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方江平

引用本文:
Citation: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推广课题(XZ2009-001)、西藏自治区科技重点项目(2011NY003) 、学校211人才培养(SZRC-211-13)

  • 中图分类号: S791.189

Study on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 Forest in Nanyigou of Tibet

  • CLC number: S791.189

  •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样木收获法,研究西藏米林南伊沟成熟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亡木、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生物量为367.49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高276.64 t·hm-2,占总生物量的75.28%,其次是凋落层的生物量40.65 t·hm-2,占总生物量的11.06%。在乔木层中,干材生物量201.23 t·hm-2(69.32%),皮25.53 t·hm-2(8.79%),枝17.80 t·hm-2(6.13%),叶3.33 t·hm-2(1.15%),根42.87 t·hm-2(14.61%)。随着树木的生长,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大,而枝、叶的比例则减小。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为10.65 t·hm-2·a-1,其中乔木层最高5.00 t·hm-2·a-1,占总生产力的46.94%,其次为凋落层3.40 t·hm-2·a-1,占总生产力31.94%。在乔木层中仍以树干生产力最大2.58 t·hm-2·a-1,依次为枝(0.89 t·hm-2·a-1)、叶(0.67 t·hm-2·a-1)、根(0.54 t·hm-2·a-1)、皮(0.33 t·hm-2·a-1)。
  • [1]

    Somogyi Z, Cienciala E, Makipaa R, et a1. Indirect methods of large scale forest biomass estim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7, 126: 197-207
    [2]

    Garkoti S S. Estimates of biomass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a high altitude maple forest of the west central Himalayas[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8, 23(1): 41-49
    [3]

    Fang J Y. Chen A P , Peng C H , et 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J]. Science, 2001, 292: 2320-2322
    [4] 项文化,田大伦,闫文德. 中低强度间伐对杆材阶段马尾松林生物量的影响[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1): 10-13

    [5] 李文华. 西藏森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59-60

    [6] 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 湖南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细根生物量及时空动态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9(5): 38-40

    [7] 宿以明,刘兴良,向成华. 峨眉冷杉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00(2): 31-35

    [8] 周晓峰.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4: 451-578

    [9] 李叙勇,孙继坤,常直海,等. 天山森林凋落物和枯枝落叶层的研究[J]. 土壤学报, 1997(4): 406-417

    [10] 林 波,刘 庆,吴 彦,等.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动态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9): 1491-1496

    [11] 杨丽韫,代力民. 长白山北坡苔藓红松暗针叶林倒木分解及其养分含量[J]. 生态学报,2002(2): 185-189

    [12] 李凌浩,党高弟,汪铁军,等. 秦岭巴山冷杉林粗死木质残体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5): 51-57

    [13] 方江平,项文化. 西藏色季拉山原始冷杉林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J]. 林业科学, 2008,44(5): 17-23

    [14] 王 燕,赵士洞. 天山云杉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4): 6-8

    [15] 穆天民. 贺兰山区青海云杉森林群落的生物量[J]. 内蒙古林业科技, 1982(1): 34-45

    [16] 吴兆录,党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3): 230-234

    [17] 罗 辑,杨 忠,杨清伟. 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 191-196

    [18]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等. 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J]. 林业科学 1982,18(2): 127-134

    [19] 李文华,邓坤枚,李 飞. 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量的研究[J].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1(2): 34-50

    [20] 张祝平,彭少麟,孙谷畴,等. 鼎湖山森林群落生物量和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M]//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63-72

    [21] 林益明,林 鹏,李振基,等. 武夷山甜槠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 269-275

    [22] 于明坚,陈启瑺,李铭红,等. 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量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6(2): 144-150

    [23] 温远光,黄承标. 里骆杉木人工林的凋落物产量[J]. 林业科技通讯, 1986(7): 12-16

    [24] 程伯容,丁桂芳,许广山,等.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的生物养分循环[J]. 土壤学报,1987(2): 160-169

