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郑路 蔡道雄 卢立华 明安刚 于浩龙 李忠国

引用本文:
Citation: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06)

  • 中图分类号: S718.55

Biomass Allocation of Different Species Plantations in Subtropical Area of China

  • CLC number: S718.55

  • 摘要: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 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 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 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所占比例次之,再其次是干皮,叶生物量最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大,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以红椎林和马尾松林较高,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较低,铁力木林最低;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马尾松林最高,红椎林其次,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铁力木林较低。
  • [1] 冯宗炜,王效科,吴 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Anderson N, Jones J G, Page-Dumroese D, et al. A comparison of producer gas, biochar, and activated carbon from two distributed scale thermochemical conversion systems used to process forest biomass[J]. Energies, 2013, 6(1):164-183
    [3]

    Qiu S, Bell R W, Hobbs R J, et al. Estimating nutrient budgets for prescribed thinning in a regrowth eucalyptus forest in south-west Australia[J]. Forestry, 2012, 85(1):51-61
    [4]

    Aherne J, Posch M, Forsius M, et al. Impacts of forest biomass removal on soil nutrient status under climate change: a catchment-based modelling study for Finland[J]. Biogeochemistry, 2012, 107(1):471-488
    [5]

    Coomes D A, Holdaway R J, Kobe R K, et al. A general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modelling woody biomass produ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in forests[J]. Journal of Ecology, 2012, 100(1):42-64
    [6]

    Zhang C, Ju W, Chen J M, et al. China's forest biomass carbon sink based on seven inventories from 1973 to 2008[J]. Climatic Change, 2013, 118(3-4):933-948
    [7] 陈炳浩,陈楚莹. 沙地红皮云杉森林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林业科学,1980,16(4):269-278

    [8]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等. 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J]. 林业科学,1982,18(2):127-134

    [9] 李意德,曾庆波,吴仲民,等.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2, 16(4): 293-300

    [10] 任 海,彭少麟,向言词. 鹤山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1): 18-21

    [11] 王洪岩,王文杰,邱 岭,等. 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地表枯落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分生长的变化差异[J]. 生态学报,2012, 32(3): 833-843

    [12] 赵 敏.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D]. 北京: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4

    [13]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等. 1981-2000 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 中国科学: D 辑,2007, 37(6): 804-812

    [14] 刘 庆,尹华军,程新颖,等. 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更新问题与对策[J]. 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 71- 75

    [15] 马泽清,王辉民,王绍强,等. 雨雪冰冻灾害对中亚热带人工林的影响——以江西省千烟洲为例[J]. 植物生态学报,2010, 34(2): 204-212

    [16] 康 冰,刘世荣,蔡道雄,等. 南亚热带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林业科学,2009, 45(8): 147-153

    [17] 明安刚,贾宏炎,陶 怡,等. 桂西南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J]. 生态学杂志,2012, 31(5): 1050 -1056

    [18] 覃 林,何友均,李智勇,等.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J]. 林业科学,2011, 47(12): 17-21

    [19] 赵 凯. 福建柏火力楠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碳储量的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20] 齐之尧,马家禧,李顺明. 火力楠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1985, 4(2):17-30

    [21] 张治军. 广西造林再造林固碳成本效益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22] 唐罗忠,刘志龙,虞木奎,等. 两种立地条件下麻栎人工林地上部分养分的积累和分配[J]. 植物生态学报,2010, 34(6): 661-670

    [23] 程瑞梅,封晓辉,肖文发, 等. 北亚热带马尾松净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2011,31(8): 2086-2095

    [24] 宋曰钦,翟明普,贾黎明. 不同树龄三倍体毛白杨生物量分布规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1-3

    [25] 刘延惠,王彦辉,于澎涛,等.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J]. 林业科学研究,2011,24(4):443-452

    [26]

    Enquist B J, Niklas K J. Global allocation rules for patterns of biomass partitioning in seed plants[J]. Science, 2002, 295(5559):1517-1520
    [27] 马维玲,石培礼,李文华,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株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海拔梯度变异[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0,40(6):533-543

    [28]

    McCarthy M C, Enquist B J. Consistency between an allometric approach and optimal partitioning theory in 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biomass allocation[J]. Functional Ecology, 2007, 21(4): 713-720
    [29] 方江平.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12,25(5):582-589

  • [1] 郭光智段爱国张建国 . 南亚热带杉木林分蓄积量生长立地与密度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4): 19-2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4.003
    [2] 郭耆赵厚本周光益隆卫革甘谷列吴尚勇蒙敏燕陈金兰 . 南亚热带4个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1): 182-18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1.021
    [3] 卢立华贾宏炎何日明李吉良覃书源 . 南亚热带6种人工林凋落物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3): 346-352.
    [4] 覃鑫浩梁艳陈超凡覃林 .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4): 120-12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4.014
    [5] 郭光智段爱国张建国廖树寿 .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长期立地与密度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1): 35-4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1.005
    [6] 孙宝刚陈飞王健敏陈晓鸣杨子祥蔡学勇李彬 . 不同径级云南松各部位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1): 71-76.
    [7] 王仁杰蒋燚王勇刘庭薇唐靓茹刘雄盛黄荣林 . 南亚热带不同红锥混交林土壤碳库稳定性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24-3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3
    [8] 丁贵杰王鹏程 .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47-53.
    [9] 陈德祥李意德骆土寿林明献孙云霄 . 海南岛尖峰岭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598-604.
    [10] 罗云建张小全 .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91-798.
    [11] 秘洪雷兰再平孙尚伟傅建平彭晶晶马鑫 . 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6): 946-95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6.009
    [12] 闫文德田大伦焦秀梅 . 会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布及动态.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3): 323-327.
    [13] 王占印于澎涛王双贵余治家胡永强夏固成王彦辉熊伟 . 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林的空间分布及林分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1): 97-102.
    [14] 林英华汪来发卢萍田晓堃肖文发 . 三峡兰陵溪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DNA空间异质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5): 664-669.
    [15] 袁星明朱宁华郭耆周光益蒙敏燕吴尚勇杨乐苏 . 南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土壤质量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12-12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13
    [16] 何贵平陈益泰胡炳堂封剑文刘化桐蔡宏明 . 杉木与马褂木、檫树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5): 540-547.
    [17]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陈步峰 . 木榄林生物量的灰色动态预测.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4): 360-367.
    [18] 李帅锋贾呈鑫卓杨利华钟华黄小波郎学东刘万德苏建荣 . 林龄对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2): 26-3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4
    [19] 张群范少辉刘广路冯慧想宗亦尘费本华 .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542-547.
    [20] 沈亚洲孙晓梅张江涛杜彦昌马建伟 . 甘肃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4): 517-52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74
  • HTML全文浏览量:  232
  • PDF下载量:  129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9-04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广西 凭祥 532600
  • 2. 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广西 凭祥 532600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06)

摘要: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 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 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 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所占比例次之,再其次是干皮,叶生物量最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大,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以红椎林和马尾松林较高,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较低,铁力木林最低;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马尾松林最高,红椎林其次,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铁力木林较低。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