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17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的标准角选择
惠刚盈, K.v.Gadow, 胡艳波
2004, 17(6): 687-692.
摘要:
角尺度是一个刻画森林空间结构的新参数,通过描述相邻木围绕参照树的均匀性来进行林木分布格局的判定。角尺度对复杂森林的空间结构有很强的解析能力。标准角是衡量参照树周围4株最近相邻木分布均匀性的标准,是影响角尺度使用精度的关键因子。理论推导出的标准角应为72°,这个标准角能使随机分布林分的角尺度均值最接近0.5,从而与角尺度定义中林木随机分布时角尺度取值为0.5相一致,这个观察被进一步模拟的100个随机分布的林分所证实。
海南岛尖峰岭次生热带山地雨林的边缘效应
黄世能, 王伯荪, 李意德
2004, 17(6): 693-699.
摘要: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次生林及周围的保留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组建了一个基于分割线段模型的边缘效应测度公式:Y=a+e0[1-(D.Dmax)](式中:Y为与边缘垂直距离D处的测定指标值,e0为边缘效应强度的最大值,Dmax为边缘效应作用的最大距离,a为常数),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用组建的测度公式来分析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边缘的次生林及保留林的边缘效应强度及其作用距离,结果是有效和可靠的;(2)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形成的边缘,其效应的作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15m;(3)边缘对保留林和次生林的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杨山牡丹和牡丹种间杂交后代的DNA分子证据
索志立, 周世良, 张会金, 张治明
2004, 17(6): 700-705.
摘要:
以杨山牡丹作母本,分别以牡丹品种'赵粉'(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cv.‘ZhaoFen')和‘紫二乔'(P.suffruticosa cv.‘Zi Er Qiao')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获得了杂交后代。利用DNAISSR标记技术构建的亲子代DNA指纹图谱显示,在杂交后代中检测到了分别来自双亲的特征带。建立起来的专用于牡丹研究的ISSR标记技术方法可以用于牡丹杂交种的苗期快速鉴定。
杜仲果实含胶特性的个体变异规律
杜红岩, 杜兰英, 李芳东, 谢碧霞
2004, 17(6): 706-710.
摘要:
采用选择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杜仲果实含胶特性的个体变异规律及其与若干宏观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的果长、果宽、果厚、果形指数、果实千粒质量、果皮含胶率、果实含胶率和单果含胶量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在供试的35个无性系中,果皮含胶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的有14个无性系,果实含胶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的有15个无性系;无性系果实含胶率和果皮含胶率与果实主要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单果含胶量则与果长、果宽、果厚、果实千粒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果皮含胶率和果实含胶率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杉木纸浆材无性系选择研究
许忠坤, 徐清乾
2004, 17(6): 711-716.
摘要:
经过16a对杉木无性系材积、单株干物质、单株纤维量、纤维长、纤维宽、纤维长宽比、纤维含量、木材密度的变异规律和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纤维长、宽不受立地影响。材积、纤维含量、木材密度对单株纤维量贡献率分别为61.7%、22.6%、15.7%。各性状遗传力0.51~0.68。选出了长纤维型造纸材优良无性系12个、中纤维型造纸材优良无性系4个、适合立地条件较差的造纸材优良无性系4个。
金沟岭林场森林景观分类及景观变化研究
洪玲霞, 陆元昌, 雷相东
2004, 17(6): 717-725.
摘要: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实验林场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类型划分方法。划分景观要素类型的因子一级为土地覆盖类型,二级为优势树种组。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1987-1997年10a间金沟岭实验林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变化。1987年和1997年主要的景观要素类型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1987年的斑块个数为592块,1997年为946块。斑块个数大幅度增加,反映出森林景观破碎化的趋势。10a间,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相对丰富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有所增加。文章对营林活动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景观类型变化较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景观斑块数量变化最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
山地麻竹笋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结构
邱尔发, 陈卓梅, 郑郁善, 洪伟, 黄宝龙, 杨主泉
2004, 17(6): 726-730.
摘要:
对南靖林场5a山地麻竹林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竹林现存生物量、能量贮量和移出林外利用的生产力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3a以后竹林地下部分生物量、能量贮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和能量随竹龄增大而减小,1、2a竹林林下植被能量贮量高于麻竹林层;麻竹林各组分的热值为17.2059~20.2806kJ·g-1,灌木的最高,地表残留物的最低。
石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
周繇
2004, 17(6): 731-740.