    [25] 翁 轰,李志安,屠梦照,等. 鼎湖山森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3(4): 299-304

    [26] 冯宗炜,陈楚莹,王开平,等. 亚热带杉木纯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和循环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5(4): 245-256

    [27] 周世强,黄金燕. 四川红杉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1(1): 9-16

    [28] 宿以明.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95(3): 36-42

    [29] 贺庆棠. 用生物量法对植物群体太阳能利用率的初步估算[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3): 52-59

    [30] 丁宝永,孙继华. 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及养分循环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89, 17(5): 1-98

    [31] 鄢武先,宿以明,刘兴良,等. 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91(4): 17-22

    [32] 江 洪,朱家骏. 云杉天然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86(2): 5-13

    [33] 江 洪,林鸿荣. 飞播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系统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85(4): 1-10

  • [1] 丁贵杰王鹏程 .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47-53.
    [2] 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李志辉黄玲玲杨模华 .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3): 344-349.
    [3] 孙宝刚陈飞王健敏陈晓鸣杨子祥蔡学勇李彬 . 不同径级云南松各部位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1): 71-76.
    [4] 陈遐林马钦彦康峰峰曹文强张国华陈宗伟 . 山西太岳山典型灌木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3): 304-309.
    [5] 陈德祥李意德骆土寿林明献孙云霄 . 海南岛尖峰岭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598-604.
    [6] 邱尔发陈卓梅郑郁善洪伟黄宝龙杨主泉 . 山地麻竹笋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结构.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6): 726-730.
    [7] 张群范少辉刘广路冯慧想宗亦尘费本华 .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542-547.
    [8] 周政贤谢双喜 . 杜仲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6): 646-651.
    [9] 聂道平 .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6): 643-649.
    [10] 朱可峰廖宝文章家恩 . 广州市南沙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木榄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4): 531-536.
    [11] 张超黄清麟朱雪林普布顿珠旦增 . 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1): 21-27.
    [12] 张家城盛炜彤聂道平白秀兰 . 江西分宜地区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数间生产力与生物量构成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2): 160-167.
    [13] 辛学兵翟明普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6): 668-676.
    [14] 辛学兵孔庆云方江平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木根系营养元素的特征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717-721.
    [15] 孔庆云辛学兵黄界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树冠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6): 807-813.
    [16] 辛学兵王景生翟明普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的淋溶输出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1): 6-11.
    [17]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 木榄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1): 22-29.
    [18] 李意德张振才 . 海南粗榧早期生长特性及栽培前景.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2): 163-169.
    [19] 张小全 . 环境因子对树木细根生物量、生产与周转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5): 566-573.
    [20] 陈炳章 . 不同物候期油桐各器官生物量消长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4): 428-43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62
  • HTML全文浏览量:  204
  • PDF下载量:  176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10-19
  • 刊出日期:  2012-10-11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 1.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推广课题(XZ2009-001)、西藏自治区科技重点项目(2011NY003) 、学校211人才培养(SZRC-211-13)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样木收获法,研究西藏米林南伊沟成熟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亡木、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生物量为367.49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高276.64 t·hm-2,占总生物量的75.28%,其次是凋落层的生物量40.65 t·hm-2,占总生物量的11.06%。在乔木层中,干材生物量201.23 t·hm-2(69.32%),皮25.53 t·hm-2(8.79%),枝17.80 t·hm-2(6.13%),叶3.33 t·hm-2(1.15%),根42.87 t·hm-2(14.61%)。随着树木的生长,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大,而枝、叶的比例则减小。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为10.65 t·hm-2·a-1,其中乔木层最高5.00 t·hm-2·a-1,占总生产力的46.94%,其次为凋落层3.40 t·hm-2·a-1,占总生产力31.94%。在乔木层中仍以树干生产力最大2.58 t·hm-2·a-1,依次为枝(0.89 t·hm-2·a-1)、叶(0.67 t·hm-2·a-1)、根(0.54 t·hm-2·a-1)、皮(0.33 t·hm-2·a-1)。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3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