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韩长志 祝友朋 王韵晴

引用本文:
Citation: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 韩长志, hanchangzhi2010@163.com
  • 中图分类号: S763.13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Walnut Blight

    Corresponding author: HAN Chang-zhi, hanchangzhi2010@163.com ;
  • CLC number: S763.13

  • 摘要: 目的 由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引起的黑斑病严重威胁着我国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掌握该病的危害症状、病原以及防治措施,明确未来研究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十分重要。 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有关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文献开展分析。 结果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的危害症状、病害循环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关于该病菌的研究尚缺乏诸如分泌蛋白、致病机制、互作机制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病菌早期快速检测、全程绿色防控等常规性的研究报道。 结论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主要为树生黄单胞菌胡桃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该病的危害程度受环境湿度影响较大,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核桃的展叶期和花期等,主要选择铜制剂 + 代森类、抗生素类 + 代森类等类型的混合药剂。未来应关注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研究,为病菌早期快速检测和全程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 图 1  国内外学者关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文献计量分析

    Figure 1.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black spot disease of walnut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图 2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害循环

    Figure 2.  Disease cycle of walnut bacterial black spot

    表 1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病原的种类和地区分布

    Table 1.  Specie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walnut bacterial black spot

    病原菌
    Pathogen
    地区分布
    Distributed area
    大小
    The size of pathogen
    特征
    Feature
    参考文献
    Reference
    X. arboricola 北京、山东、云南及四川石棉县、甘肃天水、甘肃临夏等。 0.5~1.2 μm × 1.0~2.4 μm 短杆状,端生1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17-18, 22, 32]
    X. campestris 北京及甘肃陇南、临夏州临夏县等。 1.3~3.0 μm × 0.3~0.5 μm、1.25~3.1 μm × 0.3~0.4 μm、0.5~2 μm × 0.3~0.6 μm、0.3~1.8 μm × 0.3~0.8 μm 渐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27-30, 33]
    P. agglomerans 云南、山东及甘肃陇南、四川石棉县等。 0.5~2.0 μm × 0.6~3.0 μm、1.0~3.0 μm × 0.5~1.0 μm、0.9~3.0 μm × 0.6~1.2 μm 短杆状,着生4~6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22, 3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报道及鉴定方法

    Table 2.  Reported pathoge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walnut bacterial black spot

    序号
    No.
    分布地区
    Distributed area
    病原
    Pathogen
    分离方法
    Separation method
    鉴定方法
    Identification method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 甘肃省临夏县、东乡县等。 X. campestris 组织分离法 果实上的症状特征及菌落特征。 [29]
    2 甘肃省陇南市等。 X. arboricola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菌落特征。 [21]
    3 四川省石棉县等。 泛菌属(Pantoea sp.)、节菱孢属(Arthrin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和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共同引起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DNA序列。 [17]
    4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等。 P. agglomerans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病原菌16SrDNA分子序列分析。 [31]
    5 辽西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等。 X. juglandis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 [34]
    6 云南临沧、大理、楚雄、曲靖、保山、昭通等。 P. agglomeransX.arboricola 多点采样、实验室组织培养与仪器检测分析相结合方法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2]
    7 西班牙等。 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X.arboricola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 [8]
    下载: 导出CSV
  • [1] 魏常燕, 张雪梅, 齐国辉, 等. 不同时期拉枝刻芽对‘绿岭’核桃萌芽成枝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3, 49(6):167-171. doi: 10.11707/j.1001-7488.20130624

    [2] 余红红, 李 娅, 廖灵芝. 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 2019, 39(4):427-434.

    [3] 韩长志, 霍 超. 核桃炭疽病生物防治菌株YB-4-15的筛选和鉴定[J]. 经济林研究, 2016, 34(1):83-89.

    [4] 韩长志, 霍 超. 核桃炭疽病生防菌yb33的鉴定及其次生代谢物特性分析[J]. 经济林研究, 2015, 33(3):63-67, 74.

    [5] 赵春莉, 王英宏, 王善振, 等. 洛南县核桃黑斑病危害调查及防治试验[J]. 陕西农业科学, 2002,(3):41-42, 49. doi: 10.3969/j.issn.0488-5368.2002.03.018

    [6] 柳荣军.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10,(8):49.

