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25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三江源湿地变化驱动因子定量研究
陈永富, 刘华, 邹文涛, 张怀清
2012, 25(5): 545-550.
摘要:
利用1990、1997、2007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2008年调查的652块地面样地数据,1990—2007年各年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地形图、湿地分布图、植被分布图数据,通过偏相关分析,确定各类湿地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建立湿地变化驱动模型。结果表明:河流和河滩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均温度、年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奶产量;湖泊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年人口数量和年奶产量;沼泽和全部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降水量、年人口数量和年人均收入。驱动模型的判定系数校正值R2分别为0.830 1、0.757 2、0.967 5、0.833 3、0.967 9,经F检验,在95%可靠性水平下整个模型的自变量对随机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角倍总RNA提取方法建立及ACTIN基因片段克隆
阮桢媛, 陈晓鸣, 杨子祥
2012, 25(5): 551-557.
摘要:
角倍总RNA的提取是研究角倍蚜虫瘿形成分子机制的基础。本研究针对其多酚、多糖含量高的特点,从各类试剂盒及常规方法改良中优选出CTAB(异丙醇)沉淀方法,较为简单、经济、有效地提取角倍总RNA,其得率可达60.16 μg·(100 mg)-1。利用该方法提取的RNA,通过RT-PCR克隆肌动蛋白基因ACTIN片段,碱基序列长度为934 bp,编码311个氨基酸,该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ACTIN基因序列比对显示与芒果同源性最高,相似性达到95%,与其它肌动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86%以上。角倍总RNA的提取及看家基因ACTIN的克隆可为盐肤木和其他蚜虫虫瘿的分子克隆及基因表达分析奠定基础。
用分段建模方法建立东北落叶松立木材积和生物量方程
党永峰, 王雪军, 曾伟生
2012, 25(5): 558-563.
摘要:
以东北落叶松(Larix spp.)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和分段建模方法,研究建立了相容的立木材积方程、地上生物量方程及生物量转换函数。结果表明: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能确保立木材积与地上生物量之间估计结果的相容性,而分段建模方法能有效解决常用模型在小径阶存在的系统偏估问题;本文所建立的分段一元模型,地上生物量和立木材积的总体预估误差均不超过5%;分段二元模型,地上生物量的预估误差基本在4%以内,立木材积的预估误差则小于3%。
乐东拟单性木兰地理种源变异与选择研究
刘军, 姜景民, 刘昭息, 栾启福, 孙洪刚, 邵文豪, 张建忠
2012, 25(5): 564-568.
摘要:
对乐东拟单性木兰14个种源种子、苗期以及幼林期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千粒质量、苗高、地径、叶长和叶宽等5个性状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造林保存率种源间差异显著,来自北部的种源,如浙江龙泉种源保存率较高,而来自南部的海南尖峰岭种源保存率较低;幼林期4年生树高、5年生树高和胸径、6年生树高和胸径等5个主要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生长性状广义遗传力为0.855 0.930,说明乐东拟单性木兰幼林期主要生长性状的表型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乐东拟单性木兰苗高和地径与纬度负相关,表明随种源纬度的升高,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苗期生长有减小趋势;乐东拟单性木兰幼林期树高和胸径与经度正相关,与纬度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幼林期试验结果,选择出浙江龙泉、福建顺昌和湖南新宁3个优良种源。通过聚类分析,把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初步划分为3个区:西部种源区、东部种源区和南部种源区。
干旱胁迫下3个甜角品种幼苗的生理生化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赵一鹤, 李建宾, 杨时宇, 陈疏影, 希从芳, 李体初
2012, 25(5): 569-575.
摘要:
在大棚模拟持续干旱条件下,测定了3个甜角品种PRAKAYTONG(闪金)、SRITONG(金色)、SRITONGBAO(轻金色)幼苗叶片的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研究甜角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并用抗旱系数法和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及胁迫程度的加重,幼苗叶片的细胞质膜透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呈增加趋势;SOD和POD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水分含量和叶绿素呈减少趋势。经抗旱指数法和隶属函数法分析,3个品种的抗旱性从强到弱依次表现为PRAKAYTONG>SRITONGBAO>SRITONG。
基于Kira指标的云南松气候适宜性分析
陈飞, 王健敏, 陈晓鸣, 孙宝刚, 杨子祥, 段兆尧
2012, 25(5): 576-581.
