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郑益兴 彭兴民 吴疆翀 张燕平

引用本文:
Citation: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18B03)及(2006BAD18B04)部分研究内容

  • 中图分类号: S722.7

Ligh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Azadirachta indica Provenances in Different Growing Seasons Within Crowns

  • CLC number: S722.7

  • 摘要: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印楝种源间光响应曲线因叶龄和冠层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格局;在不同生长季节,印楝各种源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较大。生长初期的光补偿点相对较高,到生长盛期呈下降状态,总体上生长初期>生长末期>生长盛期。印楝光饱和点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从生长初期到生长盛期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到生长末期逐渐下降。从不同冠层叶片的饱和点与补偿点来看,各种源排序均为冠上层>冠中层>冠下层,这种排序关系体现了种源间叶片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各生长季节中,通过光响应测定所获得的印楝种源(KA种源)最大净光合速率可达18.95 μmol·m-2·s-1 ,其余3个种源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3.98~16.35 μmol·m-2·s-1 。根据印楝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以及对高光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光合能力等光合特征,综合推断本文所研究的4个印楝种源均体现出典型的喜光阳性特征。
  • [1]

    Ward J K, Strain B R.Elevated CO2 studies: past,present and future[J]. Tree Physiol, 1999,19(4-5):211-220
    [2]

    ZHENG Y X, WU J C, CAO F L, et al. ZHANG.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on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dry mass partitioning and some associated metabolic changes in four provenances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J]. PHOTOSYNTHETICA, 2010, 48(3):361-369
    [3]

    ZHANG Yan-ping, PENG Xing-min, ZHENG Yi-xing. Effort on planting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Azadirachta indica in Southwest China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8(3):252-256
    [4]

    Schmutterer H. The Neem Tree[M]. Germary :VCH Verlagsgesellschaft mbH,1995
    [5] 彭兴民,张燕平,赖永祺,等.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1):75-80

    [6] 郑益兴,彭兴民,赵保荣,等.印楝实生苗木年生长规律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2):182-187

    [7] 彭兴民,赖永祺,张燕平,等.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4):469-473

    [8] 郑益兴,彭兴民,张燕平.印楝不同种源对温度变化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131-138

    [9]

    Bassman J H, Zwier J C. Gas 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us trichocarpa, Populus deltoides and Populus trichocarpa×P. deltoides clones[J]. Tree Physiol, 1991, 8(2):145-159
    [10] 林震岩. 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 任 海,彭少麟,孙谷畴,等.广东中部两种常见灌木的生态学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1997,21(4):386-392

    [12]

    Huber O.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of vascular plants of a tropical cloud forest and an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J]. Photosynthetica, 1978, 12(4): 382-390
    [13] 杜占池,杨宗贵.十种草原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的关系[J]. 生态学报,1988,8(4):319-323

    [14] 余叔文.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5] 赵昌恒,方乐金.银木的光合与水分生理特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2):261-263

    [16] 孟庆伟,王春霞.银杏光合特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5,31(1):69-71

    [17] 白伟岚,任建武.园林植物的耐荫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2):12-15

    [18] 肖文发,徐德应,刘世荣,等.杉木人工林针叶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特征[J].林业科学,2002,38(5):38-46

    [19] 刘桂华.青檀耐阴性的初步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6,14(2):7-10

    [20]

    Larcher W. Physiological Plant Ecology, 5th Edition[M]. Berlin: Springer-Verlag,1997
    [21] 金则新,柯世省.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主要植物种类的光合特性[J].生态学报,2002,22(10):1645-1652

  • [1] 廖声熙张春华李立李文良赵培仙 .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72-177.
    [2] 张蕊王艺金国庆周志春陈爱明储德裕 . 氮沉降模拟对不同种源木荷幼苗叶片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2): 207-213.
    [3] 徐斌朱报著潘文张方秋杨会肖 . 广东含笑的光响应特性及其最适模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4): 604-60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4.010
    [4] 彭兴民赖永祺张燕平赵保荣赵培仙 . 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469-473.
    [5] 郑益兴彭兴民赵保荣张燕平 .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182-187.
    [6] 张燕平彭兴民赖永祺 . 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694-698.
    [7] 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张燕平 . 印楝异交率和基因流的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593-598.
    [8] .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模型选择及低光强属性界定.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6): 765-771.
    [9] 廖柏勇陈丽君王芳何霞刘明骞陈涵斌任颖陈晓阳 . 苦楝种源果核和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的趋势面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5): 784-792.
    [10] 朱安明段爱国张建国张雄清 . 广西柳州杉木种源树轮宽度对温度与湿度的年际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1): 53-6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1.008
    [11] 姚甲宝楚秀丽周志春徐红兵郑新建 . 3个与杉木混植木荷种源幼苗对光照响应的差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6): 144-15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20
    [12] 廖声熙刘娟和菊张燕平赖永祺 . 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4): 435-440.
    [13] 梁军魏刚吕全贾秀贞张星耀 . 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悬浮培养.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5): 568-574.
    [14] 张燕平赵粉侠刘秀贤郑益兴贺斌韦宇 .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74-79.
    [15] 郑益兴刘秀贤杨朝风郑国荣张燕平 . 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幼林施肥效应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2): 137-142.
    [16] 彭兴民吴疆翀郑益兴张燕平 .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4): 399-405.
    [17] 彭兴民吴疆翀王有琼郑益兴马李一张燕平 . 印楝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767-774.
    [18] 彭兴民张燕平赖永祺赵保荣赵培仙 .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1): 75-80.
    [19] 张昌顺李昆马姜明郑志新 . 施肥对印楝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50-755.
    [20] 刘新龙王瑞波张燕平 . 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47-15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39
  • HTML全文浏览量:  224
  • PDF下载量:  135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10-12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4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18B03)及(2006BAD18B04)部分研究内容

摘要: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印楝种源间光响应曲线因叶龄和冠层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格局;在不同生长季节,印楝各种源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较大。生长初期的光补偿点相对较高,到生长盛期呈下降状态,总体上生长初期>生长末期>生长盛期。印楝光饱和点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从生长初期到生长盛期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到生长末期逐渐下降。从不同冠层叶片的饱和点与补偿点来看,各种源排序均为冠上层>冠中层>冠下层,这种排序关系体现了种源间叶片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各生长季节中,通过光响应测定所获得的印楝种源(KA种源)最大净光合速率可达18.95 μmol·m-2·s-1 ,其余3个种源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3.98~16.35 μmol·m-2·s-1 。根据印楝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以及对高光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光合能力等光合特征,综合推断本文所研究的4个印楝种源均体现出典型的喜光阳性特征。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