别为6. 83 ±4. 92、6. 40±4. 43、5. 66 ±3. 44μmol·m-2·s-1 ;在其它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有明显午休现象。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过程与光合速率相似,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7. 3%、70. 1%、80. 2%时,最大值均出现在13: 00,日均值分别为1. 91 ±1. 03、3. 27±2. 09、2. 90 ±1. 70μmol·mol- 1。在所测水分范围内水分利用效率上午时段的最大值大部分出现在7: 00或9: 00,下午时段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差较大。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57. 3%时,山桃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引起的,在其它土壤水分条件下,山桃在上午时段(13: 00以前)以气孔限制为主,而下午时段(13: 00以后)转变为以非气孔限制为主。依据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维持山桃正常生长的适宜水分范围是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 9%~57. 3% ,应选择阴坡或半阴坡进行栽培。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皆伐后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恢复研究
骆土寿, 李意德, 陈德祥, 许涵, 林明献
2008, 21(2): 227-234.
摘要:
通过样地调查和取样测定,运用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检验和聚类分析方法,以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0501,植被类型代码)为对照,对热带山地雨林皆伐后的天然更新林(0502) 、皆伐炼山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0503)和皆伐炼山后种植人工林(0504)等3种次生林的土壤物理差异和恢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热带山地雨林采伐更新造成土壤密度的增加和表层毛管孔隙度的差异,进而引起总孔隙度的变化,影响0~40 cm土层的最小持水量及20~40 cm土层的毛管持水量;皆伐天然更新措施(0502样地)的土壤质地较好,表层土粒淋洗下移较少,整个剖面土壤毛管孔隙度较高,土体发育良好,具有很强的持水保水能力;皆伐炼山措施(0503和0504样地)使表层土壤易于向下淋溶和淀积,底层毛管孔隙度降低,增加了中层土壤密度并形成明显的淀积层,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容易造成雨季地表径流和旱季底层水分难向上传输;人工造林更新措施(0504样地)造成土壤表层土粒淋洗严重,各层毛管孔隙度降低和中、底土层非毛管孔隙度的减少,中、底土层明显的板结,影响林地的通气透水性能,各种持水保水能力大大降低,容易产生地表径流和存在土壤表层砂化危险。(2)皆伐天然更新林具有与原始林相似的土壤物理性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土壤属黏壤土至黏土质地,表层毛管孔隙度较大,底层毛管孔隙度最小及持水量递减率明显。人工更新林土壤为砂质黏壤土至黏土,表层土粒淋溶下移和砂化现象明显,中、底土层具有明显淀积层,持水保水能力最低。(3)皆伐迹地天然更新林(0502)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0503)土壤物理恢复程度较接近原始林,人工更新林(0504)土壤恢复程度明显不及天然更新林,次生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和持水量恢复较好,土壤颗粒比例较难恢复,表层土壤密度和中层土壤粉黏比的恢复度较差,中层土壤的毛管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的恢复度较表层和底层高,皆伐炼山对深层土壤的恢复影响较大。
低温胁迫对Guadua amplexfolia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马兰涛, 陈双林, 李迎春
2008, 21(2): 235-238.
摘要: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国外引进的热带竹种Guadua am plex ifolia7个日最低气温条件下的过氧化物酶( POD)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CAT)等7项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抗寒性生理指标与日最低气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9 ℃为轻微的低温逆境,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呈下降趋势; 3 ℃时低温胁迫生理伤害较为严重, POD、CAT、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达峰值; 0 ℃时SOD、游离脯氨酸含量达峰值; G. am plexifolia生长的极限低温为- 2 ℃左右。
施肥对油茶生长和结实特性的影响
申巍, 杨水平, 姚小华, 王开良, 费学谦
2008, 21(2): 239-242.
摘要:
研究施肥对25年生油茶生长和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肥和有机肥(腐熟鸡粪)混合施用对油茶生长和结实量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处理3 (冬季施用有机肥5 kg·株-1 ,夏季施用复合肥0. 5 kg·株-1 )对油茶冠幅乘积、春梢长度、直径、产量都有显著的提高;施肥对出籽率、含水率影响不大,但施用有机肥对出油率有显著的影响。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刘广路, 范少辉, 张群, 冯慧想, 宗亦尘, 费本华
2008, 21(2): 243-247.