    [7] 范 昆, 付 丽, 武海斌, 等. 山东省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发生及危害情况调查[J]. 落叶果树, 2020, 52(3):42-44.

    [8]

    Moragrega C, Matias J, Aletà N, et al. Apical necrosis and premature drop of persian (English) walnut fruit caused by 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J]. Plant Disease, 2011, 95(12): 1565-1570. doi: 10.1094/PDIS-03-11-0259
    [9]

    Belisario A, Maccaroni M, Corazza L, et al. Occurrence and etiology of brown apical necrosis on persian (English) walnut fruit[J]. Plant Disease, 2002, 86(6): 599-602. doi: 10.1094/PDIS.2002.86.6.599
    [10] 王 勇, 刘 强, 程 杰, 等.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1):34.

    [11] 张 杰.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20,(2):37-38.

    [12] 朱学亮, 王兆品, 傅晓聪, 等. 2017年济南市南部山区核桃黑斑病大面积发生的调查与思考[J]. 山西果树, 2018,(4):30-32. doi: 10.3969/j.issn.1005-345X.2018.04.014

    [13] 宫永红.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研究进展[J]. 北方果树, 2012,(6):1-4. doi: 10.3969/j.issn.1001-5698.2012.06.001

    [14] 于秋香, 李 扬, 刘 勇, 等.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J]. 河北果树, 2017,(4):27.

    [15] 赵本忠.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08, 33(3):98-100. doi: 10.3969/j.issn.1671-3168.2008.03.027

    [16] 赵宝军, 刘 枫. 不同药剂(组合)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田间防治试验[J]. 中国果树, 2017,(4):50-52.

    [17] 王琳莹. 石棉县核桃黑斑病与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5.

    [18] 曲文文, 杨克强, 刘会香, 等. 山东省核桃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J]. 植物保护, 2011, 37(2):136-140. 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11.02.030

    [19]

    Romero-Suarez S, Jordan B, Heinemann J A.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ophages infecting 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 the causal agent of walnut blight disease[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2, 28(5): 1917-1927.
    [20]

    Solar Anita, Colarič Mateja, Usenik Valentina,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elected flavonoids, phenolic acids and quinones in annual shoots of common walnut (Juglans regia L.)[J]. Plant Science, 2006, 170(3): 453-461. doi: 10.1016/j.plantsci.2005.09.012
    [21] 张 慧, 乔 旭, 王云霞, 等. 陇南市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4):118. 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12.14.082

    [22] 肖 波, 卢世栋, 杨 斌, 等. 云南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 45(12):55-58+63. doi: 10.3969/j.issn.1001-3601.2017.12.013

    [23]

    Kim Hyun-Sun, Lee Dong-Hyeon, Lee Sun Keun, et al. First report of walnut blight canker on walnut tree (Juglans regia) by Pseudomonas flavescens in South Korea[J].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20, 102(3): 943-943. doi: 10.1007/s42161-020-00520-7
    [24] 和春元, 蔡 灿, 李祥康.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 云南农业科技, 2008,(4):49-50. doi: 10.3969/j.issn.1000-0488.2008.04.026

    [25] 牛亚胜. 天水市核桃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综合防治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 2005,(8):64-65.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05.08.030

    [26] 周应书. 毕节地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适宜模糊评判及分区[J]. 森林病虫通讯, 1986,(4):20-21.

    [27] 陈善义, 陶万强, 王 合, 等. 北京地区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J]. 果树学报, 2011, 28(3):469-473+549.

    [28] 王 瀚, 卓平清, 王让军, 等. 甘肃陇南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J]. 中国果树, 2018,(4):69-71.

    [29] 张永强, 朱惠英, 冯 强, 等. 核桃黑斑病病原研究与防治试验初报[J]. 甘肃林业科技, 2004,(2):41-42. doi: 10.3969/j.issn.1006-0960.2004.02.013

    [30] 曲文文. 山东省核桃(Juglans regia)主要病害病原鉴定[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31] 王 瀚, 王让军, 田凤鸣, 等. 陇南核桃致病性成团泛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6, 31(10):1086-1090.

