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唐翊峰 杨子祥 马琳 刘平

引用本文:
Citation: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204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2266)

  • 中图分类号: S899.4

Studies on Fundatrix Emergence Period,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Autumn Migrant Reproductivity of Chinese Horned Gall Aphid,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 CLC number: S899.4

  • 摘要: 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化、趋光行为及秋迁蚜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存于峨眉、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为4月19-22日、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7-10日,与原产地峨眉相比较,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提前了19、12 d,但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干母发生期持续4 5 d,发生期中间的1 2 d发生量占总量的70%以上;干母发生时间集中在10:00-16:00,发生量占日发生总量的80%以上;干母对直射自然光或灯光有明显趋性。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子的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别为(387.7±52.3)头·cm-3、(26.4±3.8)头、(27.6±4.2)头,与体积为(5.4±0.3)cm3的小倍子相比分别增加了46.7%、24.5%和23.8%(p<0.05)。在冬寄主藓类存在的条件下,秋迁蚜产若蚜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14:00和1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后即开始产若蚜,并在4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分别为30、28 h,而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2 h后开始产若蚜,16 h后才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6 h。
  • [1] 张广学,钟铁森.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5册,同翅目,蚜虫类(一)[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78-80

    [2] 张宗和.五倍子加工及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1-21

    [3] 李志国,杨文云,夏定久.中国五倍子研究现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6):760-767

    [4] 张广学,乔格侠,钟铁森,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14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6-272

    [5] 唐 觉,蔡邦华. 贵州湄潭五倍子的研究[J]. 昆虫学报, 1957,7(1):131-140

    [6] 唐 觉.五倍子及其繁殖增产的途径[J].昆虫学报,1976,19(3):282-296

    [7] 赖永祺,杨时宇,杜宗贤,等. 角倍蚜春季迁飞的观察[J]. 林业科学,1986,22(4):431-436

    [8] 张燕平,苏建荣,陈宝珊. 角倍春迁蚜的迁飞期与生殖[J]. 林业科技开发, 2000, 14(1):23-24

    [9] 赖永祺. 五倍子丰产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19

    [10] 张燕平,李坚强,赖永祺,等. 角倍蚜虫袋的挂放方法与结倍效果[J]. 林业科学研究,1996,9(4):388-393

    [11] 杨子祥. 五倍子高产培育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16

    [12] 李 杨,杨子祥,陈晓鸣,等. 大棚模拟条件下角倍蚜春季迁飞数量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2013,33(9):2825-2834

    [13] 付国需,李为争,吴少英,等. 桃蚜对不同单色光趋性反应的测定[J]. 昆虫学报,2009,52(10):1171-1176

    [14] 张云松,邱建生,游金平,等. 角倍蚜(虫袋内)春迁蚜至干母有效积温的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1997,25(1):16-21

    [15] 张燕平,苏建荣,赖永祺,等.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预测及应用[J]. 林业科学研究,2000,13(2):192-196

    [16] 赖永祺,张燕平,李正红,等. 角倍蚜越冬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及数量变动[J]. 林业科学研究,1990,3(3):256-262

    [17]

    Tingle F C, Heath R R, Mitchell E R. Flight response of Heliothis subflexa (Gn.) females (Lepidoptera: Noctuidae) to an attractant from groundcherry, Physalis angulata L. [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89, 15(1):221-231
    [18]

    Stadler E, Schoni R. Oviposition behavior of the cabbage root fly, Delia radicum (L.), influenced by host plant extracts [J]. 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r, 1990, 3(2):195-209
    [19] 杨子祥,吕 翔,杨红燕,等. 不同保存方法对角倍性蚜数量和存活率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2011,24(1):63-67

  • [1] 杨子祥马琳陈晓鸣李杨 . 角倍蚜干母分批上树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6): 781-785.
    [2] 张燕平苏建荣赖永祺周开华 .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预测及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2): 192-196.
    [3] 张燕平廖声熙赖永祺苏建荣 . 角倍蚜干母致瘿率与盐肤木复叶序数的相关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5): 530-534.
    [4] 彭兴民 .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5): 549-551.
    [5] 张燕平赖永祺李坚强袁天树 . 角倍蚜虫袋的挂放方法与结倍效果.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4): 388-393.
    [6] 赖永祺张燕平李正洪陈宝珊方英 . 人工培养角倍蚜的生物学基础*.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4): 394-401.
    [7] 刘平杨子祥陈晓鸣李杨 . 角倍蚜不同蚜型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5): 720-724.
    [8] 赖永祺彭兴民李正洪 . 角倍蚜瘿内世代生物学及角倍生长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3): 309-314.
    [9] 王健傅小川 . 角倍蚜人工繁殖技术的效益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1): 87-91.
    [10] 苏建荣张燕平杨力真刘娟 . 盐肤木施肥效应及角倍蚜营养环境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5): 542-546.
    [11] 王超陈晓鸣杨子祥陈航邵淑霞吴海霞 . 角倍蚜及其寄主植物盐肤木游离氨基酸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3): 114-11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3.015
    [12] 王珏时勇范立淳张彦龙郑雅楠 . 云杉花墨天牛生殖行为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2): 22-3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03
    [13] 王超陈晓鸣杨子祥陈航刘娟陆沁亓倩任维宾 . 两种接种方式下角倍蚜虫瘿对寄主盐肤木枝叶生长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1): 78-8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1.010
    [14] 暴帅孔雪邢磊张翠霞官民晓赵丽红刘闯刘雪梅 . 白桦雄花序发育早期和中期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AFLP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4): 466-473.
    [15] 赖永祺方英焦懿李正洪张燕平陈宝珊 . 肚倍蚜生物学研究Ⅱ.生殖*.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6): 675-680.
    [16] 李正洪赖永祺 .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6): 581-583.
    [17] 赖永祺张燕平李正洪彭兴民陈宝珊 . 角倍蚜越冬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和数量变动.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3): 256-262.
    [18] 杨子祥吕翔杨红燕陈晓鸣 . 不同保存方法对角倍蚜性蚜数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1): 63-67.
    [19] 赖永祺张燕平李正洪方英陈宝珊 . 肚倍蚜生物学研究Ⅰ.生活史*.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5): 554-558.
    [20] 刘应迪李菁 . 湖南枣铁倍蚜和蛋铁倍蚜两种新冬寄主藓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3): 306-31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60
  • HTML全文浏览量:  184
  • PDF下载量:  86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1-21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50224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204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2266)

摘要: 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化、趋光行为及秋迁蚜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存于峨眉、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为4月19-22日、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7-10日,与原产地峨眉相比较,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提前了19、12 d,但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干母发生期持续4 5 d,发生期中间的1 2 d发生量占总量的70%以上;干母发生时间集中在10:00-16:00,发生量占日发生总量的80%以上;干母对直射自然光或灯光有明显趋性。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子的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别为(387.7±52.3)头·cm-3、(26.4±3.8)头、(27.6±4.2)头,与体积为(5.4±0.3)cm3的小倍子相比分别增加了46.7%、24.5%和23.8%(p<0.05)。在冬寄主藓类存在的条件下,秋迁蚜产若蚜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14:00和1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后即开始产若蚜,并在4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分别为30、28 h,而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2 h后开始产若蚜,16 h后才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6 h。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