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不同灌水强度下中国沙棘苗木生长过程

魏巍 李根前 李甜江 代光辉 李孙玲 肖智勇 高海银 刘丹一

引用本文:
Citation:

不同灌水强度下中国沙棘苗木生长过程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干旱胁迫机制(31070551)"及"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机制(30371193)"

  • 中图分类号: S723.1

Growing Proces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Seedling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Intensities

  • CLC number: S723.1

  • 摘要: 为探讨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动态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通过田间灌水试验模拟不同水分梯度下的中国沙棘生长情况,以其动态生长量数据为基础材料,基于多形曲线方法并以灌水强度代替此法中的地位指数,构建中国沙棘苗高(新梢)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年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 不同灌水强度处理间,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s模型3参数皆体现出一定程度差异,参数K和参数b存在极显著差异(Sig.≤0.01),参数a存在显著差异(0.01<Sig.≤0.05)。(2) 根据生长模型5个生物学意义在灌水处理间的多重比较可知:灌水强度主导的参数差异性使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具备了多形性。(3) 在0~6倍灌水强度内,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参数K符合二次曲线,参数a符合幂函数,参数b符合二次曲线,并据此回归结果构建了中国沙棘苗高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生长模型。(4) 分析多形灌水强度模型的生产力可知:灌水量为天然降水量的4.83倍时苗高年生长量最大,而地径年生长量最大所需的灌水倍数略低于苗高,为天然降水量的4.53倍。
  • [1] 廉永善,陈学林,于倬德,等.沙棘属植物起源的研究[J].沙棘,1997,10(2):1-7

    [2] 李根前,唐德瑞.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平茬更新的萌蘖生长与再生能力[J].沙棘,2000,13(4):9-1

    [3] 高志义,张玉胜.沙棘根系特性的观察与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1(4):53-59

    [4]

    Silvertown J W. Introduction to Plant Population [M]. Third Edition: New York: Long man Group Limited Company, 1993
    [5] 李根前,黄宝龙,唐德瑞.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5):682-686

    [6] 廉永善,陈学林.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1992,30(4):349-355

    [7] 李根前,赵一庆,唐德瑞.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生长过程与水热条件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1):10-15

    [8] 刘增文,高国雄,吕月玲,等.不同立地下沙棘种群生物量的比较与预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37-41

    [9] 徐德兵.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不同光照和灌水强度的响应 .昆明:西南林学院,2008

    [10] 李根前,赵粉侠,李秀寨.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种群数量动态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1):180-184

    [11] 贺 斌,李根前,李周岐,等.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数量与结构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183-187

    [12] 李 倩,张文辉,何景峰,等.沙棘人工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1):71-76

    [13] 周章义,尹伟伦,梁华军,等.沙棘抗沙棘木蠢蛾的立地条件及其机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5):50-56

    [14] 阮成江,谢庆良.土壤水分对沙棘成活率及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4):341-345

    [15] 李秀寨,李根前,韦 宇.中国沙棘大面积死亡原因的探讨[J].沙棘,2005,18(1):24-28

    [16] 周章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部老龄沙棘死亡原因及对策[J].沙棘,2002,15(2):7-11

    [17] 惠兴学,张连翔,孔繁轼.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成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2(2):53-55

    [18] 刘瑞香.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的光合和蒸腾作用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6,16(1):l-5

    [19] 李丽霞,梁宗锁,韩蕊莲.土壤干旱对沙棘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296-302

    [20] 胡建忠,王愿昌,张 鉴.影响沙棘生长主要生态因子的灰色优势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1995(4):28-32

    [21] 丁鹏举,郭小龙,赵 文,等.沙棘种和种源间苗期生长规律研究[J].甘肃农业,2008(9):75-77

    [22] 赵汉章,朱长进,徐永昶,等.沙棘种源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2,5(1):14-21

    [23] 肖 虹,卢崇恩,田良才.苗圃化沙棘生长分析初报[J].山西林业科技,1993(3):47-48

    [24] 李思文,朱永秋,张连翔.影响紫穗槐沙棘苗期高生长量主要气候因子的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1,7(2):70-75

    [25] 代光辉,李根前,李甜江,等.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生长及种群稳定性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2):1-8

    [26] 肖智勇,李根前,代光辉,等.黄土高原不同坡向中国沙棘种群生物量投资与分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5):44-57

    [27] 史玲芳,周世波.不同类型区沙棘群落分布特征及直径生长与环境条件关系初探[J].沙棘,1996,9(4):7-11

    [28] 史社裕,贺跃军.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不同栽植措施对造林成效的影响[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9,7(3):22-35

    [29] 张文臣.沙棘硬枝扦插苗高生长过程的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7(3):6-7