    [32] 宋加录, 张玉芹. 天水核桃常见病害的防治[J]. 中国林副特产, 2005,(3):57-58. doi: 10.3969/j.issn.1001-6902.2005.03.040

    [33] 蔡连恩, 秦天琳.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发生及防治[J]. 甘肃农业科技, 2006,(1):49-50.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06.01.028

    [34] 李晓阳, 刘亚东. 辽西地区核桃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 中国林副特产, 2006,(1):18-19. doi: 10.3969/j.issn.1001-6902.2006.01.011

    [35]

    Lindow S, Olson W, Buchner R. Colonization of dormant walnut buds by 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 is predictive of subsequent disease[J]. Phytopathology, 2014, 104(11): 1163-1174. doi: 10.1094/PHYTO-01-14-0001-R
    [36] 付燕燕.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河北果树, 2016,(4):51. doi: 10.3969/j.issn.1006-9402.2016.04.044

    [37] 杨怀斌, 朱晓霞. 核桃黑斑病综合防控措施[J]. 西北园艺(果树), 2012,(2):32-33.

    [38] 石进昌, 马玉林. 不同核桃品种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抗性调查[J]. 中国园艺文摘, 2017, 33(2):66+176.

    [39] 段雯蓓, 王三省. 千阳县鲜食核桃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陕西林业科技, 2019, 47(3):116-118. doi: 10.3969/j.issn.1001-2117.2019.03.031

    [40] 谯天敏, 王 丽, 朱天辉.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杀菌剂筛选及药效研究[J]. 植物保护, 2020, 46(4):258-263, 269.

    [41] 杜春花, 袁瑞玲, 王艺璇, 等. 利用豆科植物控制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方法[J]. 林业科技通讯, 2016,(9):44-47.

    [42]

    Lamichhane J R. Xanthomonas arboricola diseases of stone fruit, almond, and walnut trees: progress toward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J]. Plant Disease, 2014, 98(12): 1600-1610. doi: 10.1094/PDIS-08-14-0831-FE
    [43]

    Ninot A, Aletà N, Moragrega C, et al. Evaluation of a reduced copper spraying program to control bacterial blight of walnut[J]. Plant Disease, 2002, 86(6): 583-587. doi: 10.1094/PDIS.2002.86.6.583
    [44] 郭安柱, 张力元, 李 岩, 等. 防治核桃黑斑病药剂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 35(1):177-182.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20.01.27

    [45] 刘宝生, 白鹏华, 冯友仁, 等. 几种生物药剂对核桃黑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J]. 中国果树, 2017,(1):56-57.

    [46] 孙 阳.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田间药效试验[J]. 北方果树, 2016,(3):18-19.

    [47] 陈邦清, 王黎明, 易尚源, 等. 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田间防控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3):116-117. doi: 10.3969/j.issn.1674-9944.2020.03.043

    [48] 赵玉梅, 王瑞金, 王 鹏, 等. 核桃黑斑病病原菌及防治研究进展[J]. 山东林业科技, 2019, 49(3):111-114. doi: 10.3969/j.issn.1002-2724.2019.03.031

    [49] 韩长志, 许 僖. 植物病原丝状真菌分泌蛋白及CAZymes的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41(5):152-160.

    [50]

    Higuera G, González-Escalona N, Véliz C, et al. Draft genome sequences of four 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walnut blight in chile[J]. Genome Announcements, 2015, 3(5): e01160-01115.
    [51]

    Fu B, Chen Q, Wei M, et al. Xanthomonas arboricola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pv. juglandis strain DW3F3, isolated from a L. bacterial blighted fruitlet[J]. Genome Announcements, 2018, 6(8): e00023-00018.
    [52] 吕伟强, 刘 聪, 黄丽丽, 等. 内生菌KM-1-2全基因组ORFs信号肽和分泌蛋白预测及功能分析[J]. 微生物学报, 2017, 57(3):411-421.

