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彭兴民 张燕平 赖永祺 赵保荣 赵培仙

引用本文:
Citation: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十五"攻关项目(2001NG31)

  • 中图分类号: S792.33,S722.7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Azadirachta indica and Result of Introduction and Cultural Trail

  • CLC number: S792.33,S722.7

  • 摘要: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 [1] 彭兴民赖永祺张燕平赵保荣赵培仙 . 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469-473.
    [2] 彭兴民吴疆翀郑益兴张燕平 .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4): 399-405.
    [3] 谢云廖博儒范义荣吴学敏 . 红叶腊莲绣球生物学特性及引种繁殖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1): 147-150.
    [4] 陈建新王明怀殷祚云林军陈木发梁胜耀 . 广东省秃杉引种栽培效果及栽培区划分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399-405.
    [5] 叶桂艳 . 乐东拟单性木兰的自然分布与引种栽培.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2): 217-221.
    [6] 廖声熙张春华李立李文良赵培仙 .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72-177.
    [7] 郑益兴彭兴民赵保荣张燕平 .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182-187.
    [8] 张燕平彭兴民赖永祺 . 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694-698.
    [9] 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张燕平 . 印楝异交率和基因流的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593-598.
    [10] 李晓储黄利斌周玉山李锡鹏顾炳贤王生华 . 秃杉引种潜力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3): 256-264.
    [11] 廖声熙刘娟和菊张燕平赖永祺 . 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4): 435-440.
    [12] 梁军魏刚吕全贾秀贞张星耀 . 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悬浮培养.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5): 568-574.
    [13] 张燕平赵粉侠刘秀贤郑益兴贺斌韦宇 .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74-79.
    [14] 郑益兴刘秀贤杨朝风郑国荣张燕平 . 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幼林施肥效应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2): 137-142.
    [15] 郑益兴彭兴民吴疆翀张燕平 .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176-183.
    [16] 彭兴民吴疆翀王有琼郑益兴马李一张燕平 . 印楝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767-774.
    [17] 张昌顺李昆马姜明郑志新 . 施肥对印楝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50-755.
    [18] 刘新龙王瑞波张燕平 . 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47-153.
    [19] 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张燕平 .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5): 590-594.
    [20] 赵锦年陈胜 . 苹梢鹰夜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3): 341-34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52
  • HTML全文浏览量:  243
  • PDF下载量:  125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2-05-15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16
  • 2. 云南省元江县林业局,云南元江 653300
  • 3. 云南省元谋县林业局,云南元谋 651300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十五"攻关项目(2001NG31)

摘要: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