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茶翅蝽对植原体的传播能力

孙志强 傅建敏 乔杰 闫正升 杜奎宇 董溯权

引用本文:
Citation:

茶翅蝽对植原体的传播能力

  • 基金项目: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泡桐丛枝病媒介昆虫调查”和河南省1998年重点攻关项目“泡桐丛枝病媒介昆虫检测及防治技术研究”的部分内容

  • 中图分类号: S763.350.1

Capacity of Halyomorpha picus Transmitting Phytoplasma Associated with Paulownia Witches′ Broom

  • CLC number: S763.350.1

  • 摘要: 经1996年至1998年室内接种试验,分别比较了人工饲养带毒和自然带毒的茶翅蝽成虫和若虫的传病特点。结果显示:室内人工饲养带毒的3龄、4龄若虫接种泡桐发病率分别达61.7%和46.5%,高于自然带毒的若虫16%的传病率。室内饲养带毒成虫的接种发病率为14.1%,高于自然带毒成虫4.5%的传病率。寄主体内病原的最短潜育期(MIP)室内饲毒3龄若虫为34d,4龄为45d,成虫处理为219d;自然带毒若虫为243d,成虫处理为257d.6月接种苗多在当年表现病状,7月接种苗均在次年发病。3龄、4龄若虫接种后病原潜育期(IP)与泡桐苗累计发病率的关系分别为y=0.8472x+23.044(R2=0.8743),y=0.759x+29.022(R2=0.8019);由此得到相应的3龄潜育期中值LP50=65.40d和4龄LP50=66.472d.室内3龄、4龄若虫在充分吸食病组织后,其传病力差异不大,且传毒后病原在寄主体内的潜育期中值没有明显的差异。
  • [1] 耿显胜田国忠任争光宋传生林彩丽 . 泡桐丛枝植原体pPaWBNy-2-ORF4编码蛋白的抗体制备和表达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4): 494-500.
    [2] 金开璇 .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MLO)病原传染长春花研究初报.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1): 106-108.
    [3] 田国忠温秀军李永孙朝晖赵玉芬郭晓军黄钦才李志清赵俊芳 . 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原植原体分离物的组织培养保藏和嫁接传染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1-9.
    [4] 张翠疃李大乱苏海峰徐国良 . 茶翅蝽和黄斑蝽生物学特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3): 271-275.
    [5] 李永田国忠朴春根郭民伟林乐民 . 灰叶丛枝病病原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5): 549-553.
    [6] 孙福生张锡津田国忠 . 泡桐丛枝病脱毒组培苗电子显微镜检测*.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4): 470-472.
    [7] 王圣洁林彩丽严东辉于少帅李永汪来发朴春根郭民伟淮稳霞田国忠 . 寡核苷酸管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别我国不同组植原体.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1): 99-11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1.014
    [8] PHONGSAVATHSitthixay沈阔程余仲东郑伟于丹曹支敏 . 甲基磺酸甲醛(MMS)处理对太白杨抗锈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6): 80-8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6.011
    [9] 宋传生胡佳续林彩丽任争光耿显胜田国忠 . 泡桐丛枝植原体胸苷酸激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酶活性测定.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6): 786-793.
    [10] 王克日庞辉 . 泡桐组培苗丛枝病原体PCR检测*.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2): 215-218.
    [11] 田国忠朱水芳罗飞李怀方裘维蕃 . 根癌农杆菌对感染植原体的泡桐组培苗症状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3): 258-264.
    [12] 金开璇汪跃张锐王敏王以莲 . 山楂丛枝病类菌原体(MLO)的电镜观察.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3): 365-366.
    [13] 巨关升王蕤周银莲阮大津 . 泡桐丛枝病的抗性与维生素C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4): 431-434.
    [14] 茹广欣朱秀红李荣幸王豁然刘宁周海江 .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6): 669-675.
    [15] 范国强蒋建平 . 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叶片蛋白质和氨基酸变化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6): 570-573.
    [16] 田国忠熊耀国汪跃赵丹宁李峰徐刚 . 泡桐对丛枝病原MLO的抗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2): 155-161.
    [17] 田国忠张锡津朱水方张成良罗飞黄文胜 . 间接免疫荧光显微术检测泡桐丛枝病原MLO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1): 1-6.
    [18] 汪跃金开璇张锐王敏 . 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2): 203-205.
    [19] 耿显胜张威仲建平张守科舒金平 . 早竹丛枝病的调查及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805-81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14
    [20] 宋晓斌郑文锋张学武马松涛 . 类菌原体的侵入对泡桐组织和细胞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4): 429-43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36
  • HTML全文浏览量:  301
  • PDF下载量:  112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8-12-08
  • 刊出日期:  2012-03-17

茶翅蝽对植原体的传播能力

  • 1. 国家林业局郑州泡桐研究开发中心 河南郑州450003
  • 2. 河南省兰考县林业局 河南兰考475300
基金项目: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泡桐丛枝病媒介昆虫调查”和河南省1998年重点攻关项目“泡桐丛枝病媒介昆虫检测及防治技术研究”的部分内容

摘要: 经1996年至1998年室内接种试验,分别比较了人工饲养带毒和自然带毒的茶翅蝽成虫和若虫的传病特点。结果显示:室内人工饲养带毒的3龄、4龄若虫接种泡桐发病率分别达61.7%和46.5%,高于自然带毒的若虫16%的传病率。室内饲养带毒成虫的接种发病率为14.1%,高于自然带毒成虫4.5%的传病率。寄主体内病原的最短潜育期(MIP)室内饲毒3龄若虫为34d,4龄为45d,成虫处理为219d;自然带毒若虫为243d,成虫处理为257d.6月接种苗多在当年表现病状,7月接种苗均在次年发病。3龄、4龄若虫接种后病原潜育期(IP)与泡桐苗累计发病率的关系分别为y=0.8472x+23.044(R2=0.8743),y=0.759x+29.022(R2=0.8019);由此得到相应的3龄潜育期中值LP50=65.40d和4龄LP50=66.472d.室内3龄、4龄若虫在充分吸食病组织后,其传病力差异不大,且传毒后病原在寄主体内的潜育期中值没有明显的差异。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