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2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管胞特征及微纤丝角的变异
孙晓梅, 楚秀丽, 张守攻, 丁彪, 周德义
2011, 24(4): 415-422.
摘要:
对落叶松属4个种及其以日本落叶松为母本的种间杂交组合的早晚材管胞形态和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各管胞特征值及微纤丝角基本符合甚至远超过较优纸浆材筛选要求;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早晚材管胞形态特征值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早、晚材管胞长变幅分别为3 164.45~3 865.26、3 318.51~4 200.87 μm,早、晚材管胞长宽比变幅分别为57.10~72.93、117.95~146.50,早晚材管胞径向腔径变幅分别为38.96~46.68、10.76~12.92 μm,日本落叶松早晚材纤维长、纤维长宽比均显著高于华北、长白及兴安落叶松,从管胞特征值分析,日本落叶松较其它3种落叶松更具制浆造纸应用潜力;3个同母本种间杂交组合的多数指标表现出近母本且超父本的优势,尤其以日×长(R2)、日×兴(R3)杂种超父本的优势更为明显;早晚材管胞长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之后逐步达到稳定值,属PashinⅡ型,早晚材管胞宽和早材管胞径向腔径则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而晚材径向腔径表现出随年龄增加缓慢下降的趋势。综合管胞特征径向变化趋势,初步确定落叶松纸浆材工艺成熟期为15~20年,超过20年晚材壁腔比增加,影响制浆造纸品质。
白蜡虫β1-微管蛋白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杨璞, 陈晓鸣, 朱家颖, 丁伟峰, 刘魏魏
2011, 24(4): 423-427.
摘要:
采用RACE和RT-PCR对白蜡虫雌成虫β1-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获得的cDNA全长序列为1 492 bp,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 341 bp,编码44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β微管蛋白的保守区域和GTP结合位点,理论分子量约为50.20 Kda,等电点为4.75。同源性分析表明:所获得的β1-微管蛋白与其它昆虫的β微管蛋白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是高度同源的,该基因cDNA序列已经递交到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为JF731244。
林芝云杉天然群体针叶与种实的变异及其地理趋势
贾子瑞, 张守攻, 王军辉
2011, 24(4): 428-436.
摘要:
在西藏地区11个有代表性的林芝云杉天然群体内分别随机抽取15~30个个体为试材, 测量了针叶与种实共9个表型性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和分化趋势。结果显示:林芝云杉9个表型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差异显著。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29.55%,与云杉属其他树种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群体内的方差分量占70.45%,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林芝云杉变异的主要来源。计算群体内的变异系数发现:针叶、球果、种鳞的3个性状变异系数在种级水平上的均值分别为20.39%、15.65%、10.79%,针叶的变异程度最大;11个天然群体的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11.80%~19.80%,在郎县的金东沟群体中最大,表明内部遗传多样性最丰富。9个表型性状与地理和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球果直径和针叶长度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变大和变长的地理变异趋势;在气候方面,球果直径、针叶长度和针叶形状随年均气温的升高逐渐变粗、变长和变得细长的趋势。最后对9个性状均值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西藏11个林芝云杉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4类。
小陇山油松天然林结构特征
刘文桢, 赵中华, 惠刚盈, 张宋智
2011, 24(4): 437-442.
摘要:
利用固定样地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相关分析统计软件,对小陇山林区油松天然林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树种组成丰富,群落中共出现18个树种,油松占绝对优势,但样地树种隔离程度较低,属于弱度混交。油松天然林的直径分布为多峰山状曲线,油松种群的直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可用3参数Weibull分布拟合;树高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加,胸径与树高的关系可运用幂函数进行拟合。林分中油松个体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大小分化差异明显,整体上表现为中庸状态;油松天然林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油松种群分布格局也为随机分布。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刘延惠, 王彦辉, 于澎涛, 熊伟, 莫菲, 王占印
2011, 24(4): 443-452.