    [53]

    Cesbron S, Pothier J, Gironde S, et al. Development of multi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 (MLVA) for Xanthomonas arboricola pathovars[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14, 100: 84-90. doi: 10.1016/j.mimet.2014.02.017
    [54]

    Regiart M, Rinaldi-Tosi M, Aranda P R,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anostructured immunosensor for early and in situ detection of Xanthomonas arboricola in agricultural food production[J]. Talanta, 2017, 175: 535-541. doi: 10.1016/j.talanta.2017.07.086
  • [1] 李奎王雁郑宝强郭欣 . 黄牡丹研究现状与展望.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2): 259-264.
    [2] 刘昊马庆国张继勇文明宋晓波张俊佩裴东 . 凉山州核桃坚果表型多样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771-77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10
    [3] 奚声珂杨彬 . 核桃微枝嫁接技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5): 531-535.
    [4] 朱丽华李明亮曹庆昌 . 多效唑在核桃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1): 33-37.
    [5] 杨莉杨双昱麻文建周建华 . 核桃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发病规律的调查.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6): 1004-100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6.017
    [6] 马庆国齐静裴东 . 16个早实核桃良种遗传多样性的FISH-AFLP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 631-636.
    [7] 宁德鲁马庆国张雨王滑陆斌裴东 . 云南省核桃品种遗传多样性的FISH-AFLP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189-193.
    [8] 何健马庆国雪来提·牙生孙东孙世国裴东 . FISH-AFLP分析新疆核桃品种遗传多样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6): 730-735.
    [9] 潘庆梅张劲松张俊佩孟平汪贵斌杨洪国王鑫梅原文文周宇 . 不同品种核桃叶片含水量与高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差异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6): 1-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6.001
    [10] . 早实核桃雌花芽分化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2): 241-245.
    [11] 张毅萍朱丽华吴国英刘文德王贵 . 配套栽培措施促进核桃大树丰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6): 629-634.
    [12] 周华董凤祥曹炎生徐迎春 . 核桃子苗砧嫁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1): 53-57.
    [13] 董文渊 . 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2): 235-241.
    [14] 盛炜彤范少辉 . 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的背景、现状和趋势.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1): 106-115.
    [15] 张文佳马贵龙高桂珍 . 两种核桃蚜虫危害对核桃光合特征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1): 130-139.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346
    [16] 周贝贝陈凌娜张俊佩裴东 . 适合MSAP分析的核桃子叶DNA提取方法.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1): 128-132.
    [17] 宋晓波陈凌娜王红霞裴东 . '辽宁2号'核桃品种矮化机制初探.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910-915.
    [18] 朱丽华曹庆昌李明亮 . 多效唑对核桃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5): 531-535.
    [19] 裴东奚声珂董凤祥 . 核桃砧穗生理状态对微枝嫁接成活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2): 119-123.
    [20] 张川红沈应柏尹伟伦 . 盐胁迫对国槐和核桃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34-40.
  • 加载中
图(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050
  • HTML全文浏览量:  3279
  • PDF下载量:  10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21
  • 录用日期:  2021-03-2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01
  • 刊出日期:  2021-08-20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 韩长志, hanchangzhi2010@163.com
  • 1.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 2. 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  目的 由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引起的黑斑病严重威胁着我国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掌握该病的危害症状、病原以及防治措施,明确未来研究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十分重要。 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有关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文献开展分析。 结果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的危害症状、病害循环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关于该病菌的研究尚缺乏诸如分泌蛋白、致病机制、互作机制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病菌早期快速检测、全程绿色防控等常规性的研究报道。 结论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主要为树生黄单胞菌胡桃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该病的危害程度受环境湿度影响较大,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核桃的展叶期和花期等,主要选择铜制剂 + 代森类、抗生素类 + 代森类等类型的混合药剂。未来应关注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研究,为病菌早期快速检测和全程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English Abstract

