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35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封面
2022 年 6 期封面
2022, 35(6).
摘要:
目录
2022 年 6 期目录
2022, 35(6): 0-0.
摘要:
马尾松和红锥叶片解剖和光合对穿透雨减少的响应
郭鑫炜, 刘世荣, 王晖, 陈志成, 聂秀青, 张京磊, 明安刚, 陈琳
2022, 35(6): 1-1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1
摘要:
目的 探究8 a干旱胁迫条件下树木叶片光合生理特征与叶片解剖结构的响应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在南亚热带选取2种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红锥)设置林内穿透雨减少的模拟干旱实验,在穿透雨减少8 a后测定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解剖特征以及叶片养分(N、P)含量。 结果 (1)穿透雨减少后,马尾松针叶上、下表皮、叶片厚度以及气孔密度显著增加,而红锥仅叶片上表皮厚度显著增加,海绵组织厚度显著降低。(2)马尾松和红锥的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 ΦPSII,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叶氮、磷含量在穿透雨减少8 a后均未发生显著变化。(3)与马尾松相比,红锥受到的气孔限制(Ls)更大,水分利用效率(WUE)更高,尤其在干季更明显。 结论 马尾松和红锥应对干旱胁迫的策略存在差异,马尾松通过调节叶片解剖结构产生更具耐旱的针叶来应对干旱,红锥则更倾向通过调节气孔(Ls)、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来适应干旱。
板栗坚果营养物质和抗氧化成分综合评价
武妍妍, 史文石, 石新如, 陈荣荣, 赵悦, 赵佳冰, 江泽平, 王志伟, 史胜青
2022, 35(6): 12-2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2
摘要:
目的 探讨抗氧化酶作为种质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完善板栗优良种质资源评价体系。 方法 在河北省燕山地区收集18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种质,测定外观特征、营养物质及抗氧化成分(4种酶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3种非酶指标:总多酚、总黄酮和维生素C),并在有或无抗氧化酶时进行基于隶属函数-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筛选优良种质资源。 结果 18份板栗种质单果鲜质量TPZ的最大(12.51 g),QTC的最小(7.88 g),平均为9.65 g;含水量TPZ的最高(51.59%),LJT的最低(45.95%),平均为48.85%;淀粉含量LJT的最高(53.69%),JCY-1最低(38.28%),平均为46.81%;可溶性糖含量ZQ1的最高(11.62%),YHZ的最低(4.51%),平均为7.96%;SOD活性TPZ的最高(1 310.42 U·g−1),ZQ1的最低(717.40 U·g−1),平均为1 012.37 U·g−1;POD活性JIH的最高(5 965.33 U·g−1),JCY-3的最低(3 009.33 U·g−1),平均为4 168.67 U·g−1 结论 根据有或无4种抗氧化酶,现有4份栽培品种综合得分排名都是:QX107>QL3113>QX3113>HHZ20。除3个良种外,ZJ2和ZQ1可作为候选优良种质深入挖掘;抗氧化指标SOD、POD、CAT和PPO可考虑作为板栗种质评价的指标。
滇中亚高山林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对优先路径的影响
卢华兴, 赵洋毅, 段旭, 朱梦雪, 涂晓云, 杨文艳
2022, 35(6): 23-3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3
摘要:
目的 分析滇中亚高山林地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揭示林地土壤优先路径的形成与发生机理,深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文过程的认识,为滇中林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天然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滇中亚高山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滇油杉林、高山栎林4种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染色示踪法,结合Photoshop CS 5、Image Pro Plus 6.0、Surfer 15图像处理软件提取土壤优先路径,同时系统评价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耦合度分析等方法探讨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优先路径的影响。 结果 (1)研究区4种林地土壤具有良好的团聚体结构,结构稳定性依次为:华山松林>滇油杉林>云南松林>高山栎林,土壤团聚体结构受林地类型、土层深度的影响显著(P<0.05),且与不同粒级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有相关性。(2)林地土壤优先流具有优势性,华山松林优先路径的连通性优于云南松林、高山栎林和滇油杉林,优先路径数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3)粒径>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SA)、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质量比表面积(MWSSA)、结构体破坏率(PAD)、分形维数(D)能较好地评价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与优先路径数量的关联度>0.62,属于中等关联,是影响优先路径形成的重要因素。(4)滇中亚高山林地土壤团聚体结构与优先路径数量的平均耦合度为0.683,系统属于弱协调,耦合协调程度依次为:0.728(云南松林)>0.681(华山松林)>0.663(高山栎林)>0.662(滇油杉林)。 结论 土壤团聚体结构是影响土壤优先路径形成与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对优先路径的产生不起决定性作用。
