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四川松针上散斑壳菌致病毒素的确定及其致病性差异研究

骆军 刘应高 黄晓丽 徐明庆

引用本文:
Citation:

四川松针上散斑壳菌致病毒素的确定及其致病性差异研究

  • 基金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和四川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四川松落针病的病原学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资助

  • 中图分类号: S791.24

Pathotoxin Determination of Lophodermium on Pine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Pathogenicity

  • CLC number: S791.24

  • 摘要: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针叶树散斑壳真菌、松针散斑壳真菌、四川散斑壳真菌及二郎山散斑壳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导致其寄主针叶枯死的致病毒素。研究表明4种散斑壳真菌毒素均为非蛋白质类组分,结合电导率的测定,发现4种毒素对其来源寄主松针及其他几种松针的毒性存在着差异,其中四川散斑壳真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性相对最强。通过对3种不同科属杂草和雪松针叶的生物测定,得出4种毒素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 [1] 赵树权, 任广英, 邹 良. 樟子松病害概述[J]. 森林病虫通讯, 1999(1): 34-36

    [2] 方志蓉, 黄向东.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1996,23(1):68-70

    [3] 朱天辉, 叶华智, 罗孟军. 枯斑盘多毛孢Pf-毒素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J].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6):541-545

    [4] 朱 玮, 胡景江, 马希汉, 等. 杨树与溃疡病菌相互作用的生理病理化学研究 Ⅱ. 溃疡病菌毒素粗提物对寄主的影响初探[J]. 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12(3):7-13

    [5] 杨 斌, 叶建仁, 包 宏. 林木病原真菌毒素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0,13(3):316-322

    [6] 徐梅卿, 何平勋. 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总汇[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7] 刘应高, 潘 欣, 庄启国, 等. 四川松树6种散斑壳菌记述[J]. 中国森林病虫, 2004,23(4): 9-12

    [8] 刘应高, 潘 欣, 杨 静, 等. 华山松上散斑壳属一新种[J]. 菌物学报, 2009,28(4):473-475

    [9] 叶建仁, 祁高富, 包 宏, 等.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质膜伤害机理的研究[J]. 林业科学,2000, 36(2):82-86

    [10] 林英任, 黎 志, 梁师文, 等. 中国北部地区一些针叶树生斑痣盘菌[J]. 真菌学报,1995,14(3): 179-183

    [11] 张利辉, 董金皋, 刘云惠.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离与纯化技术[J]. 现代科学仪器, 2001 (2):56-62

    [12] 祁高富, 叶建仁, 包 宏.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 23(4): 17-21

    [13] 叶建仁, 谢春霞, 王永银, 等.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8,11(3):243-248

    [14] 石凤梅.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2):70-73

    [15] 叶建仁, 祁高富.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专化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 23(6): 1-4

    [16] 任嘉红, 张晓刚, 张桂萍. 利用溃疡菌毒素筛选抗溃疡病杨树品种[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7(1):68-71

  • [1] 侯成林曹恒生林英任 . 黄山松上的散斑壳.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1): 64-67.
    [2] 侯成林王有智 . 针叶树斑痣盘菌科真菌病原调查*.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4): 426-428.
    [3] 刘亚周勤政王慧敏王正吕全 .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致病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2): 96-103.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201
    [4] 李建庆张永安张星耀杨忠歧袁锋 . 昆虫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2): 233-239.
    [5] 吴燕王贵成赵玲梁成杰 . 外斑埃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株.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1): 72-73.
    [6] 王士燕许璐魏莉曹晓璐刘蕾李潞滨 . 兰花致病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5): 682-686.
    [7] 张长海刘化琴蒋丽媛 . 白蜡虫涌散生态因子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1): 27-33.
    [8] 焦懿陈勇叶寿德王自力王绍云毛玉芬 . 二双斑唇瓢虫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3): 328-331.
    [9] 陈双林杨清平 . 散生类竹子地下鞭系生长影响因子研究综述.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4): 473-478.
    [10] 赵锦年陈胜黄辉 . 芽梢斑螟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3): 291-296.
    [11] 符永碧施振华利群 . 引起橡胶和马尾松木材蓝变的真菌—可可球二孢.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2): 195-200.
    [12] 王克胜卞学瑜李淑梅佟永昌韩一凡 . 杨树抗云斑天牛纤维材无性系选育*.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4): 429-436.
    [13] 翁启杰郑海水杨曾奖李克正谢火寿 . 斑皮桉地理种源生长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2): 211-214.
    [14] . 云斑天牛的风险分析及其防控对策.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15] 王华李承哲陈晓鸣姚俊周成理石雷 . 联系性学习对金斑蝶觅食行为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4): 571-575.
    [16] 吴海盼刘俊延王小云陆温郑霞林 . 朱红毛斑蛾繁殖行为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4): 149-15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4.018
    [17] 唐宇翀陈晓鸣周成理 . 金斑蝶成虫行为学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1): 131-13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1.018
    [18] 翁月霞杨婉琴邵玉芬董武敏 . 薄壳香茶油的油脂油质及其对大鼠血脂影响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89, 2(4): 376-380.
    [19] 赵桂华陈啸寅李德伟 . 中国长喙壳属三个新记录种.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6): 726-729.
    [20] 贾瑞丰尹光天杨锦昌李荣生邹文涛 . 不同氮素水平对红厚壳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1): 23-2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03
  • HTML全文浏览量:  211
  • PDF下载量:  156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09-01

四川松针上散斑壳菌致病毒素的确定及其致病性差异研究

  • 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雅安 625014
基金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和四川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四川松落针病的病原学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资助

摘要: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针叶树散斑壳真菌、松针散斑壳真菌、四川散斑壳真菌及二郎山散斑壳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导致其寄主针叶枯死的致病毒素。研究表明4种散斑壳真菌毒素均为非蛋白质类组分,结合电导率的测定,发现4种毒素对其来源寄主松针及其他几种松针的毒性存在着差异,其中四川散斑壳真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性相对最强。通过对3种不同科属杂草和雪松针叶的生物测定,得出4种毒素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