  • 核桃作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核桃、扁桃仁、腰果、榛子)之一,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1]。近些年,云南省所辖129个县(市、区)中90%以上地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2017年种植面积(近300万hm2)、产量(115万吨)、产值(315亿元)均居全国之首[2]。然而,核桃炭疽病、细菌性黑斑病等病害严重影响着云南省核桃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3-4]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又名核桃黑斑病、核桃黑、黑腐病,作为一种细菌性病害,是世界性的核桃病害,核桃植株受害率高达90%以上[5-6]。主要危害核桃果实、叶片、嫩梢、芽、雄花序及枝条等[7],幼果受害后果皮表面形成褐色软斑,后变黑腐烂,造成落果[8];成熟果实受害后会造成果皮形成黑色病斑[9];叶片受害后出现小褐斑,后病斑脱落;嫩梢受害后病斑褐色,凹陷,严重时病斑以上部分嫩梢枯死,严重影响着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核桃种植地因所处环境不同和核桃品种不同,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危害程度也存在差异,如甘肃天水市发生该病的病株率为9%~45%,果实被害率14%~60%,造成减产15%~40%[10],河南濮阳县发生该病的病株率为60%~100%,果实被害率30%~70%,核仁减重40%~50%[11],济南市南部山区2017年发生该病的病株率约42%,减产约40%[12]等。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症状、病原、侵染循环、检测技术、预测预报技术[13]、发病规律及防治[14-16]等方面。为了更好地解析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致病机理以及研发防治该病害的作用靶标药剂,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有关该病的文章开展深入剖析,针对该病害研究的薄弱点,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该病害的进一步研究及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 为明确近年来学术界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研究现状,选用国内CNKI数据库及国外Sciencedirect数据库,分别采用“主题”、“篇名”进行“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及“Walnut Blight”检索,并对2009—2019年的文献进行整理。结果表明,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研究报道均呈上升的趋势,但此病菌引起的病害在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数量较少(图1)。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涉及病害的防治有131篇、发生有53篇、防治方法25篇、发病规律19篇、病原有18篇、发生原因有10篇、药剂防治试验10篇、危害症状7篇、不同品种抗性3篇等。关于该菌的研究尚缺乏诸如分泌蛋白、致病因子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病菌检测、致病性测定、侵染机制等常规性的研究报道。

      图  1  国内外学者关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文献计量分析

      Figure 1.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black spot disease of walnut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引起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报道主要涉及树生黄单胞菌胡桃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10, 17-19]、核桃黄极毛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juglandis[20-21]、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以及上述细菌的复合报道[22],韩国地区为变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avescens[23]。此外,毕节地区、甘肃天水市、云南香格里拉的病原报道为核桃黄极毛杆菌[Xanthomonas juglandis(Pierce)Dowson][24-26]。但X. arboricolaX. campestrisX. juglandis(Pierce)Dowson三者的关系尚不明确,前人研究认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为核桃黄极毛杆菌,仅是命名不同,最开始命名为X.campestris pv. juglandis(Pierce)Dye,后来被命名为X.arboricola pv. juglandis(Pierce)Vauterin,我国一开始将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命名为X. juglandis(Pierce)Dowson,后改为X.campestris,现在多命名为X. arboricola[13]。陈善义团队对北京地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进行16S rDNA序列测序,然后进行BLAST比对发现与X. campestrisX. arboricola的一些致病变种的相似性为99%[27]X. campestrisX. arboricola是否为同一种菌的不同致病变种有待进一步明确。

      关于核桃细菌黑斑病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四川、山东、甘肃、云南等核桃主要种植地区,尽管一些地区关于该病害的病原报道相同,但各个地区病原形态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云南,X. arboricola的形态大小为0.5~1.2 μm × 1.0~2.4 μm[22],该病菌未见其他地区报道;在甘肃陇南市,X. campestris的形态大小为1.3~3.0 μm × 0.3~0.5 μm[28],在临夏州临夏县,形态大小为1.25~3.1 μm × 0.3~0.4 μm[29],在山东,形态大小为0.3~1.8 μm × 0.3~0.8 μm[30],该病菌未见其他地区报道。在云南,P. agglomerans的形态大小为0.5~2.0 μm × 0.6~3.0 μm[22],在陇南,形态大小为1.0~3.0 μm × 0.5~1.0 μm[31],在山东,形态大小为0.9~3.0 μm × 0.6~1.2 μm[30]表1)。

      表 1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病原的种类和地区分布

      Table 1.  Specie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walnut bacterial black spot