凋落物和铵态氮添加对亚热带罗浮栲和杉木林土壤碳氮淋溶的影响
王梦思, 马红亮, 官晓辉, 高人, 尹云锋
2022, 35(6): 35-4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4
摘要:
目的 凋落物是森林土壤碳氮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凋落物或土壤淋溶碳氮的变化,揭示凋落物分解通过淋溶对土壤碳氮的影响及氮添加情况下这种影响的变化,进而探究凋落物分解与土壤碳氮的关系。 方法 以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土壤和凋落物为对象,设置6种处理:凋落物、土壤、凋落物 + 土壤、凋落物 + 氮、土壤 + 氮和凋落物 + 土壤 + 氮,每个处理3重复。氮添加量(NH4 + -N/土壤)为120 mg·kg−1 ,针、阔叶林凋落物添加量分别为12.1、19.7 g·kg−1,凋落物放置在土壤或石英石表面,土壤湿度控制在60%饱和持水量,于25 ℃暗培养箱中,采用氮淋溶模拟氮沉降的方法,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培养期间,氮溶液分5次不等氮量淋溶,每次110 mL溶液(按照淋溶次数分配依次为80、10、10、10、10 mg NH4 + -N),收集淋溶液,测定其溶解性有机碳(DOC)、氮(DON)和无机氮。 结果 凋落物淋溶液有较低的无机氮和DON,较高的DOC;凋落物添加分别降低针阔叶土壤淋溶液中NO3-N 22.6%和29.9%、提高针叶林土壤淋溶液中DOC 181.4%,但是降低阔叶林土壤淋溶液中DON 39.2%和阔叶林土壤MBN 53.2%。氮添加后,凋落物对添加氮的截留较少,且阔叶林凋落物截留高于针叶林;凋落物通过淋溶输入土壤的DOC减少,而DON增加。氮添加增加土壤可淋溶的无机氮量和针叶林土壤淋溶液DON,但凋落物降低土壤氮淋溶的作用在氮添加情况下没有减弱。 结论 凋落物具有减缓土壤NO3-N输出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氮添加可通过改变针阔叶林凋落物DOC和DON 的输出影响土壤氮变化。
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竹笋挥发物及CO2的行为反应
张威, 滕莹, 黄徐骏, 李志红, 张亚波, 舒金平, 王浩杰
2022, 35(6): 44-5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5
摘要:
目的 探析南方竹区重要地下害虫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定位寄主的行为及化学机制,为竹林金针虫的高效监测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双向选择仪测定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竹笋和CO2释放剂颗粒的行为反应。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收集鉴定雷竹鲜笋的挥发性组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 结果 竹笋和CO2释放剂均能显著引发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定向运动。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不同质量鲜笋的取食选择无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浓度的CO2释放剂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定向行为有显著影响(P<0.05)。在竹笋和CO2释放剂之间,筛胸梳爪叩甲幼虫显著偏好竹笋(P<0.05)。收集鉴定雷竹笋挥发物17种,相对含量较高为烯烃类化合物(66.62%)和倍半萜(27.98%),倍半萜中以α-葎草烯含量最高。 结论 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新鲜雷竹笋和CO2释放剂颗粒均有显著趋向性,筛胸梳爪叩甲幼虫更偏好新鲜竹笋,相比CO2释放剂,竹笋萌发时所释放的挥发物对竹林金针虫搜寻寄主更为有效。本研究分离鉴定7种可能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具有吸引作用的萜烯类化合物,为竹林金针虫新型防控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玫瑰红菇和灰肉红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禹飞, 梁俊峰
