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玉 宝 王百田 乌吉斯古楞

引用本文:
Citation:

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4031)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on Plantation Density Control Techniqu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 [1]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战略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81-187

    [2]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 王克勤, 王斌瑞. 集水造林防止人工林植被土壤干化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98,34(4):14-21

    [4] 杨维西. 试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问题[J].林业科学,1996,32(1):78-85

    [5] 王 力, 邵明安, 李裕元. 陕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与土壤干化的关系研究[J].林业科学,2004,39(1):84-91

    [6] 方精云, 刘国华, 徐高龄.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7] 周广胜, 郑元润, 罗天祥, 等.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J].林业科学,1998,34(5):2-11

    [8] 王百田, 王 颖, 郭江红, 等.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刺槐人工林密度与地上生物量效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35-39

    [9] 吴承祯, 洪 伟, 柳 江, 等. 封育次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优势种群竞争密度效应[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1):14-17

    [10] 秦国峰, 周志春, 金国庆, 等.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6):620-627

    [11] 王艳霞, 吴承祯, 洪 伟, 等. 杉木人工林生长对密度效应的响应[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1):25-29

    [12] 陈信旺. 杉木人工林最优经营密度模型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6(1):7-10

    [13] 洪 伟, 吴承祯. 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新模型[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6,13(1):15-20

    [14] 童书振, 盛炜彤, 张建国.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1):66-75

    [15] 黄家荣, 温佐吾. 贵州马尾松人工林密度和结构控制初步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9,27(2):16-20

    [16] 李 梦, 匡 莹, 刘 刚, 等.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最优密度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Ⅱ)[J].林业勘查设计,1996,97(1):1-5

    [17] 洪 伟, 曾 强, 吴承祯, 等. 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最优控制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15(2):123-128

    [18] 李 梦, 穆树山, 匡 莹, 等.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最优密度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1995,96(4):1-5

    [19] 张彩琴, 郝敦元, 李海平. 人工林林分密度最优控制策略的数学模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4(2):24-26

    [20] 吴承祯, 洪 伟. 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优化研究[J].林业科学,2001,37(专刊1):72-77

    [21] 王克勤, 王百田, 王斌瑞, 等. 集水造林不同密度林分生长研究[J].林业科学,2002,38(2):54-60

    [22] 王百田, 贺康宁, 史常青, 等. 节水抗旱造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3] 魏天兴, 朱金兆. 黄土区人工林地水分供耗特点与林分生产力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5(4):45-51

    [24] 王斌瑞, 王百田. 黄土高原径流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03-122

    [25] 陈丽华, 余新晓. 晋西黄土地区合理造林密度的确定[J].林业科技通讯,1995(1):22-23

    [26] 张建军, 毕华兴, 魏天兴.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50-53

    [27] 武思宏, 朱清科, 余新晓, 等. 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合理林分密度计算与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83-86

    [28] 赵士洞, 罗天祥.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研究方法[J].资源科学,1998,20(1):23-34

    [29] 王希群, 马履一, 张永福. 北京地区油松、侧柏人工林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J].生态学杂志,2006,25(12):1486-1489

    [30] 白 静, 田有亮, 韩照日格图, 等. 油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与其生物量及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2007(4):52-56

    [31] 白 静, 田有亮, 韩照日格图, 等.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3):183-187

    [32] 曾小平, 赵 平, 饶兴权, 等. 鹤山丘陵3种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测定及其季节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33-38

    [33] 吉良竜夫. 競争密度效果な基にした干材積収穫予測[J].林試科学,1963,154:1-19

    [34]

    Shinozaki K, Kira T.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among higher plantsⅦ: Logistic theory of the C-D effect[J].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Polytechnics,1956,7:35-72
    [35]

    Yoda. Self-thinning in overcrowded pure stands under cultivated and natural conditions[J]. J Biol Osaya City Univercity,1963,14:107-129
    [36]

    Silvertoun J W. Introduction of pant population ecology[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2:7-8
    [37] 尹泰龙. 林分密度控制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1-26

