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枝叶采收对人工云南红豆杉叶构件种群特性的影响

卞方圆 苏磊 苏建荣 刘万德

引用本文:
Citation:

枝叶采收对人工云南红豆杉叶构件种群特性的影响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1-05-10)和云南省科技计划(2011C1072)的部分研究内容

  • 中图分类号: S791.49

Leaf Modular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axus yunnanensis Plantation under Different Branches and Leaves Harvesting Models

  • CLC number: S791.49

  • 摘要: 本研究对云南省马关县的6年生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进行了采收主干及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下部枝叶3种采收方式下3个采收强度的试验,通过1年的持续观察,以不采收枝叶的植株为对照,分析了枝叶采收对云南红豆杉叶构件数量及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采收方式均有随着采收强度的增加落叶量增多的现象,同时老叶落叶率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采收可以促进新叶数量的增加,但是采收上部枝叶比采收下部枝叶对促进新叶数量增加的效果更明显;采收降低春叶密度,提高秋叶密度,新叶总体密度并没有随采收处理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叶净增加量随3种采收方式的采收强度增强而增加。为收获更多的枝叶,提高来年枝叶的叶净增加量,采收主干及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和保留主干采收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较好,叶净增加量分别是对照的2.96倍和3.00倍。为使人工林持续发展,采收主干及上部3/4的枝叶处理是最佳的枝叶采收方案。
  • [1] 毛 伟, 李玉霖, 张铜会, 等. 不同尺度生态学中植物叶性状研究概述[J]. 中国沙漠, 2012, 32(1): 33-41.

    [2]

    Ackerly D, Knight C, Weiss S, et al. Leaf size, specific leaf area and microhabitat distribution of chaparral woody plants: contrasting patterns in species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analyses [J]. Oecologia, 2002, 130(3): 449-457.
    [3]

    Beer C, Reichstein M, Tomelleri E, et al. Terrestrial gross carbon dioxide uptak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covariation with climate[J]. Science, 2010, 329(5993): 834-838.
    [4] 严昌荣, 韩兴国, 陈灵芝. 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优势种叶片特点及其生理生态特性[J]. 生态学报, 2000, 20(1): 53-60.

    [5]

    Breeze E, Harrison E, McHattie S, et al. High-resolution temporal profiling of transcripts during Arabidopsis leaf senescence reveals a distinct chronology of processes and regulation [J]. The Plant Cell Online, 2011, 23(3): 873-894.
    [6]

    Onoda Y, Westoby M, Adler P B, et al. Global patterns of leaf mechanical properties [J]. Ecology letters, 2011, 14(3): 301-312.
    [7] 贾 程, 何 飞, 樊 华, 等. 植物种群构件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四川林业科技, 2010, 31(3): 43-50.

    [8]

    Lu E Y, Cai Z H, Lin J J, et al. Leaf emergence, shedding, and lifespan of dominant hardwood species in Chitou, central Taiwan[J]. Botanical Studies, 2012, 53(2): 255-264.
    [9] 周云龙. 植物生物学(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 苏建荣, 张志钧, 邓 疆, 等.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J].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5): 510-515.

    [11] 苏建荣,张志钧,邓 疆.不同树龄不同地理种源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变化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5b,18(4) : 369-374.

    [12] 苏建荣, 缪迎春, 张志钧. 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变异及其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J]. 林业科学, 2009, 45 ( 7 ) : 26-28.

    [13]

    Cragg G M, Schepartz S A, Suffness M, et al. The taxol supply crisis. New NCI policies for handling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novel natural product anticancer and anti-HIV agents[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1993, 56(10): 1657-1668.
    [14] 苏 磊, 苏建荣, 刘万德, 等. 异质光环境下云南红豆杉的构型与叶构件水分特征[J].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4): 505-509.

    [15] 王卫斌,王达明.云南红豆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6]

    Graaf A J, Stahl J, Bakker J P. Compensatory growth of Festuca rubra after grazing: can migratory herbivores increase their own harvest during staging[J]. Functional Ecology, 2005, 19(6): 961-969.
    [17]

    Zhao W, Chen S P, Lin G H. Compensatory growth responses to clipping defoliation in Leymus chinensis (Poaceae) under nutrient addition and water deficiency conditions[J]. Plant Ecology, 2008, 196(1): 85-99.
    [18] 孙书存, 陈灵芝.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的生长及其光合作用[J]. 生态学报, 2000, 20(2): 212-217.