摘要:
经过3a的调查研究,首次报道了石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植物89科、244属、355种,分别占保护区植物资源科、属、种数的91.75%,74.62%,60.27%。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药用植物13种,占国家珍稀濒危保护药用植物的7.74%,吉林省重点保护药用植物47种,国家第一批保护药材8种,东北道地药材13种。全株和根及根茎类的药用植物最多,分别占39.72%,23.10%,12.39%;清热类和祛风湿类最多,分别占32.39%和15.49%。98.03%的种类分布在海拔700~1000m红松针阔混交林中,42.86%的种类属北温带分布区类型,优势科主要有菊科、蔷薇科、毛茛科、百合科等。文中还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建议。
印榕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杨文云, 杨时宇, 李志国
2004, 17(6): 741-745.
摘要:
对红果和黄果两个类型印榕仙人掌进行了节片直接扦插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种片培育宜采用模式Ⅰ(每床2行,行距30cm,株距30cm,7.14万株·hm-2)、Ⅱ(每床3行,扦插位置呈"X"形,外2行行距40cm,株距40cm,7.69万株·hm-2),蔬菜、养虫和饲料节片培育宜采用模式Ⅰ,果实培育则采用模式Ⅲ(株距60cm,床距100cm,1.39万株·hm-2);次顶部成熟的1片节片是扦插最好的节片;黄果类型在不同土质上的栽培效果无明显差异,红果类型在偏黏性土壤上的栽培效果比黄果类型差,但在偏砂性土壤上栽培的新长节片数量和质量分别是黄果类型的1.19倍和1.54倍,是黏性土壤上同类型的2.07倍和2.25倍。
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赵杰军, 王自力,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陈晓鸣
2004, 17(6): 746-750.
摘要:
采用定点诱集方法研究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种群结构与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达11种,均属小蜂总科;以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整个种群数量的45.9%、37.3%和11.4%。优势种群数量变动是影响混合种群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建议抓住优势种群发生高峰期,制定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有效控制措施。
喜树种源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应叶青, 吴家胜, 周国模, 孙伟琴, 陈有全
2004, 17(6): 751-756.
摘要:
在浙江湖州对来自广东、云南、福建等10个省的10个喜树种源进行种源试验,对1年生喜树苗期性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喜树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参试种源在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叶片喜树碱含量、单株叶片喜树碱含量等指标上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广义遗传力为0.527~0.989,这些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制约;利用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性状对药材喜树种源进行选择,初步筛选出江西南昌种源作为叶用优良种源,其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超过对照浙江临安种源119.39%,单位面积喜树碱产量的遗传增益可望达到105.42%,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
乐东拟单性木兰茎段愈伤组织诱导与褐变控制的研究
苏梦云, 姜景民
2004, 17(6): 757-762.
摘要:
利用乐东拟单性木兰成龄树嫩枝茎段作外植体,研究了控制褐变和组织培养的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抗氧化剂控制褐变的效果比吸附剂好,以抗坏血酸最好,其次是巯乙醇和二硫苏糖醇。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抗坏血酸(10mgL-1)、巯茎乙醇(1mL·L-1)和二硫苏糖醇(1.5mg·L-1)使外植体的褐变率分别比对照降低67%、53%和33%。在接种前,将外植体在4℃下冷处理2h,能使外植体的褐变率从对照的35%降低为25%。1.2MS和WPM均是较合适的基本培养基。外植体在BA1.5mg·L-1+NAA0.2mg·L-1+2,4.D1.0mg·L-1的激素组合下,能诱导出较多的愈伤组织;在WPM+BA1.5mg·L-1+KT0.5mg·L-1+NAA0.2mg·L-1+2,4.D0.2mg·L-1的培养基上,能产生较多的不定芽和愈伤组织;WPM+BA1.5mg·L-1+KT0.5mg·L-1+NAA0.2mg·L-1+IAA1mg·L-1的培养基适合于芽增殖;在1.2MS+NAA0.3mg·L-1+IBA0.2mg·L-1的培养基上,添加15g·L-1活性炭有利于生根。
次生林下红松幼树适生小环境研究
范少辉, 张群, 沈海龙
2004, 17(6): 763-769.
摘要:
本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以及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6个环境因子均对林下红松幼树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归纳了林下更新红松幼树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营林建议,供生产实践参考。
丛枝菌根对大青杨苗木生长的影响
宋福强, 杨国亭, 孟繁荣, 田兴军
2004, 17(6): 770-776.
