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引用本文:
Citation: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 基金项目: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Primary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Lecanosticta acicola, the Causal Agent of Brown Spot Needle Blight

  • 摘要: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针叶。
  • [1] 程方叶建仁刘戈安会翠 .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组培苗 PAL、PPO、SOD活性变化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4): 521-525.
    [2] 叶建仁李传道 . 我国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2): 189-195.
    [3] 杨斌叶建仁包宏 . 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3): 316-322.
    [4] 李建庆张永安张星耀杨忠歧袁锋 . 昆虫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2): 233-239.
    [5] 赵仕光朱玮岳红艳 . 杨树溃疡病菌毒素对杨树树皮愈伤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3): 253-259.
    [6] 王军李若英 . 肉桂枝枯病菌毒素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387-393.
    [7] 廖周瑜叶辉 .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1): 102-105.
    [8] 沈伯葵葛明宏张明海薛梦澜姚长林 . 松梢枯病及其病原的研究(一).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6): 659-664.
    [9] 杨宝君汪来发赵文霞徐福元张培李占鹏 . 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及松墨天牛传播新途径.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3): 251-255.
    [10] 花晓梅刘国龙张效林余良富曾平生黄冬青 . 松树截根菌根化育苗和造林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5): 535-543.
    [11] 杨宝君胡凯基王秋丽孙玉林吴政民汪企明 . 松树对松材线虫抗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3): 249-255.
    [12] 花晓梅骆贻颛刘国龙 . 松树Pt菌剂育苗菌根化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3): 258-264.
    [13] 黄少伟 . 松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99-806.
    [14] 弓明钦王凤珍陈羽陈应龙 . 松茸菌株对6种松树幼苗的感染及其菌根解剖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4): 356-361.
    [15] 郑来友李文钿成小飞花晓梅 . 彩色豆马勃与松树形成内外生菌根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3): 262-268.
    [16] 陈孝英何礼华 . 松树繁殖新途径—针叶束嫁接技术. 林业科学研究, 1989, 2(2): 109-112.
    [17] 骆军刘应高黄晓丽徐明庆 . 四川松针上散斑壳菌致病毒素的确定及其致病性差异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 685-689.
    [18] 杨莉杨双昱麻文建周建华 . 核桃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发病规律的调查.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6): 1004-100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6.017
    [19] 廖太林叶建仁 . 中国南方松树枯梢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5): 643-646.
    [20] 陈瑶汪来发朴春根朱天辉申相澈郑荣镇 . 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松树伐桩木腐菌的筛选.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548-55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05
  • HTML全文浏览量:  216
  • PDF下载量:  129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7-07-09
  • 刊出日期:  2012-03-17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 1.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 210037
  • 2.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基金项目: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要: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针叶。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