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 伟, 康 明, 黄宏文. 中国板栗EST-SNP和抗栗疫病候选基因分析及同源对比[J]. 植物科学学报, 2012, 30(1):55-63.
[2] Xing Y, Liu Y, Zhang Q, et al. Hybrid de novo genome assembly of Chinese chestnut (Castanea mollissima)[J]. Giga Science, 2019, 8(9): 1-7.
[3] Jiang N, Yang Q, Fan X L,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ix Cytospora species on Chinese chestnut in China[J]. Mycokeys, 2020, 62: 1-25. doi: 10.3897/mycokeys.62.47425
[4] 张宇和, 柳 鎏, 梁维坚, 等. 中国果树志: 板栗榛子卷[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62-66.
[5] 陈顺伟, 彭华正, 江美都, 等. 浙江主栽板栗营养物质的品种和地域差异分析[J]. 经济林研究, 2000, 18(3):13-16. doi: 10.3969/j.issn.1003-8981.2000.03.005
[6] 吴大瑜, 江锡兵, 龚榜初, 等. 浙江省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中国果树, 2019(1):103-106,109.
[7] 苏淑钗, 林 莉, 邓钰薪, 等. 华北品种群板栗品质的综合评价[J]. 经济林研究, 2009, 27(2):20-27. doi: 10.3969/j.issn.1003-8981.2009.02.006
[8] 杨 晴, 齐永顺, 张京政, 等. 燕山板栗营养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J]. 经济林研究, 2008, 26(1):62-66. doi: 10.3969/j.issn.1003-8981.2008.01.013
[9] 杜常健, 孙佳成, 武妍妍, 等. 燕山北部山区板栗优良种质资源收集及其品质评价[J].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3):1-11.
[10] 陆 超, 郭素娟. 16份板栗种质资源主要营养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37(23):357-361,376.
[11] 张继亮, 孙海伟, 马玉敏, 等. 板栗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2(4):475-478.
[12] 朱灿灿, 姬付勇, 耿国民. 不同板栗品种(单株)果实重要农艺性状的模糊综合评价[J]. 经济林研究, 2017, 35(12):13-21.
[13] 江锡兵, 龚榜初, 汤 丹, 等. 中国部分板栗品种坚果表型及营养成分遗传变异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33(11):2216-222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3.11.2216
[14] 任丽娟, 陈雅坤, 单丽艳, 等. 基于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对全株玉米青贮综合品质的分析[J].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1211-1221.
[15] 郝小燕, 张巨松, 顾卫红, 等. 响应面法及三波长技术优化蒽酮比色法测定豆类淀粉含量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9, 24(4):168-172.
[16] 张春江, 吕飞杰, 台建祥, 等. 槟榔果及其制品中总酚和单宁含量的测定[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 29(6):119-121. doi: 10.3969/j.issn.1005-6521.2008.06.034
[17] 钟冬莲, 韩素芳, 丁 明. 分光光度法测定西红柿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比较[J]. 食品科学, 2009, 30(22):272-274. doi: 10.3321/j.issn:1002-6630.2009.22.063
[18] 谭学瑞, 邓聚龙. 灰色关联分析: 多因素统计分析新方法[J]. 统计研究, 1995(3):46-48.
[19] 李 慧, 魏天军.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鲜食枣果实品质评价[J]. 经济林研究, 2021, 39(1):60-67.
[20] 罗 浩, 成仿云, 郭 鑫, 等.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筛选紫斑牡丹切花品种[J]. 园艺学报, 2020, 47(11):2169-2180.
[21] 刘国彬, 兰彦平, 兰卫宗, 等. 板栗农家品种资源坚果表型性状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5(5):977-981. doi: 10.3969/j.issn.1000-2286.2013.05.014
[22] 刘国彬, 兰彦平, 姚研武, 等. 板栗杂交后代坚果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5):117-121. doi: 10.7668/hbnxb.2011.05.024
[23] 江锡兵, 龚榜初, 刘庆忠, 等. 中国板栗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J]. 园艺学报, 2014, 41(4):641-652.
[24] 梁丽松. 板栗糯性质地的物质基础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25] 梁建兰, 刘秀凤, 赵 萌, 等. 板栗贮藏前后淀粉性质的比较[J]. 中国粮油学报, 2015, 30(1):51-54,59.
[26] 谭秋锦, 陈海生, 韦媛荣, 等. 澳洲坚果种质果仁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中国粮油学报, 2021, 36(2):150-154. doi: 10.3969/j.issn.1003-0174.2021.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