2022, 35(6): 52-6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6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玫瑰红菇和灰肉红菇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筛选促进2种红菇生长的土壤微生物,为2种红菇的保育促繁以及人工栽培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同一生态条件下2种野生食药用外生菌根真菌(玫瑰红菇和灰肉红菇)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2种红菇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的群落结构,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2种红菇根际土壤微生物略有差异,玫瑰红菇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为热酸菌属、分枝杆菌属、Reyranella属、纤线杆菌属、罗思河小杆菌属和Oidiodendron属;灰肉红菇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为变异杆菌属、Bryobacter属,芽生绿菌属、拟青霉属和节菱孢属;细菌(变异杆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属、堆囊菌属、分枝杆菌属、Singulisphaera属、Isosphaera属、蛭弧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和真菌(木霉属、青霉属和Hypomyces属)为2种红菇共有的菌根辅助菌。pH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 结论 2种红菇会根据生长需要特异性地选择对自己生长有益的土壤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本研究筛选出的红菇根际菌根辅助菌可为制备红菇微生物专用菌肥以及为红菇的人工促繁提供理论依据,这对红菇的可持续利用,扩大林下食用菌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引种伞房属三种桉树的生长和抗病性早期选择
李昌荣, 郑永邓, 郭东强, 覃开锋, 陈升侃, 李娟, 唐庆兰, 吴秦展
2022, 35(6): 64-7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7
摘要:
目的 了解伞房属斑皮桉、大叶斑皮桉和柠檬桉2个亚种(柠檬桉和斑皮柠檬桉)引种广西的生长情况,初步选育抗病的树种、种源、家系,为桉树锯材树种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伞房属桉树种源/家系试验林为研究材料,调查林龄3个月试验林的树高和病害情况,采用抗病指数分析试验林病害情况,方差及变异分析性状差异性与遗传变异情况,独立淘汰法初步选择抗病树种、种源、家系。 结果 树种间树高、保存率、抗病指数差异极显著(P<0.001);斑皮桉和大叶斑皮桉种源间树高、保存率、抗病指数差异不显著,但2树种3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斑皮桉抗病指数家系间差异不显著除外;斑皮柠檬桉种源间和家系间树高、抗病指数差异极显著(P<0.001),保存率差异不显著;柠檬桉种源间和家系间仅抗病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各性状遗传力和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05~0.43,受弱至中等强度遗传控制。柠檬桉比其他3个树种生长快,最抗病;共选出7个抗病种源和47个抗病家系,其树高、保存率、抗病指数平均值比总体平均值高57.1%、1.8%、67.4%和57.1%、0.9%、69.8%,种源和家系的树高、抗病指数遗传增益分别为12.0%、21.9%和17.1%、21.6%。 结论 选择出的抗病树种柠檬桉、抗病种源和家系为下一步改良提供种质材料。
太行山区栓皮栎、刺槐和侧柏对干旱的适应策略研究
牛存洋, 寿文凯, 杨喜田, 张志华, 乔永胜
2022, 35(6): 73-8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8
摘要:
目的 从水力结构的角度探讨栓皮栎、刺槐和侧柏对干旱的适应策略及其差异,为太行山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太行山区成熟龄栓皮栎、刺槐和侧柏为研究对象,利用移液管测定其多年生枝条木质部初始比导率(Ks)、最大比导率(Ksmax);利用冲洗法测定栓皮栎和刺槐导水率丧失百分比(PLC),真空法测定侧柏PLC;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技术测定木质部导管/管胞和纹孔解剖结构等性状。 结果 (1)栓皮栎和刺槐木质部导管平均直径(Dv)、水力直径(Dh)、纹孔开口比例(Fap)、纹孔密度(NP)和纹孔比例(Fa)均显著高于侧柏,二者木质部KsKsmax和PLC也显著高于侧柏;(2)刺槐DvDhFapNPFa显著高于栓皮栎,但刺槐的PLC显著低于栓皮栎,可能是由于刺槐纹孔室和纹孔口具有点状和齿状附物,因而增强了刺槐对干旱诱导气穴化的抵抗力。(3)3个树种木质部导管直径越大,纹孔口,纹孔开口比例、纹孔比例等性状也越大。 结论 栓皮栎和刺槐具有较高的木质部水分传输效率,采取快速生长的策略,侧柏具有较低的木质部水分传输效率,表明侧柏采取比较保守的资源获取策略。木质部导管和纹孔结构协同影响木质部水分传输效率和抵抗干旱诱导气穴化的能力,木质部解剖结构是决定不同树种对干旱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性状。
麻竖毛天牛不同虫态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成功率和子代发育的影响
唐艳龙, 王丽娜, 贾结利, 康奎, 曾伯平, 魏可
2022, 35(6): 83-8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09
摘要:
目的 为了明确不同虫态的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对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寄生行为和子代发育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和高效利用替代寄主。 方法 利用麻竖毛天牛老熟幼虫和蛹作为繁蜂寄主,比较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两种虫态麻竖毛天牛的寄生率、子代发育历期、子代羽化率和数量的差异。 结果 松褐天牛肿腿蜂可寄生麻竖毛天牛的幼虫和蛹,寄生率无显著差异。然而,用麻竖毛天牛幼虫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时子代蜂羽化率为93.33%,显著高于麻竖毛天牛蛹作繁蜂寄主时的57.69%。用麻竖毛天牛幼虫和蛹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时,雌蜂产卵前期分别为6.63 d和6.43 d,两者无显著差异;其子代的卵期、幼虫期、蛹期及幼期历期均无显著差异,分别平均为4.34 d和4.57 d、8.34 d和8.52 d、19.89 d和20.07 d及32.61 d和33.40 d。用麻竖毛天牛幼虫繁育的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量和子代总数为39.50头和41.18头,用麻竖毛天牛蛹繁蜂时分别平均为30.80头和32.20头,均存显著差异。在两种虫态寄主上育出的松褐天牛肿腿蜂雄性子代数无显著差异,分别平均为1.96头和1.40头;雄性比亦没有显著差异,分别平均为5.00%和4.45%。 结果 用麻竖毛天牛老熟幼虫作寄主时,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羽化率更高,繁育得到的子代数量更多。麻竖毛天牛蛹可作为替代寄主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但繁蜂效率低于天牛幼虫。
基于核桃参考基因组的SSR位点鉴定分析和单态性标记开发
贺君星, 马庆国, 裴东, 张俊佩
2022, 35(6): 89-10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0
摘要:
目的 为了阐明核桃(Juglans regia L.)(2n=2x=32)全基因组不同染色体上SSR位点数量及其分布特征,开发并验证单态性SSR引物。 方法 基于核桃品种‘中牧查一’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序列图谱,使用MISA软件筛选并分析SSR位点,利用Primer 3.0进行引物设计,通过电子PCR进行引物多态性分析,筛选并合成单态性SSR引物并通过真实PCR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结果 (1)在全基因组16条染色体上鉴定得到了共计357 629 个SSR位点,分布密度为662.28 SSRs·Mb−1,其中,10~30 bp长度的短序列占95.00%以上,优势重复单元以A/T碱基为主;不同染色体上SSR位点数量差异较大,其中,Chr1染色体上SSR位点数量最多,Chr16染色体上最少,SSR重复单元的数量及种类与染色体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统计分析获得的644 种稀有SSR单元中六核苷酸重复基元占多数;(2)基于不同染色体上SSR重复单元的类型和数量构建分布矩阵,聚类分析发现,以遗传距离0.075为阈值可将所有染色体分为4组,其中,第4组中成员最多(11条),而第1组中仅有Chr10染色体,总体看,Chr10染色体自成一个主枝,显示其可能经历了较为保守的进化过程;(3)利用SSR 位点侧翼的保守序列设计出SSR引物303 009对,通过电子PCR筛选并随机合成了32对单态性引物进行验证,其中,30对(93.75%)在6 个核桃品种中扩增出了清晰的目标产物,28对(87.50%)的PCR扩增结果与电子PCR评估结果一致。 结论 本研究鉴定了‘中牧查一’核桃参考基因组不同染色体序列中的SSR位点,发现其数量和重复类型变化较大,且与染色体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单碱基重复的SSR是最常见的类型。建立了电子PCR与传统方法联用的引物开发流程,同时验证了其有效性,为核桃SSR引物的个性化快速开发提供了有效策略。筛选获得的28对单态性引物可为分子辅助育种中杂交子代“私生检测”等研究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3-溴丙酮酸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刘瑞霞, 李恩杰, 柏超, 王青华, 段立清
2022, 35(6): 101-10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1
摘要:
目的 利用3-溴丙酮酸(3-BrPA)作为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cuNPV)的生物增效剂,探讨3-BrPA对HycuNPV的毒力和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HycuNPV杀虫剂的应用提供新的增效剂。 方法 通过室内在HycuNPV中添加不同剂量3-BrPA,分析其对HycuNPV的增效作用以及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 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3-BrPA对HycuNPV具有增效作用,不仅可以提高HycuNPV的感染能力,还能提高杀虫速度。当3-BrPA的添加剂量为5.0、10.0和15.0 mg·g−1时,HycuNPV作用于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LC50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并且对HycuNPV的增效倍数(SR)分别为825.14、164.72和0.47,共毒系数(CTC)分别为82 613.63、16 579.25和147.27。不同浓度的HycuNPV在不同剂量的3-BrPA作用下,其杀虫效果各不相同。添加不同剂量的3-BrPA,LT50缩短了3.280~9.724 d。根据SR、CTC、LT50及ST等指标评判,在浓度为9.0 × 105 OBs·mL−1的HycuNPV中添加5.0 mg·g−1的3-BrPA时,增效作用最优。此外,3-BrPA和HycuNPV联合作用还显著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且存活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低于单独使用病毒杀虫剂。 结论 3-BrPA对HycuNPV具有增效作用,有望作为理想的病毒杀虫剂的增效剂。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冷杉林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