摘要:
对14年生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生长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 1~4 a为幼林期, 5~10 a为速生期, 11~14 a为近熟期。I272杨树高速生期为3~8 a,胸径速生期为5~10 a,材积速生期为6~10 a。树高生长要早于胸径生长,林木的后期生长以胸径和材积生长为主。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比平均生长量最大值的到来时间要早,树高连年生长量大约在第7年生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大约在第9年生时相交,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14 a中未能相交,即没有达到数量成熟,其合理的轮伐期应在14年生以上。单株之间树高生长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第3~8年生时,胸径和材积生长竟争集中在生长后期。用Richards方程对I272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拟合,拟合效果很好。
中国阔叶树干基腐朽两种新病原菌
袁海生, 王琳, 余长军, 戴玉成
2008, 21(2): 248-252.
摘要:
报道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阔叶树上和四川成都肉桂活树上的两种新的干基腐朽病害,其病原菌为角壳多年卧孔菌( Perenniporia martius (Berk. ) Ryvarden)和似雪拟层孔菌( Fomitopsis nivosa (Berk. ) Gilb. & Ryvarden) 。根据所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并对病害的症状、分布等进行了讨论。
竹伐桩促腐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李超, 李潞滨, 杨凯, 彭镇华
2008, 21(2): 253-257.
摘要:
以不同腐朽程度的毛竹伐桩为样品,对其中的具有降解纤维素或木质素的竹腐微生物进行富集、分离、纯化。通过定性和定量筛选共得到16株具有较好纤维素降解能力或木质素降解能力的菌株,包括8株真菌, 5株细菌和3株放线菌。采用固态竹屑培养基测定各菌株对毛竹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能力,真菌菌株F2和F10的降解效果最好, 15 d对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23. 96%和24. 31% ,优于参照菌株绿色木霉YJ-3的19. 59%;对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16. 92%和19. 15% ,优于参照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ME-446的16. 53%。
红脂大小蠹及油松挥发物对捕食性天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张咏洁, 张培毅, 刘君, 金幼菊, 张真
2008, 21(2): 258-261.
摘要:
利用树木解剖及昆虫饲养选择的方法调查红脂大小蠹的捕食性天敌,发现一种鞘翅目颚甲科的昆虫为红脂大小蠹的天敌。利用Y2型嗅觉仪进一步研究发现健康油松挥发物、虫害油松挥发物及虫粪挥发物对该天敌昆虫都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尤其对虫害油松挥发物趋向行为更强烈。该天敌昆虫在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上述3类挥发物。4种单萜烯化合物对此种天敌昆虫的室内引诱实验发现, ( S) -( + ) -3-蒈烯对天敌的引诱作用较为强烈。
甘肃小陇山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赵中华, 袁士云, 惠刚盈, 王润喜, 周健
2008, 21(2): 262-267.
摘要:
运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树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甘肃小陇山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的林分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树种多样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带状割灌营造的华山松林模式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以及树种多样性等各方面优于其它模式,林分更易形成异龄混交林,是一种较好的改造模式;带状割灌改造较全面割灌改造更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增加林木个体分布的随机性和混交程度;其它改造模式的林分状态并不完全表现为人工纯林的特征,在今后的经营中,可以通过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促使现有林趋向进展演替,实现人工林自然化。
基于Shannon-W iener指数的中国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
王兵, 郑秋红, 郭浩
2008, 21(2): 268-274.
摘要:
针对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尚缺乏逻辑推理方法的现状,提出了更为客观合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评估法。此方法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林分面积,计算其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基于此方法,利用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来自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所属生态站的数万个观测数据,对中国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和云南两省生物物种保育总价值在全国名列前茅,海南省尽管单价最高,但森林面积较小,其总价值较低。广大西北以及华北地区森林平均单位面积价值和总价值普遍较低。将全国39种林分类型归为如下几类:单价高总量少型、单价高总量大型、单价低总量少型、单价低总量大型和中间类型,针对不同的类群采取不同的保护政策,有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与目前流行的支付意愿法(WTP)相比, Shannon-Wiener指数评估法的优越性在于:以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为基础,每个指标都具有明确的意义,评价结果更接近理论认识,且结果之间可比性强
楸树不同交配组合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王苏珂, 王军辉, 张守攻, 张建国, 赵鲲, 焦云德
2008, 21(2): 275-27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