摘要:
基于云南省气象数据与云南松空间分布数据,结合国际上应用较广的Kira指标,通过统计方法和GIS软件,分析了云南省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云南松未来适生区域的变化。结果表明:云南松的温暖指数为32.1 204.3 ℃·月,最适范围为86.1 160.0 ℃·月,平均值122.9 ℃·月;云南省WI年际变化曲线呈明显升高,从1970年的121.30 ℃·月升至2002年的133.57 ℃·月;HI年际变化曲线呈下降趋势,从1970年的10.97 mm·(℃·月)-1降至2002年的8.92 mm·(℃·月)-1,WI波动较HI显著,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136.63 ℃·月,最低值为1976年的117.13 ℃·月,但均在云南松最适分布范围内。基于Kira温暖指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云南松分布仍集中于滇中地区,但分布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云南松分布北界移动不明显,但云南松总体适生面积将逐步减少。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方江平
2012, 25(5): 582-589.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样木收获法,研究西藏米林南伊沟成熟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亡木、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生物量为367.49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高276.64 t·hm-2,占总生物量的75.28%,其次是凋落层的生物量40.65 t·hm-2,占总生物量的11.06%。在乔木层中,干材生物量201.23 t·hm-2(69.32%),皮25.53 t·hm-2(8.79%),枝17.80 t·hm-2(6.13%),叶3.33 t·hm-2(1.15%),根42.87 t·hm-2(14.61%)。随着树木的生长,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大,而枝、叶的比例则减小。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为10.65 t·hm-2·a-1,其中乔木层最高5.00 t·hm-2·a-1,占总生产力的46.94%,其次为凋落层3.40 t·hm-2·a-1,占总生产力31.94%。在乔木层中仍以树干生产力最大2.58 t·hm-2·a-1,依次为枝(0.89 t·hm-2·a-1)、叶(0.67 t·hm-2·a-1)、根(0.54 t·hm-2·a-1)、皮(0.33 t·hm-2·a-1)。
毛红椿不同家系磷素利用特性的研究
孔超, 刘军, 姜景民, 李彦杰
2012, 25(5): 590-596.
摘要:
利用8个对土壤磷素敏感程度各异的毛红椿家系,设置4个磷素水平的土培盆栽试验,研究其不同磷素水平下的磷素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毛红椿对于磷素环境极为敏感,参试的8个家系在少量施磷肥后其干物质积累量比天然红壤基质环境下增长3 19倍。毛红椿不同家系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磷素水平下差异巨大,在低磷胁迫下生长最好的家系其干物质积累量是生长最差家系的7倍左右,在高磷水平下生长最好的家系是最差家系的2.6倍左右。磷素吸收量是造成毛红椿家系在不同磷素环境下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毛红椿家系干物质积累量与苗高和地径、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须根数等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初步确定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须根数作为耐低磷型优良家系的特异性指标。
青海共和盆地不同林龄乌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
刘丽颖, 贾志清, 朱雅娟, 李虹, 杨德福, 魏登贤, 赵雪彬
2012, 25(5): 597-603.
摘要: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共和盆地不同林龄(5、9、25 a)乌柳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δ18O值,分析它们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性地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通过测定不同林龄乌柳叶片的δ13C值,分析比较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 a乌柳主要利用源自降雨的10 50 cm深处的浅层土壤水分,9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20 cm和地下水补充的30 50、1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25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10 20 cm和地下水补充的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3个林龄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5 a 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9 a和25 a乌柳,9 a和25 a乌柳水分利用效率类似。水分利用策略的分析结果表明:9 25 a乌柳处于稳定时期。
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
潘琪, 张国珍, 贺伟, 费松林, 陈余朝, 张海旺
2012, 25(5): 604-611.
摘要:
在北京周边县区、湖北大老岭山区以及陕西安康地区分别调查栗疫病发生情况,采集病原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并进行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北京板栗栽培区和陕西安康地区野生栗栗疫病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湖北大老岭山区栗疫病发病率低,危害轻微。北京地区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极显著低于湖北菌株群体和陕西菌株群体,而陕西与湖北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随机选取湖北、陕西野生栗栗疫菌部分菌株,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PCR和巢氏PCR,对其交配型进行测定,发现陕西与湖北野生栗菌株群体中均存在MAT-1与MAT-2两种交配型的菌株。通过PCR扩增,在两地的野生菌株群体里均发现同时具有两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其中,陕西群体此类菌株比例较大,湖北菌株比例较小
腾冲红花油茶果实成熟度及堆沤处理对油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黄佳聪, 阚欢, 万晓军, 杨开保
2012, 25(5): 612-615.