      病原菌
      Pathogen
      地区分布
      Distributed area
      大小
      The size of pathogen
      特征
      Feature
      参考文献
      Reference
      X. arboricola 北京、山东、云南及四川石棉县、甘肃天水、甘肃临夏等。 0.5~1.2 μm × 1.0~2.4 μm 短杆状,端生1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17-18, 22, 32]
      X. campestris 北京及甘肃陇南、临夏州临夏县等。 1.3~3.0 μm × 0.3~0.5 μm、1.25~3.1 μm × 0.3~0.4 μm、0.5~2 μm × 0.3~0.6 μm、0.3~1.8 μm × 0.3~0.8 μm 渐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27-30, 33]
      P. agglomerans 云南、山东及甘肃陇南、四川石棉县等。 0.5~2.0 μm × 0.6~3.0 μm、1.0~3.0 μm × 0.5~1.0 μm、0.9~3.0 μm × 0.6~1.2 μm 短杆状,着生4~6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22, 31]
    • 前人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鉴定,主要根据病菌的菌落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致病性试验验证等。2011年陈善义团队对北京地区的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进行16S rDNA序列的测定,鉴定病菌为X. campestris,从分子角度进行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依据[27]。2020年Hyun-Sun Kim等人根据菌落特征、16S rRNA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致病性验证,鉴定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为Pseudomonas flavescens[23]。目前,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鉴定依据主要为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致病性验证和分子特征等(表2)。

      表 2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报道及鉴定方法

      Table 2.  Reported pathoge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walnut bacterial black spot

      序号
      No.
      分布地区
      Distributed area
      病原
      Pathogen
      分离方法
      Separation method
      鉴定方法
      Identification method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 甘肃省临夏县、东乡县等。 X. campestris 组织分离法 果实上的症状特征及菌落特征。 [29]
      2 甘肃省陇南市等。 X. arboricola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菌落特征。 [21]
      3 四川省石棉县等。 泛菌属(Pantoea sp.)、节菱孢属(Arthrin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和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共同引起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DNA序列。 [17]
      4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等。 P. agglomerans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病原菌16SrDNA分子序列分析。 [31]
      5 辽西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等。 X. juglandis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 [34]
      6 云南临沧、大理、楚雄、曲靖、保山、昭通等。 P. agglomeransX.arboricola 多点采样、实验室组织培养与仪器检测分析相结合方法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2]
      7 西班牙等。 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X.arboricola 组织分离法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 [8]
    •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菌一般在核桃休眠芽、雄花芽内越冬,少部分在僵果、病果、病枝、溃疡斑及昆虫体上越冬;翌年春天,伴随着核桃芽和雄花序的生长,病原菌不断繁殖,进而侵染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形成初侵染[35]。同时,该菌可以通过核桃组织中的气孔、皮孔、柱头等自然孔口,或是通过昆虫、日灼、冰雹等造成的伤口进一步侵染核桃叶片、枝条以及果实,形成再侵染;其传播一般借助于雨水、灌溉水、介体昆虫、农事操作、带菌的苗木及接穗等(图2)。在河北太行山区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7月为发病盛期[36],北京地区发病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雨季,若夏季多雨发病加重,夏季干旱少雨年份发病轻[27]。就成团泛菌而言,其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植株叶片组织使得核桃发病,而植株茎干的损伤对植株发病短期内无明显影响。

      图  2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害循环

      Figure 2.  Disease cycle of walnut bacterial black spot

    •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危害程度受环境湿度影响较大,在湿润多雨的季节、年份发病严重[37]。展叶期、花期前后、幼果期等核桃生长期若处于多雨潮湿的环境中,将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存活,因此在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治中展叶期和花期等初侵染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病菌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果实、枝条、叶片和幼嫩组织,7月下旬到8月中旬为发病盛期。同时前人调查发现不同品种、树龄、树势发病轻重也不相同,引入核桃发病情况重于当地核桃[38],种植在背阴处、湿度较大的地方的核桃发病较重,树势衰弱的核桃发病较重,虫害严重的片区,如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携带病原菌进行传播,有利于病害的流行,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核桃小吉丁(Agrilus lewisiellus)等枝干害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易造成核桃发病较重[39]。此外还与核桃树体郁闭通风透气度、立地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及防治不当有很大的关系[37]