赵安, 周晓雷, 史瑞锦, 周旭姣, 杨富强, 贺万鹏
2022, 35(6): 108-11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2
摘要:
目的 揭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冷杉林不同年限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 方法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 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计算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划分群落特化种和泛化种。 结果 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灌木物种Levins和Shannon 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结果基本一致,同一物种在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5 a火烧迹地有3个特化种;15 a火烧迹地有2个特化种和1个泛化种;未过火林地有1个特化种。种间生态位重叠严重的种对数占比为15 a火烧迹地>5 a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生态位重叠一般的种对数占比为5 a火烧迹地>15 a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生态位重叠较小的种对数占比为未过火林地>15 a火烧迹地>5 a火烧迹地。 结论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冷杉林经过重度火干扰后,不同年限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则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状态,火烧迹地灌木群落正处于正向演替阶段。
横断山脉亚高山高山栎根系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李鸿博, 马莉, 黄耀华, 康定旭, 伍建榕, 马焕成, 陈诗
2022, 35(6): 118-12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3
摘要:
目的 了解横断山脉亚高山高山栎根系可培养真菌组成及多样性。 方法 以该地区3种高山栎根系为材料,利用根系浸泡染色方法观察根系内真菌共生状况,并对根内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种类进行鉴定。 结果 根系染色可发现大量暗色有隔真菌和AMF丛枝结构,共鉴定出17科20属27种真菌,发现1种外生菌根真菌Ceratobasidiaceae(GSL1-7),4种暗色有隔真菌(DSE)Boeremia exigua var. exigua(GSL1-F)、Phoma herbarum(GSL20-A)、Phialophora mustea(GSL2-2,GSL2-9)、Paraboeremia putaminum(GSL4-F,GSL20-B),以及2种有促生作用的真菌Pseudogymnoascus roseus(GSL4-1-A,GSL4-2)和Trichoderma tomentosum(GSL80-D)。α多样性分析发现,3种高山栎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但差异不显著。4种DSE和3种植物促生真菌在根系中占比可达31.3%。 结论 该类益生真菌对高山栎在横断山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生长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初步为阐明横断山脉地区高山栎的生态适应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利用促生菌在高山栎育苗中的应用提供了活体菌种资源。
辽东山区人工红松冠长率影响因子研究
刘奇峰, 陈东升, 冯健, 高慧淋
2022, 35(6): 127-13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4
摘要:
目的 建立包含林木竞争、地形(坡度、坡向、坡位)的不同林层的辽东山区人工红松冠长率模型,研究不同竞争水平及地形对冠长率的影响,比较林层间的冠长率差异,为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经营奠定基础。 方法 以辽宁省清原县大边沟林场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冠长率基础模型,通过再参数化方法引入竞争因子,采用哑变量方法进一步引入地形因子,选取对模型贡献最大的地形因子,最终建立包含竞争、地形变量的不同林层间的人工红松冠长率哑变量模型,模拟了各因子对人工红松冠长率的影响。 结果 与基础模型相比,引入林木竞争、地形因子坡向的不同林层冠长率模型R2a提升了0.113,RMSE降低了0.012,竞争、坡向、林层对冠长率模型的贡献率(MSER)分别为14.14%、2.25%、0.16%。冠长率随林木胸径的增大而减小,随林木竞争水平的增大而增大。随林木竞争水平的增大,冠长率随树高变化规律由负增长逐渐转为正增长。经F检验,不同坡向、林层之间冠长率差异显著,变化规律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在林层间表现为上林层>下林层。 结论 地形与林木竞争因子显著影响人工红松冠长率,坡向是对人工红松冠长率影响最大的地形因子。本研究构建的包含地形与林木竞争的冠长率模型精度较高,为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及生长量预估提供参考。
