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

谢锦忠 傅懋毅 张光楚 李岱一 陈秀梅

引用本文:
Citation: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

  • 基金项目: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的“中国农用林业综合研究项目”中“丛生竹改良”子专题的部分内容

  • 中图分类号: S795.505

Study on Sprout-promoting Technology for Sympodial Bamboo Sub-branch Cuttings-garden

  • CLC number: S795.505

  • 摘要: 采用截顶留母竹高度(节数)、秆基芽眼处理和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物质(含 6-苄基嘌呤(BA)+萘乙酸(NAA)的 MS培养液)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对绿竹、孝顺竹和青皮竹 3个丛生竹种的次生枝采萌圃的促萌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的持续经营技术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留母竹高度为 7节,损伤母竹秆基全部芽眼,并从 4月中旬开始,根据竹种配合施用 5次剂量均为 1L·丛-1的 BA+NAA不同质量浓度的 MS营养液,即绿竹每升含 2 mg BA+1mg NAA,孝顺竹每升含 10 mg BA+1mg NAA,青皮竹每升含 5mg BA+1mg NAA等技术措施,该 3个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每年每公顷可分别获得品质好的次生枝 142500枝、114000枝和 54000枝;(2)对上述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按照竹丛内密度为 3株·丛-1,丛内结构保持 1龄竹:2龄竹为 2:1,留母竹高度为 7节等技术措施进行改造,每年每公顷可获得次生枝 160500枝,比每年重新营建采萌圃的方法增产 13%左右,并能数年持续经营。
  • [1] 顾小平吴晓丽汪阳东 . 几种丛生竹根际联合固氮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1): 28-34.
    [2] 周益权顾小平吴晓丽郑仁红朱维双 . 丛生竹秆基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314-320.
    [3] 张文燕周道三马乃训叶长青曹德友张华明 . 几种造纸用丛生竹秆节育苗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4): 425-428.
    [4] 潘孝政 . 浙南五种丛生竹测树因子的相关回归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1): 105-111.
    [5] 顾小平苏梦云岳晋军吴晓丽 . 几种丛生竹愈伤组织诱导与防褐变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1): 75-78.
    [6] 李伟成王树东钟哲科盛海燕周妍 . 酒竹的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关模型.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6): 713-719.
    [7] 张玮林振清杨前宇陈浙勇谢锦忠 . 耐寒丛生竹椽竹竹材的理化性质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4): 393-398.
    [8] . 低温驯化对部分丛生竹种叶片膜脂脂肪酸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9] 杨汉奇孙茂盛阮桢媛董禹然梁宁 . 云南4种典型热带丛生竹的种源分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2): 168-173.
    [10] 侯伟彭桂香许志钧陈仕贤谭志远 . 广东箣竹内生固氮菌生理特性及促生效果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1): 101-105.
    [11] 李超李潞滨杨凯彭镇华 . 竹伐桩促腐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2): 253-257.
    [12]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 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次生灌丛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测定*.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6): 680-685.
    [13] 王保平李吉跃孙志强文瑞钧乔杰茹广欣李宗然 . 修枝促接干对泡桐枝生长动态影响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5): 609-614.
    [14] 谢锦忠傅懋毅马占兴肖贤坦黄品华 . 麻竹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6): 682-687.
    [15] 陈益泰何贵平封建文蔡宏明张新法杨铭德 . 杉木采穗圃的树体管理和插条选择.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6): 609-618.
    [16] 何贵平陈益泰封剑文张新法关志山杜建辉 . 杉木无性系采穗圃萌芽发生动态、施肥效应及其管理.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1): 52-57.
    [17] 耿显胜张威仲建平张守科舒金平 . 早竹丛枝病的调查及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805-81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14
    [18] 周本智吴良如邹跃国 . 闽南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1): 47-52.
    [19] 张建国叶芬盛炜彤詹有生童书振 . 福建邵武洪墩采育场丝栗栲次生林类型与树种多样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1): 45-51.
    [20] 费学谦徐天森黎戊贤 . 竹卵圆蝽危害竹的养分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5): 509-51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11
  • HTML全文浏览量:  276
  • PDF下载量:  153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04-02
  • 刊出日期:  2012-03-17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311400
  • 2.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510520
  • 3. 福建省林业厅, 福建福州350003
  • 4. 福建省南平市林业委员会, 福建南平353000
基金项目: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的“中国农用林业综合研究项目”中“丛生竹改良”子专题的部分内容

摘要: 采用截顶留母竹高度(节数)、秆基芽眼处理和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物质(含 6-苄基嘌呤(BA)+萘乙酸(NAA)的 MS培养液)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对绿竹、孝顺竹和青皮竹 3个丛生竹种的次生枝采萌圃的促萌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的持续经营技术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留母竹高度为 7节,损伤母竹秆基全部芽眼,并从 4月中旬开始,根据竹种配合施用 5次剂量均为 1L·丛-1的 BA+NAA不同质量浓度的 MS营养液,即绿竹每升含 2 mg BA+1mg NAA,孝顺竹每升含 10 mg BA+1mg NAA,青皮竹每升含 5mg BA+1mg NAA等技术措施,该 3个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每年每公顷可分别获得品质好的次生枝 142500枝、114000枝和 54000枝;(2)对上述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按照竹丛内密度为 3株·丛-1,丛内结构保持 1龄竹:2龄竹为 2:1,留母竹高度为 7节等技术措施进行改造,每年每公顷可获得次生枝 160500枝,比每年重新营建采萌圃的方法增产 13%左右,并能数年持续经营。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