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rooks K N, Folliott P F, Gregersen H M, et al. Hydr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of Watersheds [M]. Ames: Lowa S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9-78.
[2] 彭舜磊, 梁亚红, 陈昌东, 等. 伏牛山东麓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及产流预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4):29-33.
[3] 高婵婵, 赵传燕, 王 超, 等. 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不同植被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特性[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30(1):117-126.
[4] Hassler S K, Zimmermann B, van Breugel M, et al. Recovery of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under secondary succession on former pasture in the humid tropic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261(5): 1634-1642.
[5] 薛 萐, 刘国彬, 张 超.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土壤抗蚀性演变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5):3143-315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15.011
[6] 张文文, 郭忠升, 宁 婷, 等.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密度对土壤水分和柠条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 35(3):725-732.
[7] 梁海斌, 史建伟, 牛俊杰.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柠条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6):143-148.
[8] 魏瑶瑶, 王 俊, 张永旺, 等.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0(2):16-20.
[9] 梁胜发, 茹 豪, 雍 鹏, 等.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柠条锦鸡儿根系分布特征[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 44(8):24-28. doi: 10.3969/j.issn.1000-5382.2016.08.005
[10] 王国梁, 周生路, 赵其国. 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及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J]. 土壤学报, 2005, 42(4):545-550. doi: 10.3321/j.issn:0564-3929.2005.04.003
[11] 卜瑞瑛, 梁文俊, 魏 曦, 等. 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的土壤养分特征[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1, 41(2):140-147.
[12] 王 芳. 入渗供水头对土柱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D]. 山西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05.
[13] 李易珺, 杨自辉, 郭树江,等. 青土湖干涸湖底2种典型固沙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与养分关系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 35(5):62-67.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20.05.10
[14] 杜晓婧. 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土壤水分运移及营养物质前进研究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15] 唐士劼, 窦超银. 滴头流量对风沙土滴灌湿润锋运移影响的试验研究[J]. 节水灌溉, 2018(11):56-72. doi: 10.3969/j.issn.1007-4929.2018.11.012
[16] 陈文媛, 张少妮, 华 瑞, 等. 黄土丘陵区林草恢复进程中土壤入渗特征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 39(1):62-69. doi: 10.13332/j.1000-1522.20160156
[17] 张金武, 王 立. 白龙江上游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入渗和持水特征[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 36(4):41-47.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21.04.06
[18] 王梦军, 张光灿, 刘 霞, 等. 沂蒙山林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6):26-31. doi: 10.3969/j.issn.1672-3007.2008.06.005
[19] 朱方方, 程金花, 郑雪慧, 等. 马尾松林地不同枯落物覆盖下土壤入渗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4):85-97.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20.04.013
[20] 吕 渡, 杨亚辉, 赵文慧, 等. 不同恢复类型植被细根分布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耦合关系[J]. 生态学报, 2018, 38(11):3979-3987.
[21] 李 平, 王冬梅, 丁 聪, 等. 黄土高寒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20, 40(5):1610-1620.
[22] 李贵玉.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性能对比研究 [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