    [30] 胡建忠.人工沙棘林灰色生长模型的建立与预测[J].水土保持学报,1991,5(2):52-59

    [31] 骆期邦,蒋菊生.单形和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的对比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0,7(3):208-214

    [32] 陈绍安,付小勇.基于多形曲线法的林分地位指数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2):91-95

    [33] 骆期邦,吴志德,蒋菊生,等.Richards函数拟合多形地位指数曲线模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89,2(6):22-27

    [34] 程毛林.Richards模型参数估计及其模型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12):139-143

    [35]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6] 李 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7] 李俊清.森林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8] 黄 铨.中国沙棘的地理变异[J].沙棘,2003,16(1):8-13

    [39] 陈学林,马瑞君,孙 坤,等.中国沙棘属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3):451-455

    [40] 魏宇昆,梁宗锁,崔浪军,等.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的生产力与水分关系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195-200

    [41] 魏宇昆.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沙棘林水分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42]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3] 李甜江,李根前,徐德兵,等.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0,30(24):6952-6960

    [44] 江 洪,林鸿荣.云南松异速生长现象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84,20(1):80-83

    [45] 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 [1] 李海波薛浩薛静茹曹希娟王林 . 中国沙棘树冠上中下部枝条的水碳代谢与生长结实性状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5): 188-19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5.021
    [2] 范少辉盛炜彤马祥庆林开敏卓仕安张小泉 . 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5): 560-567.
    [3] 童书振叶芬张建国詹有生盛炜彤 . 丝栗栲林生长与生产力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6): 612-618.
    [4] 王天翼徐悦王罗云张建国曾艳飞 . 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的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4): 13-2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4.002
    [5] 黄铨佟金权杨培林吕志农 . 山西省关帝山中国沙棘种群表型结构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5): 512-517.
    [6] 郭学斌 .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表型变异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4): 111-11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4.013
    [7] 李晓庆刘永强薛静茹李俊鹏韩有志王林 . 干旱和遮荫对中国沙棘水碳平衡和黄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3): 129-137.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64
    [8] 黄铨佟金权 . 中国沙棘的表型结构与种群变异*.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2): 175-182.
    [9] 丁贵杰王鹏程 .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47-53.
    [10] 聂道平 .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6): 643-649.
    [11] 李善淇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林分生产力的探讨.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3): 301-308.
    [12] 陈遐林马钦彦康峰峰曹文强张国华陈宗伟 . 山西太岳山典型灌木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3): 304-309.
    [13] 方江平 .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5): 582-589.
    [14] 孙长忠沈国舫 . 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Ⅰ.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6): 613-621.
    [15] 孙长忠沈国舫李吉跃贾黎明 . 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Ⅱ.桉树、落叶松及樟子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6): 657-667.
    [16] 陈德祥李意德骆土寿林明献孙云霄 . 海南岛尖峰岭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598-604.
    [17] 邱尔发陈卓梅郑郁善洪伟黄宝龙杨主泉 . 山地麻竹笋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结构.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6): 726-730.
    [18] 张群范少辉刘广路冯慧想宗亦尘费本华 .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542-547.
    [19] 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李志辉黄玲玲杨模华 .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3): 344-349.
    [20] 周政贤谢双喜 . 杜仲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6): 646-65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23
  • HTML全文浏览量:  216
  • PDF下载量:  9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12-16
  • 刊出日期:  2012-06-13

不同灌水强度下中国沙棘苗木生长过程

  • 1. 西南林业大学 西南山地森林保育与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50224
  • 2. 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 3.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 4. 江西省宜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宜春 336000
  • 5. 陕西省定边县林业工作站,陕西 定边 71860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干旱胁迫机制(31070551)"及"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机制(30371193)"

摘要: 为探讨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动态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通过田间灌水试验模拟不同水分梯度下的中国沙棘生长情况,以其动态生长量数据为基础材料,基于多形曲线方法并以灌水强度代替此法中的地位指数,构建中国沙棘苗高(新梢)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年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 不同灌水强度处理间,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s模型3参数皆体现出一定程度差异,参数K和参数b存在极显著差异(Sig.≤0.01),参数a存在显著差异(0.01<Sig.≤0.05)。(2) 根据生长模型5个生物学意义在灌水处理间的多重比较可知:灌水强度主导的参数差异性使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具备了多形性。(3) 在0~6倍灌水强度内,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参数K符合二次曲线,参数a符合幂函数,参数b符合二次曲线,并据此回归结果构建了中国沙棘苗高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生长模型。(4) 分析多形灌水强度模型的生产力可知:灌水量为天然降水量的4.83倍时苗高年生长量最大,而地径年生长量最大所需的灌水倍数略低于苗高,为天然降水量的4.53倍。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4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