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管胞特征及微纤丝角的变异

孙晓梅 楚秀丽 张守攻 丁彪 周德义

引用本文:
Citation:

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管胞特征及微纤丝角的变异

  •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04027 )

  • 中图分类号: S791.22

Variation Analysis of Tracheid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fibril Angle Among Species and Hybrids of Larix spp.

  • CLC number: S791.22

  • 摘要: 对落叶松属4个种及其以日本落叶松为母本的种间杂交组合的早晚材管胞形态和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各管胞特征值及微纤丝角基本符合甚至远超过较优纸浆材筛选要求;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早晚材管胞形态特征值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早、晚材管胞长变幅分别为3 164.45~3 865.26、3 318.51~4 200.87 μm,早、晚材管胞长宽比变幅分别为57.10~72.93、117.95~146.50,早晚材管胞径向腔径变幅分别为38.96~46.68、10.76~12.92 μm,日本落叶松早晚材纤维长、纤维长宽比均显著高于华北、长白及兴安落叶松,从管胞特征值分析,日本落叶松较其它3种落叶松更具制浆造纸应用潜力;3个同母本种间杂交组合的多数指标表现出近母本且超父本的优势,尤其以日×长(R2)、日×兴(R3)杂种超父本的优势更为明显;早晚材管胞长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之后逐步达到稳定值,属PashinⅡ型,早晚材管胞宽和早材管胞径向腔径则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而晚材径向腔径表现出随年龄增加缓慢下降的趋势。综合管胞特征径向变化趋势,初步确定落叶松纸浆材工艺成熟期为15~20年,超过20年晚材壁腔比增加,影响制浆造纸品质。
  • [1] 白默飞, 刘盛全, 周 亮, 等. 兴安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6(2) : 189-193

    [2]

    Yoshizawa N, Kiyomiya M, Idei T. Variations in tracheid length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racheid tip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ssion wood[J].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7, 21(1): 1-10
    [3] 李国范, 卓丽环, 黄普华, 等. 两种材色的兴安落叶松木材的超微结构与木材分子的比较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5, 23(1): 1-9

    [4] 陈广胜,郭明辉,黄 冶,等. 不同初值密度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2): 12-16

    [5]

    Meylan B A. Microfibril angle as a parameter in timber quality assessment[J]. For Prod J, 1969, 19 (4): 30-33
    [6] 郭明辉, 赵西平, 陈广胜, 等. 坡向对人工林落叶松纤维形态及造纸性能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b), 30(3): 21-23

    [7] 郭明辉, 陈广胜, 王金满, 等. 初植密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纸浆材材质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 31(4): 18-19

    [8] 谢新良,石淑兰,魏德津,等. 日本落叶松化学组成与纤维特性的研究[J]. 国际造纸, 2004, 23(1): 24-28

    [9] 马顺兴,王军辉,张守攻,等.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 188-191

    [10] 郭明辉,陈广胜,王金满,等. 不同土质对人工林落叶松纤维形态及造纸性能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a), 30(2): 43-45

    [11] 孙晓梅,张守攻,周德义,等. 落叶松种间及种内和种间杂种家系间的物候变异与早期选择[J]. 林业科学, 2008, 44(1): 77-84

    [12] 吕士行, 方升佐, 徐锡增. 杨树定向培育技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13] 赵荣军, 郭俊荣, 杨培华, 等. 油松半同胞子代及亲本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比较[J].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9, 14(1): 6-9

    [14] 周 崟. 落叶松间伐幼龄材的材质及其造纸性质兼轮伐期的造林问题[J]. 林业科学, 1980, 24 (3): 163

    [15] 赵西平, 郭明辉. 落叶松管胞形态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7): 45-48

    [16]

    Roth B E, Li X, Huber D, et al. Effects of management intensity, genetics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wood stiffness in a plantation of juvenile loblolly pine in the southeastern USA[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7(246):155-162
    [17] 成俊卿. 中国木材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18] 鲍甫成, 江泽慧. 中国主要人工林树种木材性质[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19]

    Panshin A J, De Zeeuw C. Textbook of wood technology[J]. New York: McGraw-Hill, 1980: 302-306
    [20]

    Gaspar M J, Lousada J L, Rodrigues J C, et al. Does selecting for improved growth affect wood quality of Pinus pinaster in Portugal[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258):115-121
    [21] 郭明辉. 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9(4): 12-15

    [22] 朱教君. 杨树林带木材纤维长度变化规律及其在经营中的应用[J]. 林业科学, 1994, 30(1): 50-56

    [23] 汪贵斌, 曹福亮, 柳学军, 等. 落羽杉种源木材微纤丝角和管胞形态的变异[J]. 林业科学, 2007, 43(6): 118-122

    [24]

    Lasserre J P, Mason E G, Watt M S, et al. Influence of initial planting spacing and genotype on microfibril angle, wood density, fibre properties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in Pinus radiate D. Don corewood[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258):1924-1931
    [25] 骆秀琴, 姜笑梅, 殷亚方, 等. 人工林马尾松木材性质的变异[J]. 林业科学研究, 2002,15(1) : 28-33

