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川南坡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微生物和酶活性对退耕模式的响应

王景燕 胡庭兴 龚伟 宫渊波

引用本文:
Citation:

川南坡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微生物和酶活性对退耕模式的响应

  •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6A-06、2004BA606A-06)、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1A11),四川省教育厅项目(08zb038,09ZB053)和四川农业大学211工程创新团队项目"长江上游植被恢复与重建"共同资助

  • 中图分类号: S714.7

Responses of Fractal Feature of Soil Particle, Microbe and Enzyme Activity to De-farming Patterns of Slope Farmland in Souther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 CLC number: S714.7

  • 摘要: 对川南坡地的农耕地以及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土壤有机质、粘粒(<0.001 mm)含量、颗粒分形维数、颗粒组成中物理性粘粒(<0.01 mm)与物理性砂粒(>0.01 mm)含量的比值、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以及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的规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物理性粘粒与物理性砂粒含量的比值、有机质含量
  • [1] 赵 岩,杨 越, 孙保平,等.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研究——以甘肃定西市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6): 99-105

    [2] 刘志超, 杜 英, 徐丽萍,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以安塞县为例[J]. 生态学报, 2008, 28 (4): 1476-1482

    [3] 杜 雄, 窦铁岭, 冯丽肖, 等. 华北农牧交错带退耕区榆树幼林-南瓜间作的农田生态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9): 2710-2719

    [4] 沈 慧, 姜凤岐, 杜晓军, 等. 水土保持林土壤肥力及其评价指标[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2): 60-65

    [5] 廖尔华, 张世熔, 邓良基, 等. 丘陵区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应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3): 242-245, 281

    [6] 吴承祯, 洪 伟. 不同经营模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J]. 土壤学报, 1999, 36(2): 162-167

    [7] 张世熔, 邓良基, 周 倩, 等. 耕层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形维数及其与主要土壤特性的关系[J]. 土壤学报, 2002, 39(2): 221-226

    [8] 程先富, 史学正, 王洪杰. 红壤丘陵区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 地理科学, 2003, 12(5): 617-621

    [9] 苏永中, 赵哈林. 科尔沁沙地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 生态学报, 2004, 24(1): 71-74

    [10] 贾晓红, 李新荣, 李元寿.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 地理研究, 2007, 26(3): 518-525

    [11] 龚 伟, 胡庭兴, 王景燕, 等.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1): 56-65

    [12] 龚 伟, 胡庭兴, 王景燕, 等.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J]. 土壤学报, 2007, 44(3): 571-575

    [13] 周丽霞, 丁明懋.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对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2): 162-171

    [14]

    Acosta-Martinez V, Zobeck T M, Gill T E, et al. Enzyme activi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emiarid agricultural soil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3,36(3): 216-227
    [15] 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国林业标准汇编(营造林卷)[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8

    [16] 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17] 许光辉, 郑洪元.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18] 杨培岭, 罗远培, 石元春.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J]. 科学通报, 1993, 38(20): 1896-1899

    [19]

    Jimenez M D, Horra A M, Pruzzo L, et al. Soil quality: a new index based o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2, 35(4): 302-306
    [20] 杨万勤, 王开运. 土壤酶研究动态与展望[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8(5): 564-570

    [21]

    Gianfrda L, Sannino F, Violante A. Pesticide effects on the activity of free, immobilized and invertas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5, 27: 1201-1208
    [22] 汪景宽, 汤方栋, 张继宏, 等. 不同肥力棕壤及其微团聚体中酶活性比较[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2): 185-189

    [23] 龚 伟, 胡庭兴, 王景燕, 等.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J]. 生态学报, 2008, 28(6): 2536-2545

    [24] 范燕敏, 朱进忠, 武红旗. 北疆退化荒漠草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 草原与草坪, 2008(4): 10-13, 19

    [25] 林开旺. 宁化禾口紫色土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结构特性[J]. 福建水土保持, 2002, 14(2): 57-60

    [26] 李尚妙. 营造台湾相思水土保持林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J]. 福建林业科技, 1999, 26(2): 34-36

    [27] 常庆瑞, 安韶山, 刘 京, 等. 黄土高原恢复植被防止土地退化效益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5, 5(4): 6-9, 44

    [28] 安韶山, 常庆瑞, 李壁成, 等. 不同林龄植被培肥改良土壤效益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3): 75-77

    [29] 钟继洪, 郭庆荣, 谭 军, 等. 坡地赤红壤物理退化及其机理研究Ⅰ.土壤结构退化研究[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2): 154-160

    [30] 龚 伟, 颜晓元, 蔡祖聪, 等.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氮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11): 2375-2381

    [31] 周先容, 陈劲松.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06, 25(8): 891-894

    [32] 金发会, 李世清, 卢红玲, 等. 石灰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颗粒组成和氮矿化势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12): 2739-2746

  • [1] 孙翠玲苏铁成郭玉文 . 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3): 356-361.
    [2] 李少华王学全高琪包岩峰尹书乐 . 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4): 553-559.
    [3] 董茜王根柱庞丹波董亮张梅刘玉国万龙周金星 . 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土壤质量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69-17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19
    [4] 姜春前徐庆姜培坤 .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肥力的综合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6): 700-705.
    [5] 罗明没毛姣艳师睿李玮胡斌冯德枫 . 干热河谷新银合欢人工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氮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1): 40-4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1.005
    [6] 何贵平陈益泰胡炳堂封剑文刘化桐蔡宏明 . 杉木与马褂木、檫树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5): 540-547.
    [7] 杨曾奖郑海水尹光天周再知陈土王陈康泰 . 橡胶间种砂仁、咖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4): 466-470.
    [8] 楼一平吴良如邵大方鄢振武 . 毛竹纯林长期经营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2): 125-129.
    [9] 马祥庆范少辉刘爱琴陈绍栓林上杰 .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6): 577-582.
    [10] 孙启武杨承栋焦如珍 . 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主分量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6): 689-693.
    [11] 何佩云丁贵杰谌红辉 .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357-362.
    [12] 李惠通张芸魏志超贾代东刘雨晖刘爱琴 .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2): 322-32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2.019
    [13] 张昌顺李昆马姜明郑志新 . 施肥对印楝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50-755.
    [14] 陈竑竣李传涵 . 杉木幼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3): 321-326.
    [15] 杨振寅苏建荣罗栋李正红陈晓鸣 .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4): 563-568.
    [16] 段爱国张建国张俊佩王军辉 .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叶水势的时空变化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2): 151-159.
    [17] .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树种盆栽苗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18] 张留恩廖宝文管伟 . 淇澳岛寒害致死海桑林迹地恢复早期植被特征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1): 33-38.
    [19] 王冰张金钰孟勐张秋良 . 基于EVI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32-4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4
    [20] 彭镇华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4): 471-47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83
  • HTML全文浏览量:  154
  • PDF下载量:  166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02-26

川南坡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微生物和酶活性对退耕模式的响应

  • 1. 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四川 雅安 625014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6A-06、2004BA606A-06)、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1A11),四川省教育厅项目(08zb038,09ZB053)和四川农业大学211工程创新团队项目"长江上游植被恢复与重建"共同资助

摘要: 对川南坡地的农耕地以及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土壤有机质、粘粒(<0.001 mm)含量、颗粒分形维数、颗粒组成中物理性粘粒(<0.01 mm)与物理性砂粒(>0.01 mm)含量的比值、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以及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的规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物理性粘粒与物理性砂粒含量的比值、有机质含量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3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