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青海共和盆地不同林龄乌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

刘丽颖 贾志清 朱雅娟 李虹 杨德福 魏登贤 赵雪彬

引用本文:
Citation:

青海共和盆地不同林龄乌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

  •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高寒沙地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20120420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重点项目"优良沙生植物抗逆性及其栽培技术试验研究"(ZD200908);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1GB24320002)

  • 中图分类号: S718.5

Water Use Strategy of Salix cheilophila Stands with Different Ages in Gonghe Basin, Qinghai Province

  • CLC number: S718.5

  • 摘要: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共和盆地不同林龄(5、9、25 a)乌柳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δ18O值,分析它们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性地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通过测定不同林龄乌柳叶片的δ13C值,分析比较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 a乌柳主要利用源自降雨的10 50 cm深处的浅层土壤水分,9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20 cm和地下水补充的30 50、1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25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10 20 cm和地下水补充的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3个林龄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5 a 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9 a和25 a乌柳,9 a和25 a乌柳水分利用效率类似。水分利用策略的分析结果表明:9 25 a乌柳处于稳定时期。
  • [1] 杨世琦,高旺盛,隋 鹏, 等. 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因素定量研究[J]. 生态学报, 2005, 25 (12): 3181-3187

    [2] 杨洪晓,卢 琦,吴 波,等. 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与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04, 40 (5): 45-49

    [3] 齐雁冰,常庆瑞. 高寒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风沙土区土壤效应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 (6): 40-43

    [4] 李永华,罗天祥, 卢 琦, 等. 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17种主要植物叶性因子的比较[J]. 生态学报, 2005, 25 (5): 994-999

    [5] 李耀阶. 青海木本植物志[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28-129

    [6] 王生录,杨红文. 共和盆地高寒沙区乌柳造林技术研究[J]. 青海农林科技, 2002 (2): 10-11

    [7] 董建芳,李春红,刘果厚,等. 内蒙古6种沙生柳树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分析[J]. 中国沙漠, 2009, 29 (3): 480-484

    [8] 宋云民,包哈申. 毛乌素沙地沙柳、乌柳及旱柳蒸腾耗水变化规律的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06 (5): 8-10

    [9] 哈申格日乐,宋云民,李吉跃,等. 水分胁迫对毛乌素地区4树种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 (3): 358-363

    [10] 曹燕丽, 卢 琦, 林光辉. 氢稳定性同位素确定植物水源的应用与前景[J]. 生态学报, 2002, 22 (1): 111-117

    [11] 陈世苹,白永飞,韩兴国. 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 (5): 549-560

    [12]

    Schwinning S, Ehleringer J. Water use trade-off and optimal adaptations to pulse-driven arid ecosystem [J]. Journal of Ecology, 2001, 89: 464-480
    [13] 杨 劼,高清竹,李国强,等. 皇甫川流域主要人工灌木水分生态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 (1): 87-94

    [14] 阿拉木萨,蒋德明,骆永明. 植物根系水力提升作用研究进展综述[J]. 干旱区研究, 2008, 25 (2): 236-241

    [15] 任安芝, 高玉葆, 王金龙. 不同沙地生境下黄柳 (Salix gordejevii) 的根系分布和冠层结构特征[J]. 生态学报, 2001, 21 (3): 399-404

    [16]

    Ohte N, Koba K, Yoshikawa K, et al. Water utilization of natural and planted trees in the semiarid desert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3, 13 (2): 337-351
    [17] 李 鹏,赵 忠,李占斌,等. 植被根系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17 (2): 26-32

  • [1] 张伟溪褚延广黄秦军张冰玉丁昌俊苏晓华 . 欧洲黑杨PnEXPA1基因多态性与稳定碳同位素比率的关联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3): 349-355.
    [2] 丁明明苏晓华黄秦军 . 欧洲黑杨基因资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3): 272-276.
    [3] 徐庆王婷高德强 . 碳氢氧稳定同位素在草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6): 130-13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6.017
    [4] 吕春平张秋芳郝亚群陈岳民杨玉盛 . 短期增温对亚热带杉木幼林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5): 27-3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5.004
    [5] 李荣生许煌灿尹光天杨锦昌李双忠 .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3): 366-371.
    [6] 李国泰 . 8种园林树种光合作用特征与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3): 291-296.
    [7] 何春霞张劲松黄辉孟平樊巍 . 豫东平原3种模式杨树-小麦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5): 660-668.
    [8] 夏江宝张淑勇张光灿周泽福陈安强 . 土壤水分对金银花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6): 803-807.
    [9] 张蓝霄李雅婧胡晓创孙守家张劲松蔡金峰孟平 . 基于Biome-BGC模型的刺槐人工林生产力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3): 1-1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015
    [10] 张往祥曹福亮 . 高温期间水分对银杏光合作用和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6): 672-679.
    [11] . 水分胁迫下2种沙枣的抗旱性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3): -.
    [12] 杨朝瀚王艳云周泽福张光灿 . 黄土丘陵区杠柳叶片气体交换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231-234.
    [13] 褚建民孟平张劲松高峻 . 土壤水分胁迫对欧李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3): 295-300.
    [14] 张淑勇刘致远周泽福张光灿 .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对山桃光合及蒸腾等生理参数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2): 222-226.
    [15] 陈婕高德强徐庆郝玉光马迎宾张蓓蓓 . 西鄂尔多斯荒漠夏季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6): 911-918.
    [16] 高德强徐庆张蓓蓓马迎宾陈婕刘世荣 . 鼎湖山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3): 384-39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3.004
    [17] .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组分区分中的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18] 马迎宾徐庆高德强张蓓蓓 . 汤浦水库湿地森林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3): 37-4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3.006
    [19] 徐庆刘世荣安树青姜春前刘兴良 . 卧龙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679-686.
    [20] 马焕成JackA.McConchie陈德强 . 元谋干热河谷相思树种和桉树类抗旱能力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96-10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94
  • HTML全文浏览量:  181
  • PDF下载量:  140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4-02
  • 刊出日期:  2012-10-11

青海共和盆地不同林龄乌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青海共和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91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 3. 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青海 共和 813005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高寒沙地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20120420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重点项目"优良沙生植物抗逆性及其栽培技术试验研究"(ZD200908);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1GB24320002)

摘要: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共和盆地不同林龄(5、9、25 a)乌柳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δ18O值,分析它们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性地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通过测定不同林龄乌柳叶片的δ13C值,分析比较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 a乌柳主要利用源自降雨的10 50 cm深处的浅层土壤水分,9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20 cm和地下水补充的30 50、1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25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10 20 cm和地下水补充的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3个林龄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5 a 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9 a和25 a乌柳,9 a和25 a乌柳水分利用效率类似。水分利用策略的分析结果表明:9 25 a乌柳处于稳定时期。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