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mogyi Z, Cienciala E, Makipaa R, et a1. Indirect methods of large scale forest biomass estim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7, 126: 197-207
[2] Garkoti S S. Estimates of biomass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a high altitude maple forest of the west central Himalayas[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8, 23(1): 41-49
[3] Fang J Y. Chen A P , Peng C H , et 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J]. Science, 2001, 292: 2320-2322
[4] 项文化,田大伦,闫文德. 中低强度间伐对杆材阶段马尾松林生物量的影响[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1): 10-13
[5] 李文华. 西藏森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59-60
[6] 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 湖南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细根生物量及时空动态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9(5): 38-40
[7] 宿以明,刘兴良,向成华. 峨眉冷杉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00(2): 31-35
[8] 周晓峰.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4: 451-578
[9] 李叙勇,孙继坤,常直海,等. 天山森林凋落物和枯枝落叶层的研究[J]. 土壤学报, 1997(4): 406-417
[10] 林 波,刘 庆,吴 彦,等.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动态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9): 1491-1496
[11] 杨丽韫,代力民. 长白山北坡苔藓红松暗针叶林倒木分解及其养分含量[J]. 生态学报,2002(2): 185-189
[12] 李凌浩,党高弟,汪铁军,等. 秦岭巴山冷杉林粗死木质残体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5): 51-57
[13] 方江平,项文化. 西藏色季拉山原始冷杉林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J]. 林业科学, 2008,44(5): 17-23
[14] 王 燕,赵士洞. 天山云杉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4): 6-8
[15] 穆天民. 贺兰山区青海云杉森林群落的生物量[J]. 内蒙古林业科技, 1982(1): 34-45
[16] 吴兆录,党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3): 230-234
[17] 罗 辑,杨 忠,杨清伟. 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 191-196
[18]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等. 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J]. 林业科学 1982,18(2): 127-134
[19] 李文华,邓坤枚,李 飞. 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量的研究[J].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1(2): 34-50
[20] 张祝平,彭少麟,孙谷畴,等. 鼎湖山森林群落生物量和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M]//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63-72
[21] 林益明,林 鹏,李振基,等. 武夷山甜槠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 269-275
[22] 于明坚,陈启瑺,李铭红,等. 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量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6(2): 144-150
[23] 温远光,黄承标. 里骆杉木人工林的凋落物产量[J]. 林业科技通讯, 1986(7): 12-16
[24] 程伯容,丁桂芳,许广山,等.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的生物养分循环[J]. 土壤学报,1987(2): 160-169
[25] 翁 轰,李志安,屠梦照,等. 鼎湖山森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3(4): 299-304
[26] 冯宗炜,陈楚莹,王开平,等. 亚热带杉木纯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和循环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5(4): 245-256
[27] 周世强,黄金燕. 四川红杉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1(1): 9-16
[28] 宿以明.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95(3): 36-42
[29] 贺庆棠. 用生物量法对植物群体太阳能利用率的初步估算[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3): 52-59
[30] 丁宝永,孙继华. 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及养分循环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89, 17(5): 1-98
[31] 鄢武先,宿以明,刘兴良,等. 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91(4): 17-22
[32] 江 洪,朱家骏. 云杉天然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86(2): 5-13
[33] 江 洪,林鸿荣. 飞播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系统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85(4):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