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王楚彪 刘丽婷 莫晓勇

引用本文:
Citation:

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 基金项目: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桉树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KJCX004-04)"

  • 中图分类号: S792.39;S718.55

Carbon Storage Analysis of 30 Eucalyptus Clonal Plantation

  • CLC number: S792.39;S718.55

  • 摘要: 通过对国营雷州林业局30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的调查、试验,旨在阐明不同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营建桉树碳汇林的合理措施。结果表明: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148.743 t·hm-2,高于之前学者研究的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分别占34.39%、61.88%;乔木层平均碳储量达51.948 t·hm-2,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p-2,不同无性系土壤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是2.430、0.731、1.592 t·hm-2,占比例较小。营建桉树碳汇林关键在于无性系的正确选择。
  • [1]

    Etheridge D M, Steele L P, Francey R J, et al. Atmospheric methane between 1000 A. D. and present: evidence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and climatic variabilit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8, 103(13): 15979
    [2]

    Laurent A, Carlo B, Piers R F, et al. Eight glacial cycles from an antaretic ice core[J]. Nature, 2004, 429: 623-628
    [3] 杨洪晓,吴 波,张金屯,等.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172-177

    [4] 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等. 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8,27(10):1647-1652

    [5]

    Davis M R, Allen R B, Clinton P W. Carbon storage along a stand development sequence in a New Zeal and Nothofagus forest[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 177:313-321
    [6]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等. 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增刊2):117-120

    [7] 冯瑞芳,杨万勤,张 健. 人工林经营与全球变化减缓[J]. 生态学报,2006,26(11):3870-3877

    [8] 胡会峰,刘国华. 森林管理在全球CO2减排中的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4):709-714

    [9] 于贵瑞.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0] 胡会峰,刘国华.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J]. 生态学报,2006,26(1):291-296

    [11]

    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 et 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J]. Science, 2001, 292: 2320-2322
    [12] 方精云,陈安平.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植物学报,2001,43(9):967-973

    [13] 冯瑞芳,杨万勤,张 健. 人工林经营与全球变化减缓[J].生态学报,2006,26(11):3870-3877

    [14] 黄 宇,冯宗炜,汪思龙,等.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贮量[J]. 生态学报,2005,25(12):3146-3154

    [15] 郑 羡,梁宏温,温远光,等. 10年生巨尾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C]. 北京: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2009

    [16] 梁宏温,罗 宏,温远光,等. 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6):1168-1174

    [17] 李跃林,胡成志,张 云,等. 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4):4-7

    [18] 张治军,张小全,朱建华,等. 广西主要人工林类型固碳成本核算[J]. 林业科学,2010,46(3):16-22

    [19] 曾天勋,刘有美,傅冠旭. 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0] 朱成庆,张 鹏,沈海龙,等. 雷州林业局桉树混交造林模式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4(5):26-28

    [21] 薛 鹏. 雷州林业局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研究[J]. 桉树科技,2009,26(1):18-21

    [22] 戚 荣,江 永,杨俊贤,等. 雷州半岛提高糖业综合竞争力的研究[J]. 中国糖料,2007(3):35-39,47

    [23] 梁理勇. 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规律[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59-61

    [24] 温远光,梁宏温,招礼军,等. 尾叶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23-127

    [25] 陈 婷,温远光,孙永萍,等.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2005,34(1):8-12

    [26] 张 琼,洪 伟,吴承祯,等. 巨桉碳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 广西植物,2007,27(4):585-589

    [27] 梁宏温,温远光,温琳华,等. 连栽对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8):4242-4250

    [28]

    Zhou Y R, Yu Z I, Zhao S D. Carbon storage and buget of major Chinese forest type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0, 24 (5) : 518 - 522
    [29] 文仕知,田大伦,杨丽丽,等.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J]. 林业科学,2010,46(6):15-21

    [30] 何 斌,刘运华,余浩光,等. 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与贮量[J]. 林业科技,2009,45(2):6-11

    [31] 方 晰,田大伦,项文化.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J]. 林业科学,2002,38(2):14-19

    [32] 袁渭阳,李贤伟,张 健,等. 不同年龄巨桉人工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9,22(3):385-389

  • [1] 曾伟生陈新云蒲莹杨学云 . 基于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估计方法的对比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1): 66-7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1.008
    [2] 李国会吴丽娟张友焱党宏忠武晓莉周泽福刘志仁张猛 . 杨树伐桩嫁接与植苗林的生长及碳储量的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6): 800-804.
    [3] 施志娟白彦锋孙睿彭阳姜春前汪思龙 . 杉木人工林伐后2种恢复模式碳储量的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2): 214-22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2.005
    [4] . 不同年龄巨桉人工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3): -.
    [5] . 不同年龄巨枝人工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3): -.
    [6] 何潇李海奎曹磊徐胜林刘晓彤 .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林分碳储量的驱动因素—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为例.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2): 69-7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2.009
    [7] 曹军张加龙肖庆琳王飞平韩雪莲黄屹杰 . 基于随机森林和蒙特卡洛的高山松地上碳储量估测及不确定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5): 131-139.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603
    [8] 陈永富乔婷雷渊才陈巧王继红 . 采伐对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乔木碳储量影响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3): 337-343.
    [9] 谢敏洋何斌戴军黄振格周刚张日施 . 桂西北秃杉人工林不同年龄阶段的固碳功能.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5): 106-11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3
    [10] 贾庆彬张含国姚宇朱航勇 . 长白落叶松高固碳种源选择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3): 341-348.
    [11] 朱成庆 .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抗风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4): 532-536.
    [12] 莫晓勇彭仕尧龙腾陈文平杨小红 .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选择及其早期综合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3): 293-298.
    [13] 周群英陈少雄韩斐扬陈文平李天会吴志华简 明 .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1): 18-24.
    [14] 李明黄卓烈谭绍满莫晓勇林海球龙腾 . 难易生根桉树多酚氧化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5): 493-500.
    [15] 李娟白彦锋彭阳姜春前汪思龙孙睿徐睿 . 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管理碳汇的核算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3): 436-44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3.011
    [16] 李帅锋苏建荣刘万德郎学东黄小波贾呈鑫卓童清唐红燕 .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810-817.
    [17] 贾呈鑫卓李帅锋苏建荣 . 地形因子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3): 424-429.
    [18] 李宇昊牛青云孟京辉 . 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研建及应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 1-11.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489
    [19] 骆土寿陈步峰陈永富杨彦臣杨秀森李大江 .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经营初期土壤碳氮储量.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2): 123-128.
    [20] 吴春生刘苑秋魏晓华李晓东刘亮英欧阳勋志郭晓敏张文元莫其锋 . 中亚热带典型森林倒木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3): 307-31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89
  • HTML全文浏览量:  316
  • PDF下载量:  126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12-13

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基金项目: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桉树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KJCX004-04)"

摘要: 通过对国营雷州林业局30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的调查、试验,旨在阐明不同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营建桉树碳汇林的合理措施。结果表明: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148.743 t·hm-2,高于之前学者研究的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分别占34.39%、61.88%;乔木层平均碳储量达51.948 t·hm-2,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p-2,不同无性系土壤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是2.430、0.731、1.592 t·hm-2,占比例较小。营建桉树碳汇林关键在于无性系的正确选择。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3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