    [26] 陆文达, 刘一星. 不同地理种源的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材性的研究[J]. 木材工业, 1993, 7(1): 34-37

    [27]

    Antonova G F, Stasova V V.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wood formation in larch (Larix sibirica Ldb.) stems[J]. Trees, 1997, 11 (8) : 462-468
    [28] 徐有明, 陈士银, 方文彬. 湿地松木材管胞长度微纤丝角的变异及其相关性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8(1): 83-87

    [29] 姬 宁,潘 彪,徐永吉. 贵州产马尾松人工林纤维形态和纤丝角的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 2003, 31(3): 50-51

    [30] 黄寿先, 施季森, 李 力, 等. 杉木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9(1): 11-14

    [31] 王挺良, 林金国, 陈天文. 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福建), 2002 (1): 9-10

  • [1] 马顺兴王军辉张守攻孙晓梅王笑山丁彪刘淑梅 .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188-191.
    [2] 马常耕游东森 . 承德县试点落叶松种和种源选择试验八年结果.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6): 625-632.
    [3] 杨美英李建宾张莹李辛雷刘信凯钟乃盛黎艳玲 . 杜鹃红山茶与山茶‘媚丽’杂交后代花青苷变异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4): 54-6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4.006
    [4] 张时敏黄孝运周淑芷 . 落叶松两种叶蜂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5): 518-523.
    [5] 陈东升孙晓梅张守攻 . 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生长与形质性状评价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1): 10-16.
    [6] 张清国梁国鲁韩素英胡钠梅齐力旺 . 落叶松胚性细胞系分化能力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6): 877-882.
    [7] 齐明 . 浙南地区杉木杂交组合再选择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6): 722-725.
    [8] 冯健齐力旺孙晓梅韩素英张守攻 . 落叶松扦插生根过程抑制消减杂交文库构建及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5): 672-676.
    [9] 许晨璐孙晓梅张守攻 . 3种落叶松苗期光能利用效率的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4): 565-569.
    [10] 汪佑宏刘杏娥江泽慧费本华任海青田根林徐 鑫 . 黄藤材纤维形态特征的变异和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3): 443-447.
    [11] 刘军姜景民刘昭息栾启福孙洪刚邵文豪张建忠 . 乐东拟单性木兰地理种源变异与选择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5): 564-568.
    [12] 秦国峰周志春李光荣黄光霖陈炳星程传演 . 马尾松造纸材的变异、遗传和选择育种策略.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5): 506-513.
    [13] 姚小华王开良黄勇任华东 . 小果油茶不同居群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变异特征分析及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5): 533-541.
    [14] 陈益泰王树凤陈雨春袁杰王涛陈炳钱亚南 . 弗吉尼亚栎种子产量、脱落过程与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及稳定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4): 524-530.
    [15] 肖霞张立峰齐力旺韩素英 . miR396在落叶松体细胞胚胎中的功能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2): 227-233.
    [16] 吴涛李万峰张俊红韩素英杨文华齐力旺 . 落叶松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S1): 1-8.
    [17] 李哲馨李万峰韩素英齐力旺 . 落叶松体细胞胚萌发能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6): 999-100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6.016
    [18] 曾伟生 . 我国3种针叶林的材积源生物量模型研建.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4): 49-5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4.006
    [19] 焦月玲周志春金国庆王月生余能健 . 6个南方红豆杉种源苗期和幼龄生长差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5): 636-640.
    [20] 袁金玲熊登高胡炳堂金光钟志淇黄良江马乃训 . 珍稀保护竹种筇竹笋营养成分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6): 773-77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04
  • HTML全文浏览量:  243
  • PDF下载量:  130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10-15

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管胞特征及微纤丝角的变异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 2. 辽宁省清源县大孤家国营林场,辽宁 清源 113305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04027 )

摘要: 对落叶松属4个种及其以日本落叶松为母本的种间杂交组合的早晚材管胞形态和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各管胞特征值及微纤丝角基本符合甚至远超过较优纸浆材筛选要求;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早晚材管胞形态特征值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早、晚材管胞长变幅分别为3 164.45~3 865.26、3 318.51~4 200.87 μm,早、晚材管胞长宽比变幅分别为57.10~72.93、117.95~146.50,早晚材管胞径向腔径变幅分别为38.96~46.68、10.76~12.92 μm,日本落叶松早晚材纤维长、纤维长宽比均显著高于华北、长白及兴安落叶松,从管胞特征值分析,日本落叶松较其它3种落叶松更具制浆造纸应用潜力;3个同母本种间杂交组合的多数指标表现出近母本且超父本的优势,尤其以日×长(R2)、日×兴(R3)杂种超父本的优势更为明显;早晚材管胞长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之后逐步达到稳定值,属PashinⅡ型,早晚材管胞宽和早材管胞径向腔径则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而晚材径向腔径表现出随年龄增加缓慢下降的趋势。综合管胞特征径向变化趋势,初步确定落叶松纸浆材工艺成熟期为15~20年,超过20年晚材壁腔比增加,影响制浆造纸品质。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