不同浓度石墨烯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
彭婷婷, 魏永平, 章进峰, 张筱, 陈洪华, 陈爱玲, 赵建国, 胡亚林, 曹光球
2022, 35(6): 135-14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5
摘要:
目的 探究石墨烯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杉木高效培育奠定理论依据。 方法 以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及15N示踪技术,测定不同浓度石墨烯(0、20、25、30 mg·L−1)处理的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指标及15N分配率和利用率。 结果 在杉木幼苗的生长和根系形态指标中,除茎干质量和根体积外,其余指标均表现为25 mg·L−1石墨烯浓度的处理最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杉木全株15N利用率表现为 25 mg·L−1>20 mg·L−1>30 mg·L−1>CK1,15N分配在杉木幼苗各器官表现为叶>茎>根;根15N分配率、全株15N利用率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显示,除根长、根体积、根15N分配率与根直径呈负相关外,其他各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一定浓度的石墨烯有利杉木幼苗生长,并能促进N素吸收利用。
北方蒙古栎和栓皮栎林蛾类多样性比较分析
任雪毓, 庞岩, 王梅, 李国宏, 王艳军, 李建忠, 王鸿斌
2022, 35(6): 143-15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6
摘要:
目的 调查比较我国北方两种主要天然栎林生态系统-栓皮栎和蒙古栎林蛾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揭示其生境与时序变化特征,为栎林蛾类害虫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北京门头沟区九龙山栓皮栎林、河北滦平县蒙古栎林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蒙古栎林3个典型样地,2019年6—9月利用灯诱法进行定期采集,比较不同样地和时间内蛾类组成与多样性差异。 结果 3个样地共获得蛾类成虫21科293种,夜蛾科和尺蛾科数量及种类最丰富;蛾类群落种类组成空间与时间差异明显;河北蒙古栎林蛾类组成结构与北京栓皮栎林相似性高于同为蒙古栎林的内蒙古样地;蛾类成虫出现期时序变化显著,种类和个体数量均在7月份达到最高。多样性结果表明北京栓皮栎林和内蒙古蒙古栎林生境内的蛾类群落Marg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河北蒙古栎林,群落表现稳定。其中Marglef丰富度指数在科级指数变化与属、种级指数变化表现明显差异,而其它指数变化呈一致性。 结论 栎林蛾类昆虫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格局,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蛾类生物多样性,不同阶元丰富度指标可判别类群地理分布与分化程度。
基于因子分析的不同楸树无性系耐锑综合评价
刘振华, 王军辉, 童方平, 孙良, 李贵, 陈瑞, 吴敏, 刘作群, 麻文俊
2022, 35(6): 151-16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7
摘要:
目的 为了评价10个不同无性系楸树的耐锑能力,为锑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植物材料。 方法 在不同锑胁迫浓度下,通过对生长量、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根茎叶中锑元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H2O2)、超氧阴离子(O2﹒)含量、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10个不同无性系楸树耐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不同浓度锑胁迫下,除8402无性系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无性系地上和根生物量在不同锑浓度间存在差异;随锑胁迫浓度的升高,大部分无性系株高和地径增长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除8402和72无性系在2 000 mg·kg−1锑胁迫下根生物量比对照高外,其它无性系在较低浓度锑胁迫下促进了生物量增加,到了一定浓度随着锑浓度的增加,生物量逐渐减少。楸树对锑的富集主要在根部,600 mg·kg−1锑胁迫下,63无性系根、叶中锑含量最高,8402无性系茎中锑含量最高;1 200 mg·kg−1锑胁迫下,5-2无性系根中锑含量最高,1-1无性系茎和叶中锑含量最高;2 000 mg·kg−1锑胁迫下,5-8无性系根中锑含量最高,8402无性系茎中锑含量最高,72无性系叶中锑含量最高。在一定胁迫压力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植物体内的活性氧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性。 结论 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表明,在0~2 000 mg·kg−1锑胁迫下,10个楸树无性系耐锑能力大小排序为5-8>0>20-01>2-8>5-2>63>8402>1>72>1-1。研究结果为锑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植物材料,在土壤锑污染2 000 mg·kg−1以下,能够利用锑耐受能力强的楸树无性系进行修复。
缓释肥 × 菌根菌对赤皮青冈容器苗生长性状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黄盛怡, 杨孟晴, 王斌, 周志春, 王秀花, 徐卫可, 吴仁超