    •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治主要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农业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40],另外在核桃的种植过程中可以和豆科植物套种[41],改善田间小气候;合理的种植密度,保证通风透光度;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核桃树势;清除病枝、病果等,减少病源;采收时减少棍棒敲击,以免造成大伤口,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等[42]。化学防治主要有预防和防治两方面,其中预防主要采用波尔多液等[43],防治主要采用铜制剂、代森类药剂和抗生素类药剂在核桃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防治[16, 44-46],其中赵宝军等人发现施用春雷菌素 + 代森锰锌的混合药剂,防治效果为90.94%,其次为代森锌,防治效果为80.49%,但农用硫酸链霉素防治效果不佳[16];郭安柱等人发现中生菌素、噻霉酮、氟啶胺和春雷菌素对成团泛菌的防治效果都在70%以上[44];刘宝生等人发现施用农用硫酸链霉素 + 乙蒜素的混合药剂,防治效果为100%,中生菌素、四霉素和农用硫酸链霉素的防治效果都在95%以上[45];孙阳发现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杀得3000、代森锰锌、春雷王铜和吡虫啉混合施用,防治效果可以显著提高[46];陈邦清等人发现可以灭杀真菌和细菌的氟硅唑和农用硫酸链霉素的防治效果高于多菌灵和可杀得3000,与毒死蜱混合施用的防治效果高于单一施用[47]。因此,在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进行防治时,化学药剂应施用铜制剂 + 代森类、抗生素类 + 代森类等类型的混合药剂,还要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以达到最大的防治效果[47-48]

    • 近些年,学术界对植物病原真菌、卵菌等真核生物分泌蛋白的预测较多,而对属于植物病原细菌特别经济林木上的植物病原细菌研究较少[49]。本研究小组明确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的7个菌株[50-51]中分泌蛋白数量仅占全蛋白数量的1.81%。不仅与前人所报道的有关植物病原真菌、细菌、卵菌分泌蛋白所占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也与放线菌中分泌蛋白所占比例存在明显差异[52]。分泌蛋白可以作为效应物参与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其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CAZymes)是分泌蛋白的重要类型,在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植物细胞壁的降解,在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深入解析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分泌蛋白的功能及其致病机理,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发针对其致病基因或蛋白的作用靶标的药剂,更好地实现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有效防控,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核桃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 近些年,引起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报道主要涉及X. arboricolaX. campestris,笔者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CBI)数据库中进行病菌拉丁文搜索,获到X. arboricolaX. campestris相关报道的多个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由此推断上述病原菌对于植物的危害在世界各地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学术上急需明确有关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于该病害的防治。同时,国外学者利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 MLVA)进一步开展了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致病变种间的遗传关系研究[53],然而,对于X. arboricolaX. campestris之间的遗传关系尚不清楚。此外,就不同区域上述植物病原菌之间的遗传关系也不清楚,以及植物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以及互作机制也不清楚,均有待于今后学术界对其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预测预报模型的报道。2000年,美国针对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发展,开展了预测预报模型的构建工作,商业上称为Xanthocast TM,现已广泛应用于美国核桃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开展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早期快速检测预警技术是病害科学防治的重点,目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诊断判定一般是依据田间症状和病原菌的培养特征。通过培养基培养后进行镜检[29],辅以分子检测技术,提高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诊断的准确性及效率,但耗时较长。国外采用一种微流控免疫传感器,将检测样本中氨基苯基磷酸酯通过碱性磷酸酶转化为对氨基苯酚,利用酶产物产生的电流大小与病原菌成正比来实现对于病原菌的检测[54]。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普遍的植物病原菌检测方法,其实用性、可靠性较高,该技术可用于未来核桃细菌性黑斑菌的检测工作中。在病害防治方面,应针对核桃产区环境条件、品种特性、栽培管理方式等存在的差异,制定适宜的科学防治方法,在药剂选用上,应逐步减少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采用生物防治、无公害技术等绿色防控方法。

参考文献 (5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