摘要:
利用5种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肥态、肥力水平下对大青杨实生苗进行接种。结果表明:5种真菌都与大青杨形成了菌根,在不施肥情况下Glomus intraradices、G.mosseae、G.versiforme3个菌种的苗木在苗高、地径、总干生物量上都与对照表现出差异极显著,与菌根侵染率呈正相关。丛枝菌根能增加苗木对难溶性P肥的吸收和利用,特别是G.sinuosa与施过磷酸钙(Ca(H2PO4)2·H2O)在有效成分(P2O5)含量0.06g·kg-1土水平下的组合对苗木有良好的促生效果,生物量积累是对照处理的3.58倍;使用G.mosseae或G.intraradices与施可溶性P肥磷酸氢二钾(K2HPO4),在有效成分(P2O5)含量0.03g·kg-1土水平下的组合时对苗木的促生效果达到最佳,但随着可溶性P浓度增加,丛枝菌根对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却有抑制作用;丛枝菌根同样促进苗木对硝态N和铵态N的吸收、利用,G.ver.-)含量0.08g·kg-1土水平下和G.mosseae、siforme、G.intraradices与施硝酸钾(KNO3)在有效成分(NO3-)含量0.08g·kg-1土水平下,对苗木都有良G.intraradices与施硫酸铵(NH4)2SO4)在有效成分(NH4+)好的促生效果,总干生物量是对照处理的2.91、2.56和2.70、2.40倍;试验结果同时也表明,根际营养状况是决定菌根侵染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淡紫拟青霉不同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寄生率三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汪来发, 王艳娜, 朴春根, 田国忠, 张路平
2004, 17(6): 777-781.
摘要:
利用来自不同地域的淡紫拟青霉的13个菌株,分别用其孢子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分散卵粒、菌丝处理分散卵粒、孢子液处理卵囊以评价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寄生性。在被试所有菌株中,同一菌株三种不同方法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相比,孢子液处理卵囊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处理。不同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有很大的差异。三种处理方法结果显示618号菌株寄生率均为最高。菌株对卵的寄生率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漓江流域水资源危机探讨
杨永德, 魏美才
2004, 17(6): 782-786.
摘要:
漓江流域枯水期漓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造成漓江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地理环境和大气的影响;流域内工农业与生活用水增加过快;上游森林的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地涵养水源能力弱;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致使水源林枯竭等方面。针对漓江水资源危机形成的原因,从保护漓江上游生态环境,节约用水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林分直径结构模拟与预测研究概述
张建国, 段爱国, 童书振
2004, 17(6): 787-795.
摘要:
从林分直径结构模拟预测模型的选择以及模型参数的求解方法2个方面,对林分直径结构模拟与预测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总结指出林分直径结构模型的研究正围绕参数法和非参数法2种方法展开,重点归纳总结了理论方程法、最相似回归法等几种主要模拟预测方法以及百分位法、回归法等常用的模型参数求解和预测方法,分别指出了各种模型及参数求解方法的优劣,并对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本项研究着眼于实际应用的层面,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阶梯,以有助于该项研究工作的展开。
梭梭对干旱的适应及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郭泉水, 谭德远, 刘玉军, 王春玲
2004, 17(6): 796-803.
摘要:
综合国内外对梭梭抗旱胁迫的研究成果,从水分生理、光合生理、解剖结构、渗透调节、膜系统保护酶、激素等方面阐述了梭梭对干旱的适应及抗旱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领域应重点研究的工作。
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及其在林木研究中的应用
李虹, 卢孟柱, 蒋湘宁
2004, 17(6): 804-809.
摘要:
简要叙述了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的原理和流程,综述了EST在研究林木木材形成和其它生物学过程时新基因的发现、基因表达分析和基因芯片方面的应用进展以及在开发林木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简单序列重复等分子标记和构建遗传图谱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在林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几种阔叶树种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何贵平, 陈益泰, 骆文坚, 张建忠, 冯建民, 徐永勤
2004, 17(6): 810-814.
摘要:
百合引种栽培的初步研究
孟承安, 陈黎
2004, 17(6): 815-818.
摘要:
版纳省藤实生白化苗与正常苗的比较研究
李荣生, 尹光天, 许煌灿, 杨锦昌, 杨华, 陈和明
2004, 17(6): 819-823.
摘要:
棕榈藤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探索
李发根, 杨华, 尹光天, 许煌灿, 甘四明
2004, 17(6): 824-82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