摘要:
2009年,在宁夏六盘山南部林区香水河小流域,调查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层次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的活体植被总生物量(t·hm-2)差别较大,依次为华山松(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疏林(44.91),按各类森林面积加权平均为78.37,远高于灌丛(20.77)、草地(1.07)和草甸(2.29)。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疏林(7.06),也都远高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森林生物量集中在乔木层(占91.04%),灌木层仅占8.09%,草本层更低至0.87%。森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乔木层为树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乔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的平均值为4.49,几种阔叶林都在4.0左右,但华北落叶松林为6.41,华山松林为5.80,都远大于灌木林的2.82、草地的1.89及草甸的1.20。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和林冠郁闭度的增大而几乎线性增加,并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密度超过900株·hm-2后生物量增速减缓并渐趋其最大值。
带截距的非线性方程与分段建模方法对立木生物量估计的比较
张连金, 曾伟生, 唐守正
2011, 24(4): 453-457.
摘要:
针对用单一的非线性模型拟合生物量方程会导致小径阶林木的估计明显有偏的问题,以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的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提出采用带截距的非线性方程和分段建模方法来改进对立木生物量的估计,并对二者的预估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克服小径阶林木的有偏估计问题,同时对整个模型的预估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从对比分析结果看,分段拟合方程的预估效果还要略好一些。
藏东南德姆拉山西坡及波密河谷蚂蚁群落研究
刘霞, 徐正会, 周雪英, 于娜娜, 张成林
2011, 24(4): 458-463.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研究了藏东南德姆拉山西坡及波密河谷11块样地的蚂蚁群落。采获蚁科昆虫3亚科10属27种,多数物种为稀有种。调查数据显示,样地的物种数目0~11种(平均5.9种),个体密度0~1 706.2头·m-2(平均270.7头·m-2),多样性指数0.346 1~1.207 3(平均值0.795 3),均匀度0.215 0~0.770 3(平均值0.474 6),优势度指数0.383 5~0.811 9(平均值0.578 4)。在垂直带上,个体密度随海拔升高大体呈现降低趋势,山体中部物种数目低于山体下部和上部。各样地蚂蚁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没有呈现规律性变化,但均匀度与优势度成负相关关系。蚂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受到海拔高度、地貌条件和植被状况的影响。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表明不同样地蚂蚁群落间差异显著,说明藏东南德姆拉山生态系统中生境存在明显差异性。
基于决策树的高寒湿地类型遥感分类方法研究
邹文涛, 张怀清, 鞠洪波, 刘华
2011, 24(4): 464-469.
摘要:
以索加-曲麻河区域为例,探讨了三江源区域高寒湿地遥感分类方法。利用TM 影像数据和DEM及缨帽变换后的亮度、绿度、湿度,以及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等复合识别指标,构建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不同地类进行区分。然后通过与传统的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指数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高寒湿地类型进行分类,较传统的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总体精度提高12.05%;总体kappa系数提高0.140 7; 对于河流、湖泊、沼泽、滩地等湿地类型,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提高了6.06%, 6.25%; 0.12%, 3.13%; 6.99%, 25.00%;6.12%, 28.13%, 比监督分类均有明显的提高。证明基于指数的决策树分类方法是高寒区域湿地遥感分类的一种有效手段。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研究
谌红辉, 丁贵杰, 温恒辉, 陆毅
2011, 24(4): 470-475.
摘要:
用21年生造林密度试验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 4 种不同造林密度(A 1 667、B 3 333、C 5 000、D 6 667 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随密度增大而增大,但16年生后, 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高径比随林龄增长均表现出差异逐步缩小的规律;(2)林分蓄积与出材量在幼林期与密度呈正相关,进入中龄期后差异变小。21 年生林分A、B、C、D 各密度的出材量分别为300.13、309.94、303.19、313.32 m3·hm-2,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3) 净现值随着林龄的增大与密度的相关性由正相关转化为负相关性。随着密度增大,林分经济收获期提前。根据马尾松林分生长规律,综合出材量与效益核算,培育马尾松纸浆材与小径材宜采用造林密度2 200~3 300 株·hm-2,培育大、中径材宜采用造林密度1 667~2 200株·hm-2。
栎树林分因子与栗山天牛危害程度的风险分析
唐艳龙, 姜静, 杨忠岐, 王小艺, 孙光翼, 吕军
2011, 24(4): 476-480.