    [38]

    Chen C M, Rose D W, Leary R A. Derivation of optimal stand density over tine-a discrete stage, continuous state dynamic programming solution[J].For Sci,1980,26(2):217-227
    [39] 洪 伟, 吴承祯. 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l):1-4

    [40] 黄家荣. 人工用材林最优密度控制模型[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1):36-40

    [41] 方精云, 菅 诚, 山仓拓夫. 日本落叶松模拟种群生长与密度的关系[J].植物学报,1991,33(12):949-957

    [42] 薛 立, 荻原秋男. 杉木竞争密度效果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2):171-174

    [43]

    Xue L, Hagihara A. Growth analysis of the self-thinning stands distribution in of 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J].Ecology Research,1998,14:49-58
    [44] 陈 辉, 何忠明, 洪 伟. 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12(3):277-282

    [45] 张惠光. 巨尾桉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6(2):4-7

    [46] 盛炜彤. 杉木林的密度管理与长期生产力研究[J].林业科学,2001,37(5):2-9

    [47] 马钦彦. 油松林生物量-密度管理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3):69-78

    [48] 张 华, 王百田, 郑培龙. 黄土半干旱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刺槐蒸腾速率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22-125

    [49] 田晶会, 贺康宁, 王百田, 等. 黄土半干旱区侧柏蒸腾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3): 53-56

    [50] 张晓明, 余新晓, 武思宏, 等. 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需水定额计算与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36-40

    [51] 马义虎, 陈丽华, 余新晓. 晋南人工刺槐林需水量计算及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89-91

    [52] 张友焱, 刘致远, 周泽福, 等. 环境因子对毛乌素沙地紫穗槐光合、蒸腾速率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4): 463-466

    [53] 张晓明, 余新晓, 张学培, 等. 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单株耗水量研究[J].林业科学,2006,42(9):17-23

    [54] 王克勤, 王斌瑞, 王震洪. 金矮生苹果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23-728

    [55] 郭连生, 田有亮. 4种针叶幼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及其抗旱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4, 5(1):32-36

    [56] 王克勤, 王斌瑞. 集水造林林分水分生产力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专刊):1-9

    [57] 孙长忠, 黄宝龙. 单株平衡法的建立[J].林业科学,1996,32(4):378-381

    [58] 石 青, 余新晓, 李文宇, 等. 水源涵养林林木耗水称重法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2):84-87

    [59]

    Lachenaud P H, Montagnon C. Competition effects in cocoa (Theobroma cacao L.) hybrid trials[J]. Euphytica,2002,128(1):97-104
    [60]

    Alarc'on J J, Domingo R, Green S R, et al. Sap flow as an indicator of transpiration and the water status of young apricot trees[J].Plant and Soil, 2000,227:77-85
    [61]

    Green S, Clothier B. The root zone dynamics of water uptake by a mature apple tree[J].Plant and Soil,2003,206:61-77
    [62]

    Ferrara G, Flore J A.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s for measuring transpiration in potted apple trees[J].Biologia Plantarum,2003,46(1):41-47
    [63] 魏天兴, 朱金兆, 张学培, 等. 晋西南黄土区刺槐油松林地耗水规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4):36-40

    [64] 马履一, 王华田. 油松边材液流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4):23-37

    [65] 刘奉觉, 郑世锴, 巨关升. 树木蒸腾耗水测算技术的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1997,33(2):117-126

    [66] 王华田. 林木耗水性研究述评[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23-27

    [67] 苏建平, 康博文. 我国树木蒸腾耗水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177-179,186

    [68] 李 洁, 郭小平, 朱金兆, 等. 山西吉县梨、李子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耗水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32-134

    [69] 周泽福, 刘致远, 张光灿. 黄土丘陵区金矮生苹果园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1):10-15

    [70] 侯振宏, 贺康宁, 张小全. 晋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林分需水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180-183

    [71] 郭忠升, 邵明安. 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522-528

    [72] 曹军胜, 朱清科, 薛智德.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与植被生态恢复建设[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1):39-43