    [19]

    Jonasson S. Implications of leaf longevity, leaf nutrient re-absorption and translocation for the resource economy of five evergreen plant species [J]. Oikos, 1989,56:121-131.
    [20] 贾 悦, 李秀珍, 唐莹莹, 等. 不同采收方式对富养化河道浮床空心菜生物产出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6): 1091-1099.

    [21] 廖国华. 南方红豆杉短周期药用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09, 24(1): 75-81.

    [22] 潘标志. 三尖杉短周期药用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5): 641-646.

    [23] 周志春, 余能健. 栽培措施对南方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1): 120-124.

    [24] 苏 磊, 苏建荣, 刘万德, 等. 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萌枝特性[J]. 生态学报, 2013, 33(22): 7300-7308.

  • [1] 苏磊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 . 异质光环境下云南红豆杉的构型与叶构件水分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4): 505-509.
    [2] 苏建荣张志钧陈智勇 . 藏东南云南红豆杉的药用成分含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1): 15-20.
    [3] 缪迎春苏建荣张志钧 . 云南红豆杉简并锚定微卫星-PCR反应体系优化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6): 739-743.
    [4] 苏建荣张志钧邓疆陈智勇 . 云南红豆杉种群结构与生命表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6): 651-656.
    [5] 臧传富苏建荣张志钧 . 云南红豆杉扦插苗和实生苗的生长及光合特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3): 411-416.
    [6] 苏建荣臧传富刘万德李帅锋张志钧 . 光质对云南红豆杉生长及紫杉烷含量影响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4): 419-424.
    [7] . 云南红豆杉种子贮藏过程中胚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8] 苏建荣张志钧邓疆 . 不同树龄、不同地理种源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变化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4): 369-374.
    [9] 苏建荣张志钧邓疆李国松 .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5): 510-515.
    [10] 张志权廖文波陈志明莫炳友 . 南方红豆杉嫩枝扦插生根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5): 539-543.
    [11] 黄世能郑海水翁启杰 . 不同轮伐期和重复采收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和林分产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5): 528-534.
    [12] 张志权廖文波钟翎陈志明 . 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生物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3): 280-285.
    [13] 焦月玲周志春金国庆王月生余能健 . 6个南方红豆杉种源苗期和幼龄生长差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5): 636-640.
    [14] 刘戈飞宋晓斌徐永慧刘桂湘骆荣君 . GGR6在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中的作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6): 730-733.
    [15] 金国庆余启国焦月玲王月生王晖周志春 . 配比施肥对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2): 251-256.
    [16] 焦月玲周志春李因刚王剑王月生 . 南方红豆杉种源光合特性差异及光环境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731-735.
    [17] .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种群动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4): -.
    [18] 周志春余能健 . 栽培措施对南方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1): 120-124.
    [19] 张蕊周志春余能健骆文坚冯建国金国庆 . 不同种源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和紫杉醇含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1): 56-62.
    [20] . 木本药用植物红豆杉研究的新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3): -.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42
  • HTML全文浏览量:  212
  • PDF下载量:  124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05-10

枝叶采收对人工云南红豆杉叶构件种群特性的影响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24
  •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1-05-10)和云南省科技计划(2011C1072)的部分研究内容

摘要: 本研究对云南省马关县的6年生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进行了采收主干及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下部枝叶3种采收方式下3个采收强度的试验,通过1年的持续观察,以不采收枝叶的植株为对照,分析了枝叶采收对云南红豆杉叶构件数量及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采收方式均有随着采收强度的增加落叶量增多的现象,同时老叶落叶率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采收可以促进新叶数量的增加,但是采收上部枝叶比采收下部枝叶对促进新叶数量增加的效果更明显;采收降低春叶密度,提高秋叶密度,新叶总体密度并没有随采收处理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叶净增加量随3种采收方式的采收强度增强而增加。为收获更多的枝叶,提高来年枝叶的叶净增加量,采收主干及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和保留主干采收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较好,叶净增加量分别是对照的2.96倍和3.00倍。为使人工林持续发展,采收主干及上部3/4的枝叶处理是最佳的枝叶采收方案。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