摘要:
研究了13个与栗山天牛危害程度有关的林分因子,并对这些林分因子与栗山天牛危害林地有虫株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出林地坡位、栎树胸径和主林层郁闭度3个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栗山天牛危害林地有虫株率(y)与坡位(x1)和胸径(x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主林层郁闭度(x4)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依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0.071 2+0.691 8x1-0.507 4x4+0.561 3x6,经检验,平均差异程度为0.174 2。因此,可用该模型对栗山天牛危害程度进行风险评估。
冰雪灾害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毛双燕, 侯继华, 赵秀海, 何俊, 范娟
2011, 24(4): 481-487.
摘要:
以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雪灾林隙与非林隙条件下幼苗的组成、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分析冰雪灾害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幼苗更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苗的个体密度在林隙内外差别不大;(2)乔木幼苗在林隙中的重要值大于非林隙,灌木幼苗在非林隙中的重要值大于林隙;(3)主要乔木树种的幼苗对林隙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4)整体上,幼苗在中度干扰林隙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5)幼苗密度、幼苗种类与受灾程度相关性都不显著。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8个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变化
李昆, 孙永玉, 张春华, 崔永忠
2011, 24(4): 488-494.
摘要: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8个造林树种的有关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思类树种在旱季水分自然饱和亏缺较大,乡土树种坡柳和3种桉树则是雨季水分亏缺较大,具有WSD高而RWC低的植物同样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比叶面积增大是植物提高抗旱能力的一个表现方面,但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细胞质浓度也是途径之一;干热逆境可造成叶绿素含量降低,雨季叶绿素含量有较大提高,叶绿素a/b值也随之得到提高;参试树种的糖分含量旱季比雨季高,除马占相思外,其它树种淀粉与糖的比率则旱季比雨季低;在干热逆境胁迫下,7个树种(除尾叶桉)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旱季植株易出现萎蔫现象,有部分或较多叶片脱落的树种积累的游离脯氨酸较多。除造林效果较差的马占相思与其它7个树种有较多差异外,造林效果较好的7个树种在生理生态变化方面有较多相似性;同时,同类树种间有明显的一致性;乡土树种坡柳则在某些方面更近似于相思类树种,在某些方面又近似于桉树类树种;除马占相思外,3个相思类、3个桉树类树种与乡土树种坡柳同样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四季竹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及其与构件因子关系
顾大形, 陈双林, 郭子武, 杨清平, 李迎春
2011, 24(4): 495-499.
摘要:
通过对四季竹立竹构件因子和地上生物量的调查,分析了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立竹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1年生立竹为竹秆>竹叶>竹枝,2年生立竹为竹叶>竹秆>竹枝,2年生立竹竹秆和竹叶生物量分配比例较1年生立竹分别极显著减少和增加,而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2年生立竹各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胸径对立竹构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起着决定作用,两者具有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四季竹在资源分配时对竹叶构件的倾斜有利于种群对已占领生境的巩固和新生境的开拓。
越南安息香不同分布区的群落特征
李因刚, 柳新红, 赵勋, 徐梁, 黄勇, 杨成华, 杨治国
2011, 24(4): 500-504.
摘要:
2009年8—9月在福建南平芒荡山(Ⅰ)、贵州从江瑶人山(Ⅱ)、广西金秀大瑶山(Ⅲ)、云南屏边大围山(Ⅳ)和西双版纳南糯山(Ⅴ)等5个不同类型的分布区内设置样地,对越南安息香群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5个分布区的越南安息香群落均含有相对较少的物种数,越南安息香在各群落多与壳斗科、松科、杉科、桦木科、金缕梅科和山茶科等物种共优组成乔木层,或是壳斗科、杉科和漆树科的伴生物种;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量也较少,灌木层和草本层间还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Dma)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较小,变化趋势为Ⅴ>Ⅱ>Ⅳ>Ⅰ>Ⅲ。分布区气候类型的不同导致群落间共有物种数目少,相似性系数维持在较低水平。
施肥配比与芸苔素内酯对油茶生长的影响研究
胡冬南, 胡玉玲, 牛德奎, 涂淑萍, 张文元, 郭晓敏
2011, 24(4): 505-511.
