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唐国勇 李昆 孙永玉 张春华

引用本文:
Citation: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46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riricaf201001M);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104002-3-2)

  • 中图分类号: X144, S714

Effects of Land Us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 CLC number: X144, S714

  • 摘要: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反映土壤管理的科学性。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苏门答腊金合欢林、大叶相思林、印楝林、荒地和旱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ROC含量范围分别为4.22 5.92 g·kg-1和1.34 2.33 g·kg-1。各利用方式之间SOC含量差异不显著,但4类人工林ROC含量均显著(PPR2为66.3%)。以荒地作为参照,4类人工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范围为1.77至2.36,旱耕地为0.99。研究揭示:植被凋落量和管理措施是不同利用类型ROC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在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地区,封禁管理有助于人工林土壤碳库的提高,而旱耕地土壤碳库处于不良管理状况。
  • [1]

    Janzen H H. The soil carbon dilemma: Shall we hoard it or use it [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6, 38: 419-424
    [2]

    Blair G J, Lefroy R D. Soil carbon fractions based on their degree of oxid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 management index for agricultural systems [J]. Austr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95, 46: 1459-1466
    [3] 徐明岗,于 荣,王伯仁.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J]. 土壤学报,2006,43(5):723-729

    [4]

    Soon Y K, Arshad M A, Haq 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12 years of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on total and labile organic carbon in a sandy loam soil [J]. Soil Tillage Research, 2007, 95: 38-46
    [5]

    Belay-Tedla A, Zhou X H, Su B, et al. Labile, recalcitrant, and microbial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of a tallgrass prairie soil in the US Great Plains subjected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and clipping [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9, 41: 110-116
    [6] 王清奎,汪思龙,高 洪,等.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5,24 (4): 360-363

    [7] 唐国勇,李 昆,孙永玉,等. 干热河谷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特征[J]. 环境科学,2010,31(5): 1365-1371

    [8] 戴全厚,刘国彬,薛 萐,等. 侵蚀环境坡耕地改造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4):17-21

    [9]

    Laik R, Kumar K, Das D K, et al. Labile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s in a calciorthent after 18 years of afforestation by different plantations [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9,42: 71-78
    [10] 吕国红,周广胜,周 莉,等.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2):51-55

    [11] 吴建国,张小全,徐德应.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较[J].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5): 657-664

    [12]

    Lefroy R D, Blair G J, Strong W M.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with cropping as measured by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 13C natural isotope abundance [J]. Plant & Soil, 1993, 155-156: 399-402
    [13] 陈奇伯,王克勤,李艳梅,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 67-70, 113

    [14] 郭玉红,郎南军,和丽萍,等. 元谋干热河谷8种植被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7,36(2): 56-64

    [15]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规范[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6] 唐国勇,李 昆,张昌顺. 施肥对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林木生长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9,23(4):185-189

    [17] 李 昆,曾觉民.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1999,19(3): 161-164

    [18] 刘淑珍,黄成敏,张建平,等. 云南元谋土地荒漠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 中国沙漠,1996,16(1): 1-8

    [19] 赵世伟,卢 璐,刘娜娜,等. 子午岭林区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5): 1030-1035

    [20] 王淑平,周广胜,高素华,等. 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6): 780-785

    [21] 贾国梅,张宝林,刘 成,等.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碳的影响[J]. 生态环境,2008,17(5): 2037-2040

    [22] 曾从盛,钟春棋,仝 川,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8,22(5): 125-129

  • [1] 李正才徐德应傅懋毅孙雪忠奚金荣 . 北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6): 744-749.
    [2] 李金垚潘雯王佳薛亮张显松李生 . 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5): 156-16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5.017
    [3] 何普林徐其贤王忠林张振源刘悦顾晓娟周庆莫其锋 . 林龄和土层对柠檬桉林土壤养分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2): 115-123.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336
    [4] 罗明没毛姣艳师睿李玮胡斌冯德枫 . 干热河谷新银合欢人工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氮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1): 40-4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1.005
    [5] 薛丽佳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刘燕萍 .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分配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399-403.
    [6] 陈立新李刚刘云超段文标孙双红李帆帆李少博毛弘宇 . 外源有机物与温度耦合作用对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797-80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13
    [7] 王仁杰蒋燚王勇刘庭薇唐靓茹刘雄盛黄荣林 . 南亚热带不同红锥混交林土壤碳库稳定性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24-3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3
    [8] 马少杰李正才周本智格日乐图孔维健安艳飞 .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6): 845-849.
    [9] 徐耀文姜仲茂武锋杨倩梨廖宝文 . 翠亨湿地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1): 62-6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1.008
    [10] 王健健赵学春来利明朱林海王永吉周继华姜联合马远见赵春强郑元润 . 新疆三工河流域柽柳群落细根生产与周转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6): 809-814.
    [11] 刘春华吴东梅刘雨晖陈辉沈宝贵蒋宗垲刘小飞 . 氮沉降对米槠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42-4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5
    [12] 王磊刘晴廙关庆伟史经攀彭婷婷朱相丞杨樾刘静 . 平原沙土区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4): 72-81.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553
    [13] 刘江伟徐海东林同岳曹国华成向荣 . 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变化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8-2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03
    [14] 李正才徐德应杨校生傅懋毅孙雪忠奚金荣 . 北亚热带6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动态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675-680.
    [15] 赖家明李开志黄从德张健杨万勤 . 不同改造措施对马尾松低效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2): 167-173.
    [16] 齐梦娟石朔蓉姜春前王书韧王辉王景弟 . 青冈栎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对间伐强度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6): 122-12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6.015
    [17] 徐海东苑海静熊静虞木奎成向荣 . 杉阔异龄复层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3): 107-11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3.014
    [18] 雷蕾肖文发 . 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不确定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892-899.
    [19] 马和平郭其强刘合满钱登锋 .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碳氮变化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2): 240-246.
    [20] 罗云建张小全 .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91-79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91
  • HTML全文浏览量:  204
  • PDF下载量:  139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6-25
  • 刊出日期:  2011-12-1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4
  • 2. 国家林业局云南元谋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云南 昆明 65022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46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riricaf201001M);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104002-3-2)

摘要: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反映土壤管理的科学性。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苏门答腊金合欢林、大叶相思林、印楝林、荒地和旱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ROC含量范围分别为4.22 5.92 g·kg-1和1.34 2.33 g·kg-1。各利用方式之间SOC含量差异不显著,但4类人工林ROC含量均显著(PPR2为66.3%)。以荒地作为参照,4类人工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范围为1.77至2.36,旱耕地为0.99。研究揭示:植被凋落量和管理措施是不同利用类型ROC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在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地区,封禁管理有助于人工林土壤碳库的提高,而旱耕地土壤碳库处于不良管理状况。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