    [73] 张永涛, 杨吉华.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环境容量下侧柏合理密度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156-162

    [74] 王 力, 邵明安,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条件下的土壤干化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57-60

    [75] 陈洪松, 王克林, 邵明安. 黄土区人工林草植被深层土壤干燥化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5,41(4):155-161

    [76] 刘晨峰, 尹 婧, 贺康宁. 林下植被对半干旱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指示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2):62-67,79

    [77] 茆 智, 崔远来, 李新健. 我国南方水稻水分生产函数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4,9:21-31

    [78]

    Rajput G S, Singh J. Wat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wheat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1986,11:319-332
    [79]

    Morgan T H, Biere A W, Kanemasu E T. A dynamic model of corn yield response to water [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0,16(6):59-64
    [80] 迟道才, 王 瑄, 夏桂敏, 等. 北方水稻动态水分生产函数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30-34

    [81] 刘昌明, 周长青, 张士锋, 等. 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效益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5,24(1):1-10

    [82] 王会肖, 刘昌明.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内涵及研究进展[J].水科学研究进展,2000,11(1):99-104

    [83] 罗遵兰, 冯绍元, 左海萍. 山西省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初步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5,24(1):16-19

    [84]

    Lieth, H. Modeling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world[M]// Lieth H, Whittaker R H.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Biosphere. Berlin: Springer Verlarg, 1975:237-263
    [85] 张宪洲. 我国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与分布[J].自然资源,1992(1):15-21

    [86]

    Zhang Xinshi and Yang Dianan. Radiative dryness index 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1990,2(4):95-109
    [87] 周广胜, 张新时. 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 1996,20(1):11-19,463-466

    [88] 关君蔚. 生态控制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89] 盛炜彤, 范少辉. 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的背景、现状和趋势[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1):106-115

  • [1] 陈少雄李志辉李天会周国福吴志华周群英 . 不同初植密度的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1): 1-6.
    [2] 童书振盛炜彤张建国 .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61-65.
    [3] 仲崇禄弓明钦陈羽王凤珍 . 木麻黄人工林中蛹虫草的发现及开发利用潜力.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6): 698-698.
    [4] 何艺玲傅懋毅 . 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6): 727-733.
    [5] 卢立华蔡道雄何日明郭文福 . 桂西南不同树种人工林评价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145-150.
    [6] 郭文福蔡道雄贾宏炎李运兴卢志芳 . 米老排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5): 585-589.
    [7] 郭光智段爱国张建国 . 南亚热带杉木林分蓄积量生长立地与密度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4): 19-2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4.003
    [8] 郑临训 . 杉木人工林枯损枝叶营养特点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6): 607-611.
    [9] 仲崇禄弓明钦林什全陈羽王凤珍 . 木麻黄人工林AM菌资源调查与苗木接种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427-431.
    [10] 马姜明李昆 . 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的土壤养分效应及其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4): 467-471.
    [11] 肖祥希杨宗武张学武陈林生卓开发谭芳林 . 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76-82.
    [12] 孙启武杨承栋焦如珍 . 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主分量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6): 689-693.
    [13] 何贵平陈益泰余元华刘化桐蔡宏明陈永志 . 南酸枣人工林早期生长特性及其与杉木混交效应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206-212.
    [14] 盛炜彤范少辉 . 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的背景、现状和趋势.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1): 106-115.
    [15] 罗云建张小全 .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91-798.
    [16] 卢立华贾宏炎何日明李吉良覃书源 . 南亚热带6种人工林凋落物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3): 346-352.
    [17] 江香梅肖复明龚斌叶金山 . 闽楠天然林与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6): 862-866.
    [18] 刘广路范少辉张群冯慧想宗亦尘费本华 .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2): 243-247.
    [19] 刘勇李国雷 .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500-505.
    [20] . 米老排人工林生长与立地的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6): 835-83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37
  • HTML全文浏览量:  165
  • PDF下载量:  197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 2.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2600
  • 3.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4031)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8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