摘要: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对长林系列3个优良油茶无性系进行施肥配比和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BR)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品种是影响油茶各项生长指标的最根本的因素;(2)各因子对地径、冠幅、产量和净光合作用影响权重依次是品种、因子间互作、施肥和芸苔素内酯,施肥对叶绿度影响比因子间互作影响大,而对高生长影响刚好相反;对出籽率影响依次是品种、施肥、芸苔素内酯及因子间互作;(3)18号品系、N2P2K2和0.067 mg·L-1 芸苔素内酯浓度组合时,树高、冠幅和出籽率表现最好;4号品系、N1P1K1和0.067 mg·L-1芸苔素内酯组合时,地径增长、叶绿度和产量最大;4号品系、N2P2K2和0.033 mg·L-1芸苔素内酯组合时,日均净光合速率最大。
蓝云杉不同品种扦插生根能力和生根特性研究
安三平, 王丽芳, 石红, 王美琴, 张江涛, 王军辉, 张守攻
2011, 24(4): 512-516.
摘要:
在甘肃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苗圃,系统研究了IBA、NAA、ABT对不同蓝云杉品种的扦插生根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蓝云杉插穗愈伤始期为扦插后10 d,插后30 d开始生根,高峰期在插后40~70 d,80 d时扦插生根率达到97%。蓝云杉5个品种间扦插生根率和平均根长差异显著,品种间生根数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插穗处理时间是影响蓝云杉生根率的主导因子。侧枝类型对生根影响差异极显著,一级侧枝生根率达到100%,二级侧枝生根率为88.97%。插穗长度对蓝云杉平均根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生根数量和根系效果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插穗年龄对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蓝云杉扦插的最优配方为,剪取采穗母树上1龄的8~10 cm长的一级侧枝,用IBA 100 mg·L-1的浸泡0.5 h。
甘肃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的研究
沈亚洲, 孙晓梅, 张江涛, 杜彦昌, 马建伟
2011, 24(4): 517-522.
摘要:
对甘肃小陇山林区不同年龄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各器官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回归分析和模型选优的方法建立了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估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单株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3.617、29.846、123.954、177.482 kg,各林龄段干、根、枝、皮、叶各器官生物量比值分别为32∶ 17∶ 23∶ 11∶ 17(幼龄林);50∶ 20∶ 15∶ 10∶ 5(中龄林);62∶ 15∶ 10∶ 9∶ 4(近熟林);58∶ 23∶ 9∶ 8∶ 2(成熟林);树高、胸径与各组分生物量之间、各组分生物量与根和叶生物量之间以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显著;最终确立的单株生物量预测模型为lnW总=-1.916 4+0.768 1ln(D2H),模型R2为0.986。
低温处理对耐寒粗枝木麻黄无性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何贵平, 卓仁英, 陈雨春, 黄一青, 彭柳青
2011, 24(4): 523-526.
摘要:
从经过低温(-5~-6 ℃)冻害的粗枝木麻黄林分中选出较耐寒的单株,经无性繁殖成无性系,然后再选择出耐寒无性系。采用-2 ℃至-11 ℃低温处理后,2个较耐寒粗枝木麻黄无性系和对照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生理指标均表现为随着温度降低而升高的趋势,2个较耐寒无性系的相对电导率比对照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则比对照高,它们可用作鉴定粗枝木麻黄无性系耐寒性强弱的生理指标。慈36号无性系比慈24号无性系更耐寒。
柚木花粉离体萌发试验
黄桂华, 梁坤南, 周再知, 林明平, 马华明
2011, 24(4): 527-530.
摘要:
广州市南沙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木榄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朱可峰, 廖宝文, 章家恩
2011, 24(4): 531-536.
摘要:
芽梢斑螟危害马尾松雄球花的初步研究
赵锦年, 何玉友, 储德裕, 丰忠平, 俞文仙
2011, 24(4): 537-540.
摘要:
基于GPU和场景分页的森林可视化模拟
李长银, 陈永富, 张怀清
2011, 24(4): 541-544.
摘要:
理化因素对桑果色素性质的影响
李辛雷, 李纪元, 范正琪, 范妙华
2011, 24(4): 545-54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