2022, 35(6): 161-16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8
摘要:
目的 基于不同缓释肥添加梯度和接种菌根菌互作试验,分析缓释肥添加和接种菌根菌对赤皮青冈1年生容器苗生长性状和养分状况的作用规律,以提高赤皮青冈容器苗的菌根化育苗水平。 方法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菌根菌处理,分为接种(育苗容器中间部位注射浓度为36.28 mg·mL−1 的彩色豆马勃10 mL)与不接种2个处理;副区为基质缓释肥添加处理,设置5个缓释肥添加梯度(1.50、2.25、3.00、3.75和4.50 kg·m−3)。 结果 接种菌根菌对不同缓释肥梯度下1年生赤皮青冈容器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缓释肥添加和接种菌根菌对容器苗总生物量和P利用指数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接种菌根菌后,赤皮青冈容器苗苗高、地径、高径比、总生物量、总根长和根系直径等生长性状相比不接种分别增加18.70%、7.16%、10.75%、24.55%、1.02%和18.47%,N含量、N吸收量和N利用指数、P吸收量和P利用指数分别增加2.04%、27.10%、27.67%、19.72%和30.52%,P含量降低2.94%,除总根长和N、P含量外各生长性状和养分状况指标接种和不接种存在极显著差异。无论是否接种菌根菌,随缓释肥添加量增加,除根系直径无明显变化外各生长性状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P含量和P吸收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在缓释肥添加量为3 kg·cm−3时生长表现最好。不接种菌根菌容器苗N含量和N吸收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N、P利用指数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接种菌根菌后N、P利用指数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N含量和N吸收量无明显变化规律。 结论 接种外生菌根菌彩色豆马勃可促进赤皮青冈容器苗的生长,提高N、P养分利用效率,低缓释肥添加量下菌根的促生效应更显著。生产中可通过接种菌根菌提高容器苗质量,同时减少缓释肥使用量,有助于培育赤皮青冈优质苗木并节约育苗成本。
桉树液流径向变化及其对整树蒸腾估算的影响
秦佳双, 顾大形, 倪隆康, 何文, 林芙蓉, 周翠鸣
2022, 35(6): 170-17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19
摘要:
目的 分析液流密度径向差异及其对整树蒸腾量估算的影响,以期为中大径级桉树人工林蒸腾的准确估算和尺度扩展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DP)测定了10年生中等径级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ucalyptus grandis)3个边材径向深度0~2、2~4、4~6 cm的液流密度。 结果 尾巨桉液流密度径向分布格局为递减型,日变化格局均为单峰型。用单点径向深度0~2、2~4、4~6 cm液流密度代表整个边材液流密度估算的整树日蒸腾量Tr2Tr4Tr6较基于多点估算值Tr246分别高估92.9%、低估28.2%和低估74.0%。由于0~2 cm 边材深度液流密度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并且 Tr2Tr246之间的拟合精度较高(R2=0.964),因此,基于Tr2构建的整树日蒸腾量估算校正函数Tr246=0.522Tr2有效的提高了整树蒸腾估算的便捷性和准确度。 结论 中等径级尾巨桉液流密度具有明显的径向变化特征,不考虑这种径向变化将会导致整树蒸腾估算的较大误差。基于边材最外侧(0~2 cm)液流密度估算的整树蒸腾经过校正后可以方便准确地估算中等径级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
环境友好型保水材料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及评价
侯美娟, 蔚阿龙, 丛日春
2022, 35(6): 177-18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6.020
摘要:
目的 探究环境友好型保水材料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方法 选用岩棉、生物炭和炭棉3种环境友好型保水材料与聚丙烯酸钠盐型、丙烯酰胺-丙烯酸钾聚合型、聚丙烯酸钾盐型3种传统保水材料及CK对比研究。以沙土为基质,按不同质量比与各种保水材料均匀混合,通过控水试验,分别测定保水材料土壤水分动态曲线和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保水材料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并进行评价。 结果 环境友好型保水材料均能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其中10%炭棉对各持水参数都有显著影响。自然干旱条件下,与CK相比,各保水材料均能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在40 d时间内,10%炭棉在整个失水过程中保持水分的效果最好,干旱胁迫40 d后,10%炭棉比CK组含水量高3.37%。6种保水材料均能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由多到少排序为T3>N>H>T2>S3>S2>D3>K>D2>S1>T1>D1>CK,其中10%炭棉处理的土壤有效含水量最高。 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环境友好型保水材料中10%炭棉保水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