摘要:
选择38个腾冲红花油茶优株,设置八成熟采果、近生理成熟采果与及时脱粒、堆沤12 d后脱粒组合而成的4种果实采收脱粒处理,对其主要产量、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处理间产量、品质达极显著差异(P<0.01);果实八成熟采收导致产量严重损失,其仁油率、籽油率、果油率分别降低11.0%、18.2%和31.7%,籽油酸价亦降低10.5%而利于储存;近生理成熟采收"堆沤"处理与及时脱粒比较,其仁油率降低4.5%,而籽油酸价则提高7.3%;因此,腾冲红花油茶果实宜在生理成熟时采收并及时脱粒。研究结果为确定腾冲红花油茶果实合适采收期和采后处理方式提供了技术依据。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陶婧, 韩崇选, 张永安, 王玉珠, 曲良建, 王青华
2012, 25(5): 616-619.
摘要:
根据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了LdMNPV的PCR检测技术体系,其对LdMNPV基因组的灵敏度可达到1 fg·mL-1。应用该技术体系从舞毒蛾带毒幼虫、卵、蛹的基因组中扩增出目的片段,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对不同浓度的多角体悬液的扩增结果显示:其检测最低量为5 OBs·mL-1。形态学研究表明:从内蒙舞毒蛾体内分离到的LdMNPV中,少数表面有凹陷的孔洞,病毒粒子从这些孔洞中游离出来,这也阐明了此技术能够从多角体悬液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原因。在将来LdMNPV的检测中,可用虫体进行研磨过滤离心得到的组织液作为模板进行扩增。
筛胸梳爪叩甲的防治技术研究
舒金平, 滕莹, 陈文强, 石坚, 刘剑, 徐天森, 王浩杰
2012, 25(5): 620-625.
摘要:
筛胸梳爪叩甲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笋期害虫。研究了林间挖笋除虫、黑光灯诱杀及药剂防治3种方法对筛胸梳爪叩甲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3种技术措施均能显著降低该虫的危害率和虫口密度,其中药剂防治效果最明显。3 a持续挖笋除虫的防治效果达(22.76±3.90)%;每年单盏黑光灯年平均诱捕量可达(1 143.8±318.7)头,连续6 a的灯光诱杀可将竹笋危害率由防治前的(56.05±2.83)%降至防治后的(39.21±2.83)%;连续施用5%辛硫磷+3%毒死蜱颗粒剂3 a年可将竹笋危害率由防治前的(69.62±5.36)%降至(21.17±7.65)%,防治效果达(70.11±10.99)%。
模拟增雨对荒漠灌木白刺枝叶生长的促进作用
朱雅娟, 贾子毅, 吴波, 卢琦, 姚斌
2012, 25(5): 626-631.
摘要:
根据年均降水量,分别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内蒙古磴口,年均降水145 mm)和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甘肃民勤,年均降水115 mm)对天然白刺灌丛进行不同梯度的增雨实验(年均降水量的0%、25%、50%、75%、100%)。结果表明:增雨的比例越大,白刺形态特征的变化越明显;100%增雨对磴口和民勤白刺形态特征的影响最明显,能够显著增加白刺标记枝的长度、直径和干质量,但是对成熟叶片和新叶片数的影响不显著;增雨还显著增加了9月磴口和民勤白刺枝叶的干质量和鲜质量;在较干旱的民勤地区,较大的增雨量才能促进白刺枝条生长;50%增雨即可促进夏末磴口白刺枝条生物量增加,75%增雨才能促进夏末民勤白刺枝条生物量增加。
天然群落枯枝落叶浸提液与其它处理对伯乐树种子发芽的比较研究
马冬雪, 刘仁林
2012, 25(5): 632-637.
