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冶铅区植被变化及残留植物耐铅性特征研究

李江 刘仁林 叶晓燕 朱艳

引用本文:
Citation:

冶铅区植被变化及残留植物耐铅性特征研究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技术实验示范”项目(2006BAD03A16)

A Study on Changes of Vegeta tion and Tolerance of Alive Plantto Pb Pollution in the Area around a Lead Smeltery

  • 摘要: 对江西莲花县冶铅区的植被变化和残留植物中耐铅性较高的植物的耐铅性特征研究表明: (1)耐铅性较强的植物是:夹竹桃、大青、商陆; (2)木本植物茎的韧皮部富铅最高,草本植物的叶和茎次之。不同器官富集铅的能力是:大青为茎韧皮部>根>叶>茎木质部;夹竹桃为茎韧皮部>根>茎木质部>叶。这两个树种的茎木质部和根的富铅性差异明显。夹竹桃的富铅速率在生长期前4个月最快。(3)冶铅区的铅污染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很容易通过地表径流扩大污染范围,因此,在冶铅区污染严重的地段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辅以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采用须根系植物或扦插苗造林(侧根多,吸收面积增大) ,适当配置草本植物,这样有利于提高植被恢复和污染治理的效率。
  • [1] 张正洁, 李东红, 许增贵. 我国铅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J]. 环境保护科学, 2005, 31 (130) : 41 - 42

    [2] 孙庆业,蓝崇钰,黄铭洪,等. 铅锌尾矿上自然定居植物[J] . 生态学报, 2001, 21 (9) : 1457 - 1462

    [3] 张金桃,杨清伟. 植被重建对铅锌冶炼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J]. 湖南有色金属, 2004, 20 (5) : 29 - 32

    [4] 吴双桃,吴晓芙,胡曰利,等. 铅锌冶炼厂土壤污染及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研究[J]. 生态环境, 2004, 13 (2) : 156 - 160

    [5] 杨 兵,蓝崇钰,束文圣. 香根草在铅锌尾矿上生长及其对重金属的吸收[J]. 生态学报, 2005, 25 (1) : 45 - 50

    [6] 董 军,杨清伟,栾天罡,等. Pb /Zn矿冶区植被恢复地土壤酶的活性特征[J]. 应用与环境学报, 2006, 12 (2) : 200 - 202

    [7] 汤章城,魏家绵,陈因,等.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8] 傅立国,陈谭清,郎楷永,等. 中国高等植物(第4~9卷) [M].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

    [9] 蒋高明, 常杰,高玉葆. 植物生理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0] 李培军,孙铁珩,巩宗强,等.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理论内涵的初探[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 (4) : 561 - 565

  • [1] 李少华王学全高琪包岩峰尹书乐 . 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4): 553-559.
    [2] .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树种盆栽苗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3] 张广才黄利江于卫平王富伟刘伟泽张德龙王涵 . 沙地飞播造林植被变化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s1): 127-130.
    [4] 杨振寅苏建荣罗栋李正红陈晓鸣 .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4): 563-568.
    [5] 孙翠玲苏铁成郭玉文 . 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3): 356-361.
    [6] 董茜王根柱庞丹波董亮张梅刘玉国万龙周金星 . 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土壤质量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69-17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19
    [7] 段爱国张建国张俊佩王军辉 .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叶水势的时空变化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2): 151-159.
    [8] 张留恩廖宝文管伟 . 淇澳岛寒害致死海桑林迹地恢复早期植被特征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1): 33-38.
    [9] 王冰张金钰孟勐张秋良 . 基于EVI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32-4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4
    [10] 彭镇华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4): 471-478.
    [11] 朱雅娟吴波卢琦 . 干旱区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1): 100-106.
    [12] 张炜银陶建平 .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自然封育灌丛群落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4): 515-519.
    [13] 王景燕胡庭兴龚伟宫渊波 . 川南坡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微生物和酶活性对退耕模式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 750-755.
    [14] 罗明没毛姣艳师睿李玮胡斌冯德枫 . 干热河谷新银合欢人工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氮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1): 40-4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1.005
    [15] 张广才于卫平刘伟泽王富伟黄利江张德龙 . 毛乌素沙地不同治理措施植被恢复效果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s1): 53-57.
    [16] 施翔王树凤潘红伟孙海菁陈益泰江泽平 . 盐肤木幼苗对铅胁迫的生理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1): 147-153.
    [17] 孙永磊周金星庞丹波刘玉国肖桂英张清 . 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4): 104-11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4.015
    [18] 陈巧陈永富鞠洪波 . 基于3S技术的天保区植被变化监测方法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6): 736-743.
    [19] 施翔王冬雪王树凤陈益泰饶龙兵孙海菁 . 枫香幼苗对铅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与元素分布.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4): 88-9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4.012
    [20] 黄利江于卫平张广才张强赵萍白永强马晖 . 盐池沙地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s1): 148-15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31
  • HTML全文浏览量:  197
  • PDF下载量:  134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8-20

冶铅区植被变化及残留植物耐铅性特征研究

  • 1.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35
  • 2. 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江西赣州 341000
  • 3.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技术实验示范”项目(2006BAD03A16)

摘要: 对江西莲花县冶铅区的植被变化和残留植物中耐铅性较高的植物的耐铅性特征研究表明: (1)耐铅性较强的植物是:夹竹桃、大青、商陆; (2)木本植物茎的韧皮部富铅最高,草本植物的叶和茎次之。不同器官富集铅的能力是:大青为茎韧皮部>根>叶>茎木质部;夹竹桃为茎韧皮部>根>茎木质部>叶。这两个树种的茎木质部和根的富铅性差异明显。夹竹桃的富铅速率在生长期前4个月最快。(3)冶铅区的铅污染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很容易通过地表径流扩大污染范围,因此,在冶铅区污染严重的地段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辅以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采用须根系植物或扦插苗造林(侧根多,吸收面积增大) ,适当配置草本植物,这样有利于提高植被恢复和污染治理的效率。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