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树权, 任广英, 邹 良. 樟子松病害概述[J]. 森林病虫通讯, 1999(1): 34-36
[2] 方志蓉, 黄向东.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1996,23(1):68-70
[3] 朱天辉, 叶华智, 罗孟军. 枯斑盘多毛孢Pf-毒素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J].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6):541-545
[4] 朱 玮, 胡景江, 马希汉, 等. 杨树与溃疡病菌相互作用的生理病理化学研究 Ⅱ. 溃疡病菌毒素粗提物对寄主的影响初探[J]. 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12(3):7-13
[5] 杨 斌, 叶建仁, 包 宏. 林木病原真菌毒素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0,13(3):316-322
[6] 徐梅卿, 何平勋. 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总汇[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7] 刘应高, 潘 欣, 庄启国, 等. 四川松树6种散斑壳菌记述[J]. 中国森林病虫, 2004,23(4): 9-12
[8] 刘应高, 潘 欣, 杨 静, 等. 华山松上散斑壳属一新种[J]. 菌物学报, 2009,28(4):473-475
[9] 叶建仁, 祁高富, 包 宏, 等.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质膜伤害机理的研究[J]. 林业科学,2000, 36(2):82-86
[10] 林英任, 黎 志, 梁师文, 等. 中国北部地区一些针叶树生斑痣盘菌[J]. 真菌学报,1995,14(3): 179-183
[11] 张利辉, 董金皋, 刘云惠.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离与纯化技术[J]. 现代科学仪器, 2001 (2):56-62
[12] 祁高富, 叶建仁, 包 宏.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 23(4): 17-21
[13] 叶建仁, 谢春霞, 王永银, 等.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8,11(3):243-248
[14] 石凤梅.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2):70-73
[15] 叶建仁, 祁高富.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专化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 23(6): 1-4
[16] 任嘉红, 张晓刚, 张桂萍. 利用溃疡菌毒素筛选抗溃疡病杨树品种[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7(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