摘要:
用天然群落枯枝落叶浸提液浸种与其它处理方法进行伯乐树种子发芽试验,试验分室内和大田萌发试验,室内又进行了不同浸提液、不同激素处理、不同温度处理对伯乐树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蒸馏水浸种发芽率>伯乐树群落枯枝落叶浸提液浸种发芽率>罗浮栲群落枯枝落叶浸提液浸种发芽率,但差异不大;其中蒸馏水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69.2%)。(2)以200 mg·L-1 GA3浸种12 h发芽率最高,达到80.0%。GA3浸种的伯乐树种子发芽率>蒸馏水浸种的发芽>IAA浸种的发芽率。(3)大田试验的发芽率与室内试验发芽率基本接近;其中酒精浸提液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高,达70.4%。(4)伯乐树发芽最适宜温度是20 25℃。发芽开始后第10 26天为发芽高峰期;发芽可持续32天。(5)在20 ℃条件下第7—14天腐烂率较高;随着温度的升高,高腐烂率出现的时间推迟,但发芽率相对降低。
红松木倾斜角度对其木材形成组织的影响
石江涛, 孙庆丰, 邢东, 刘一星, 李坚
2012, 25(5): 638-643.
摘要:
为研究树干倾斜角度对应压木木材细胞壁形成过程的影响,以7年生红松苗木为研究对象,对其茎干进行不同角度的倾斜处理。先后测定苗木的树高和胸径、木材形成组织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傅里叶红外变化光谱和极性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倾斜角度对高生长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对直径生长无显著影响。倾斜后木质素含量增加,纤维素含量降低;倾斜角度对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倾斜角度FTIR吸收峰强度也有明显差异。糖类、脂类、氨基酸、含氮化合物、有机酸等代谢物随倾斜角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因此,红松苗木50°倾斜处理形成典型的应压木结构。代谢物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形成的木材宏观性质相吻合。代谢物的变化也反映了树木对应力刺激的响应机制。
云杉引种及种和种源早期评价
李青粉, 王军辉, 张建华, 张宋智, 马建伟, 杨海裕
2012, 25(5): 644-650.
摘要:
对引进的欧洲云杉、西加云杉、白云杉、黑云杉以及国内的川西云杉和青海云杉的24个不同种和种源生长及分枝性状进行早期(8年生)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5年生长期内生长及形态性状在不同的云杉种间和种源间的差异多数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且种和种源的方差分量分别占总方差分量的32.47%和23.97%,证明不同种间和种源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通过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发现,国外的云杉种较国内种在生长表现和适应性上均有明显的优势。经性状相关分析得知:各个生长及形态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苗高与各分枝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为0.825 9。最后利用苗高为主要指标初步筛选出6个优良种源,入选的种源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其中苗高、侧枝总数以及当年侧枝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17.07 cm、57.75、12.46, 均分别比对照种源的总平均值高48.54%、56.46%和63.30%。
镉胁迫对107杨幼苗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蔺晓晖, 段爱国, 何彩云, 张建国
2012, 25(5): 651-656.
摘要:
以1年生107杨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镉浓度处理对107杨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07杨1年生苗在镉处理10 d内,50、100、150、200 mg·kg-1浓度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先大幅下降后逐步回升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相比,下降的最大幅度分别达17.1%、17.8%、23.9%、24.7%,镉胁迫浓度越大苗木所受胁迫程度越重,在镉胁迫1 d时,净光合速率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发生了由气孔因素为主导的光合限制;胁迫第10~40天 内,50~200 mg·kg-1浓度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胁迫处理40 d后,仅200 mg·kg-1镉浓度处理对苗木净光合速率具显著抑制作用,150 mg·kg-1镉浓度对107杨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阀值。镉胁迫条件下,107杨苗茎部干物质分配比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根部则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下降,高浓度200 mg·kg-1处理能导致苗木根冠比大幅度下降,使苗木根系生长受到严重阻碍。
1年生楸树无性系苗期生长特性
麻文俊, 张守攻, 王军辉, 张建国, 赵鲲
2012, 25(5): 657-663.
摘要:
三峡兰陵溪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DNA空间异质性分析
林英华, 汪来发, 卢萍, 田晓堃, 肖文发
2012, 25(5): 664-669.
摘要:
英德火炬松种子园子代在粤北的生长规律研究
刘纯鑫, 刘天颐, 黄少伟, 罗锐, 杨会肖, 王爱平
2012, 25(5): 670-67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